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耕刀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4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耕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耕刀具。



背景技术:

深耕、深松是农艺耕作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深耕能为作物生长提供深厚的耕层,加速养分分解与积累,促进土壤熟化,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并且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随着深耕技术的普及,农耕机、微耕机等耕土工具走进了千家万户。

丘陵地区通常使用微耕机进行耕作,但是现有的微耕机实际耕深只有10~15cm,长期耕作情况下,给耕地带来了新的问题,即是导致耕地的底部出现坚硬的犁底层,这会造成土壤板结,严重的影响作物根系发育以及下扎,同时,长期浅耕还会造成土壤保肥保墒能力下降,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所以,针对浅耕问题,出现了一种新的立式铣削分段式非连续的螺旋刀具,这种刀具能够很好的解决浅耕的问题,但是采用上述刀具却带来了新的问题:

(1)由于采用分段式非连续的螺旋刀具,每两个刀片之间存在间距,致使该间距内的土地在深耕时存在大量未粉碎的情况,导致土壤深耕质量下降;(2)虽然分段式非连续的螺旋刀具的耕深深度能够达到要求,但由于刀具采用螺旋型,所以仅能对土壤达到深耕目的,而无法对土壤起到切削和粉碎,这就导致了土壤切削不彻底、粉碎和深松的效果不佳,进一步的降低了土壤深耕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的分段式非连续的螺旋刀具存在的刀片之间土壤无法粉碎以及土壤切削、深松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粉碎、深松效果好且能够对刀片间距之间的土壤进行粉碎的深耕刀具。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深耕刀具,包括刀轴、第一深耕刀片和第二深耕刀片,其中,所述第一深耕刀片为螺旋形结构,设有多个,且沿轴线方向依次等间距的设置在所述刀轴的外周上;

所述第二深耕刀片呈弧形结构,相邻两第一深耕刀片之间设有两个第二深耕刀片,其中,两第二深耕刀片分别错位设置在所述刀轴的轴线两侧,且每个所述第二深耕刀片的弯曲方向与所述刀轴的转动方向相同;

每个所述第一深耕刀片的刀刃端上均设有多个土壤粉碎刀,且每个土壤粉碎刀的两侧均设有粉碎齿。

优化的,所述第二深耕刀片包括连接部和耕土部,其中,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刀轴上,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耕土部,所述耕土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为工作端,且为尖形结构。

优化的,所述刀轴上设有安装座,所述连接部在插入所述安装座后,通过第一螺栓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刀轴上。

优化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耕土部一体成型组成弧形结构的第二深耕刀片。

优化的,所述土壤粉碎刀包括固定部和粉碎部,其中,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粉碎部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所述固定部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第一深耕刀片背向所述刀轴的一面上,并使所述粉碎部伸出所述第一深耕刀片的刀刃端。

优化的,所述固定部上设有两个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深耕刀片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位置一一对应的第二固定孔,所述固定部通过依次穿过第二固定孔和第一固定孔的第二螺栓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一深耕刀片上。

优化的,所述粉碎齿远离所述粉碎部的一端上设有锥形齿。

优化的,还包括刀盘,其中,所述刀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刀盘,所述刀盘的中心设有用于连接农耕机动力输出轴的六角方孔。

优化的,所述第一深耕刀片的数目至少为3个,且焊接在所述刀轴上;

位于刀轴远离所述刀盘一端上的第一深耕刀片,其焊接起点与刀轴远离刀盘的一端齐平。

优化的,所述土壤粉碎刀的数目介于3~6个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深耕刀具,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相邻两第一深耕刀片之间错位设置弧形的第二深耕刀片,并使第二深耕刀片的弯曲方向与刀轴的转动方向同向,通过上述设计,即可使第二深耕刀片的刀尖方向始终与刀轴的转动方向同向,在进行耕土时,不仅可以将两第一深耕刀片之间的土壤进行粉碎,解决了传统刀具刀片之间土壤得不到粉碎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深耕的质量,也能使第二深耕刀片更容易的进入土壤,减少第二深耕刀片进入土壤时所受的阻力,降低驱动机器功率的消耗。

