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内乘员保护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内乘员保护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便捷的交通工具之一,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相关的各类问题也随之增多,其中以安全隐患及行车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通常情况下,汽车生产制造时会在车辆内设置安全装置,以在发生车辆事故(例如碰撞或倾翻)时保护乘员安全。

安全装置包括用于约束乘员身体的安全带以及用于减缓乘员受到冲击的气囊。一般地,车辆在方向盘和仪表盘的位置会各安装一个气囊,以用来保护前排乘员安全,而后排乘员则仅靠安全带提供保护,保护效果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多用途汽车(multi-purposevehicles,mpv)内后排乘员相向而坐的情况,车辆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无法保障乘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内乘员保护装置及汽车,能够有效地保护相向而坐的乘员的人身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内乘员保护装置,设置于车内地板下且位于相向设置的两排座椅之间,所述车内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壳体、罩盖、气袋以及气体发生器,所述壳体与所述车内地板固定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气袋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连接设置于所述气体发生器上,且所述气袋折叠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朝向所述车内地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罩盖盖合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气体发生器启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向所述气袋内输送气体,所述气袋体积扩张并突破所述罩盖由所述第二开口向外延伸。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能够有效地保护相向而坐的乘员的人身安全。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带,所述限位带设置于所述气袋内且所述限位带的两端分别与靠近所述第一开口两侧的位置固定,所述气袋充气扩张至所述限位带两端拉伸,所述限位带展开以限制所述气袋固定所述限位带两端之间的扩张。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气袋的形状为漏斗型,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漏斗型的小口径端。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架,所述壳体通过所述支架与所述车内地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件,所述第一开口所在的气袋边缘通过所述固定件连接设置于所述气体发生器上。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靠近所述气体发生器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杆,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外壁面对应设置有固定孔,所述车内乘员保护装置还包括紧固件,所述固定件的连接杆穿过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固定孔,且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气体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相向设置的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还包括上述的车内乘员保护装置,所述车内乘员保护装置设置于车内地板下,且位于所述第一座椅和所述第二座椅之间。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员人身安全。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车内乘员保护装置与所述第一座椅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车内乘员保护装置与所述第二座椅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头枕气囊,所述头枕气囊设置于所述第一座椅的头部位置和/或所述第二座椅的头部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区别于现有技术中一般的安全装置,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设置于车内地板下,且位于相向设置的两排座椅之间,以有效地保护相向而坐的乘员的人身安全,进而配合现有技术中其他的安全装置,更进一步地保护汽车内乘员的人身安全。具体地,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壳体、罩盖、气袋以及气体发生器,壳体固定连接于车内地板,气体发生器设置于壳体内,气袋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连接设置于气体发生器上,且气袋折叠设置于壳体内,壳体朝向车内地板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开口,罩盖盖合于壳体的第二开口。其中,当汽车受到外力撞击时,气体发生器能够启动进入工作状态,并通过第一开口向气袋内输送气体,随着气体源源不断地充入气袋内,气袋的体积逐渐扩张至突破罩盖,且还能够经由第二开口露出于车内地板继续向外延伸,直至气袋内充满气体,即气袋体积扩张至最大,此时气袋位于车内相向而坐的乘员之间,从而有效地保护相向而坐的乘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乘员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壳体;11-第二开口;20-气袋;21-第一开口;30-气体发生器;40-限位带;50-紧固件;60-固定件;200-汽车;70-座椅;71-第一座椅;72-第二座椅;80-头枕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200。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200包括相向设置的第一座椅71和第二座椅72,还包括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设置于车内地板下,且位于第一座椅71和第二座椅7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设置于车内地板(图示中未示出)下,且位于相向设置的第一座椅71和第二座椅72之间,既能够保护相向而坐的乘员的人身安全,还能够使得汽车200在布置安全装置时更加容易,而不会占用到其他设备的空间(例如汽车200天窗或智能显示屏需要设置于汽车200顶棚),甚至影响其他设备的功能。

