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料收集装置及极耳切割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3


本发明涉及电池极耳切割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废料收集装置及极耳切割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池极耳的切割过程中,一般会使用废料收集箱或废料袋收集废料,废料收集箱在清理时需要停机,废料清理完后才能继续切割,废料袋装也需要停机才能进行更换,两种废料收集方式均会影响电池极耳的正常切割,影响生产效率,因此,现有的废料收集方式有待于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废料收集装置,能够在不影响电池极耳的正常切割的情况下,清理废料,保证生产效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极耳切割系统。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废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除废装置,所述除废装置包括除废箱、吸尘管道和除废管道,所述除废箱中设置有腔体,所述吸尘管道和所述除废管道均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腔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出料口;分隔装置,所述分隔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分隔板,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所述分隔板能够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出料口;废料收集小车,所述废料收集小车中设置有收集槽,所述收集槽上设置有入口,废料能够从所述第一出料口进入到所述收集槽中。

本发明实施例的废料收集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吸尘管道和除废管道,在吸尘管道连通负压气源后,电池极耳切割废料被除废管道吸入到腔体中,在废料自身的重力的作用下,废料依次经过第一出料口和入口,进入到废料收集小车的收集槽中,完成废料的正常收集,当收集槽中的废料接近装满时,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使分隔板,将第一出料口关闭,废料暂存在腔体中,此时可将废料收集小车取出,清理废料后,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使分隔板,将第一出料口打开,废料转移到废料收集小车的收集槽中,整个废料清理过程中,电池极耳的切割不受影响,使得电池极耳的切割持续进行,保证生产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废料收集装置,所述分隔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板和防尘罩,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出料口,所述防尘罩中设置有防尘通道,所述防尘罩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除废箱、所述连接板密封连接,且所述防尘通道的一端与第一出料口连通,所述防尘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料口连通,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所述连接板能够与所述废料收集小车抵持,所述防尘通道与所述收集槽连通,或者,所述连接板能够与所述废料收集小车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废料收集装置,所述防尘罩为风琴防护罩。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废料收集装置,所述腔体的第一端的横截面积沿靠近所述第一出料口的方向逐渐缩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废料收集装置,所述除废装置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能够防止废料进入到所述吸尘管道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废料收集装置,所述分隔装置还包括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固定在所述除废箱上,所述安装框上设置滑槽,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所述分隔板能够沿所述滑槽滑动,从而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出料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废料收集装置,所述滑槽中设置有第一刷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废料收集装置,所述安装框上还设置有过孔,所述分隔板穿设在所述过孔中,所述过孔中设置有第二刷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废料收集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气缸,所述分隔板固定在所述气缸的输出端上。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极耳切割系统,包括上述的废料收集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极耳切割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使用废料收集装置,可保证极耳切割系统的极耳切割工作持续进行,保证其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废料收集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沿a-a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图3中沿b-b截面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分隔装置的斜视图;

图6是图1中废料收集小车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上。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参照图1至图4,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废料收集装置的正视图,图2是图1中沿a-a截面的剖视图,图3是图1的右视图,图4是图3中沿b-b截面的剖视图。本实施例的废料收集装置包括除废装置100、分隔装置200、废料收集小车300和机架400,其中,机架400为一长方体状的框架,除废装置100、分隔装置200和废料收集小车300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机架400中,废料收集小车300能够从机架400中取出,以清理废料。

除废装置100包括滤网110、吸尘管道120、除废管道130和除废箱140,除废箱140中设置有中空的腔体141,吸尘管道120的一端和除废管道130的一端均与腔体141连通,其中,吸尘管道120位于腔体141的上方,除废管道130位于腔体141的右侧,吸尘管道120远离腔体141的一端与负压气源连通,除废管道130远离腔体141的一端连通至电池极耳的切割处,在负压气源的作用下,空气从除废管道130进入到腔体141中,并从吸尘管道120流出,而废料在气流的带动下进入到腔体141中。

为防止废料进入到吸尘管道120中,而粉尘可经吸尘管道120排出,腔体141中设置有滤网110,滤网110位于吸尘管道120和除废管道130之间,将两者与腔体141的连通口隔开,滤网110的网孔的尺寸小于废料的尺寸,由此滤网110能够防止废料进入到吸尘管道120中,而经除废管道130吸入的粉尘,可经吸尘管道120排出。

参照图4、图5和图6,腔体14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出料口142(参照图4),进入到腔体141中的废料,在废料自身的重力的作用下,可从第一出料口142排出。为使废料顺利地从第一出料口142落入到收集槽310中,除废箱140的下端的横截面积向下逐渐缩小,呈漏斗状,由此,废料可沿除废箱140下端的斜面滑到第一出料口142,从而落入到收集槽310中。

废料收集小车300在收集废料时,位于第一出料口142的下方,废料收集小车300中设置有收集槽310,收集槽310的上端设置有入口311,废料从第一出料口142落下后,从入口311进入到收集槽310中。

为在取出废料收集小车300后,除废装置100可持续吸取废料,设置有分隔装置200,分隔装置200包括分隔板210、安装框组件220、安装板230、第一驱动装置240、滑动副250、第二驱动装置260、防尘罩270和连接板28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240为第一气缸,第二驱动装置260为第二气缸,安装板230锁紧固定在机架400上,第一气缸的缸体锁紧固定在安装板230的上表面上,分隔板210锁紧固定在第一气缸的输出端上,在第一气缸的驱动下,分隔板210能够沿左右方向运动,从而关闭或打开第一出料口142,第一出料口142打开时,废料正常地从第一出料口142落入到收集槽310中,第一出料口142关闭时,废料暂时存储在腔体141中,此时可取出废料收集小车300,清理收集槽310中的废料。