(2)本实用新型还在第一深耕刀片的刀刃端设置有土壤粉碎刀,在刀轴转动,使第一深耕刀片旋转进入土壤时,土壤粉碎刀随第一深耕刀片一起进入土壤,并与粉碎齿一起配合,对第一深耕刀片深耕出的土壤进行拍打,进而可以达到粉碎和拍松已深耕的土壤,进一步的提高了土壤的深耕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深耕刀具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未安装土壤粉碎刀的深耕刀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土壤粉碎刀与第一深耕刀片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土壤粉碎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刀轴;2-第一深耕刀片;3-第二深耕刀片;4-土壤粉碎刀;5-粉碎齿;301-连接部;302-耕土部;101-安装座;6-第一螺栓;401-固定部;402-粉碎部;401a-第一固定孔;102-第二固定孔;7-第二螺栓;501-锥形齿;8-刀盘;801-六角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发明的示例实施例。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相反意思。还应当理解术语“包括”、“包括了”、“包含”、和/或“包含了”当在本文中使用时,指定所声明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的存在性,并且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他们的组合存在性或增加。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此外,特定特征、结构、功能或特性可以以任何适合的方式组合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例如,第一实施例可以结合第二实施例,只要与这两个实施例相关联的特定特征、结构、功能或特性不互相排斥。

实施例一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深耕刀具,包括刀轴1、第一深耕刀片2和第二深耕刀片3,其中,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为螺旋形结构,设有多个,且沿轴线方向依次等间距的设置在所述刀轴1的外周上。

所述第二深耕刀片3呈弧形结构,相邻两第一深耕刀片2之间设有两个第二深耕刀片3,其中,两第二深耕刀片3分别错位设置在所述刀轴1的轴线两侧,且每个所述第二深耕刀片3的弯曲方向与所述刀轴1的转动方向相同;

每个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的刀刃端上均设有多个土壤粉碎刀4,且每个土壤粉碎刀4的两侧均设有粉碎齿5。

如图1所示,下面对所述深耕刀具进行具体结构的描述:

所述刀轴1则是作为旋转轴,用以连接农耕机的动力输出轴,进而带动刀轴1上的刀具转动,使其进入土壤,对土壤达到深耕的目的。

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则作为分段式非连续的螺旋刀具,对土壤进行深耕,它与现有的分段式非连续的螺旋刀具达到的效果一致,能够达到土壤标准的深耕深度,避免土壤浅耕问题的发生,进而打破了浅耕所带来了的犁底层,提高了土壤蓄水保湿保肥能力,更利于作物的生长。

所述第二深耕刀片3错位设置在相邻两第一深耕刀片2之间,同时,第二深耕刀片3采用弧形结构,并且弯曲方向与刀轴1的转动方向相同,即如图1所示,这就可使第二深耕刀片3的刀尖始终与刀轴1的转动方向同向。

通过上述设计,一方面,通过第二深耕刀片3可以对相邻两第一深耕刀片2间距之间的土壤进行粉碎,避免了传统分段式非连续的螺旋刀具存在的刀片间距之间的土壤无法得到粉碎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土壤深耕的质量;另一方面,第二深耕刀片3的刀尖与刀轴1的转动方向同向,可使第二深耕刀片3在转动时,刀尖始终可以最先接触土壤,进而可减少第二深耕刀片3进入土壤的阻力,使其更容易进入土壤,进行深耕粉碎,降低了驱动其转动的机器的功率消耗。

所述土壤粉碎刀4用于粉碎、拍散块状土壤,由于土壤粉碎刀4设置在第一深耕刀片2的刀刃端,所以,第一深耕刀片2在刀轴1的带动下对土壤进行深耕时,土壤粉碎刀4会随第一深耕刀片2一起进入土壤,经第一深耕刀片2刨出的土壤,会再次经过土壤粉碎刀4,,在土壤粉碎刀4以及粉碎齿5的作用下,达到粉碎和拍散的作用,进而达到松土的目的,进一步的提高土壤深耕的质量。

通过上述设计,一方面,通过第二深耕刀片3和第一深耕刀片2,在保证土壤达到深耕深度的情况下,还可将相邻两第一深耕刀片2间距之间进行粉碎的目的,避免了传统刀具无法将相邻两刀片之间的土壤进行粉碎的弊端,提高了土壤深耕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土壤粉碎刀4和粉碎齿5,在深耕过程中,能够将第一深耕刀片2刨出的土壤进行粉碎拍散,达到了对深耕后土壤粉碎的目的,进一步的提高了土壤的深耕质量。

实施例二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为实施例一中所述深耕刀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深耕刀具,包括刀轴1、第一深耕刀片2和第二深耕刀片3,其中,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为螺旋形结构,设有多个,且沿轴线方向依次等间距的设置在所述刀轴1的外周上。

所述第二深耕刀片3呈弧形结构,相邻两第一深耕刀片2之间设有两个第二深耕刀片3,其中,两第二深耕刀片3分别错位设置在所述刀轴1的轴线两侧,且每个所述第二深耕刀片3的弯曲方向与所述刀轴1的转动方向相同;

