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沥青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因半刚性基层整体强度高、板体性好,使沥青路面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且材料容易获得,曾为提高我国公路交通整体水平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广泛应用,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中反射裂缝及水损害问题难以解决,给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带来很大的危害。近年来,为了改善沥青路面的性能,密级配的沥青稳定碎石层被铺设在下面层与半刚性基层间,可以有效地减缓抗反射裂缝问题,提高路面结构服务水平,但增加了沥青用量,工程造价增大,同时增大了车辙病害的可能性;同时,密级配的空隙率较小不透水,从沥青面层渗入的水分难以排除,在多因素作用下易引发水损害。或者,采用较大可空隙的排水性沥青稳定碎石满足路面结构的排水性能,但其较差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较差影响了整体路面结构的服役性能。因此,提出这一种沥青路面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沥青路面结构,通过设置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沥青用量为3.0%~3.5%,减少沥青用量,降低造价;同时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沥青膜厚度大于12μm,一方面可确保本沥青路面结构具有优良的抗裂性能、抗疲劳性能,延缓或避免路面结构中反射裂缝的产生;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能,可减少沥青路面的车辙病害,兼顾考虑沥青路面结构内部的排水功能,使路面具有良好的内部排水功能,降低水损害效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和铺设在所述基层上的沥青面层,所述基层和所述沥青面层之间通过连接黏结层连接;
所述沥青面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所述基层上的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沥青混凝土中面层和沥青混凝土上面层,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和沥青混凝土中面层之间、以及所述沥青混凝土中面层和沥青混凝土上面层之间均通过改性乳化沥青黏结层连接;
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为由高粘改性沥青和碎石拌和而成的骨架空隙结构面层,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厚度为10cm,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沥青用量为3.0%~3.5%,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沥青膜厚度大于12μm,所述碎石的粒径为φ2.36mm~φ37.5mm。
上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包括铺设在路基上的碎石底基层和铺设在碎石底基层上的碎石基层,所述碎石底基层和碎石基层之间通过稀浆黏结层连接。
上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混凝土上面层的厚度为4cm,所述沥青混凝土中面层的厚度为6cm,所述碎石基层的厚度为36cm,所述碎石底基层的厚度为18cm。
上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黏结层为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所述碎石基层上的高渗透乳化沥青和沥青砂防水粘结封层组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沥青面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碎石基层上的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沥青混凝土中面层和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其中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沥青用量为3.0%~3.5%,通过减少沥青用量,降低造价;同时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沥青膜厚度大于12μm,一方面可确保本沥青路面结构具有优良的抗裂性能、抗疲劳性能,延缓或避免路面结构中反射裂缝的产生;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能,可减少沥青路面的车辙病害,在保证路面结构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本实用新型中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为由高粘改性沥青和碎石拌和而成的骨架空隙结构面层,碎石的粒径为φ2.36mm~φ37.5mm,在充分考虑路面结构层位功能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大粒径碎石结合高粘改性沥青形成骨架嵌挤结构,可以大幅提高沥青混合料整体强度,从而抵抗重载交通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塑性变形和剪切变形,另外采用大粒径碎石,可以兼顾考虑沥青路面结构内部的排水功能,使路面具有良好的内部排水功能,降低水损害效应。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沥青用量为3.0%~3.5%,减少沥青用量,降低造价;同时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沥青膜厚度大于12μm,一方面可确保本沥青路面结构具有优良的抗裂性能、抗疲劳性能,延缓或避免路面结构中反射裂缝的产生;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能,可减少沥青路面的车辙病害,兼顾考虑沥青路面结构内部的排水功能,使路面具有良好的内部排水功能,降低水损害效应。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沥青混凝土下面层;2—沥青混凝土中面层;3—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4—改性乳化沥青黏结层;5—路基;
6—碎石底基层;7—碎石基层;8—稀浆黏结层;
9—高渗透乳化沥青;10—沥青砂防水粘结封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基层和铺设在所述基层上的沥青面层,所述基层和所述沥青面层之间通过连接黏结层连接;
