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超长建筑结构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公共建筑正在逐渐向大型经、舒适化发展,导致超长、超宽的大型公共建筑也大量出现。而温度和混凝土收缩作用在超长混凝土结构中易产生约束变形,导致在结构中出现较大的拉应力使结构开裂。但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性及美观性,往往要求不设置伸缩缝。
目前,解决超长不设缝的一般方式是设置后浇带以释放混凝土前期收缩变形,设置膨胀加强带抵消温度收缩变形,或者采用预应力技术平衡温度变形产生的拉应力等。其中,后浇带只能释放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不能解决温度变形,且不能一次浇筑完成;膨胀加强带由于抵抗收缩变形能力有限,而不适用于收缩变形过大的超长结构;而使用预应力技术则极大增加了设计和施工的难度,也增大了建筑结构的成本和造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在楼板间设置“凹”字形槽沟,利用槽沟两侧壁的内缩或外扩,可有效引导楼板内温度应力的释放,改善梁柱之间的传力,有效减小超长建筑结构内部温度应力并减少楼板裂缝。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包括具有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中间设有“凹”字形槽沟,槽沟的上端面与楼板上表面平齐,槽沟下端面低于楼板下表面,槽沟内填充有砂石;槽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均具有u形结构的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第三钢筋和分布筋,第一钢筋构成槽侧壁外侧、槽底外侧的受力筋,第二钢筋构成槽侧壁内侧、槽底外侧的受力筋,第三钢筋构成槽侧壁外侧、槽底内侧的受力筋,分布筋沿槽沟纵向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的u形两端均分别折向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钢筋的两端处于楼板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沿槽沟纵向交错配置,中间设有一定间距;
更进一步地,相邻的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中间至少设有一根第三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沿槽沟纵向交错配置,相邻的两根第一钢筋中间设有一定间距,相邻的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并排绑扎在一起;
更进一步地,相邻的两根第一钢筋中间至少设有一根第三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钢筋与第一钢筋和/或第二钢筋并排绑扎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下方分别设有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的两端均设有倒钩,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上的倒钩朝下,第三钢筋上的倒钩朝槽沟内部。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楼板间设置“凹”字形槽沟,利用槽沟两侧壁的内缩或外扩,可有效引导楼板内温度应力的释放,改善梁柱之间的传力,大幅减小因楼板膨胀或收缩造成竖向构件所承受得水平力;
2、“凹”字形槽沟内的钢筋布局巧妙,三类受力筋均同时构成槽沟壁面/底面的内外两侧,使得楼板在收缩或膨胀过程中,槽沟本身结构稳定、可靠、不开裂;
3、相比于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的设置,本实用新型可一次性浇筑,并能够同时兼顾超长建筑结构的抗收缩及抗裂;相比于预应力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与施工简便易行,也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和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分别对应于图(a)、图(b)和图(c)。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楼板,12-第二楼板,2-砂石,3-第一钢筋,4-第二钢筋,5-第三钢筋,6-分布筋,71-第一梁体,72-第二梁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包括具有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中间设有“凹”字形槽沟,槽沟的上端面与楼板上表面平齐,槽沟下端面低于楼板下表面,槽沟内填充有砂石。槽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均具有u形结构的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第一钢筋构成槽侧壁外侧、槽底外侧的受力筋,第二钢筋构成槽侧壁内侧、槽底外侧的受力筋,第三钢筋构成槽侧壁外侧、槽底内侧的受力筋,槽沟内还沿纵向设有分布筋。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楼板间设置“凹”字形槽沟,利用槽沟两侧壁的内缩或外扩,可有效引导楼板内温度应力的释放,改善梁柱之间的传力,大幅减小因楼板膨胀或收缩造成竖向构件所承受得水平力;而且,“凹”字形槽沟内的钢筋布局巧妙,三类受力筋均同时构成槽沟壁面/底面的内外两侧,使得楼板在收缩或膨胀过程中,槽沟本身结构稳定、可靠、不开裂。
实施例1:
参见图1-2,本实施例中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包括具有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第一楼板11和第二楼板12,第一楼板11和第二楼板12下方分别设有第一梁体71和第二梁体72,第一楼板11和第二楼板12中间设有“凹”字形槽沟,槽沟的上端面与楼板上表面平齐,槽沟下端面低于楼板下表面,槽沟内填充有中砂2,即中等粒度的砂石。槽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具体地,包括均具有u形结构的第一钢筋3、第二钢筋4、第三钢筋5和分布筋6,第一钢筋3构成槽侧壁外侧、槽底外侧的受力筋,第二钢筋4构成槽侧壁内侧、槽底外侧的受力筋,第三钢筋5构成槽侧壁外侧、槽底内侧的受力筋,分布筋6沿槽沟纵向分布,与第一钢筋3、第二钢筋4和第三钢筋5绑扎在一起。
第一钢筋3和第二钢筋4的u形两端均分别折向第一楼板11和第二楼板12内,第一钢筋3、第二钢筋4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梁体71和第二梁体72的上方。当楼板收缩时,槽沟两壁面被向外拉伸,第一钢筋3、第二钢筋4的两端会产生向下挠的应力,此时第一梁体71和第二梁体72可以给给予足够的支撑。
第三钢筋5的两端处于楼板下方,即第三钢筋5仅构成槽侧壁外侧的部分,应力可以在槽侧壁上得以缓冲,避免槽底直角处承受应力过大。当楼板膨胀时,槽沟可以更好地吸收挤压应力;当楼板收缩时,槽沟可以更好地提供拉应力。
为了提高受力筋6在楼板及槽沟上抓紧力,第一钢筋3、第二钢筋4和第三钢筋5的两端均设有倒钩,第一钢筋3和第二钢筋4上的倒钩朝下,第三钢筋5上的倒钩朝槽沟内部,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槽沟结构的稳定。
至于受力筋6在槽沟内沿纵向的分布,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布局是:第一钢筋3和第二钢筋4沿槽沟纵向交错配置,中间设有一定间距;相邻的第一钢筋3和第二钢筋4中间设有一根第三钢筋5。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至于受力筋6在槽沟内沿纵向的分布,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布局是:第一钢筋3和第二钢筋4沿槽沟纵向交错配置,相邻的两根第一钢筋3中间设有一定间距,相邻的第一钢筋3和第二钢筋4并排绑扎在一起;相邻的两根第一钢筋3中间设有一根第三钢筋5。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
至于受力筋6在槽沟内沿纵向的分布,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布局是:第三钢筋5与第一钢筋3、第二钢筋4并排绑扎成一组,在槽沟内沿纵向分布若干组。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1.一种用于超长建筑结构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中间设有“凹”字形槽沟,槽沟的上端面与楼板上表面平齐,槽沟下端面低于楼板下表面,槽沟内填充有砂石;槽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均具有u形结构的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第三钢筋和分布筋,第一钢筋构成槽侧壁外侧、槽底外侧的受力筋,第二钢筋构成槽侧壁内侧、槽底外侧的受力筋,第三钢筋构成槽侧壁外侧、槽底内侧的受力筋,分布筋沿槽沟纵向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的u形两端均分别折向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钢筋的两端处于楼板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沿槽沟纵向交错配置,中间设有一定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中间至少设有一根第三钢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沿槽沟纵向交错配置,相邻的两根第一钢筋中间设有一定间距,相邻的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并排绑扎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根第一钢筋中间至少设有一根第三钢筋。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钢筋与第一钢筋和/或第二钢筋并排绑扎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下方分别设有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应力释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的两端均设有倒钩,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上的倒钩朝下,第三钢筋上的倒钩朝槽沟内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