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方法及其设备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79


本发明属于弓形虫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并能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有核细胞。弓形虫的生活史分为5个阶段:a)速殖子期(滋养体):在有核细胞内迅速分裂占据整个宿主的细胞浆,称为假包囊:b)缓殖子期:在虫体分泌的囊壁内缓慢增殖,称为包囊,包囊内含数百个缓殖子;c)裂殖体期:是由缓殖子或子孢子等在猫小肠上皮细胞内裂体增殖,形成裂殖子的集合体;d)配子体期:大配子(雌)和小配子(雄),受精后形成合子,最后发育成卵囊;e)子孢子期:指卵囊内的孢子体发育繁殖,形成2个孢子囊,后每个孢子囊分化发育为4个子孢子。

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检测弓形虫的方法包括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和pcr等,但这些方法仅能依赖试剂反应判断弓形虫是否存在,而无法直接观察到弓形虫的寄生形态。

在cn205398642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提出了一种弓形虫专用检测仪,该检测仪则提出了利用数码显微镜来直接观察细胞内是否存在弓形虫,从而达到精准检测的目的。但是,根据该专利的公开原理可知,在检测过程中采集的检测样品是直接置于细胞破碎装置中的,会引起整体检测仪内部结构的污染,因此,每次检测结束后都需要进行设备清洗操作,而整体设备所涉及的结构较多,因此清洗较为麻烦,严重影响了检测效率;若不清洗,又会严重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方法及其设备,以实现全自动化、精准且高效的弓形虫可视化检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设备,包括底座、以及安装于底座顶部的显示屏和检测组件,且检测组件位于显示屏的一侧,还包括震动试管和检测皿,所述检测组件并排设有两组,且两组检测组件均包括基座组件、破壁机构和数码显微镜组件,其中:

所述破壁机构和数码显微镜组件并列安装于基座组件顶端,且基座组件包括基座、以及对称设于基座内部的两个可滑动的抽屉板,且两个抽屉板分别与破壁机构和数码显微镜组件相对应;所述检测皿放置于抽屉板上;

所述破壁机构包括机壳、以及开设于机壳内部的震动腔,且震动试管放置于震动腔内,所述震动腔顶部螺纹旋接有密封盖,且震动腔的两侧内壁上对称嵌入有超声波震动器,以实现检测样品的密封震动破壁;

所述震动试管包括管部和盖部,所述管部为两端开口的圆柱形结构,且管部底端由可刺穿覆膜进行密封,所述盖部连接于管部的顶部开口,且盖部内贯穿有刺穿机构,与破壁机构配合,以实现震动后管部底端可刺穿覆膜的自动刺穿。

基于此,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集样品视觉检测、破壁、自动导出为一体,自动化操作,且其中应用的震动试管和检测皿均为一次性使用,结构简单、成本低,并在检测结束后无需清洗整体设备,使得整体设备适用于高效的持续检测;另外,本设备中共有两个检测组件,实行对比检测,有效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优选的,所述基座内部设有一限位板,且两个抽屉板分别位于限位板的两侧。

优选的,两个所述抽屉板和限位板的顶部均设有阻尼导轨,且阻尼导轨与检测皿底部配合,两个所述抽屉板上均设有挡板,且一个为固定挡板,另一个为移动挡板,所述移动挡板的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推杆,且第一电推杆和移动挡板均位于破壁机构下方。

基于此,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经震动试管导出后的检测样品流入检测皿中,然后配合移动挡板和第一电推杆将检测皿推向数码显微镜组件的下方,以此实现破壁导出操作与检测操作之间的自动切换,进一步提高了整体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优选的,所述检测皿的顶部向外延伸有覆膜平台,且覆膜平台上凸起形成有切膜凸条,所述切膜凸条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且覆膜平台上位于切膜凸条的内侧设有粘膜层。

优选的,所述破壁机构内位于震动腔的下方设有自动覆膜腔,所述震动试管底部连接有导流漏斗,且导流漏斗延伸至自动覆膜腔内,所述自动覆膜腔中安装有自动覆膜机构,且自动覆膜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压膜组件。

