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2


本发明涉及基因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功能片断,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决定一切生物物种最基本的因子,基因决定人的生老病死,是健康、靓丽、长寿之因,是生命的操纵者和调控者,通过基因检测装置可对基因进行检测,从而判断出被测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目前,市场上的基因检测装置是通过收集血液、其他液体或者细胞进行检测,基因检测装置不仅结构复杂、功能单一,而且密封性能较差,难以对采集的材料进行有效的保存,为了避免收集的材料受到其他物质的影响,操作人员通过会采用橡胶塞封堵试管口的方式对试管中的材料实行暂存,橡胶塞与试管内壁连接较为紧密,操作者需耗费较大力气才可拔出橡胶塞,并且在手拔橡胶塞的同时,容易发生材料外溅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克服了现有市场上存在的基因检测装置密封性有待提高的缺点,在实现材料的密封储存的同时,还使得解除密封存储的过程更为省力、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其主体设置有试管收纳装置,所述试管收纳装置包括封密机构,所述封密机构中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可套接于试管口外壁,所述密封圈上设置有可撕开撕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试管收纳装置中设置的封密机构,并将封密机构中的密封圈套接于试管口,可对放置于检测装置中的收集材料实现密封保存,另外,操作人员可通过可撕开撕口将密封圈撕开,撕开后的密封圈减小了对试管的作用力,方便其取下,且不必耗费较多力气即可解除封密机构,便于后期处理。

优选的,所述封密机构还包括塞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密机构中的塞体堵塞于试管口,可阻止试管中的收集材料外漏,选用的塞体尺寸可刚好试管与试管插接配合,且不需耗费较大力气即可轻松实现插拔于试管口。

优选的,所述试管收纳装置设置有固定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机构作用于试管上,可提高试管放置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抵接于试管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机构利用抵接于试管侧壁的固定板,实现对试管的夹持固定,结构简单。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固定板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与固定板相连,使得固定板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可调节其位置,进而实现固定板对不同规格试管的夹持固定,增大固定机构对试管的应用范围。

优选的,其主体设置有机盖和机身,所述机盖与机身之间通过连接装置实现开合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中的机身具有支撑与保护内部零部件的作用,连接装置将机盖连接于机身上,可形成检测空间,用于基因检测。

优选的,所述连接装置中设置有啮合传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装置利用啮合传动件实现动力的传输与转化,进而实现机盖开合连接于机身,结构简单。

优选的,其主体还设置有真空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真空装置可实现检测空间的真空化,降低检测空间中的杂质对收集材料的影响,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优选的,所述真空装置中设置有真空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真空计用于监测检测空间的真空度,防止空气混入检测空间而影响检测进度。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可通过翻折套接于试管口外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将密封圈翻折,进而实现密封圈套接于试管口外壁,操作方便、快捷,密封圈紧密贴合于试管口,可有效提高试管的密封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通过在检测装置中的试管收纳装置中添加封密机构,可有效提高试管的密封性,实现检测装置对收集材料的暂存功能,并且封密机构中利用密封圈及设置于密封圈上的可撕开撕口,使得对于密封圈的摘取过程变得更加简便与省力;(2)试管收纳装置中的固定机构,可对放置于检测装置中的试管进行固定,进而提高其稳定性;(3)操作人员通过翻折密封圈即可实现密封圈与试管口外壁的紧密贴合,在提高试管密封性的同时,也使得操作过程更为方便、快捷,进而提高检测效率;(4)在检测装置中添加的真空装置可有效降低检测空间中的杂质对基因检测的影响,并且真空装置中的真空计具有监测真空度的作用,通过真空计的数值,可判断空气是否从检测装置中的缝隙进入检测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封密机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连接装置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的固定机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封密机构与试管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中:1-试管收纳装置;110-封密机构;111-密封圈;112-塞体;120-固定机构;121-固定板;122-弹性件;123-固定架;2-试管;3-可撕开撕口;4-机盖;5-机身;6-连接装置;610-啮合传动件;611-齿轮;612-齿板;620-连接件;621-驱动块;622-连接杆;7-真空装置;710-真空计;720-真空泵;730-抽气管;8-密封垫;9-散热口;10-垫块;11-显示屏;12-试管;13-检测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其主体设置有机身5和机盖4,机盖4设置于机身5的上半部,机身5可支撑与保护组成检测装置的零部件,机盖4与机身5之间可通过连接装置6实现机盖4的开合,当机盖4盖合于机身5时,机盖4与机身5内部可形成检测空间13,如图1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6包括啮合传动件610和连接件620,连接件620连接机盖4与机身5,具体的,连接件620的一端与机盖4连接,另一端与啮合传动件610连接,使得通过啮合传动件610的运动带动连接件620的运动,连接件620带动机盖4以实现开合运动。

