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以及悬架系统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7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以及悬架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中含有轮速传感器线束或其它线束需要经过线束支架连接到支架固定件上,支架固定件通常是转向节或摆臂,支架固定件和线束支架连接处的结构需要具有防止线束支架转动的能力。

现有技术方案一:转向节处铣加工一个平面,在平面上攻一个螺纹孔和钻一个定位沉孔,同时线束支架需要加工一个供螺栓穿过的支架固定孔作为主定位,还需加工一个凸起部,凸起部用于插入定位沉孔中防止线束支架转动,并且凸起部作为副定位。

现有技术方案二:摆臂处铣加工一个平面,在平面上攻一个螺纹孔,同时线束支架需要加工一个供螺栓穿过的支架固定孔作为主定位,还需加工一个凸起部,凸起部用于搭接到摆臂边缘(毛坯边缘)处防止线束支架转动,并且凸起部作为副定位。

现有技术的线束支架和支架固定件加工工序较多,线束支架结构较为复杂,另外,方案二同时采用机加工的支架固定孔和毛坯边缘进行定位,精度不好保证,易造成线束支架局部转动量大、松动、装配困难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束安装组件,简化了线束安装组件的结构,提高了线束安装组件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线束安装组件的悬架系统。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悬架系统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包括:支架固定件,所述支架固定件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具有槽底和设置在所述槽底边缘的槽壁,所述槽壁与所述槽底位于不同的平面内;线束支架,所述线束支架具有与所述定位槽定位配合的支架定位部,所述支架定位部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槽壁用于限制所述支架定位部转动,且所述线束支架上开设有线束固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线束支架还包括:线束固定部,所述线束固定部和所述支架定位部相连,所述线束固定孔位于所述线束固定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架定位部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贴合,且所述支架定位部与所述支架固定件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槽壁为相互平行的两个槽壁,且两个所述槽壁的距离比所述支架定位部的宽度至少大0.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槽壁与所述槽底垂直设置,且所述槽壁与所述槽底的连接处具有过渡部。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部为倒圆角,且所述倒圆角的半径为0.3mm~0.6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位槽的深度为2mm~4mm。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固定件为转向节或摆臂。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悬架系统,包括上述的轮速传感器和线束安装组件,所述轮速传感器的软管固定在所述线束固定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它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悬架系统。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的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具有以下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通过在支架固定件上设置定位槽,并在线束支架上设置与定位槽定位配合的支架定位部,可使线束支架的支架定位部更准确地安装在支架固定件的定位槽内,由此保证线束支架的安装精度较高,并且定位槽的槽壁可以防止线束支架转动,同时,定位槽结构简单、加工简便,简化了线束安装组件的防转结构和加工工艺,减少了线束安装组件的加工工序,从而有利于提升线束安装组件的生产效率,节约线束安装组件的制造成本。

所述悬架系统和车辆与上述的线束安装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线束安装组件的爆炸图;

图2是支架固定件的主视图;

图3是支架固定件的左视图;

图4是线束支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支架固定件1、定位槽11、槽底111、槽壁112、第一槽壁1121、第二槽壁1122、螺纹孔113、线束支架2、支架定位部21、支架固定孔211、线束固定部22、线束固定孔221、紧固件3、线束安装组件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宽度”、“深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10。

参照图1-图2所示,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10包括:支架固定件1、线束支架2。

支架固定件1上设置有定位槽11,可以通过在支架固定件1上铣加工一定深度的加工面形成定位槽11,这种加工方式对传统的支架固定件1铣加工平面改动工艺较小,且可以免去在铣加工平面上加工定位沉孔的工序,从而有利于降低对支架固定件1的加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定位槽11具有槽底111和设置在槽底111边缘的槽壁112,槽壁112与槽底111位于不同的平面内,槽底111中心上还设置有螺纹孔113。

线束支架2具有与定位槽11定位配合的支架定位部21,支架定位部21与定位槽11的槽底111通过紧固件3固定,槽壁112用于限制支架定位部21转动,且线束支架2上开设有线束固定孔221,支架定位部21被不在同一平面的槽底111和槽壁112定位的同时,支架定位部21还被紧固件3(相当于定位销)穿过支架固定孔211定位,以防止在线束支架2与支架固定件1装配中和装配后的转动,同时铣加工定位槽11具有较高的精度,从而有利于保证线束支架2的安装精度。相比于传统的具有与沉槽配合的凸起部的支架定位部21,本实用新型的线束支架2节省了凸起部的冲压工序,从而有利于提高线束支架2的生产效率、降低线束支架2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10,通过在支架固定件1上设置定位槽11,并在线束支架2上设置与定位槽11定位配合的支架定位部21,可使线束支架2的支架定位部21更准确地安装在支架固定件1的定位槽11内,由此保证线束支架2的安装精度较高,并且定位槽11的槽壁112可以防止线束支架2转动,同时,定位槽11结构简单、加工简便,简化了线束安装组件10的防转结构和加工工艺,减少了线束安装组件10的加工工序,从而有利于提升线束安装组件10的生产效率,节约线束安装组件10的制造成本。