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升降安装板和安装于升降安装板顶部的第二电推杆,所述升降安装板上开设有通孔,导流漏斗贯穿通孔,且第二电推杆位于导流漏斗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压膜组件安装于升降安装板底部,且压膜组件上设有透明覆膜,透明覆膜的宽度大于检测皿宽度,所述压膜组件包括出膜辊、收膜辊、以对称设于两者之间的两组导膜压辊,且每组导膜压辊均为两个,并对称对应于切膜凸条的两侧。

基于此,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在检测样品流入检测皿后,自动在检测皿顶端覆盖一层透明覆膜,使得检测样品在密封条件下进行持续检测,从而降低外部环境对检测样品的影响,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优选的,所述刺穿机构包括贯穿于盖部中间位置处的活塞管,所述活塞管顶部连接有弹性气囊,且活塞管内部安装有活塞刺针,活塞刺针底部贯穿活塞管,并向管部底端的可刺穿覆膜延伸;所述破壁机构内位于震动腔的两侧均安装有第四电推杆,且两个第四电推杆均与弹性气囊相对应,对称挤压弹性气囊。

基于此,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配合第四电推杆于刺穿机构,自动化实现震动试管的刺穿出料,进一步保证了整体设备的全自动化性能。

优选的,所述数码显微镜组件包括安装板、连接于安装板与基座之间的第三电推杆、以及贯穿安装于安装板上的数码显微镜,且数码显微镜的底部镜头延伸于基座内部。

基于此,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能对数码显微镜底部镜头与检测皿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调整检测时的显微倍数,进而满足实际检测需要。

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方法,应用上述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两组检测样品;

将两组检测样品分别置入两个震动试管内;

将两个震动试管分别置入两个数码显微镜组件下方,进行第一次对比检测;

将两个震动试管分别置入两个破壁机构内,进行同步破壁;

向两个破壁机构下方的抽屉板上分别放入一个检测皿;

自动导出震动试管内破壁后的检测样品,使得两组样品分别置于两个检测皿中;

将两个检测皿自动移入两个数码显微镜组件下方,进行第二次对比检测。

综上,应用本发明进行弓形虫寄生态的检测,具有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效率快、准确度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中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中检测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破壁机构中自动覆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的b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中震动试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0、显示屏11、检测组件12、基座组件20、基座21、限位板22、抽屉板23、检测皿24、切膜凸条241、粘膜层242、第一电推杆25、阻尼导轨26、挡板27、破壁机构30、机壳31、震动试管32、管部321、盖部322、活塞管323、弹性气囊324、活塞刺针325、密封盖33、超声波震动器34、第四电推杆35、导流漏斗36、升降组件37、升降安装板371、第二电推杆372、压膜组件38、出膜辊381、收膜辊382、导膜压辊383、数码显微镜组件40、数码显微镜41、安装板42、第三电推杆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7所示,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总选实施方式:

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设备,包括底座10、以及安装于底座10顶部的显示屏11和检测组件12,且检测组件12位于显示屏11的一侧,还包括震动试管32和检测皿24,检测组件12并排设有两组,且两组检测组件12均包括基座组件20、破壁机构30和数码显微镜组件40,其中:

破壁机构30和数码显微镜组件40并列安装于基座组件20顶端,且基座组件20包括基座21、以及对称设于基座21内部的两个可滑动的抽屉板23,且两个抽屉板23分别与破壁机构30和数码显微镜组件40相对应;检测皿24放置于抽屉板23上;

破壁机构30包括机壳31、以及开设于机壳31内部的震动腔,且震动试管32放置于震动腔内,震动腔顶部螺纹旋接有密封盖33,且震动腔的两侧内壁上对称嵌入有超声波震动器34,以实现检测样品的密封震动破壁;

震动试管32包括管部321和盖部322,管部321为两端开口的圆柱形结构,且管部321底端由可刺穿覆膜进行密封,盖部322连接于管部321的顶部开口,且盖部322内贯穿有刺穿机构,与破壁机构30配合,以实现震动后管部321底端可刺穿覆膜的自动刺穿。

