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板组合剪力墙,特别是一种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的通过施工现场支模浇筑剪力墙的方式已经逐渐被钢板组合剪力墙所取代。现有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一般由两块设置在墙外侧的外包钢板和外包钢板上的连接件构成,钢板上的连接件可为点状布置的离散型连接件和隔板式连接件两种;采用点状布置的离散型连接件或拉结件时存在对外包钢板约束不足的问题,外包钢板容易产生局部屈曲;采用隔板连接件时,隔板焊接时容易引起外包钢板的变形,对隔板安装的精度要求较高,同时隔板形成的相邻腔体之间相互独立,需要在每个较小的腔体中浇灌混凝土,施工不便,混凝土的浇捣质量不易保证;而且,隔板与侧钢板之间的焊缝较长,残余应力较大,从而会影响钢板组合剪力墙整体强度的发挥。因此,现有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在技术上还存在较多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改善钢板组合剪力墙的质量,提高钢板剪力墙的整体受力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包括两块平行布置的外包钢板,两块外包钢板之间设有多块并排分布的侧边开孔隔板;所述侧边开孔隔板两侧端分别设有一组呈上下布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前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相邻侧边开孔隔板上的第一开口在竖直方向上呈平行分布或上下错位分布。
前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同一侧边开孔隔板上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呈对称分布。
前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同一侧边开孔隔板上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呈上下交替分布。
前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截面为矩形结构。
前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截面为梯形结构。
前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每块外包钢板的内壁上设有加强件。
前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所述加强件包括横向加强件和竖向加强件,横向加强件贯穿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竖向加强件位于两块相邻的侧边开孔隔板之间。
前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所述两块外包钢板之间的两端还设有端板、型钢或矩形钢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两块外包钢板之间设置多块两侧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侧边开孔隔板,这样,一方面便于混凝土的施工和混凝土流动,使得各个区域的混凝土都紧密相连,增强隔板与混凝土的粘结,提高混凝土的浇捣质量,保证钢板组合剪力墙的整体性,提高钢板组合剪力墙的整体受力性能;与点式连接件钢板组合剪力墙相比,由侧边开孔隔板连接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外包钢板之间的连接改进为间断线式连接模式,从而加强了外侧钢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与整体隔板式连接组合钢板剪力墙相比,由侧边开孔隔板连接构造的钢板组合剪力墙,通过间断线焊缝,来减少侧边开孔隔板与外包钢板之间的焊缝长度,从而可减少外包钢板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进一步提高剪力墙的整体强度,而且还能够减少材料用量,降低制造成本。另外,通过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就可以使得加强件横穿侧边开孔隔板,将两个相邻腔体相互连通,提高连接的紧密性,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剪力墙整体的强度。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改善钢板组合剪力墙的质量,提高钢板剪力墙的整体受力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为矩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为梯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为矩形且上下交替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为梯形且上下交替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为矩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为梯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为矩形且上下交替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为梯形且上下交替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中加强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1中加强件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外包钢板,2-侧边开孔隔板,3-第一开口,4-第二开口,5-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1。一种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构成如图1至图4以及图10所示,包括两块平行布置的外包钢板1,两块外包钢板1之间设有多块并排分布的侧边开孔隔板2;所述侧边开孔隔板2两侧端分别设有一组呈上下布置的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
相邻侧边开孔隔板2上的第一开口3在竖直方向上呈上下错位分布。
同一侧边开孔隔板2上的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之间呈对称分布。
同一侧边开孔隔板2上的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之间呈上下交替分布。
所述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的截面为矩形结构。
所述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的截面为梯形结构。
每块外包钢板1的内壁上设有加强件5。
所述加强件5包括横向加强件和竖向加强件,横向加强件贯穿第一开口3或第二开口4,竖向加强件位于两块相邻的侧边开孔隔板2之间。
所述两块外包钢板1之间的两端还设有端板、型钢或矩形钢管。端板、型钢或矩形钢管与外包钢板之间经焊缝相连。
一种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按形状裁切钢板,得到两侧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侧边开孔隔板;
b、将多块侧边开孔隔板焊接至两块外包钢板之间,得到半成品板;
c、在半成品板的两端焊接端板、型钢或矩形钢管焊接,得到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成品。
将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运至施工安装现场,利用吊装机械把各个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高空就位,按一字型、t型、l型或十字型的结构将多个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焊接在一起,形成一字型、t型、l型或十字型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外框架;
在钢板组合剪力墙外框架的内部空腔中浇筑混凝土,形成一字型、t型、l型或十字型的钢板组合剪力墙成品。
横向加强件和竖向加强件可以为栓钉、t型加强肋、横向隔板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2。一种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构成如图5至图9所示,包括两块平行布置的外包钢板1,两块外包钢板1之间设有多块并排分布的侧边开孔隔板2;所述侧边开孔隔板2两侧端分别设有一组呈上下布置的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
相邻侧边开孔隔板2上的第一开口3在竖直方向上呈平行分布。
同一侧边开孔隔板2上的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之间呈对称分布。
同一侧边开孔隔板2上的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之间呈上下交替分布。
所述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的截面为矩形结构。
所述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的截面为梯形结构。
每块外包钢板1的内壁上设有加强件5。
所述加强件5包括横向加强件和竖向加强件,横向加强件贯穿第一开口3或第二开口4,竖向加强件位于两块相邻的侧边开孔隔板2之间。横向加强件和竖向加强件可以为栓钉、t型加强肋、横向隔板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两块外包钢板1之间的两端还设有端板、型钢或矩形钢管。端板、型钢或矩形钢管与外包钢板之间经焊缝相连。
一种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按形状裁切钢板,得到两侧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侧边开孔隔板;
b、将多块侧边开孔隔板焊接至两块外包钢板之间,得到半成品板;
c、在半成品板的两端焊接端板、型钢或矩形钢管焊接,得到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成品。
将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运至施工安装现场,利用吊装机械把各个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高空就位,按一字型、t型、l型或十字型的结构将多个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焊接在一起,形成一字型、t型、l型或十字型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外框架;
在钢板组合剪力墙外框架的内部空腔中浇筑混凝土,形成一字型、t型、l型或十字型的钢板组合剪力墙成品。
1.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块平行布置的外包钢板(1),两块外包钢板(1)之间设有多块并排分布的侧边开孔隔板(2);所述侧边开孔隔板(2)两侧端分别设有一组呈上下布置的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相邻侧边开孔隔板(2)上的第一开口(3)在竖直方向上呈平行分布或上下错位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同一侧边开孔隔板(2)上的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之间呈对称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同一侧边开孔隔板(2)上的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之间呈上下交替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的截面为矩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的截面为梯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每块外包钢板(1)的内壁上设有加强件(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5)包括横向加强件和竖向加强件,横向加强件贯穿第一开口(3)或第二开口(4),竖向加强件位于两块相邻的侧边开孔隔板(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块外包钢板(1)之间的两端还设有端板、型钢或矩形钢管。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