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混凝土组合连梁。
背景技术:
连梁为剪力墙结构中关键的结构构件,它具有跨度小、截面大,与连梁相连的墙体刚度又很大等特点。在风载或地震作用下,连梁对结构的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由于连梁承担较大的剪力,设计时需保证其有足够的抗剪能力,同时也要有较大的耗能能力。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得到推广和应用。装配式组合剪力墙结构中亟需安装一种性能优越、连接方便的连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高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的抗剪、抗扭、耗能等力学性能,提高组合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同时便于装配化施工。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连梁,包括连接板ⅰ、连接板ⅱ、钢结构连梁和后浇筋笼。所述连接板ⅰ与钢结构连梁的左端连接,所述连接板ⅰ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连接板ⅱ与钢结构连梁的右端连接,所述连接板ⅱ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钢结构连梁的形状为长方体,所述钢结构连梁包括上翼缘、下翼缘、腹板、侧腹板和隔板,所述上翼缘、下翼缘和腹板形成工字钢。所述腹板的两侧均设置有侧腹板,所述侧腹板的厚度为δ,所述侧腹板的板面与腹板的板面平行。所述侧腹板的上端与上翼缘的下表面连接,下端与下翼缘的上表面连接。所述侧腹板背向腹板的板面重合于上翼缘和下翼缘的侧边缘。所述腹板的两个板面均连接有2n个隔板,所述隔板的板面平行于连接板ⅰ和连接板ⅱ,所述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所述后浇筋笼嵌套在钢结构连梁上。
进一步,所述上翼缘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贯穿上翼缘的上下表面。
进一步,从左至右,所述连接板ⅰ与隔板正上方的上翼缘板块设置有两个通孔。所述隔板与隔板正上方的上翼缘板块设置有2m个通孔,所述m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所述连接板ⅱ与隔板正上方的上翼缘板块设置有两个通孔。
进一步,所述上翼缘的下表面与若干隔板的上端连接。所述下翼缘的上表面与若干隔板的下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隔板侧边缘与上翼缘侧边缘的距离为δ。所述隔板侧边缘与下翼缘侧边缘的距离为δ。
进一步,所述侧腹板由矩形钢板加工而成,所述侧腹板的长度等于腹板的长度。所述侧腹板的长度边缘开设有焊接坡口,所述侧腹板和上翼缘焊接连接,所述侧腹板和下翼缘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在普通钢结构连梁的基础上,增加腹板数量,通过在工字钢的腹板两侧焊接侧腹板,提高了钢结构连梁的抗剪、抗扭、耗能等力学性能,增强了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工字钢的上翼缘两个端部设置有4个通孔,便于钢结构连梁两端的螺栓的安装,同时方便进行混凝土二次浇筑,并通过削弱钢连梁端部的翼缘面积能有效控制钢结构连梁节点区以外的塑性铰位置。翼缘中间区域的通孔便于钢结构连梁的混凝土浇筑作业,钢连梁外部固定筋笼,通过混凝土提前浇筑,实现连梁的预制装配式,并增强连梁的抗火和耐腐蚀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连梁立体图;
图2为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连梁的隔板分布图;
图3为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连梁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4为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连梁内部结构主视图;
图5为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连梁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6为a-a剖视图;
图7为侧腹板示意图。
图中:连接板ⅰ1、连接板ⅱ2、钢结构连梁3、上翼缘301、通孔3011、下翼缘302、腹板303、侧腹板304、隔板305和后浇筋笼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连梁,包括连接板ⅰ1、连接板ⅱ2、钢结构连梁3和后浇筋笼4。
参见图1,所述连接板ⅰ1与钢结构连梁3的左端连接,所述连接板ⅰ1设置有8个通孔。所述连接板ⅱ2与钢结构连梁3的右端连接,所述连接板ⅱ2设置有8个通孔。
参见图2或3,所述钢结构连梁3的形状为长方体,所述钢结构连梁3包括上翼缘301、下翼缘302、腹板303、侧腹板304和隔板305,所述上翼缘301、下翼缘302和腹板303形成工字钢。所述腹板303的两侧均设置有侧腹板304,所述侧腹板304的厚度为δ,所述侧腹板304的板面与腹板303的板面平行。所述侧腹板304的上端与上翼缘301的下表面连接,下端与下翼缘302的上表面连接。所述侧腹板304背向腹板303的板面重合于上翼缘301和下翼缘302的侧边缘。所述腹板303的两个板面均连接有2个隔板305,所述隔板305的板面平行于连接板ⅰ1和连接板ⅱ2。所述后浇筋笼4嵌套在钢结构连梁3上。