上述,关于震动试管32与检测皿24,两者为配套使用组件,即两组所对应的容量相同,保证检测样品的有效转移,避免出现量多或量少的现象;另外,两者均为一次性的使用方式,在完成一次检测后,更换整体设备中的震动试管32与检测皿24即可,无需实施设备的清洗,保证了检测效率;且震动试管32与检测皿24的更换操作十分简单,其中:更换震动试管32时,旋开震动腔顶部的密封盖33,将震动试管32从震动腔中取出即可;更换检测皿24时,抽出对应抽屉板23,将检测皿24从抽屉板23上取下即可。

针对基座组件20,一具体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总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图2-图3所示:

优选的,基座21内部设有一限位板22,且两个抽屉板23分别位于限位板22的两侧。基于此,限定抽屉板23或震动试管32的推进位置,以避免出现检测时定位不准的问题。

两个抽屉板23和限位板22的顶部均设有阻尼导轨26,且阻尼导轨26与检测皿24底部配合,两个抽屉板23上均设有挡板27,且一个为固定挡板,另一个为移动挡板,移动挡板的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推杆25,且第一电推杆25和移动挡板均位于破壁机构30下方。

具体,本实施方式的操作原理为:基于第一电推杆25的伸长,推动移动挡板进行移动,移动挡板则推动检测皿24进行移动,使得检测皿24靠近固定挡板,而检测皿24被固定挡板阻挡后则无法继续移动,此时检测皿24则精准定位于数码显微镜组件40的下方,以便于进行检测。而其中阻尼导轨26的设置,一方面是限定检测皿24的移动方向,另一方面则是保证检测皿24在无外力推动时,能保证稳定定位,以避免出现偏移现象。在检测完成后,从数码显微镜组件40一侧抽出抽屉板23,即可取出检测皿24。

另外,在一个检测皿24与数码显微镜组件40进行对应检测时,破壁机构30仍可继续工作,实现整体设备的持续检测,提高检测效率。

针对检测皿24和破壁机构30,一具体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总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图4-图5所示:

优选的,检测皿24的顶部向外延伸有覆膜平台,且覆膜平台上凸起形成有切膜凸条241,切膜凸条24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且覆膜平台上位于切膜凸条241的内侧设有粘膜层242。

基于此,可在检测皿24上覆盖一层透明覆膜,使得检测样品在密封条件下进行持续检测,从而降低外部环境对检测样品的影响,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体,在实际应用中,检测皿24未进行使用时,在粘膜层242表面粘附有一层离型纸,以防止粘膜层242收到污染,而在将检测皿24放置于抽屉板23上前,将离型纸撕去即可,从而保证后续自动覆膜机构能有效完成覆膜操作;而其中切膜凸条241便是用于自动覆膜时的切膜机构,从而保证粘接于粘膜层242上的透明覆膜能有效脱离自动覆膜机构。

优选的,破壁机构30内位于震动腔的下方设有自动覆膜腔,震动试管32底部连接有导流漏斗36,且导流漏斗36延伸至自动覆膜腔内,自动覆膜腔中安装有自动覆膜机构,且自动覆膜机构包括升降组件37和压膜组件38。

进一步的,关于升降组件37的一可选实施方式,包括升降安装板371和安装于升降安装板371顶部的第二电推杆372,升降安装板371上开设有通孔,导流漏斗36贯穿通孔,且第二电推杆372位于导流漏斗36的一侧。

进一步的,关于压膜组件38的一可选实施方式,压膜组件38安装于升降安装板371底部,且压膜组件38上设有透明覆膜,透明覆膜的宽度大于检测皿24宽度,压膜组件38包括出膜辊381、收膜辊382、以对称设于两者之间的两组导膜压辊383,且每组导膜压辊383均为两个,并对称对应于切膜凸条241的两侧。

