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的排种器。
背景技术: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较大,且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新技术的推广,花生种植机械化也越来越高。而传统的花生穴播排种器在种子脱离排种器后具有一定速度,与输种管壁碰撞很容易导致种子四处飞溅、无法准确落入种穴内,出现株距不均匀、一穴多粒播种时成穴效果差的情况。
另外,现有的排种器只能播种一定粒度的种子,在播种精度较差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漏播、空穴的现象,而且对于粒度大小不均的种子播种粒数不均匀,也浪费种子,因此急需一种穴窝大小可调节的排种器显得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以可实现播种量的调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枢转设于排种器壳体内,包括,
排种轮,所述排种轮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于所述第一轮体的外周面上构造有环所述第一轮体的周向设置、并交替间隔分布的多个长短不一的型腔,各所述型腔均沿所述第一轮体的轴向延伸设置,对应于各所述型腔,于所述第二轮体上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交替间隔分布的多个长短不一的凸柱,以在各所述凸柱置入对应的所述型腔内而构成以容纳种子的穴窝;
调节轴,限位固定于所述第一轮体和所述第二轮体之间,于所述调节轴上套装有可弹性抵紧于所述第一轮体和所述第二轮体上的弹性顶推件,且所述调节轴具有穿经所述第二轮体的安装孔而外露的外伸段,并于所述外伸段上螺接有调节螺母,因所述调节螺母于所述调节轴上的旋入或旋出而可构成所述穴窝大小的调节。
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一轮体和所述第二轮体上均形成有沿所述排种轮的轴向贯通设置的、并可供所述排种轮枢转设于所述排种器壳体上的安装孔,且于所述第一轮体上的安装孔内形成有导向限位凸起,对应于所述导向限位凸起,于所述调节轴上形成有导向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轴具有抵接所述第一轮体上的限位板,及连接于所述限位板一侧的轴颈段,所述轴颈段的末端构成所述外伸段。
进一步的,于所述调节轴的轴心形成有截面形状为正多边型的枢转孔。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顶推件为弹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通过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上长短不一的型腔与凸柱的插装配合而构成的可容纳种子的穴窝,以及设置的调节轴与螺接在调节轴末端的调节螺母,和套装在调节轴上的、并弹性抵紧于第一轮体和第二轮体上的弹性顶推件,使得螺接在调节轴上的调节螺母旋入或旋出时,穴窝的大小可调节,从而实现播种量的调节,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设置的导向限位凸起和导向凹槽,以便于调节轴的安装,以及实现调节轴与排种轮的插装限位,从而使得调节轴与排种轮同步转动。
(3)调节轴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板,以便于与第一轮体抵接,设置的轴径段并外伸于第二轮体的安装孔,以便于调节轴与第二轮体连接,并且便于调节螺母的安装。
(4)调节轴的轴心形成的枢转孔呈正多边形,以便于与主动轴的配合,实现与主动轴的同步转动。
(5)弹簧具有较好的弹性力,应用广泛,便于取材,同时利于与调节螺母的配合,以便于实现穴窝大小调节后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排种器,包括排种器壳体,于所述排种器壳体内收容有如上所述的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并于所述排种器壳体内设有与所述排种轮同向转动的清种刷,所述清种刷的刷毛贴紧于所述排种轮的外周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穴窝为由所述第一轮体和所述第二轮体插装后形成于所述第一轮体和所述第二轮体上的、呈间隔布置的两列,对应于两列所述穴窝,于所述排种器壳体上构造有分隔板。
进一步的,于所述排种器壳体上设有可驱动所述排种轮及所述清种刷同步转动的驱动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排种器壳体上的供所述排种轮枢转的主动轴,及供所述清种刷枢转的从动轴,于所述主动轴和所述从动轴上分别套装有链轮,并于两所述链轮上缠绕有链条。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轴和所述从动轴的横截面呈正多边形。
本实用新型的排种器通过采用如上的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通过清种刷与排种轮同步转动的配合,进一步的提高从排种器中下落的种子量,同时亦具有可实现播种量调节的功能,从而可提高播种的精度,并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轮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轮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调节轴与第二轮体装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调节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排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未装导种槽的排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主动轴与调节轴装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安装座,2-排种器壳体,3-主动轴,4-从动轴,5-第一轮体,6-第二轮体,7-调节螺母,8-清种刷,9-导种槽,10-穴窝;