每个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的刀刃端上均设有多个土壤粉碎刀4,且每个土壤粉碎刀4的两侧均设有粉碎齿5。

本实施例中,刀轴1、第一深耕刀片2、第二深耕刀片3、土壤粉碎刀4和粉碎齿5的结构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与实施例一相同,于此不多加赘述。

如图1所示,下面对第二深耕刀片3的具体结构做出具体的描述:

优化的,所述第二深耕刀片3包括连接部301和耕土部302,其中,所述连接部301的一端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刀轴1上,所述连接部30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耕土部302,所述耕土部302远离所述连接部301的一端为工作端,且为尖形结构。

优化的,所述连接部301和所述耕土部302一体成型组成弧形结构的第二深耕刀片3。

如图1所示,第二深耕刀片3包括连接部301和耕土部302,而连接部301则作为固定端,用于将第二深耕刀片3固定在刀轴1的两侧,而耕土部302则作为工作部,在刀轴1的带动下,对相邻两第一深耕刀片2之间的土壤进行粉碎。

在本实施例中,耕土部302的工作端,也就是插入土壤的一端,为尖形结构,即如图1所示。由于第二深耕刀片3的弯曲方向与刀轴1的转动方向同向,所以耕土部302的工作端最先接触土壤,设置成尖形结构,可促使第二深耕刀片3更容易的进入土壤,减少进入土壤的阻力。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设置连接部301为圆柱形,而耕土部302为舌形,即耕土部302的横截面从与连接部301连接的一端,朝耕土部302远离连接部301的一端逐渐增大,直到到达尖形结构的工作端停止。

在上述方案上进行优化的是:连接部301与耕土部302一体成型组成,通过上述设计,即可增加整个第二深耕刀片3的牢固性,增加使用寿命。

优化的,所述刀轴1上设有安装座101,所述连接部301在插入所述安装座101后,通过第一螺栓6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刀轴1上。

如图1所示,将第二深耕刀片3与刀轴1设置成可拆卸连接,可增加更换的便捷性,当某个第二深耕刀片3出现断裂或磨损严重,不能继续使用时,可直接拧松第一螺栓6进行更换,大大的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优化的,所述土壤粉碎刀4包括固定部401和粉碎部402,其中,所述固定部401与所述粉碎部40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所述固定部401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背向所述刀轴1的一面上,并使所述粉碎部402伸出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的刀刃端。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固定部401用于将土壤粉碎刀4固定在第一深耕刀片2上,而粉碎部402则用于粉碎、拍散经第一深耕刀片2刨出的土壤。同时固定部401与粉碎部402成钝角设置,可保证固定部401在固定在第一深耕刀片2背向所述刀轴1的一面上时,使粉碎部402始终伸出第一深耕刀片2的刀刃端,即如图1所示,这样设计,可保证第一深耕刀片2在进入土壤时,粉碎部402接触刨出的土壤,利用粉碎部402本身以及其两侧的粉碎齿5对土壤产生挤压,进入打散块状土壤,达到粉碎、松土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粉碎齿5采用长方体形,当然,也可采用六棱柱形,这样与土壤的接触面会更多,能够到达更好的粉碎效果。

优化的,所述固定部401上设有两个第一固定孔401a,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401a位置一一对应的第二固定孔102,所述固定部401通过依次穿过第二固定孔102和第一固定孔401a的第二螺栓7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一深耕刀片2上。

如图3和图4所示,土壤粉碎刀4通过第二螺栓7可拆卸的连接在第一深耕刀片2上,通过上述设计,即可提高更换的便捷性。需要对哪个位置的土壤粉碎刀4进行更换,就可拆下其对应位置的第二螺栓7,进行快速更换。

优化的,所述粉碎齿5远离所述粉碎部402的一端上设有锥形齿501。

如图5所示,通过上述设计,设置锥形齿501,可减少土壤粉碎刀4进入土壤的阻力,特别是与第一深耕刀片2进入土壤的一端同侧上的锥形齿501,其能够帮助粉碎部402快速进入土壤。

优化的,还包括刀盘8,其中,所述刀轴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刀盘8,所述刀盘8的中心设有用于连接农耕机动力输出轴的六角方孔801。

如图1所示,到刀盘8上的六角方孔801用于连接农耕机的动力输出轴,达到传动的目的,同时六角方孔801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保证动力的稳定传输,使刀轴1稳定转动。