综上,实现检测皿24的自动覆膜原理为:震动试管32经导流漏斗36将震动破碎后的检测样品导入检测皿24中,然后收膜辊382,使得压膜组件38上的透明覆膜移动一个单元距离(该单元距离可进行预先设定,需大于该设备所使用的检测皿24的尺寸),接着再启动第二电推杆372,使得升降安装板371下移,以靠近检测皿24,直至导膜压辊383压紧于检测皿24的覆膜平台上,结合图5所示,每组导膜压辊383共有a/b两个,在压紧检测皿24的覆膜平台时,a/b刚好对称位于切膜凸条241的两侧,其中a压紧于粘膜层242上,使得切膜凸条241内侧的透明覆膜与粘膜层242形成粘接,从而实现检测皿24的覆膜,而b则与a配合,使得a/b之间的透明覆膜压紧切膜凸条241,由此实现透明覆膜的切断,保证粘接于粘膜层242上的透明覆膜与整体透明覆膜形成分离,而后回缩第二电推杆372,完成整体覆膜操作。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透明覆膜宽度大于检测皿24宽度的设置,使得切膜操作后,两组导膜压辊383之间的透明覆膜不会出现断膜现象,从而有效保证整体覆膜操作的连续性;另外,在切膜后,两组导膜压辊383之间的透明覆膜会出现一个通孔,该通孔位于导流漏斗36的下方,因此也保证了导流漏斗36的有效使用。

而上述导流漏斗36设置的目的是,避免震动试管32在出料时出现外溅现象,以保证震动破壁后的检测样品能完全流入检测皿24中。

针对震动试管32和破壁机构30,一具体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总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图6-图7所示:

优选的,刺穿机构包括贯穿于盖部322中间位置处的活塞管323,活塞管323顶部连接有弹性气囊324,且活塞管323内部安装有活塞刺针325,活塞刺针325底部贯穿活塞管323,并向管部321底端的可刺穿覆膜延伸;破壁机构30内位于震动腔的两侧均安装有第四电推杆35,且两个第四电推杆35均与弹性气囊324相对应,对称挤压弹性气囊324。

基于此,震动试管32的自动出料原理为:启动第四电推杆35,两个第四电推杆35对称挤压弹性气囊324,使得弹性气囊324内的空气进入活塞管323内,由此推动活塞刺针325向下移动,此过程中活塞刺针325底部逐渐靠近震动试管32底部的可刺穿覆膜,并对可刺穿覆膜进行刺穿操作,当活塞刺针325刺穿可刺穿覆膜后,震动试管32内的检测样品则可通过刺穿孔流出,完成自动出料。

针对数码显微镜组件40,一具体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总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图1所示:

优选的,数码显微镜组件40包括安装板42、连接于安装板42与基座21之间的第三电推杆43、以及贯穿安装于安装板42上的数码显微镜41,且数码显微镜41的底部镜头延伸于基座21内部。

基于此,通过第三电推杆43的伸缩,调整安装板42的定位高度,由此调节数码显微镜41底部镜头与检测皿24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检测时的显微倍数,进而满足实际检测需要。

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方法,应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两组检测样品;

将两组检测样品分别置入两个震动试管32内;

将两个震动试管32分别置入两个数码显微镜组件40下方,进行第一次对比检测;

将两个震动试管32分别置入两个破壁机构30内,进行同步破壁;其破壁原理为,基于超声波震动器34使震动试管32产生高频率震动,从而使其内部检测样品中的细胞形成高速碰撞,由此达到细胞碰撞破碎的效果;

向两个破壁机构30下方的抽屉板23上分别放入一个检测皿24;

自动导出震动试管32内破壁后的检测样品,使得两组样品分别置于两个检测皿24中;

将两个检测皿24自动移入两个数码显微镜组件40下方,进行第二次对比检测。

上述第一次对比检测和第二次对比检测所获取的图像均显示于显示屏11上,以方便检测人员的实时观察。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设备,包括底座(10)、以及安装于底座(10)顶部的显示屏(11)和检测组件(12),且检测组件(12)位于显示屏(11)的一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震动试管(32)和检测皿(24),所述检测组件(12)并排设有两组,且两组检测组件(12)均包括基座组件(20)、破壁机构(30)和数码显微镜组件(40),其中:

所述破壁机构(30)和数码显微镜组件(40)并列安装于基座组件(20)顶端,且基座组件(20)包括基座(21)、以及对称设于基座(21)内部的两个可滑动的抽屉板(23),且两个抽屉板(23)分别与破壁机构(30)和数码显微镜组件(40)相对应;所述检测皿(24)放置于抽屉板(23)上;

所述破壁机构(30)包括机壳(31)、以及开设于机壳(31)内部的震动腔,且震动试管(32)放置于震动腔内,所述震动腔顶部螺纹旋接有密封盖(33),且震动腔的两侧内壁上对称嵌入有超声波震动器(34),以实现检测样品的密封震动破壁;