11-开沟器安装孔,12-机架连接孔,23-挡种板,31-调节轴,311-限位板,312-轴颈段,313-枢转孔,314-导向凹槽,32-弹性顶推件,34-链条,341-链轮,51-长型腔,52-短型腔,53-导向限位凸起,61-长凸柱,62-短凸柱,63-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枢转设于排种器壳体内,其主要结构包括排种轮、调节轴、弹性顶推件及调节螺母,而排种轮上构造有可容纳种子的穴窝,该穴窝可通过调节螺母在调节轴上的旋进或旋出而可改变大小,从而实现播种量的调节。
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排种轮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轮体5和第二轮体6,于第一轮体5的外周面上构造有沿第一轮体5的周向设置、并交替间隔分布的多个长短不一的型腔,各型腔均沿第一轮体5的轴向延伸设置且交替间隔分布,对应于各型腔,于第二轮体6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交替间隔分布的多个长短不一的凸柱,以在各凸柱置入对应的型腔内而构成以容纳种子的穴窝10,也即是通过第二轮体6相对于第一轮体5插装长度的调节而使得穴窝10的大小可调。
具体结构上,由图1结合图2和图3所示,于第一轮体5的外周面上构造有沿第一轮体5的周向环形阵列的多个长型腔51和短型腔52,长型腔51和短型腔52均沿第一轮体5的径向延伸设置且交替间隔分布,长型腔51和短型腔52的末端均呈凹球状。而于第二轮体6上的外周面上对应形成有交替间隔分布的多个长凸柱61和多个短凸柱62,且各长凸柱61和短凸柱62的端部均呈凹球状,以在长凸柱61和短凸柱62对应置入短型腔52和长型腔51内而构成以容纳种子的穴窝10。也即是本实施例中的穴窝10为由第一轮体5和第二轮体6插装后形成于第一轮体5和第二轮体6周向上的、呈间隔布置的两列。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穴窝10构成的列数除了上述结构中所述的两列外,还可为其他数量,比如一列、三列、四列或其他多列,只是在第一轮体5和第二轮体6的加工难易程度上有所区别。基于播种效率及第一轮体5和第二轮体6的加工难度综合考虑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中形成穴窝10的数量优选为两列。
另外,为了实现第一轮体5和第二轮体6于排种器壳体2上的枢转,于第一轮体5和第二轮体6上均形成有沿排种轮的轴向贯通设置的、并可供排种轮枢转设于排种器壳体2上的安装孔。为了实现排种轮与下述的调节轴31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中,于第一轮体5的安装孔内形成有导向限位凸起53,对应于该导向限位凸起53,于调节轴31上形成有导向凹槽314。通过导向限位凸起53和导向凹槽314的配合,以可防止排种轮和调节轴31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使得排种轮与调节轴31同步转动。
由图1结合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调节轴31限位固定于第一轮体5和第二轮体6之间,并具有穿经第二轮体6的安装孔而外露的外伸段,于外伸段上螺接有调节螺母7。具体结构上,如图5所示,该调节轴31具有可抵接于第一轮体5上的限位板311,及连接于限位板311一侧的轴径段,该轴径段的末端构成外伸段,并于外伸段上构造有螺纹,以便于调节螺母7的螺接。另外,于轴径段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导向凹槽314,以便于与上述的安装孔内的导向限位凸起53插装配合。此外,于调节轴31的轴心形成有截面形状为正多边形的枢转孔313,本实施例中枢转孔313优选为正六边形,以可有利于与下述的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的主动轴3插装连接,从而实现调节轴31与主动轴3的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的弹性顶推件32套设于调节轴31上,并弹性抵紧于第一轮体5和第二轮体6上。结合图1和图4所示,该弹性顶推件32的一端抵接于调节轴31上的限位板311上,另一端抵接于第二轮体6上,通过调节螺母7在调节轴31上的旋入或旋出,而使得穴窝10的大小可调节。本实施例中,鉴于弹簧具有较好的弹性力,及应用广泛,便于取材的优点,本实施例的弹性顶推件32优选为弹簧,同时也利于与调节螺母7的配合,来实现穴窝10大小调节后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通过第一轮体5和第二轮体6上长短不一的型腔与凸柱的插装配合而构成的可容纳种子的穴窝10,以及设置的调节轴31与螺接在调节轴31末端的调节螺母7,和套装在调节轴31上的、并弹性抵紧于第一轮体5和第二轮体6上的弹性顶推件32,使得螺接在调节轴31上的调节螺母7在旋入或旋出时,穴窝10的大小可调节,从而实现播种量的调节,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排种器,其一种示例性的结构如6至图8所示,该排种器包括排种器壳体2,于排种器壳体2内收容有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并于排种器壳体2内设有与排种轮同向转动的清种刷8,清种刷8的刷毛贴紧于排种轮的外周面上。
对应于实施例一所述的排种轮上的两列穴窝10,于排种器壳体2上构造有分隔板,以可形成不同的排种槽,当然还可通过在分割板的上方增设阻挡种子箱内的种子落入排种槽内的挡板,以能够实现其中单独一列穴窝10的播种,从而可增大播种的株距。当然本实施例中设置的两列穴窝10,不仅可实现播种株距的增大,而且还可与下述中的导种槽9内的两个挡种板23交替配合,也即是,导种槽9内的挡种板23承接排种轮的转动驱使而可开合,以在种子落入至该挡种板23的上方后,因排种轮的转动,而使得两个挡种板23间歇式打开以实现种子的二次投种。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导种槽9的横截面呈“u”型,如图6所示,于该导种槽9的中间设有隔板,以可对应于两列穴窝10而形成两个通道,由于种子在经贯通孔落入种沟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导种槽9的侧壁发生碰撞,为了在种子下落过程中使得种子缓慢落入挡种板23,于导种槽9上构造有辅助挡板,以可降低种子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并可防止种子四处飞溅,从而使得种子准确落入挡种板23的上方,以提高播种精度。