进一步的,啮合传动件610包括齿轮611和齿板612,如图3所示,齿板612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啮合齿,齿板612与机身5固定连接,齿轮611通过啮合齿与齿板612配合,并可沿齿板612移动;连接件620包括驱动块621和连接杆622,驱动块621与齿轮611实现同轴转动,连接杆622固定连接于驱动块621上,连接杆622的另一端与机盖4的内侧固定,当齿轮611在齿板612上转动后,驱动块621会发生同步转动,进而带动连接杆622转动,最终实现机盖4的开合运动。

另外,所述连接装置6还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齿轮611连接,电机可带动齿轮611转动,并最终实现机盖4的开合。

连接装置6中的电机输出动力后,经过啮合传动件610的传递与转化,使得电机输出的动力转化为机盖4的运动,结构简单,且不需要占用较多的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盖4的边缘设置有密封垫8,如图3所示,密封垫8可进一步填充机盖4与机身5之间的缝隙,确保检测空间13的密封性,需要注意的是,密封垫8的添加不会影响机盖4盖合于机身5上。

所述机身5上还设置有散热口9,如图1或图4所示,散热口9可散去检测装置中产生的大部分热量,避免检测装置因本身过热而影响检测进程。

所述机身5的下方添加有垫块10,垫块10可支撑机身5,提高机身5平稳性。

在本实施例中,此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的主体还设置有试管收纳装置1,试管收纳装置1位于检测空间13中,如图1所示,试管收纳装置1可固定连接于机身5,通过在检测装置中设置试管收纳装置1,方便试管12的安置。

所述试管收纳装置1中设置有封密机构110,封密机构110包括塞体112,如图2和图6所示,塞体112可堵塞于试管12口,塞体112的直径与试管12口的内径一致,即塞体112可不必费力即可实现插拔于试管12,塞体112的设置在于初步阻止试管12中收集材料的外漏。

所述封密机构110还包括密封圈111,密封圈111与塞体112一体成型,如图2所示,密封圈111沿塞体112的弧形侧壁分布,密封圈111具体分为水平面和竖直的套圈面,密封圈111中的水平面抵接于试管12口的上端面,密封圈111中竖直的套圈面可被翻折并抵接于试管12口外侧壁,如图6所示,当塞体112堵塞于试管12口之后,通过向下翻折密封圈111的套圈面,使得套圈面紧紧贴于试管12外壁,如图6a到6b所示为封密机构110密封连接于试管12的过程,在塞体112与密封圈111的配合下,可提高试管12的密封性能,防止试管12中收集材料的外漏,并可有效防止杂质进入试管12而污染材料。

所述密封圈111上还设置有可撕开撕口3,可撕开撕口3设置于套圈面上,且沿套圈面的竖直方向设置,当需要解除封密机构110,拔出塞体112时,操作人员通过可撕开撕口3,将密封圈111沿可撕开撕口3的方向分开,即可减小密封圈111与试管12之间的作用力,方便将密封圈111取下,然后轻松拔出塞体112即可,无需耗费较大力气即可完成,相对于传统的手拔密封于试管12口的橡胶塞而言,通过分离密封圈111上的可撕开撕口3更为省力,并可大大提高操作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可撕开撕口3在密封圈的翻折过程中不会分离,只有操作人员刻意将密封圈111分离的过程中,可撕开撕口3才会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试管收纳装置1还设置有固定机构120,固定机构120用于提高试管12的稳定性。具体的,如图5所示,固定机构120包括固定架123和固定板121,固定架123上形成若干个用于放置试管12的放置空间,试管架123的底部通过粘接、螺丝固定或者其他连接方式,使得试管架123与机身5固定;固定板121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固定板121均设置于放置空间中,且分布并抵接于试管12的侧壁以此实现对试管12的夹持固定。