所述沥青面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所述基层上的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沥青混凝土中面层2和沥青混凝土上面层3,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和沥青混凝土中面层2之间、以及所述沥青混凝土中面层2和沥青混凝土上面层3之间均通过改性乳化沥青黏结层4连接;
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为由高粘改性沥青和碎石拌和而成的骨架空隙结构面层,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的厚度为10cm,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的沥青用量为3.0%~3.5%,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的沥青膜厚度大于12μm,所述碎石的粒径为φ2.36mm~φ37.5mm。
实际使用时,所述沥青面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碎石基层7上的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沥青混凝土中面层2和沥青混凝土上面层3,其中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的沥青用量为3.0%~3.5%,通过减少沥青用量,降低造价;同时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的沥青膜厚度大于12μm,一方面可确保本沥青路面结构具有优良的抗裂性能、抗疲劳性能,延缓或避免路面结构中反射裂缝的产生;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能,可减少沥青路面的车辙病害,在保证路面结构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中,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为由高粘改性沥青和碎石拌和而成的骨架空隙结构面层,所述碎石的粒径为φ2.36mm~φ37.5mm,在充分考虑路面结构层位功能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大粒径碎石结合高粘改性沥青形成骨架嵌挤结构,可以大幅提高沥青混合料整体强度,从而抵抗重载交通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塑性变形和剪切变形,另外采用大粒径碎石,可以兼顾考虑沥青路面结构内部的排水功能,使路面具有良好的内部排水功能,降低水损害效应。
需要说明的是,在沥青混合料中,为了使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抗高温车辙性能、低温抗反射裂缝性能和排水性能等,必须保证沥青膜具有一定的厚度,沥青膜厚度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较大,沥青膜越厚,沥青混合料越显柔韧和耐久性,沥青膜越薄,沥青混合料越脆,越易产生开裂和剥落,本沥青路面结构中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的沥青膜厚度大于12μm,经过试验检测可知,本沥青路面结构的冻融劈裂强度比大于70%,低温弯曲破坏应变大于2800με,15℃劈裂强度大于0.5mp,动稳定度大于4000次/mm,渗水量大于60ml/s,由此得出,本沥青路面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高温车辙性能、低温抗反射裂缝性能、水稳定性、疲劳性能和抗开裂性能。特别的,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为由高粘改性沥青和碎石拌和而成的骨架空隙结构面层,实际铺设时,需保证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的空隙率为12%~18%,可在本沥青路面结构中起到应力消散的作用,能有效抑制反射裂缝,并具有良好的内部排水功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层包括铺设在路基5上的碎石底基层6和铺设在碎石底基层6上的碎石基层7,所述碎石底基层6和碎石基层7之间通过稀浆黏结层8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沥青混凝土上面层3的厚度为4cm,所述沥青混凝土中面层2的厚度为6cm,所述碎石基层7的厚度为36cm,所述碎石底基层6的厚度为18cm。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黏结层为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所述碎石基层7上的高渗透乳化沥青9和沥青砂防水粘结封层10组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和铺设在所述基层上的沥青面层,所述基层和所述沥青面层之间通过连接黏结层连接;
所述沥青面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所述基层上的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沥青混凝土中面层(2)和沥青混凝土上面层(3),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和沥青混凝土中面层(2)之间、以及所述沥青混凝土中面层(2)和沥青混凝土上面层(3)之间均通过改性乳化沥青黏结层(4)连接;
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为由高粘改性沥青和碎石拌和而成的骨架空隙结构面层,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的厚度为10cm,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的沥青用量为3.0%~3.5%,所述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的沥青膜厚度大于12μm,所述碎石的粒径为φ2.36mm~φ37.5mm。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包括铺设在路基(5)上的碎石底基层(6)和铺设在碎石底基层(6)上的碎石基层(7),所述碎石底基层(6)和碎石基层(7)之间通过稀浆黏结层(8)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混凝土上面层(3)的厚度为4cm,所述沥青混凝土中面层(2)的厚度为6cm,所述碎石基层(7)的厚度为36cm,所述碎石底基层(6)的厚度为18cm。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黏结层为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所述碎石基层(7)上的高渗透乳化沥青(9)和沥青砂防水粘结封层(10)组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