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铅冶炼转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47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冶炼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铅冶炼转炉。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高速的经济发展需求,铅冶炼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转炉熔炼工艺因具有适应性强、操作简便、生产效率高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转炉一般包括炉体、驱动机构、托轮组、燃烧系统等,驱动机构经炉体上的齿圈带动炉体转动,托轮组与炉体上的托圈滚动连接用于支撑炉体转动,燃烧系统用于向炉体内输送可燃气体对炉体内的金属加热,炉体内还设有耐火材料制成的内衬;但现有转炉大都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如燃烧系统和烟气出口分布在炉体两端,当进料口加料时需要关闭燃烧系统工作,影响熔炼作业效率,还有在炉体的一侧设置铅液出口,熔炼后铅液的排出速度较慢,耗时长,容易使残留铅渣堆积堵塞出口,同时铅液从一侧排出造成炉体受力不均衡,对炉体的一侧冲击较大,影响安全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铅冶炼转炉,它采用在炉体上对称设置两个出料口的结构从而克服现有技术铅液排出速度较慢的缺陷,可使炉体两侧受力均衡,作业安全可靠,并且铅液从两侧分开排出,速度快,耗时短,减少了残留铅渣堆积的几率,整体结构科学合理、简单紧凑,市场前景广阔,便于推广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铅冶炼转炉,它包括炉体、驱动机构、传动机构、托轮组,所述炉体呈轴向水平设置且其外圆表面上分别设有齿圈和托圈,所述齿圈与传动机构啮合传动,所述驱动机构与传动机构连接,所述托轮组与炉体上的托圈滚动连接;所述炉体的一侧端面中心设有进料口,炉体的另一侧端面中心设有烟气出口,与烟气出口同侧的炉体端面上设有燃烧系统,所述炉体轴向中部的外圆表面下端两侧对称设有两个出料口,该炉体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衬。

为了实现结构、效果优化,其进一步的措施是:所述内衬包括紧贴炉体内侧壁的隔热层、以及位于隔热层内侧的耐火层。

所述耐火层采用硅莫砖砌筑而成,所述隔热层采用石棉板铺设而成。

所述托圈包括设置两个并对称分布于炉体两端的外圆表面上,所述齿圈位于托圈外侧的炉体外圆表面上。

所述炉体上每个托圈的外圆表面下端两侧对称设有两组托轮组。

所述燃烧系统位于烟气出口外侧的炉体端面上。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ⅰ)本实用新型采用进料口与烟气出口位于炉体相对的两侧端面上,且燃烧系统与烟气出口位于同一侧端面上,当燃烧系统连续工作时并不影响相对侧进料口的加料作业,有利于保障铅熔炼的连续作业,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整体结构布局合理,安装和使用方便;

(ⅱ)本实用新型采用在炉体上对称设置两个出料口的结构从而克服现有技术铅液排出速度较慢的缺陷,可使炉体两侧受力均衡,作业安全可靠,并且铅液从两侧分开排出,速度快,耗时短,减少了残留铅渣堆积的几率,整体结构科学合理、简单紧凑,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实用新型广泛适用于金属冶炼配套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中:1-驱动机构,2-传动机构,3-托轮组,4-炉体,41-出料口,42-进料口,43-托圈,44-齿圈,45-燃烧系统,46-烟气出口,47-内衬。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铅冶炼转炉,它包括炉体4、驱动机构1、传动机构2、托轮组3,所述炉体4呈轴向水平设置且其外圆表面上分别设有齿圈44和托圈43,所述齿圈44与传动机构2啮合传动,所述驱动机构1与传动机构2连接,所述托轮组3与炉体4上的托圈43滚动连接;所述炉体4的一侧端面中心设有进料口42,炉体4的另一侧端面中心设有烟气出口46,与烟气出口46同侧的炉体4端面上设有燃烧系统45,所述炉体4轴向中部的外圆表面下端两侧对称设有两个出料口41,设置两个出料口41可对铅液排出分流,既能保障排出速度快、耗时短,又能减少铅渣堆积的几率,避免堵塞出口,同时两侧分流可使炉体两侧受力均衡,作业安全可靠,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参考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炉体4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衬47,所述内衬47包括紧贴炉体4内侧壁的隔热层、以及位于隔热层内侧的耐火层,在炉体内壁与耐火层之间设置隔热层,可避免因高温引起炉体受热膨胀变形而影响炉体的正常使用;所述隔热层采用石棉板铺设而成,因石棉具有优异的耐火性和绝热性,是较佳的防火保温材料;所述耐火层优选采用硅莫砖结合高温胶泥砌筑而成,因转炉在熔炼过程中,为了分解铅膏中残余的硫酸铅,提高出铅率,一般要求炉内温度在1300℃以上,同时融化后的铅液在转炉转动过程中会对炉内的耐火材料进行冲刷和侵蚀,而硅莫砖以莫来石(3al2o3.2sio2)和碳化硅(sic)为主要原料组成的烧制砖,具有优异的抗高温性能、耐磨耐腐蚀性能,其耐火温度可达1790℃,且硅莫砖的抗热震稳定性好,高温强度好,使用过程中抗侵蚀性好,不剥落,不断裂,经用户反应,相比现有技术采用镁铬砖的使用寿命明显延长,一般炉体内衬材料采用镁铬砖,使用3~6个就需进行大修维护,而采用硅莫砖作内衬材料,炉体大修时间延长至8~12个月,显著降低了设备的维护费用,节约了运行成本。