参见图5,所述上翼缘301设置有8个通孔3011,所述通孔3011贯穿上翼缘301的上下表面。
参见图2,从左至右,所述连接板ⅰ1与隔板305正上方的上翼缘301板块设置有两个通孔3011。所述隔板305与隔板305正上方的上翼缘301板块设置有4个通孔3011。所述连接板ⅱ2与隔板305正上方的上翼缘301板块设置有两个通孔3011。
所述上翼缘301的下表面与4个隔板305的上端连接。所述下翼缘302的上表面与4个隔板305的下端连接。
所述隔板305侧边缘与上翼缘301侧边缘的距离为δ。所述隔板305侧边缘与下翼缘302侧边缘的距离为δ。
参见图3、4、6或7,所述侧腹板304由矩形钢板加工而成,所述侧腹板304的长度等于腹板303的长度。所述侧腹板304的长度边缘开设有焊接坡口,所述侧腹板304和上翼缘301焊接连接,所述侧腹板304和下翼缘302焊接连接。
施工过程中,可将所述钢结构连梁3在工厂制作。所述侧腹板304在焊接之前,将所述侧腹板304面向腹板303的板面紧靠隔板305的侧边缘,再沿所述侧腹板304上端的焊接坡口将侧腹板304和上翼缘301焊接,沿所述侧腹板304下端的焊接坡口将侧腹板304和下翼缘302焊接。再通过所述上翼缘301中部的四个通孔3011浇筑隔板305与隔板305之间的混凝土。之后再绑扎后浇筋笼4和组装模板,在此过程中,所述钢结构连梁3两端的连接节点需预留后浇带,所述后浇筋笼4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即完成了钢结构连梁3在工厂的制作工序。再将所述钢结构连梁3运送到现场,安装前,先固定好左侧的剪力墙,剪力墙设置预埋钢柱,并焊接8个高强螺栓杆,将8个螺栓杆穿过所述连接板ⅰ1的8个通孔,通过所述连接板ⅰ1与隔板305正上方的通孔3011将螺母旋入每个螺栓杆。同理,所述钢结构连梁3右侧的剪力墙预埋钢柱,并焊接8个高强螺栓杆,将8个螺栓杆穿过所述连接板ⅱ2的8个通孔,通过所述连接板ⅱ2与隔板305正上方的通孔3011将螺母旋入每个螺栓杆。再通过所述连接板ⅰ1与隔板305正上方的通孔3011浇筑两者之间的混凝土,通过所述连接板ⅱ2与隔板305正上方的通孔3011浇筑两者之间的混凝土。最后浇筑所述钢结构连梁3预留的后浇带的混凝土。
1.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ⅰ(1)、连接板ⅱ(2)、钢结构连梁(3)和后浇筋笼(4);所述连接板ⅰ(1)与钢结构连梁(3)的左端连接,所述连接板ⅰ(1)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连接板ⅱ(2)与钢结构连梁(3)的右端连接,所述连接板ⅱ(2)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钢结构连梁(3)的形状为长方体,所述钢结构连梁(3)包括上翼缘(301)、下翼缘(302)、腹板(303)、侧腹板(304)和隔板(305),所述上翼缘(301)、下翼缘(302)和腹板(303)形成工字钢;所述腹板(303)的两侧均设置有侧腹板(304),所述侧腹板(304)的厚度为δ,所述侧腹板(304)的板面与腹板(303)的板面平行;所述侧腹板(304)的上端与上翼缘(301)的下表面连接,下端与下翼缘(302)的上表面连接;所述侧腹板(304)背向腹板(303)的板面重合于上翼缘(301)和下翼缘(302)的侧边缘;所述腹板(303)的两个板面均连接有2n个隔板(305),所述隔板(305)的板面平行于连接板ⅰ(1)和连接板ⅱ(2),所述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所述后浇筋笼(4)嵌套在钢结构连梁(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缘(301)设置有若干通孔(3011),所述通孔(3011)贯穿上翼缘(301)的上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连梁,其特征在于:从左至右,所述连接板ⅰ(1)与隔板(305)正上方的上翼缘(301)板块设置有两个通孔(3011);所述隔板(305)与隔板(305)正上方的上翼缘(301)板块设置有2m个通孔(3011),m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所述连接板ⅱ(2)与隔板(305)正上方的上翼缘(301)板块设置有两个通孔(30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缘(301)的下表面与若干隔板(305)的上端连接;所述下翼缘(302)的上表面与若干隔板(305)的下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305)侧边缘与上翼缘(301)侧边缘的距离为δ;所述隔板(305)侧边缘与下翼缘(302)侧边缘的距离为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腹板(304)由矩形钢板加工而成,所述侧腹板(304)的长度等于腹板(303)的长度;所述侧腹板(304)的长度边缘开设有焊接坡口,所述侧腹板(304)和上翼缘(301)焊接连接,所述侧腹板(304)和下翼缘(302)焊接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