所述固定机构120还设置有弹性件122,弹性件122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架123与固定板121连接,固定板121的一端与固定架123铰接,如图5所示,固定板121在弹性件122的作用下,可实现其夹持范围的调整,以此实现同一位置对不同直径试管12的夹持,进而增大固定机构120对试管12的适用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此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的主体还设置有真空装置7,真空装置7位于机身5内,真空装置7设置有真空泵720和抽气管730,真空泵720设置于机身5内,抽气管730的一端与真空泵720相连,抽气管730的另一端伸入检测空间13中,用于抽取检测空间13中的空气,使得此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处于真空状态,从而避免检测空间13中存在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杂质。

进一步的,所述抽气管730内设置有过滤层,过滤层可过滤空气中的一些杂质,从而避免杂质进入真空泵720,因此具有延长真空泵720使用寿命的作用。

所述真空装置7中还设置有真空计710,真空计710用于监测检测空间13中的真空度,避免空气混入检测空间13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此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的主体还设置有显示屏11,显示屏11位于机身5上,如图1和图4所示,显示屏11的添加可方便操作人员查看检测的数据。

所述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的主体还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检测空间13内,用于检测检测空间13中的湿度值,操作人员可根据湿度传感器的数值,采取相应手段来达到检测空间13中的湿度平衡,降低检测空间13中细菌滋生的可能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有所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试管收纳装置1与机身5为可拆卸连接,即试管收纳装置1可移出于检测空间13,方便试管12的安插。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有所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的主体还设置有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连接装置6中的电机通过连接电路实现电信号的连接,控制模块与显示屏11通过连接电路实现控制连接,显示屏11上设置有开关按钮,操作人员通过按动显示屏11上的开关按钮,即可实现对机盖4开合的控制,操作简便。

另外,控制模块与真空装置7中的真空泵720、真空计710通过连接电路实现电信号的传输,具体的,控制模块中的plc控制板上预设有判断程序,当真空计710检测的数值小于判断程序中的数值时,plc控制板将此控制信号传递给真空泵720,并控制真空泵720开始工作,进一步提高检测空间中真空度,使之达到判断程序中的数值,然后真空泵720停止工作。通过控制模块与真空装置7的控制连接,可实现检测空间13中真空度的自动调节。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主体设置有试管收纳装置(1),所述试管收纳装置(1)包括封密机构(110),所述封密机构(110)中设置有密封圈(111),所述密封圈(111)可套接于试管(12)口外壁,所述密封圈(111)上设置有可撕开撕口(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密机构(110)还包括塞体(1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收纳装置(1)设置有固定机构(1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120)设置有固定板(121),所述固定板(121)抵接于试管(12)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120)设置有弹性件(122),所述弹性件(122)与固定板(12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主体设置有机盖(4)和机身(5),所述机盖(4)与机身(5)之间通过连接装置(6)实现开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6)中设置有啮合传动件(6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主体还设置有真空装置(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装置(7)中设置有真空计(7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111)可通过翻折套接于试管(12)口外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其涉及基因检测技术领域,其主体设置有试管收纳装置,试管收纳装置包括封密机构,封密机构中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可套接于试管口外壁,并且在密封圈上设置有可撕开撕口,操作人员通过操作可撕开撕口可实现密封圈的分离,减小了密封圈与试管之间的作用力,使得操作人员可花费较小的力即可将密封圈脱离试管,相对于解除市面上的橡胶塞与试管的过渡配合,可撕开撕口的设置不仅省力,且快捷、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范云;徐艳珺;徐晓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省肿瘤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0.03.27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594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