参考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托圈43包括设置两个并对称分布于炉体4两端的外圆表面上,所述齿圈44位于托圈43外侧的炉体4外圆表面上,所述炉体4上每个托圈43的外圆表面下端两侧对称设有两组托轮组3,该种结构有利于保障炉体4运转平稳可靠;所述燃烧系统45位于烟气出口46外侧的炉体4端面上,可避免燃烧系统45与烟气出口46之间的安装干扰;一般燃烧系统包括点火装置、可燃气体输送装置和阀组,所述点火装置和阀组一般设置于炉体端面上,而可燃气体输送装置采用炉内往返式火焰燃烧的设计结构,燃烧后的尾气等从烟气出口排出,相比现有技术可燃气体从一侧端面进入,从另一侧端面的烟气出口排出,该种往返式设计结构能提高热能利用率,同时也方便铅熔炼的连续作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铅冶炼转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4)、驱动机构(1)、传动机构(2)、托轮组(3),所述炉体(4)呈轴向水平设置且其外圆表面上分别设有齿圈(44)和托圈(43),所述齿圈(44)与传动机构(2)啮合传动,所述驱动机构(1)与传动机构(2)连接,所述托轮组(3)与炉体(4)上的托圈(43)滚动连接;所述炉体(4)的一侧端面中心设有进料口(42),炉体(4)的另一侧端面中心设有烟气出口(46),与烟气出口(46)同侧的炉体(4)端面上设有燃烧系统(45),所述炉体(4)轴向中部的外圆表面下端两侧对称设有两个出料口(41),该炉体(4)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衬(4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冶炼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47)包括紧贴炉体(4)内侧壁的隔热层、以及位于隔热层内侧的耐火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冶炼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火层采用硅莫砖砌筑而成,所述隔热层采用石棉板铺设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冶炼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托圈(43)包括设置两个并对称分布于炉体(4)两端的外圆表面上,所述齿圈(44)位于托圈(43)外侧的炉体(4)外圆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铅冶炼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4)上每个托圈(43)的外圆表面下端两侧对称设有两组托轮组(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冶炼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系统(45)位于烟气出口(46)外侧的炉体(4)端面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铅冶炼转炉,它包括炉体、驱动机构、传动机构、托轮组,所述炉体呈轴向水平设置且其外圆表面上分别设有齿圈和托圈,所述齿圈与传动机构啮合传动,所述驱动机构与传动机构连接,所述托轮组与炉体上的托圈滚动连接;所述炉体的一侧端面中心设有进料口,炉体的另一侧端面中心设有烟气出口,与烟气出口同侧的炉体端面上设有燃烧系统,所述炉体轴向中部的外圆表面下端两侧对称设有两个出料口;它采用在炉体上对称设置两个出料口的结构从而克服现有技术铅液排出速度较慢的缺陷,可使炉体两侧受力均衡,作业安全可靠,并且铅液从两侧分开排出,速度快,耗时短,减少了残留铅渣堆积的几率;它广泛适用于金属冶炼配套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万超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湘潭麓峰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57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