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8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



背景技术:

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现在只有少数几个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

锂电池在生产后,需要对锂电池进行抗热检测,这时就需要用到高低温环境仓,然而现有的高低温环境仓在对锂电池进行加热时,忽略的对锂电池进行防护,以至于锂电池在加热到极限时,发生爆炸,不仅容易造成设备的损坏,而且容易造成人员的伤害。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解决了不具有良好的防护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包括:

壳体;

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防护结构包括隔热箱,所述隔热箱的顶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顶部,所述隔热箱的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的底端贯穿所述隔热箱并延伸至所述隔热箱的底部,所述顶杆延伸至所述隔热箱的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通口,所述防护罩的内壁的顶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顶端固定于所述隔热箱的内壁的顶部,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底端固定于所述滑动板的顶部;

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分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两侧;

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驱动结构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底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底部,所述转动轴的顶端贯穿所述固定板并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顶部,所述转动轴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透气板;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槽和热风机,所述加热槽和所述热风机的底部均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底部的另一侧。

防护结构的设置,用于对检测时的锂电池进行防护,避免锂电池再检测的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设备的损坏,而且防护罩采用防爆型透明罩,不仅起到防爆作用,而且便于工作人员的观看;

电动伸缩杆与外界的电源和控制开关连接,主要是带动滑动板上下运动;

驱动结构的设置用于带动透气板进行旋转,进而带动检测的锂电池进行旋转,便于锂电池充分的受热;

加热装置的设置用于对锂电池进行加热,通过热风机将加热后的气流排至到锂电池,从而对锂电池进行加热。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的正面设置有显示屏,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储物腔。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内壁的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转动轴的底端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蜗杆相啮合的蜗轮。

优选的,所述热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一端贯穿所述固定板并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顶部,所述出风管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顶部的一端设置有出风嘴,所述热风机的吸风口通过吸风管与所述加热槽的内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加热槽的内壁的另一侧连通有吸气管,所述吸气管的一端贯穿所述壳体并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壳体的内壁的一侧的顶部连通管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的一端与所述吸气管的内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加热槽的内壁的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v型导热片。

优选的,所述加热槽的内壁的顶部的两侧和底部的两侧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加热杆。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通过电动伸缩杆的启动,可以带动滑动板向下运动,通过滑动板向下的运动,可以带动顶杆向下运动,而顶杆向下的运动,可以带动防护罩向下运动,而防护罩向下的运动,就可以对透气板上的锂电池进行防护,可以有效的对检测时的锂电池进行防护,避免锂电池再检测的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设备的损坏,而且通过防护罩采用防爆型透明罩,不仅起到防爆作用,而且便于工作人员的观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的结构外部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加热槽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驱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壳体,2、防护结构,21、隔热箱,22、滑动板,23、顶杆,24、防护罩,25、通口,26、温度传感器,27、电动伸缩杆,3、固定板,4、驱动结构,41、转动轴,42、电机,43、蜗杆,44、蜗轮,5、透气板,6、加热装置,61、加热槽,62、热风机,63、出风管,64、出风嘴,65、吸气管,66、循环管,67、v型导热片,68、加热杆,7、控制箱,8、显示屏,9、储物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的结构外部图;图3为图1所示的加热槽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驱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包括:

壳体1;

防护结构2,所述防护结构2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所述防护结构2包括隔热箱21,所述隔热箱21的顶部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的顶部,所述隔热箱21的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动板22,所述滑动板2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顶杆23,所述顶杆23的底端贯穿所述隔热箱21并延伸至所述隔热箱21的底部,所述顶杆23延伸至所述隔热箱21的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罩24,所述防护罩24的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通口25,所述防护罩24的内壁的顶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6;

电动伸缩杆27,所述电动伸缩杆27,所述电动伸缩杆27的顶端固定于所述隔热箱21的内壁的顶部,所述电动伸缩杆27的底端固定于所述滑动板22的顶部;

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的两侧分别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的两侧;

驱动结构4,所述驱动结构4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所述驱动结构4包括转动轴41,所述转动轴41的底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的底部,所述转动轴41的顶端贯穿所述固定板3并延伸至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所述转动轴41延伸至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透气板5;

加热装置6,所述加热装置6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所述加热装置6包括加热槽61和热风机62,所述加热槽61和所述热风机62的底部均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的底部的另一侧。

防护结构2的设置,用于对检测时的锂电池进行防护,避免锂电池再检测的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设备的损坏,而且防护罩24采用防爆型透明罩,不仅起到防爆作用,而且便于工作人员的观看,而且防护罩24向下运动后,与透气板5之间处于0.5毫米,避免防护罩24影响透气板5的旋转;

电动伸缩杆27与外界的电源和控制开关连接,主要是带动滑动板22上下运动;

驱动结构4的设置用于带动透气板5进行旋转,进而带动检测的锂电池进行旋转,便于锂电池充分的受热;

加热装置6的设置用于对锂电池进行加热,通过热风机62将加热后的气流排至到锂电池,从而对锂电池进行加热;

