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gmt后防撞梁。
背景技术:
后防撞梁是u形状设置的,与车架纵梁连接,作为汽车被动安全的第一道屏障,汽车被追尾时,后防撞梁是吸收和缓和外界冲击力、防护车后部的重要安全装置。
现在驾车过程中,由于超速、酒驾、新手开车和驾车失控的种种原因,汽车被追尾也时常发生,虽然后防撞梁可以起到保护车尾被撞,但是后防撞梁内部结构设计简单,受到猛烈撞击时,还是会对车尾后部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导致维修成本高,因此需要在该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创新,提供一种gmt后防撞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于解决后防撞梁内部结构设计简单,受到猛烈撞击时,还是会对车尾后部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导致维修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gmt后防撞梁,该装置中设置有防撞板、缓冲弹簧、反弹杆、防撞胶块、水袋和防撞填充层,在后防撞梁本体未被追尾时,缓冲弹簧、反弹杆和防撞胶块之间是紧绷状态的,受到猛烈的追尾后,后防撞梁本体内部的防撞板会受到撞击力,由于防撞板是弹性防撞板,会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对防撞胶块有一个猛烈的弹性势能力,即缓冲弹簧和反弹杆会松弛掉,形成反弹势能力,将防撞胶块弹出,顶住弹性防撞板,进而抵消追尾产生的猛烈撞击力,极大程度上保护了车尾后部,降低车尾后部破坏后的维修成本,保护车上人员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gmt后防撞梁,包括后防撞梁本体、支撑杆、安装支架和减震装置,所述防撞梁本体外部右侧均嵌入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右侧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安装支架,所述防撞梁本体内部右侧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
所述后防撞梁本体包括防撞板,所述防撞板嵌入设置在后防撞梁本体内部左侧;
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缓冲弹簧、反弹杆、缓冲腔和防撞胶块,所述缓冲弹簧活动连接在减震装置内部中间,所述反弹杆均活动连接在缓冲弹簧外部左侧,所述缓冲腔均嵌入设置在反弹杆左侧,所述防撞胶块均嵌入设置在缓冲腔左侧;
所述防撞胶块包括水袋和防撞填充层,所述水袋均放置在防撞胶块内部的左右两侧中,所述防撞填充层嵌入设置在防撞胶块内部的中间。
优选的:所述防撞板为弹性防撞板,其弹性防撞板呈弧形状结构设置,且防撞板均与防撞胶块相距五厘米。
优选的:所述缓冲弹簧为压缩状设置,且缓冲弹簧两端设有顶块。
优选的:所述反弹杆为“八字”形结构设置,且反弹杆内端均与顶块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缓冲腔上下侧均设有活动槽,其活动槽与反弹杆呈配套设置,且反弹杆活动连接在活动槽中。
优选的:所述水袋四周均设有限位块,且限位块均为两两对称状设置。
优选的:所述防撞填充层为泡沫防撞填充层,且与水袋之间设置有隔板。
有益效果:
(1)该种gmt后防撞梁设置有防撞板、缓冲弹簧、反弹杆、防撞胶块、水袋和防撞填充层,在后防撞梁本体未被追尾时,缓冲弹簧、反弹杆和防撞胶块之间是紧绷状态的,受到猛烈的追尾后,后防撞梁本体内部的防撞板会受到撞击力,由于防撞板是弹性防撞板,会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对防撞胶块有一个猛烈的弹性势能力,即缓冲弹簧和反弹杆会松弛掉,形成反弹势能力,将防撞胶块弹出,顶住弹性防撞板,进而抵消追尾产生的猛烈撞击力,极大程度上保护了车尾后部,降低车尾后部破坏后的维修成本,保护车上人员安全。(其原理与力的相互作用原理一致)
(2)其缓冲腔的活动槽可保护反弹杆向外弹出,防止反弹杆受力偏向,避免造成反弹杆折断。
(3)其水袋内的水会与撞击力形成缓冲,由于水是无形的,进而可很好的保护防撞胶块。
(4)其泡沫防撞填充层可缓冲防撞板产生的震力,避免防撞板形变过度,造成断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防撞梁本体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胶块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中:后防撞梁本体1、防撞板101、支撑杆2、安装支架3、减震装置4、缓冲弹簧401、反弹杆402、缓冲腔403、防撞胶块404、水袋4041、防撞填充层404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防撞板101、支撑杆2、安装支架3、缓冲弹簧401、反弹杆402、缓冲腔403、防撞胶块404、水袋4041和防撞填充层4042均可以通过市场购买或私人订制所得。
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gmt后防撞梁,包括后防撞梁本体1、支撑杆2、安装支架3和减震装置4,防撞梁本体1外部右侧均嵌入设置有支撑杆2,支撑杆2右侧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安装支架3,防撞梁本体1内部右侧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4;
后防撞梁本体1包括防撞板101,防撞板101嵌入设置在后防撞梁本体1内部左侧;
减震装置4包括缓冲弹簧401、反弹杆402、缓冲腔403和防撞胶块404,缓冲弹簧401活动连接在减震装置4内部中间,反弹杆402均活动连接在缓冲弹簧401外部左侧,缓冲腔403均嵌入设置在反弹杆402左侧,防撞胶块404均嵌入设置在缓冲腔403左侧;