第二,当汽车200内包括更多的座椅70时,例如第三座椅、第四座椅等,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的数量也可以相应地进行增加,只需要保证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设置于车内地板下,且位于任意两个相向设置的两排座椅70之间,即可保护该两排座椅70上相向而坐的乘员的人身安全。

其中,请结合参照图1,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包括壳体10、罩盖、气袋20以及气体发生器30,壳体10与车内地板固定连接,气体发生器30设置于壳体10内,气袋20具有第一开口21,第一开口21连接设置于气体发生器30上,且气袋20折叠设置于壳体10内,壳体10朝向车内地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11,罩盖盖合于第二开口11,气体发生器30启动通过第一开口21向气袋20内输送气体,气袋20体积扩张并突破罩盖由第二开口11向外延伸。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能够有效地保护相向而坐的乘员的人身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区别于现有技术中一般的安全装置,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设置于车内地板下,且位于相向设置的两排座椅70(即第一座椅71和第二座椅72)之间,以有效地保护相向而坐的乘员的人身安全,进而配合现有技术中其他的安全装置,更进一步地保护汽车200内乘员的人身安全。

具体地,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包括壳体10、罩盖、气袋20以及气体发生器30,壳体10固定连接于车内地板,气体发生器30设置于壳体10内,气袋2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口21,第一开口21连接设置于气体发生器30上,且气袋20折叠设置于壳体10内,壳体10朝向车内地板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开口11,罩盖盖合于壳体10的第二开口11。

其中,当汽车200受到外力撞击时,气体发生器30能够启动进入工作状态,并通过第一开口21向气袋20内输送气体,随着气体源源不断地充入气袋20内,气袋20的体积逐渐扩张至突破罩盖,且还能够经由第二开口11露出于车内地板继续向外延伸,直至气袋20内充满气体,即气袋20体积扩张至最大,此时气袋20位于车内相向而坐的乘员之间,从而有效地保护相向而坐的乘员的人身安全。

第二,当汽车200受到外力撞击时,气体发生器30是否需要进入工作状态,需要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撞击力度和控制器的控制指令进行准确地判断,此过程方法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安全装置的气囊是否进行充气的检测控制方法进行设计,本实施例中对此并不做出具体限制。

示例地,控制器内事先预设有一撞击力度的安全阈值,传感器把检测到的汽车200受到撞击力度的实际数值发送给控制器后,控制器对预设安全阈值和实际撞击力度数值进行比较,当实际撞击力度数值小于预设的安全阈值时,气体发生器30处于待机状态,此时气体发生器30并不产生气体;当实际撞击力度数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安全阈值时,气体发生器30启动进入工作状态,并通过第一开口21向气袋20内输送气体。

如上所述,当汽车200受到外力撞击时,气体发生器30能够启动进入工作状态,并通过第一开口21向气袋20内输送气体,随着气体源源不断地充入气袋20内,气袋20的体积逐渐扩张至突破罩盖,且还能够经由第二开口11露出于车内地板继续向外延伸,直至气袋20内充满气体,即气袋20体积扩张至最大,此时气袋20位于车内相向而坐的乘员之间,从而有效地保护相向而坐的乘员的人身安全。区别于现有技术中一般的安全装置,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设置于车内地板下,且位于相向设置的两排座椅70之间,以有效地保护相向而坐的乘员的人身安全,进而配合现有技术中其他的安全装置,更进一步地保护汽车200内乘员的人身安全。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与第一座椅71之间的距离等于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与第二座椅72之间的距离,以使得该车内成员装置与第一座椅71上乘坐的乘员的距离等于第二座椅72上乘坐的乘员的距离(此处是指排除其他不可控人为因素的情况下),以同时保护到相向乘坐的乘员。

请结合参照图2,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汽车200还包括头枕气囊80,头枕气囊80设置于第一座椅71的头部位置和/或第二座椅72的头部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头枕气囊80可以只设置于第一座椅71的头部位置,也可以只设置于第二座椅72的头部位置,当然,头枕气囊80还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座椅71的头部位置和第二座椅72的头部位置,以更好地为相向而坐的乘员的脖颈处提供保护。

