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反射型降温沥青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突飞猛进,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457万公里,其中高速里程达到12.3万公里,已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截止到2015年底,城市道路长度已超过35万公里。我国道路建设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一个干支衔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其中,由于沥青路面具有平整、坚实、行车平稳、噪音小、养护方便等优点,我国主要公路及城市道路大部分都采用的为沥青路面。然而,在道路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沥青路面在夏季易吸热的特点,一方面导致路面材料高温失稳从而使得路面出现一系列早期破坏,如:车辙、拥包、推移等,其中车辙已成为沥青路面最普遍的破坏形式,车辙的产生直接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导致车辆横向稳定性差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热反射型降温沥青路面结构,在加强路用性能的同时实现沥青路面的降温效果,提高路面强度和行车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反射型降温沥青路面结构,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热反射涂层、热阻式沥青混合料上面层、热阻式沥青粘层、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合料下面层、乳化沥青透层、沥青稳定碎石基层、防水粘结层和不透水底基层,所述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和沥青稳定碎石基层之间设有竖直的加强筋,加强筋外套接有加强肋板,并与加强筋形成格栅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热反射涂层为反应类树脂作为基体的热反射涂料形成的结构薄层,厚度为100~120μm。
优选的,所述热阻式沥青混合料上面层是级配为公称最大粒径为19mm的掺有膨胀珍珠岩和/或陶粒的热阻式沥青混凝土层,厚度为3~4cm。
优选的,所述热阻式沥青粘层为掺有陶砂的改性沥青粘层,厚度为0.1~0.15cm。
优选的,所述改性乳化沥青粘层厚度为0.02cm~0.05cm。
优选的,所述乳化沥青透层厚度为0.05cm~0.1cm。
优选的,所述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级配为ac-20c,厚度为6~8cm。
优选的,所述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合料下面层级配为ac-25c,厚度为8~10cm。
优选的,所述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为15~20cm。
优选的,所述防水粘结层为改性乳化沥青封层、改性沥青碎石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
优选的,所述不透水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粒料或者密级配粒料,厚度为20~25cm。
优选的,所述加强肋板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沿竖直加强筋方向等间距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路面结构各层材料性能特点以及结构组合形式,其在实现路面降温效果的同时能极大的提升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以及路用性能,避免了路面各层病害的发生。首先涂覆在热阻式沥青混合料上面层表面的热反射涂层,极大的提升了沥青路面的太阳热反射能力;其次采用膨胀珍珠岩或陶粒等热阻型沥青代替普通沥青制成的热阻式沥青混合料,采用掺有陶砂的改性沥青代替普通的乳化沥青制成的热阻式沥青粘层,共同发挥了其阻热的作用,可以减少热量向路面内部的传递,从而实现实现路面降温效果,且膨胀珍珠岩或陶粒等兼具有改性沥青的作用,改善了基质沥青的性能,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再者通过设置竖直的加强筋与加强肋板形成的格栅状结构,可有效防止各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基层之间的层间剥离或开裂,极大的提升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以及路用性能,避免了路面各层病害的发生,增加了抗疲劳性能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热反射型降温沥青路面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1、热反射涂层,2、热阻式沥青混合料上面层,3、热阻式沥青粘层,4、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5、改性乳化沥青粘层,6、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合料下面层,7、乳化沥青透层,8、沥青稳定碎石基层,9、防水粘结层,10、不透水底基层,11、加强筋,12、加强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实际应用中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做出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热反射型降温沥青路面结构,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热反射涂层1、热阻式沥青混合料上面层2、热阻式沥青粘层3、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4、改性乳化沥青粘层5、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合料下面层6、乳化沥青透层7、沥青稳定碎石基层8、防水粘结层9和不透水底基层10,所述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4和沥青稳定碎石基层8之间设有竖直的加强筋11,加强筋11外套接有加强肋板12,并与加强筋11形成格栅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首先涂覆在热阻式沥青混合料上面层表面的热反射涂层,极大的提升了沥青路面的太阳热反射能力;其次采用膨胀珍珠岩或陶粒等热阻型沥青代替普通沥青制成的热阻式沥青混合料,采用掺有陶砂的改性沥青代替普通的乳化沥青制成的热阻式沥青粘层,共同发挥了其阻热的作用,可以减少热量向路面内部的传递,从而实现实现路面降温效果,且膨胀珍珠岩或陶粒等兼具有改性沥青的作用,改善了基质沥青的性能,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再者通过设置竖直的加强筋与加强肋板形成的格栅状结构,可有效防止各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基层之间的层间剥离或开裂,极大的提升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以及路用性能,避免了路面各层病害的发生,增加了抗疲劳性能和使用寿命。
所述热反射涂层1为反应类树脂作为基体的热反射涂料形成的结构薄层,厚度为100~120μm。
所述热阻式沥青混合料上面层2是级配为公称最大粒径为19mm的掺有膨胀珍珠岩和/或陶粒的热阻式沥青混凝土层,厚度为3~4cm。
所述热阻式沥青粘层3为掺有陶砂的改性沥青粘层,厚度为0.1~0.15cm。
所述改性乳化沥青粘层5厚度为0.02cm~0.05cm。
所述乳化沥青透层7厚度为0.05cm~0.1cm,
所述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4级配为ac-20c,厚度为6~8cm。
所述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合料下面层6级配为ac-25c,厚度为8~10cm。
所述沥青稳定碎石基层8厚度为15~20cm。
所述防水粘结层9为改性乳化沥青封层、改性沥青碎石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
所述不透水底基层10为水泥稳定粒料或者密级配粒料,厚度为20~25cm。
所述加强肋板12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沿竖直加强筋11方向等间距分布。竖直的加强筋与加强肋板形成的格栅状结构,可有效防止各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基层之间的层间剥离或开裂,极大的提升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以及路用性能,避免了路面各层病害的发生,增加了抗疲劳性能和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路面结构各层材料性能特点以及结构组合形式,其在实现路面降温效果的同时能极大的提升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以及路用性能,避免了路面各层病害的发生。
1.一种热反射型降温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热反射涂层(1)、热阻式沥青混合料上面层(2)、热阻式沥青粘层(3)、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4)、改性乳化沥青粘层(5)、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合料下面层(6)、乳化沥青透层(7)、沥青稳定碎石基层(8)、防水粘结层(9)和不透水底基层(10),所述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4)和沥青稳定碎石基层(8)之间设有竖直的加强筋(11),加强筋(11)外套接有加强肋板(12),并与加强筋(11)形成格栅状结构;
所述热阻式沥青粘层(3)为掺有陶砂的改性沥青粘层,厚度为0.1~0.15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反射型降温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反射涂层(1)为反应类树脂作为基体的热反射涂料形成的结构薄层,厚度为100~12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反射型降温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阻式沥青混合料上面层(2)是级配为公称最大粒径为19mm的掺有膨胀珍珠岩和/或陶粒的热阻式沥青混凝土层,厚度为3~4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反射型降温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乳化沥青粘层(5)厚度为0.02cm~0.05cm;乳化沥青透层(7)厚度为0.05cm~0.1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反射型降温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粒式沥青混合料中面层(4)级配为ac-20c,厚度为6~8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反射型降温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合料下面层(6)级配为ac-25c,厚度为8~1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反射型降温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稳定碎石基层(8)厚度为15~20cm;防水粘结层(9)为改性乳化沥青封层、改性沥青碎石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不透水底基层(10)为水泥稳定粒料或者密级配粒料,厚度为20~25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反射型降温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板(12)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沿竖直加强筋(11)方向等间距分布。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