防撞胶块404包括水袋4041和防撞填充层4042,水袋4041均放置在防撞胶块404内部的左右两侧中,防撞填充层4042嵌入设置在防撞胶块404内部的中间。
本实施例优选的,防撞板101为弹性防撞板101,其弹性防撞板101呈弧形状结构设置,且防撞板101均与防撞胶块404相距五厘米,后防撞梁本体1受到猛烈的追尾后,后防撞梁本体1内部的防撞板101会受到撞击力,由于防撞板101是弹性防撞板101,会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对防撞胶块404有一个猛烈的弹性势能力,进而形成一个力的相互作用;缓冲弹簧401为压缩状设置,且缓冲弹簧401两端设有顶块,防撞胶块404受力后,即缓冲弹簧404和反弹杆402会松弛掉,形成反弹势能力,将防撞胶块404弹出,顶住弹性防撞板101,进而抵消追尾产生的猛烈撞击力,极大程度上保护了车尾后部,降低车尾后部破坏后的维修成本,保护车上人员安全;反弹杆402为“八字”形结构设置,且反弹杆402内端均与顶块相连接,使其反弹过程中,“八字”形结构的反弹杆402的受力反弹是最大的反弹力,且受力均衡,避免了力的偏向性;缓冲腔403上下侧均设有活动槽,其活动槽与反弹杆402呈配套设置,且反弹杆402活动连接在活动槽中,使其缓冲腔403的活动槽可保护反弹杆402向外弹出,防止反弹杆402受力偏向,避免造成反弹杆402折断;水袋4041四周均设有限位块,且限位块均为两两对称状设置,使其水袋4041内的水会与撞击力形成缓冲,由于水是无形的,进而可很好的保护防撞胶块404;防撞填充层4042为泡沫防撞填充层4042,且与水袋4041之间设置有隔板,使其泡沫防撞填充层4042可缓冲防撞板101产生的震力,避免防撞板101形变过度,造成断裂。
工作原理: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gmt后防撞梁时,首先,在后防撞梁本体1未被追尾时,缓冲弹簧401、反弹杆402和防撞胶块404之间是紧绷状态的,后防撞梁本体1受到猛烈的追尾后,后防撞梁本体1内部的防撞板101会受到撞击力,由于防撞板101是弹性防撞板101,会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对防撞胶块404有一个猛烈的弹性势能力,即缓冲弹簧404和反弹杆402会松弛掉,形成反弹势能力,将防撞胶块404弹出,顶住弹性防撞板101,进而抵消追尾产生的猛烈撞击力,同时,其水袋4041内的水会与撞击力形成缓冲,由于水是无形的,进而可很好的保护防撞胶块404,最后,其泡沫防撞填充层4042可缓冲防撞板101产生的震力,避免防撞板101形变过度,造成断裂。
1.一种gmt后防撞梁,包括后防撞梁本体(1)、支撑杆(2)、安装支架(3)和减震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体(1)外部右侧均嵌入设置有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右侧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安装支架(3),所述防撞梁本体(1)内部右侧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4);
所述后防撞梁本体(1)包括防撞板(101),所述防撞板(101)嵌入设置在后防撞梁本体(1)内部左侧;
所述减震装置(4)包括缓冲弹簧(401)、反弹杆(402)、缓冲腔(403)和防撞胶块(404),所述缓冲弹簧(401)活动连接在减震装置(4)内部中间,所述反弹杆(402)均活动连接在缓冲弹簧(401)外部左侧,所述缓冲腔(403)均嵌入设置在反弹杆(402)左侧,所述防撞胶块(404)均嵌入设置在缓冲腔(403)左侧;
所述防撞胶块(404)包括水袋(4041)和防撞填充层(4042),所述水袋(4041)均放置在防撞胶块(404)内部的左右两侧中,所述防撞填充层(4042)嵌入设置在防撞胶块(404)内部的中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gmt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板(101)为弹性防撞板(101),其弹性防撞板(101)呈弧形状结构设置,且防撞板(101)均与防撞胶块(404)相距五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gmt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弹簧(401)为压缩状设置,且缓冲弹簧(401)两端设有顶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gmt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弹杆(402)为“八字”形结构设置,且反弹杆(402)内端均与顶块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gmt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403)上下侧均设有活动槽,其活动槽与反弹杆(402)呈配套设置,且反弹杆(402)活动连接在活动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gmt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袋(4041)四周均设有限位块,且限位块均为两两对称状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gmt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填充层(4042)为泡沫防撞填充层(4042),且与水袋(4041)之间设置有隔板。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