参照图1所示,线束支架2还包括:线束固定部22,线束固定部22和支架定位部21相连,线束固定孔221位于线束固定部22上,可选地,线束固定部22垂直于支架定位部21,线束安装固定在线束固定孔221内,以实现对线束走向的约束。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线束安装固定时,线束支架2与线束固定架1通过紧固件3固定在一起,安装固定状态下,支架定位部21与定位槽11的槽底111贴合,以实现通过槽底111和支架定位部21的面接触来限制支架定位部21的自由度,且支架定位部21与支架固定件1通过紧固件3固定,具体地,紧固件3可以是螺纹紧固件,螺纹紧固件可以是适于与螺纹孔113螺接的螺栓,螺接固定便于将线束支架2装配在支架固定件1上。

参照图1、图2、图4所示,槽壁112为相互平行的两个槽壁112,分别为第一槽壁1121和第二槽壁1122,当线束支架2安装在支架固定件1上时,支架定位部21位于两个槽壁112之间,从而有利于槽壁112对支架定位部21的限位和定位,两个槽壁112的距离比支架定位部21的宽度e至少大0.5mm,例如是1.0mm,从而有利于线束支架2与支架固定件1的装配,在线束支架2与支架固定件1的装配时,槽底111上的螺纹孔113为主定位,两个槽壁112为副定位,也就是说,本支架定位部21是“三面一销”定位,三面是指第一槽壁1121所在的平面、第二槽壁1122所在的平面、槽底111所在的平面,一销指的是螺栓,从而有利于保证线束支架2的位置度、防止线束支架2转动。

参照图1所示,线束支架2与支架固定件1的装配方式如下:

支架定位部21沿定位槽11开口方向放置在定位槽11内,对准支架固定孔211与螺纹孔113,螺栓穿过支架固定孔211并拧入螺纹孔113内,实现线束支架2固定在定位槽11上。

参照图3所示,槽壁112与槽底111垂直设置,从而有利于槽壁112和支架定位部21的机械加工,且槽壁112与槽底111的连接处具有过渡部,进一步地,过渡部为倒圆角,且倒圆角的半径c为0.3mm~0.6mm,例如是0.5mm,以便于铣加工定位槽11。

参照图3所示,定位槽11的深度i为2mm~4mm,例如是2.5mm、3mm或3.5mm,当定位槽11深度i小于2mm时,定位槽11无法有效限制线束支架2的转动,当定位槽11深度i大于4mm时,定位槽11会影响支架固定件1的强度。

参照图2-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两个槽壁112的距离a为16mm,螺纹孔113为m5的内螺纹,螺纹孔113的中心与第一槽壁1121的距离b为8mm,倒圆角的半径c为5mm,定位槽11的深度i为4mm,支架定位部21的宽度e为15mm,支架固定孔211的直径g为6mm,支架固定孔211的中心与支架定位部21的宽度方向的边缘距离h为7.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固定件1为转向节或摆臂,由此,在将线束支架2安装在转向节或摆臂上时,由于转向节或摆臂上开设了定位槽11,因此可以提升对线束支架2的定位可靠性,使线束支架2更快速、准确地安装在转向节或摆臂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悬架系统,包括轮速传感器和上述实施例的线束安装组件10,轮速传感器的软管固定在线束固定孔221内,线束支架2在悬架系统中安装可靠,因此,有利于提高轮速传感器的软管的安装牢固程度,防止行车过程中轮速传感器的软管随意晃动而影响轮速传感器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由此有利于提升悬架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他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悬架系统。通过在支架固定件1上设置定位槽11,可使线束支架2在悬架系统中的支架固定件1上安装可靠,由此保证线束在线束支架2上定位可靠,进而可以提升悬架系统的工作可靠性,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固定件,所述支架固定件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具有槽底和设置在所述槽底边缘的槽壁,所述槽壁与所述槽底位于不同的平面内;

线束支架,所述线束支架具有与所述定位槽定位配合的支架定位部,所述支架定位部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槽壁用于限制所述支架定位部转动,且所述线束支架上开设有线束固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还包括:线束固定部,所述线束固定部和所述支架定位部相连,所述线束固定孔位于所述线束固定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定位部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贴合,且所述支架定位部与所述支架固定件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壁为相互平行的两个槽壁,且两个所述槽壁的距离比所述支架定位部的宽度至少大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壁与所述槽底垂直设置,且所述槽壁与所述槽底的连接处具有过渡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为倒圆角,且所述倒圆角的半径为0.3mm~0.6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的深度为2mm~4mm。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固定件为转向节或摆臂。

9.一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轮速传感器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安装组件,所述轮速传感器的软管固定在所述线束固定孔内。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悬架系统。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线束安装组件以及悬架系统和车辆。该线束安装组件包括:支架固定件,所述支架固定件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具有槽底和设置在所述槽底边缘的槽壁,所述槽壁与所述槽底位于不同的平面内;线束支架,所述线束支架具有与所述定位槽定位配合的支架定位部,所述支架定位部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槽壁用于限制所述支架定位部转动,且所述线束支架上开设有线束固定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束安装组件,在保证线束支架的安装精度和防止线束支架转动的同时,简化了线束安装组件的结构和加工工艺,减少了线束安装组件的加工工序,从而有利于提升线束安装组件的生产效率,节约线束安装组件的制造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杨肇中;曹安;隋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54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