本实施例的排种器壳体2螺接在安装座1上,而在安装座1上设有开沟器安装孔11及机架连接孔12,从而便于安装座1与开沟器及播种机的机架连接。另外,于排种器壳体2上设有可驱动排种轮及清种刷8同步转动的驱动组件。具体的,由图8结合图9所示,该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排种器壳体2上的供排种轮枢转的主动轴3,及供清种刷8枢转的从动轴4,于主动轴3和从动轴4上分别套装有链轮341,并于两链轮341上缠绕有链条34。
本实施例的排种器在工作时,通过外部驱动器驱动主动轮转动,从而带动从动轮转动,使得穴窝10内的种子在清种刷8的刮除作用下,使得一定量的种子被播种至种沟内,另外,通过调节螺母7的旋进或旋出,以可调节穴窝10的大小,从而改变穴窝10内容纳的种子的数量,进而实现播种量的调节,以及提高播种的精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主动轴3和从动轴4的横截面呈正多边形,以便于主动轴3与第一轮体5及调节轴31连接配合时,能够实现主动轴3与第一轮体5及调节轴31的同步转动,同时便于从动轴4和清种刷8连接配合时,能够使得从动轴4与清种刷8的同步转动。当然除了上述结构配合外,还可通过键与横截面呈圆形的轴上的键槽配合,以可实现连接的同步转动。
此外,驱动组件除了上述的链条34链轮341配合的结构外,还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实现排种轮与清种刷8的同步转动,比如通过齿轮或皮带进行驱动主动轴3转动,从而带动从动轴4与主动轴3同步转动。当然采用齿轮结构时,需设置中间齿轮及中间轴,此结构较为复杂。
本实施例的排种器通过应用实施例一的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通过清种刷8与排种轮同步转动的配合,进一步的提高从排种器中下落的种子量,同时亦具有可实现播种量调节的功能,从而可提高播种的精度,同时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枢转设于排种器壳体(2)内,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种轮,所述排种轮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轮体(5)和第二轮体(6),于所述第一轮体(5)的外周面上构造有环所述第一轮体(5)的周向设置、并交替间隔分布的多个长短不一的型腔,各所述型腔均沿所述第一轮体(5)的轴向延伸设置,对应于各所述型腔,于所述第二轮体(6)上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交替间隔分布的多个长短不一的凸柱,以在各所述凸柱置入对应的所述型腔内而构成以容纳种子的穴窝(10);
调节轴(31),限位固定于所述第一轮体(5)和所述第二轮体(6)之间,于所述调节轴(31)上套装有可弹性抵紧于所述第一轮体(5)和所述第二轮体(6)上的弹性顶推件(32),且所述调节轴(31)具有穿经所述第二轮体(6)的安装孔而外露的外伸段,并于所述外伸段上螺接有调节螺母(7),因所述调节螺母(7)于所述调节轴(31)上的旋入或旋出而可构成所述穴窝(10)大小的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轮体(5)和所述第二轮体(6)上均形成有沿所述排种轮的轴向贯通设置的、并可供所述排种轮枢转设于所述排种器壳体(2)上的安装孔,且于所述第一轮体(5)上的安装孔内形成有导向限位凸起(53),对应于所述导向限位凸起(53),于所述调节轴(31)上形成有导向凹槽(3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轴(31)具有抵接所述第一轮体(5)上的限位板(311),及连接于所述限位板(311)一侧的轴颈段(312),所述轴颈段(312)的末端构成所述外伸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调节轴(31)的轴心形成有截面形状为正多边型的枢转孔(3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顶推件(32)为弹簧。
6.一种排种器,包括排种器壳体(2),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排种器壳体(2)内收容有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播种量的排种轮组件,并于所述排种器壳体(2)内设有与所述排种轮同向转动的清种刷(8),所述清种刷(8)的刷毛贴紧于所述排种轮的外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穴窝(10)为由所述第一轮体(5)和所述第二轮体(6)插装后形成于所述第一轮体(5)和所述第二轮体(6)上的、呈间隔布置的两列,对应于两列所述穴窝(10),于所述排种器壳体(2)上构造有分隔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种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排种器壳体(2)上设有可驱动所述排种轮及所述清种刷(8)同步转动的驱动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排种器壳体(2)上的供所述排种轮枢转的主动轴(3),及供所述清种刷(8)枢转的从动轴(4),于所述主动轴(3)和所述从动轴(4)上分别套装有链轮(341),并于两所述链轮(341)上缠绕有链条(3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轴(3)和所述从动轴(4)的横截面呈正多边形。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