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隔音材料安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隔音材料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汽车噪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给车主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驾车环境,技术人员通过在汽车内部加装止振板和隔音棉来减少噪音的传播。
技术人员在安装止振板和隔音棉时,通常是先将止振板粘贴在钣金件上,再通过粘性胶水将隔音棉粘覆在止振板上,而在将隔音材料固定在较大面积的钣金件上时,用粘贴的方式将隔音棉固定在止振板上不仅容易出现褶皱现象,而且不容易调整隔音棉的位置,以及在凹凸不平的钣金件上,隔音棉还容易出现粘贴不稳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隔音材料固定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隔音棉固定方式存在操作困难且固定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隔音材料固定装置,该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包括:止振板和隔音棉,所述隔音材料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一底座和从所述底座的一侧面延伸形成的固定杆,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一可供所述固定杆穿过的限位孔,所述止振板和隔音棉上均形成可供所述固定杆穿过的避位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套在所述固定杆上、并与所述固定杆形成可拆卸连接,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止振板和隔音棉的夹持空间。
优选地,所述固定杆的周向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结构,当所述凸起结构为多个时,所述凸起结构沿着所述固定杆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越过所述凸起结构,而与所述固定杆卡接配合。
优选地,所述固定杆为圆杆,所述凸起结构为环绕所述固定杆设置的圆台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侧面以及贯穿所述限位孔的内壁的十字形槽。
优选地,所述固定杆为螺纹杆,所述限位孔为可与所述固定杆螺纹配合的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螺纹结构与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多边形环。
优选地,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柔性缓冲结构。
优选地,所述固定杆的顶部为尖头结构。
优选地,所述底座中面向所述固定杆的侧面设有粘接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包括止振板、隔音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整体构成部件少而且生产成本低,第一连接件包括底座和从底座的一侧面延伸形成的固定杆,底座用于在钣金件上进行定位,固定杆穿过避位孔以固定止振板和隔音棉,第二连接件具有一可供固定杆穿过的限位孔,第二连接件套接于固定杆上以防止隔音棉从固定杆中脱出,安装步骤简单,止振板和隔音棉夹持于底座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夹持空间,具有较佳的固定效果,止振板和隔音棉覆盖于钣金件上并通过多个隔音材料固定装置进行固定,使得覆盖后的隔音棉表面平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隔音材料固定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隔音材料固定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参照图1,该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包括止振板40、隔音棉50、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30,第一连接件具有一底座10和从底座10的一侧面延伸形成的固定杆20,第二连接件30具有一可供固定杆20穿过的限位孔31,止振板40和隔音棉50上均形成可供固定杆20穿过的避位孔,第二连接件30套在固定杆20上、并与固定杆20形成可拆卸连接,底座10与第二连接件3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止振板40和隔音棉50的夹持空间。底座10为圆柱形结构,其直径大于避位孔的孔径以阻挡止振板40和隔音棉50从隔音材料固定装置中脱出,固定杆20的横截面大小与避位孔的孔径对应,考虑到止振板40和隔音棉50在一些情况下是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因此固定杆20与避位孔还可以采用过盈配合,使固定杆20在避让孔中不易产生晃动,第二连接件30的套接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是通过卡接和螺纹配合以实现稳固的装配效果,在具体的应用实例中,比如第二连接件30是柔软的硅胶弹性材质,通过自身弹性回复力收缩于固定杆20,比如第二连接件30为一卡箍,通过旋转其侧边的螺纹钉收紧固定于固定杆20,或者,第二连接件30为一螺母,和固定杆20通过螺纹结合的方式进行固定。在具体应用时,用户可以预先在止振板40上切割出避位孔,固定杆20从止振板40的避位孔中穿出,底座10随同止振板40一起粘覆在钣金件上,固定杆20的顶部从隔音棉50的开孔位置穿出,可以理解的是,隔音棉50上的避位孔可以是预先成型的,也可以是利用固定杆20的端部刺穿而成型的,用户利用第二连接件30将隔音棉50向下压,隔音棉50沿着固定杆20往止振板40的所在方向移动,直至与止振板40抵接,第二连接件30停止移动并固定于固定杆20上,隔音棉50和止振板40夹持于底座10和第二连接件30之间的夹持空间以达到安装稳固的目的,在钣金件的不同位置上通过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将隔音棉50和止振板40进行固定,使隔音棉50在安装后保持表面平整而且不易脱落,同时,采用结构件的连接方式,可以减少胶水的用量,保证车内环境的安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固定杆20的周向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结构21,当凸起结构21为多个时,凸起结构21沿着固定杆20的长度方向排列,第二连接件30通过越过凸起结构21,与固定杆20卡接配合。