优化的,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的数目至少为3个,且焊接在所述刀轴1上。

位于刀轴1远离所述刀盘8一端上的第一深耕刀片2,其焊接起点与刀轴1远离刀盘8的一端齐平。

优化的,所述土壤粉碎刀4的数目介于3~6个之间。

如图1所示,通过将焊接起点设置与刀轴1远离刀盘8的一端齐平,可以使第一深耕刀片2的刀刃首先接触土壤,从未避免刀轴1最先接触土壤,防止刀轴1的受到较大的磨损,提高了使用的寿命。同时,设置至少3个第一深耕刀片2和多个土壤粉碎刀4,可达到更好的深耕效果和粉碎效果,同时,也能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地,选择具有不同数量第一深耕刀片2、土壤粉碎刀4的刀具,提高了使用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深耕刀具,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一方面,通过第二深耕刀片3和第一深耕刀片2,在保证土壤达到深耕深度的情况下,还可将相邻两第一深耕刀片2间距之间进行粉碎的目的,避免了传统刀具无法将相邻两刀片之间的土壤进行粉碎的弊端,提高了土壤深耕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土壤粉碎刀4和粉碎齿5,在深耕过程中,能够将第一深耕刀片2刨出的土壤进行粉碎拍散,达到了对深耕后土壤粉碎的目的,进一步的提高了土壤的深耕质量。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深耕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刀轴(1)、第一深耕刀片(2)和第二深耕刀片(3),其中,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为螺旋形结构,设有多个,且沿轴线方向依次等间距的设置在所述刀轴(1)的外周上;

所述第二深耕刀片(3)呈弧形结构,相邻两第一深耕刀片(2)之间设有两个第二深耕刀片(3),其中,两第二深耕刀片(3)分别错位设置在所述刀轴(1)的轴线两侧,且每个所述第二深耕刀片(3)的弯曲方向与所述刀轴(1)的转动方向相同;

每个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的刀刃端上均设有多个土壤粉碎刀(4),且每个土壤粉碎刀(4)的两侧均设有粉碎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耕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深耕刀片(3)包括连接部(301)和耕土部(302),其中,所述连接部(301)的一端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刀轴(1)上,所述连接部(30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耕土部(302),所述耕土部(302)远离所述连接部(301)的一端为工作端,且为尖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深耕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刀轴(1)上设有安装座(101),所述连接部(301)在插入所述安装座(101)后,通过第一螺栓(6)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刀轴(1)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深耕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01)和所述耕土部(302)一体成型组成弧形结构的第二深耕刀片(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耕刀具,其特征在:所述土壤粉碎刀(4)包括固定部(401)和粉碎部(402),其中,所述固定部(401)与所述粉碎部(40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所述固定部(401)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背向所述刀轴(1)的一面上,并使所述粉碎部(402)伸出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的刀刃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深耕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401)上设有两个第一固定孔(401a),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401a)位置一一对应的第二固定孔(102),所述固定部(401)通过依次穿过第二固定孔(102)和第一固定孔(401a)的第二螺栓(7)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一深耕刀片(2)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深耕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齿(5)远离所述粉碎部(402)的一端上设有锥形齿(50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耕刀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刀盘(8),其中,所述刀轴(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刀盘(8),所述刀盘(8)的中心设有用于连接农耕机动力输出轴的六角方孔(80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深耕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深耕刀片(2)的数目至少为3个,且焊接在所述刀轴(1)上;

位于刀轴(1)远离所述刀盘(8)一端上的第一深耕刀片(2),其焊接起点与刀轴(1)远离刀盘(8)的一端齐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耕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粉碎刀(4)的数目介于3~6个之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耕刀具,包括刀轴、第一深耕刀片和第二深耕刀片,所述第一深耕刀片为螺旋形结构,设有多个,且依沿轴线方向依次等间距的设置在所述刀轴的外周上;所述第二深耕刀片呈弧形结构,相邻两第一深耕刀片之间设有两个第二深耕刀片,其中,两第二深耕刀片分别错位设置在所述刀轴的轴线两侧,且每个所述第二深耕刀片的弯曲方向与所述刀轴的转动方向相同,每个所述第一深耕刀片的刀刃端上均设有多个土壤粉碎刀,且每个土壤粉碎刀的两侧均设有粉碎齿。本实用新型能够将相邻两刀片间距之间的土壤进行粉碎,同时还能在深耕的同时,对土壤进行拍散和粉碎,具有深耕质量好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张植;李云伍;刘得雄;张国勇;胡腾达;曹青青;张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南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10.1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56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