具体的,为使分隔板210能够关闭或打开第一出料口142,设置有安装框组件220,安装框组件220包括安装框221、第一刷毛222和第二刷毛223,安装框221为一矩形的框体,安装框221的上端与除废箱140密封连接(安装框221的上端与除废箱140下端的钣金紧密抵持,两者之间可放置密封圈),且第一出料口142位于安装框221围成的矩形区域中。

安装框221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滑槽,两个滑槽中均设置有第一刷毛222,分隔板210的两端置于滑槽中,分隔板210在滑槽中能够沿左右方向滑动,安装框221的后端设置有过孔,过孔中设置有第二刷毛223,分隔板210从过孔滑入到安装框221中后,第一出料口142关闭,分隔板210从过孔滑出安装框221后,第一出料口142打开。第一刷毛222可防止废料进入到滑槽中,防止分隔板210卡住,第二毛刷223可放置废料被分隔板210带出到外界。

安装板230位于安装框221的下方,安装框221与安装板230锁紧固定,安装板230在对应安装框221围成的区域处,开有第三出料口231。

为防止废料从第一出料口142进入到收集槽310的过程中,粉尘飘散到外界,设置有滑动副250、第二驱动装置260、防尘罩270和连接板28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260为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缸体锁紧固定在安装板230的下表面上,连接板280锁紧固定在第二气缸的输出端上,在第二气缸的作用下,连接板280能够沿上下方向运动。为限定连接板280的运动方向,设置有滑动副250,滑动副250包括直线轴承251和光杆252,直线轴承251锁紧固定在安装板230上,光杆252插入到直线轴承251中,光杆252的下端锁紧在连接板280上,由此,在直线轴承251和光杆252的限制下,连接板280只能相对安装板230沿上下方向运动。

防尘罩270呈筒状,防尘罩270可伸长或缩短,防尘罩270中设置有防尘通道271,防尘罩270的上端贴合固定在安装板230的下表面上,与此同时,防尘通道271的上端与第三出料口231连通(也即防尘通道271的上端与第一出料口142连通),防尘罩270的下端贴合固定在连接板280的上表面上,与此同时连接板280上开有第二出料口,防尘通道271的下端与第二出料口连通。

连接板280向下运动时,能够压住废料收集小车300,连接板280覆盖在收集槽310的入口311上,第一出料口142经过防尘通道271导通后,与收集槽310导通,废料经防尘通道271进入到收集槽310中,粉尘不会飘散到外界;连接板280向上运动时,连接板280与废料收集小车300脱离抵持,废料收集小车300可从机架400中取出,进行废料清理,与此同时,分隔板210关闭第一出料口142,废料暂时存储在腔体141中。

在本实施例中,防尘罩270为风琴防护罩。

参照图6,为方便观察清理废料收集小车300内部的收集槽310,确定废料的装载情况,在废料收集小车300的右侧面上设置有透明的观察窗330,为方便移动废料收集小车300,在废料收集小车300的底部设置有四个脚轮,为方便拉动移动废料收集小车300,在废料收集小车300的右侧面上设置有把手320。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极耳切割系统,其包括上述的废料收集装置。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技术特征:

1.一种废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除废装置,所述除废装置包括除废箱、吸尘管道和除废管道,所述除废箱中设置有腔体,所述吸尘管道和所述除废管道均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腔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出料口;

分隔装置,所述分隔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分隔板,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所述分隔板能够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出料口;

废料收集小车,所述废料收集小车中设置有收集槽,所述收集槽上设置有入口,废料能够从所述第一出料口进入到所述收集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板和防尘罩,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出料口,所述防尘罩中设置有防尘通道,所述防尘罩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除废箱、所述连接板密封连接,且所述防尘通道的一端与第一出料口连通,所述防尘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料口连通,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所述连接板能够与所述废料收集小车抵持,所述防尘通道与所述收集槽连通,或者,所述连接板能够与所述废料收集小车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罩为风琴防护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第一端的横截面积沿靠近所述第一出料口的方向逐渐缩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废装置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能够防止废料进入到所述吸尘管道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装置还包括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固定在所述除废箱上,所述安装框上设置滑槽,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所述分隔板能够沿所述滑槽滑动,从而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出料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中设置有第一刷毛。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上还设置有过孔,所述分隔板穿设在所述过孔中,所述过孔中设置有第二刷毛。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气缸,所述分隔板固定在所述气缸的输出端上。

10.极耳切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废料收集装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料收集装置及极耳切割系统,包括:除废装置,所述除废装置包括除废箱、吸尘管道和除废管道,所述除废箱中设置有腔体,所述吸尘管道和所述除废管道均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腔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出料口;分隔装置,所述分隔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分隔板,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所述分隔板能够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出料口;废料收集小车,所述废料收集小车中设置有收集槽,所述收集槽上设置有入口,废料能够从所述第一出料口进入到所述收集槽中。本发明能够在不影响电池极耳的正常切割的情况下,清理废料,保证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梁辰;赵盛宇;张松岭;林国栋;张广龙;蒋志东;李进财;谷德吉;黄胜武;贾建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6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62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