温度传感器26的型号为ds18b20,用于检测锂电池的温度,传输到显示屏,壳体1的正面设置有箱门,而且箱门的正面设置有透明镜。

所述壳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箱7,所述控制箱7的正面设置有显示屏8,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储物腔9;

显示屏8用于显示检测时的温度,便于工作人员知晓,而且储物腔9可以用于器件以及锂电池的存放。

所述壳体1的内壁的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42,所述电机42输出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蜗杆43,所述转动轴41的底端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蜗杆43相啮合的蜗轮44;

电机42与外界的电源和控制开关连接,主要是带动转动轴41进行旋转,进而带动透气板5进行旋转,透气板5旋转时,就会带动锂电池进行旋转,便于锂电池充分受热。

所述热风机62的出风口连通有出风管63,所述出风管63的一端贯穿所述固定板3并延伸至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所述出风管63延伸至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的一端设置有出风嘴64,所述热风机62的吸风口通过吸风管与所述加热槽61的内部连通;

热风机62的设置,主要是将加热槽61内部的热流进行吸收,并且排至到出风嘴64,通过出风嘴64吹向透气板5上的锂电池,从而对锂电池进行加热。

所述加热槽61的内壁的另一侧连通有吸气管65,所述吸气管65的一端贯穿所述壳体1并延伸至所述壳体1的外部,所述壳体1的内壁的一侧的顶部连通管有循环管66,所述循环管66的一端与所述吸气管65的内部连通;

吸气管65的设置,用于将外界的空气进行吸收,并且吸收过程中进而加热槽,通过加热槽61内部的加热杆对空气进行加热,循环管66的设置,主要是用于将加热后的气体再循环排至到加热槽61的内部,进行余热回收,提高节能效果。

所述加热槽61的内壁的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v型导热片67;

v型导热片67的设置,主要是用于将加热杆68的热量进行导出,便于快速的将加热槽61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加热槽61的内壁的顶部的两侧和底部的两侧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加热杆68;

加热杆68的设置,与外界的电源和控制连接,而且采用现有技术的加热结构,主要是用于对加热槽61的内部进行产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需要检测的锂电池放置在透气板5上,通过电动伸缩杆27的启动,可以带动滑动板22向下运动,通过滑动板22向下的运动,可以带动顶杆23向下运动,而顶杆23向下的运动,可以带动防护罩24向下运动,而防护罩24向下的运动,就可以对透气板5上的锂电池进行防护;

通过热风机62的启动,可以向吸气管65向外吸收气体,吸收的气体进入到加热槽61的内部,通过加热杆68的启动,可以对加热槽61内部的气体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气体再通过热风机62排至出风嘴64,通过出风嘴64吹向透气板5,进而对透气板5上的锂电池进行加热;

通过电机42的启动,可以带动蜗杆43和蜗轮44进行旋转,通过蜗轮44的旋转,可以带动转动轴41进行旋转,通过转动轴41的旋转,可以带动透气板5进行旋转,通过透气板5的旋转,就可以带动锂电池进行旋转,进而提高锂电池的受热面积。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电动伸缩杆27的启动,可以带动滑动板22向下运动,通过滑动板22向下的运动,可以带动顶杆23向下运动,而顶杆23向下的运动,可以带动防护罩24向下运动,而防护罩24向下的运动,就可以对透气板5上的锂电池进行防护,可以有效的对检测时的锂电池进行防护,避免锂电池再检测的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设备的损坏,而且通过防护罩24采用防爆型透明罩,不仅起到防爆作用,而且便于工作人员的观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防护结构包括隔热箱,所述隔热箱的顶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顶部,所述隔热箱的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的底端贯穿所述隔热箱并延伸至所述隔热箱的底部,所述顶杆延伸至所述隔热箱的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通口,所述防护罩的内壁的顶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顶端固定于所述隔热箱的内壁的顶部,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底端固定于所述滑动板的顶部;

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分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两侧;

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驱动结构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底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底部,所述转动轴的顶端贯穿所述固定板并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顶部,所述转动轴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透气板;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槽和热风机,所述加热槽和所述热风机的底部均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底部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的正面设置有显示屏,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储物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转动轴的底端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蜗杆相啮合的蜗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一端贯穿所述固定板并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顶部,所述出风管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顶部的一端设置有出风嘴,所述热风机的吸风口通过吸风管与所述加热槽的内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槽的内壁的另一侧连通有吸气管,所述吸气管的一端贯穿所述壳体并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壳体的内壁的一侧的顶部连通管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的一端与所述吸气管的内部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槽的内壁的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v型导热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槽的内壁的顶部的两侧和底部的两侧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加热杆。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所述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包括:壳体;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防护结构包括隔热箱,所述隔热箱的顶部固定于壳体的内壁的顶部,所述隔热箱的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的底端贯穿隔热箱并延伸至隔热箱的底部,所述顶杆延伸至隔热箱的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锂电池检测用高低温环境仓,可以有效的对检测时的锂电池进行防护,避免锂电池再检测的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设备的损坏,而且通过防护罩采用防爆型透明罩,不仅起到防爆作用,而且便于工作人员的观看。

技术研发人员:邹博雨;张营;李泱;高慧敏;李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林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11.0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53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