请结合参照图2,由于汽车200内部任意相向设置的两排座椅70之间,乘员的上半身对应的位置空间较大,而乘员的腿部对应的位置空间较小,当气体发生器30启动通过第一开口21向气袋20输送气体后,为了使得气袋20靠近乘员上半身位置的一侧体积扩张的足够大,同时又能够避免气袋20靠近乘员腿部位置的一侧体积扩张过快,而撞击到乘员的腿部对乘员造成伤害,在本实施例中,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还包括限位带40,该限位带40的长度为一定值,该限位带40设置于气袋20内,且限位带40的两端分别与靠近第一开口21(即气袋20扩张后靠近乘员腿部的一侧)的两侧的位置固定,随着气袋20充气扩张至限位带40两端拉伸,限位带40展开以限制气袋20固定限位带40两端之间的扩张。

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气袋20的形状为漏斗型,第一开口21位于漏斗型的小口径端,以符合汽车200内部任意相向设置的两排座椅70之间,乘员的上半身对应的位置空间较大而乘员的腿部对应的位置空间较小的空间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还包括支架(图示中未示出),壳体10通过支架与车内地板固定连接,以稳定的将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固定连接于车内地板。

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还包括固定件60,第一开口21所在的气袋20边缘通过固定件60连接设置于气体发生器30上。具体地,固定件60靠近气体发生器30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杆,气体发生器30的外壁面对应设置有固定孔,车内乘员保护装置100还包括紧固件50,固定件60的连接杆穿过气体发生器30的固定孔,且通过紧固件50固定连接于气体发生器30。

其中,壳体10可以设计为一长方体结构,固定件60可以为一与壳体10形状相适配的矩形环状结构,同时固定件60靠近壳体10内部的一侧还设置有几个连接螺杆(例如四个,以固定气袋20的四个角),紧固件50则相对应地选用连接螺母,从而使得气袋20的第一开口21所在的气袋20边缘通过固定件60连接设置于气体发生器30上时,固定件60的连接螺杆穿过气体发生器30的固定孔,且通过连接螺母固定连接于气体发生器3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车内乘员保护装置,设置于车内地板下且位于相向设置的两排座椅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壳体、罩盖、气袋以及气体发生器,所述壳体与所述车内地板固定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气袋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连接设置于所述气体发生器上,且所述气袋折叠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朝向所述车内地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罩盖盖合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气体发生器启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向所述气袋内输送气体,所述气袋体积扩张并突破所述罩盖由所述第二开口向外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带,所述限位带设置于所述气袋内且所述限位带的两端分别与靠近所述第一开口两侧的位置固定,所述气袋充气扩张至所述限位带两端拉伸,所述限位带展开以限制所述气袋固定所述限位带两端之间的扩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的形状为漏斗型,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漏斗型的小口径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所述壳体通过所述支架与所述车内地板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件,所述第一开口所在的气袋边缘通过所述固定件连接设置于所述气体发生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内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靠近所述气体发生器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杆,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外壁面对应设置有固定孔,所述车内乘员保护装置还包括紧固件,所述固定件的连接杆穿过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固定孔,且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气体发生器。

7.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向设置的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内乘员保护装置,所述车内乘员保护装置设置于车内地板下,且位于所述第一座椅和所述第二座椅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乘员保护装置与所述第一座椅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车内乘员保护装置与所述第二座椅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头枕气囊,所述头枕气囊设置于所述第一座椅的头部位置和/或所述第二座椅的头部位置。

技术总结
一种车内乘员保护装置及汽车,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设置于车内地板下且位于相向设置的两排座椅之间,其包括壳体、罩盖、气袋以及气体发生器,所述壳体与所述车内地板固定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气袋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连接设置于所述气体发生器上,且所述气袋折叠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朝向所述车内地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罩盖盖合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气体发生器启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向所述气袋内输送气体,所述气袋体积扩张并突破所述罩盖由所述第二开口向外延伸。该汽车包括上述的车内乘员保护装置。该车内乘员保护装置及汽车能够有效地保护相向而坐的乘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徐苏斌;马财俊;张猛;黄冬;查文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元城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0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53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