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道路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性历来是消费者、法规部门和汽车厂商最为关注的汽车性能,汽车安全性直接关乎全社会的交通安全,因此,各汽车制造及相关企业都很重视针对汽车安全性能的检测。汽车制动性能是汽车主动安全的重要衡量指标,针对汽车制动性能的检测是汽车安全性检测的重要内容,而汽车制动性能检测主要依据于道路试验进行。
以往的汽车制动性能道路试验检测,更多对常规环境地区的路况进行了关注,并设计建设了针对性的制动性能检测道路,比如干路面、湿路面、积水路面、薄冰路面等。而对于低温环境地区的积雪结冰道路路况关注相对不多,尤其是一些极端路况,比如高附着系数和低附着系数路面交错交替的路况,没有设计建设针对性的检测道路。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能够有效的填补了制动性能测试工况领域的空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包括压实雪准备区,所述压实雪准备区连接有压实雪加速跑道,所述压实雪加速跑道连接有制动测试区,所述压实雪加速跑道和制动测试区的外侧连接有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所述制动测试区连接有压实雪安全区,所述压实雪安全区与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连接,所述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与压实雪准备区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制动测试区由五组对称交替的冰面低附路和沥青高附路组成,具体的组成方式如下:
左侧:冰面低附路-沥青高附路-冰面低附路-沥青高附路-冰面低附路;
右侧:沥青高附路-冰面低附路-沥青高附路-冰面低附路-沥青高附路。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冰面低附路与沥青高附路呈水平状安装在水与结冰冰面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压实雪准备区、压实雪加速跑道、压实雪安全区和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的表面均与沥青高附路和冰面低附路的表面齐平。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压实雪准备区、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压实雪加速跑道、冰面低附路、沥青高附路和压实雪安全区的布置方向、边界和功能分区均基于gps定位得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以往的汽车制动性能道路试验检测,更多对常规环境地区的路况进行了关注,并设计建设了针对性的制动性能检测道路,比如干路面、湿路面、积水路面、薄冰路面等。而对于低温环境地区的积雪结冰道路路况关注相对不多,尤其是一些极端路况,比如高附着系数和低附着系数路面交错交替的路况,没有设计建设针对性的检测道路,本申请文件中,通过将测试道路建设在水域结冰冰面上,提高整体的平整度,同时通过在测试道路上设计的沥青高附路和冰面低附路,可以有效的控制高附路面和低附路面的附着系数,提高测试精度,同时提高了道路的稳定性,保证了测试的一致性,提高了测试的可重复性,模拟了低温环境地区冰雪道路的极端情况,填补了制动性能测试工况领域的空白,提高了制动性能测试对用户工况的覆盖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详细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压实雪准备区、200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300压实雪加速跑道、400冰面低附路、500沥青高附路、600压实雪安全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方式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请参阅图1,包括压实雪准备区100,压实雪准备区100连接有压实雪加速跑道300,压实雪加速跑道300连接有制动测试区,压实雪加速跑道300和制动测试区的外侧连接有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00,制动测试区连接有压实雪安全区600,压实雪安全区600与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00连接,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00与压实雪准备区100连接。
请再次参阅图1,制动测试区由五组对称交替的冰面低附路400和沥青高附路500组成,具体的组成方式如下:
左侧:冰面低附路400-沥青高附路500-冰面低附路400-沥青高附路500-冰面低附路400;
右侧:沥青高附路500-冰面低附路400-沥青高附路500-冰面低附路400-沥青高附路500。
请再次参阅图1,冰面低附路400与沥青高附路500呈水平状安装在水与结冰冰面上,具体的,冰面低附路400与沥青高附路500齐平可以有效的提高汽车在检测中的行驶稳定性。
请再次参阅图1,压实雪准备区100、压实雪加速跑道300、压实雪安全区600和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00的表面均与沥青高附路500和冰面低附路400的表面齐平,具体的,使压实雪准备区100、压实雪加速跑道300、压实雪安全区600和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00与沥青高附路500和冰面低附路400的表面齐平,可以有效的减少路面不平整造成的车辆制动检测数据出现偏差的情况发生。
请再次参阅图1,压实雪准备区100、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00、压实雪加速跑道300、冰面低附路400、沥青高附路500和压实雪安全区600的布置方向、边界和功能分区均基于gps定位得出,通过gps定位进行压实雪准备区100、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00、压实雪加速跑道300、冰面低附路400、沥青高附路500和压实雪安全区600的布置,提高精度,从而可以减少外部环境因素造成检验数据的影响。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驾驶员驾驶汽车驶入本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通过压实雪准备区1沿道路中间行驶进入压实雪加速跑道3,通过压实雪加速跑道3保持汽车行驶在道路中间,左侧车轮落在冰面低附路4上、右侧车轮落在沥青高附路5上进入由五组对称交替的冰面低附路4和沥青高附路5组成的制动测试区,通过所述测试区进入压实雪安全区6,通过压实雪安全区6进入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通过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进入压实雪准备区1。
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本发明所披露的实施方式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意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在本说明书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穷举性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省略篇幅和节约资源的考虑。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1.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该检测道路建设在水域结冰冰面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实雪准备区(100),所述压实雪准备区(100)连接有压实雪加速跑道(300),所述压实雪加速跑道(300)连接有制动测试区,所述压实雪加速跑道(300)和制动测试区的外侧连接有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00),所述制动测试区连接有压实雪安全区(600),所述压实雪安全区(600)与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00)连接,所述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00)与压实雪准备区(10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测试区由五组对称交替的冰面低附路(400)和沥青高附路(500)组成,具体的组成方式如下:
左侧:冰面低附路(400)-沥青高附路(500)-冰面低附路(400)-沥青高附路(500)-冰面低附路(400);
右侧:沥青高附路(500)-冰面低附路(400)-沥青高附路(500)-冰面低附路(400)-沥青高附路(5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冰面低附路(400)与沥青高附路(500)呈水平状安装在水与结冰冰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实雪准备区(100)、压实雪加速跑道(300)、压实雪安全区(600)和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00)的表面均与沥青高附路(500)和冰面低附路(400)的表面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棋盘式低温环境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实雪准备区(100)、压实雪返回车道暨安全缓冲区(200)、压实雪加速跑道(300)、冰面低附路(400)、沥青高附路(500)和压实雪安全区(600)的布置方向、边界和功能分区均基于gps定位得出。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