凸起结构21限制了第二连接件30在固定杆20上的移动,用于提高第二连接件30和固定杆20之间的卡接力。市面上不同厂家生产的止振板40和隔音棉50厚度不一致,多个凸起结构21供第二连接件30调整固定的高度,第二连接件30卡紧于相邻两个凸起结构21之间的凹槽内,以固定不同厚度的止振板40和隔音棉50,车辆运行过程中止振板40和隔音棉50不易在固定杆20上滑动,提高隔音材料固定装置的稳定性。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固定杆20为圆杆,凸起结构21为环绕固定杆20设置的圆台结构。隔音棉50和止振板40上的避位孔为圆形孔,为了方便隔音棉50和止振板40在固定杆20上移动,将固定杆20设计为与圆形孔洞相对应的圆杆,而且第二连接件30也对应设置为圆台结构,方便第二连接件30在固定杆20上运动,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在组装时隔音棉50、止振板40和第二连接件30易于穿过固定杆20,降低安装难度。
作为一种可能的选择方式,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件30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侧面以及贯穿限位孔31的内壁的十字形槽32。第二连接件30为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柔软弹性材质,弹性材质的十字形槽32向上张开供第二连接件30套入固定杆20,这样的套接方式使隔音材料固定装置易于组装,第二连接件30通过自身弹性力在固定杆20上运动,在固定时通过弹性回复力收缩于固定杆20上,十字形槽32向上张开的部分阻挡了第二连接件30向上滑动,使第二连接件30与固定杆20结合稳固。
在又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固定杆20为螺纹杆,限位孔31为可与固定杆20螺纹配合的螺纹孔,第二连接件30通过螺纹结构与所述固定杆20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20为圆柱形长杆,限位孔31对应设置为上下贯通的圆柱状,方便第二连接件30在固定杆20上旋转,螺纹结构上的螺纹环使第二连接件30可以固定不同厚度的止振板40和隔音棉50,扩大了隔音材料固定装置的使用范围,通过螺纹结构进行固定的方式易于拆卸和替换部件,增强了隔音材料固定装置的灵活性。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件30为多边形环,上述的方案中,第二连接件30和固定杆20通过螺纹结构固定。多边形结构的设计方便用户对第二连接件30施加旋转的轴向力,使隔音材料固定装置易于拆卸和组装,而且在安装隔音棉50时,如果利用其他装置对隔音棉50额外进行开孔,不仅不易进行定位,而且使安装步骤繁琐,所以需要对第二连接件30施加作用力将隔音棉50刺穿,而多边形结构可以增强用户抓握第二连接件30的摩擦力,可以快速将隔音棉50刺穿,达到高效组装隔音材料固定装置的目的。
在又一较佳实施例中,为了减少车辆运行过程中钣金件和底座10撞击所产生的噪音,底座10的底部设置有柔性缓冲结构,柔性缓冲结构可以为柔性材质的硅胶平面,硅胶平面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底座10的底部,或者,柔性缓冲结构为海绵缓冲垫,还有很多其他可以减少噪音的柔性材质,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又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减小固定杆20穿刺隔音棉50的阻力,固定杆20顶部为尖头结构,尖头结构定位于隔音棉50需要开孔位置的中心,这种尖头结构减小了隔音棉50的受力面积,使固定杆20轻易刺穿隔音棉50,提高隔音材料固定装置的安装效率。
在又一较佳实施例中,底座10中面向固定杆20的侧面设有粘接层,在装配第一连接件和止振板40时,底座10的底部抵接于钣金件表面,粘接层将避位孔四周的止振板40粘合于底座10的顶部,使止振板40与底座10固定连接,从而达到将止振板40固定于钣金件上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1.一种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包括止振板和隔音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材料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一底座和从所述底座的一侧面延伸形成的固定杆,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一可供所述固定杆穿过的限位孔,所述止振板和隔音棉上均形成可供所述固定杆穿过的避位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套在所述固定杆上、并与所述固定杆形成可拆卸连接,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止振板和隔音棉的夹持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的周向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结构,当所述凸起结构为多个时,所述凸起结构沿着所述固定杆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越过所述凸起结构,而与所述固定杆卡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为圆杆,所述凸起结构为环绕所述固定杆设置的圆台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侧面以及贯穿所述限位孔的内壁的十字形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为螺纹杆,所述限位孔为可与所述固定杆螺纹配合的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螺纹结构与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多边形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柔性缓冲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的顶部为尖头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音材料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中面向所述固定杆的侧面设有粘接层。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