所述震动试管(32)包括管部(321)和盖部(322),所述管部(321)为两端开口的圆柱形结构,且管部(321)底端由可刺穿覆膜进行密封,所述盖部(322)连接于管部(321)的顶部开口,且盖部(322)内贯穿有刺穿机构,与破壁机构(30)配合,以实现震动后管部(321)底端可刺穿覆膜的自动刺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21)内部设有一限位板(22),且两个抽屉板(23)分别位于限位板(22)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抽屉板(23)和限位板(22)的顶部均设有阻尼导轨(26),且阻尼导轨(26)与检测皿(24)底部配合,两个所述抽屉板(23)上均设有挡板(27),且一个为固定挡板,另一个为移动挡板,所述移动挡板的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推杆(25),且第一电推杆(25)和移动挡板均位于破壁机构(30)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皿(24)的顶部向外延伸有覆膜平台,且覆膜平台上凸起形成有切膜凸条(241),所述切膜凸条(24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且覆膜平台上位于切膜凸条(241)的内侧设有粘膜层(242)。

5.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壁机构(30)内位于震动腔的下方设有自动覆膜腔,所述震动试管(32)底部连接有导流漏斗(36),且导流漏斗(36)延伸至自动覆膜腔内,所述自动覆膜腔中安装有自动覆膜机构,且自动覆膜机构包括升降组件(37)和压膜组件(38)。

6.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37)包括升降安装板(371)和安装于升降安装板(371)顶部的第二电推杆(372),所述升降安装板(371)上开设有通孔,导流漏斗(36)贯穿通孔,且第二电推杆(372)位于导流漏斗(36)的一侧。

7.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膜组件(38)安装于升降安装板(371)底部,且压膜组件(38)上设有透明覆膜,透明覆膜的宽度大于检测皿(24)宽度,所述压膜组件(38)包括出膜辊(381)、收膜辊(382)、以对称设于两者之间的两组导膜压辊(383),且每组导膜压辊(383)均为两个,并对称对应于切膜凸条(241)的两侧。

8.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穿机构包括贯穿于盖部(322)中间位置处的活塞管(323),所述活塞管(323)顶部连接有弹性气囊(324),且活塞管(323)内部安装有活塞刺针(325),活塞刺针(325)底部贯穿活塞管(323),并向管部(321)底端的可刺穿覆膜延伸;所述破壁机构(30)内位于震动腔的两侧均安装有第四电推杆(35),且两个第四电推杆(35)均与弹性气囊(324)相对应,对称挤压弹性气囊(324)。

9.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码显微镜组件(40)包括安装板(42)、连接于安装板(42)与基座(21)之间的第三电推杆(43)、以及贯穿安装于安装板(42)上的数码显微镜(41),且数码显微镜(41)的底部镜头延伸于基座(21)内部。

10.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权利要求1-10所述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两组检测样品;

将两组检测样品分别置入两个震动试管(32)内;

将两个震动试管(32)分别置入两个数码显微镜组件(40)下方,进行第一次对比检测;

将两个震动试管(32)分别置入两个破壁机构(30)内,进行同步破壁;

向两个破壁机构(30)下方的抽屉板(23)上分别放入一个检测皿(24);

自动导出震动试管(32)内破壁后的检测样品,使得两组样品分别置于两个检测皿(24)中;

将两个检测皿(24)自动移入两个数码显微镜组件(40)下方,进行第二次对比检测。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弓形虫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弓形虫寄生态检测方法及其设备,包括底座、以及安装于底座顶部的显示屏和检测组件,且检测组件位于显示屏的一侧,还包括震动试管和检测皿,所述检测组件并排设有两组,且两组检测组件均包括基座组件、破壁机构和数码显微镜组件;所述破壁机构和数码显微镜组件并列安装于基座组件顶端,且基座组件包括基座、以及对称设于基座内部的两个可滑动的抽屉板,且两个抽屉板分别与破壁机构和数码显微镜组件相对应;所述检测皿放置于抽屉板上;所述破壁机构内部的震动腔,且震动试管放置于震动腔内;应用本发明进行弓形虫寄生态的检测,具有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效率快、准确度高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李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汉唐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17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59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