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3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钢结构是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并采用硅烷化、纯锰磷化、水洗烘干、镀锌等除锈防锈工艺。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钢管束是通过多层的钢材组合而成的一种结构,一般应用于承重柱以及剪力墙等方面。

传统的混凝土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需要模板支撑,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内部设置的钢筋骨架需要人工进行捆扎,工作量大又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包括第一钢板,所述第一钢板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折弯段,所述折弯段的位置设置有l型钢材,所述第一钢板和l型钢材组合成一矩形结构且矩形结构内交叉设置有第二钢板,所述第一钢板、l型钢材以及第二钢板组合构成有腔室,所述l型钢材的直角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连接钢板,所述连接钢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t型滑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钢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t型连接头,所述第二钢板通过t型滑槽和t型连接头的配合连接与l型钢材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钢板的中部设置有连接槽且两块第二钢板可通过连接槽进行拼合成十字结构,所述第二钢板的整体分布设置有通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连接钢板的两侧靠近t型滑槽均固定连接有抵杆,所述抵杆的另一端在钢管束组合结构组合完成后抵住第一钢板两侧的折弯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l型钢材的外壁设置有预留焊孔,所述l型钢材可以通过预留焊孔与折弯段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钢板两侧的折弯段与l型钢材配合时述第一钢板和l型钢材的配合平面高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将两块第二钢板组合成十字结构并作为基准固定,接着通过第二钢板处的t型连接头与t型滑槽配合连接,将第二钢板与l型钢材固定连接,将第一钢板的两侧折弯段插入l型钢材和抵杆之间,并通过预留焊接孔将l型钢材与折弯段固定连接,抵杆抵住第一钢板两侧的折弯段可以保持第一钢板不会晃动,根据需求向第一钢板、l型钢材以及第二钢板组合构成的腔室填充材料,操作简单,便于施工时的快速组装,节省施工时间。

2、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钢板设置的通孔是为了将第一钢板、l型钢材以及第二钢板组合构成的所有腔室都连通,不管是浇筑混凝土还是其他材料,都能保持整个浇筑的整体性,同时通孔还能减轻钢管束组合结构的整体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的第二钢板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的l型钢和第一钢板的连接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第一钢板;2、第二钢板;3、腔室;4、折弯段;5、l型钢材;6、连接钢板;7、抵杆;8、t型滑槽;9、t型连接头;10、通孔;11、连接槽;12、预留焊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包括第一钢板1,第一钢板1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折弯段4,折弯段4的位置设置有l型钢材5,第一钢板1和l型钢材5组合成一矩形结构且矩形结构内交叉设置有第二钢板2,第一钢板1、l型钢材5以及第二钢板2组合构成有腔室3,可以根据使用要求向腔室3中填充混凝土、防火材料、隔音材料等,用以实现不同的功能,l型钢材5的直角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连接钢板6,连接钢板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t型滑槽8,便于现场施工的组装,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钢板2的两侧固定连接有t型连接头9,第二钢板2通过t型滑槽8和t型连接头9的配合连接与l型钢材5固定连接,第二钢板2的中部设置有连接槽11且两块第二钢板2可通过连接槽11进行拼合成十字结构,第二钢板2的整体分布设置有通孔10,通孔10的设置是为了将第一钢板1、l型钢材5以及第二钢板2组合构成的所有腔室3都连通,不管是浇筑混凝土还是其他材料,都能保持整个浇筑的整体性,同时通孔10还能减轻钢管束组合结构的整体质量,连接钢板6的两侧靠近t型滑槽8均固定连接有抵杆7,抵杆7的另一端在钢管束组合结构组合完成后抵住第一钢板1两侧的折弯段4,l型钢材5的外壁设置有预留焊孔12,在l型钢材5与第一钢板1两侧的折弯段4焊接时,抵杆7抵住第一钢板1两侧的折弯段4可以保持第一钢板1不会晃动,影响焊接的质量关,l型钢材5可以通过预留焊孔12与折弯段4固定连接,第一钢板1两侧的折弯段4与l型钢材5配合时述第一钢板1和l型钢材5的配合平面高度一致,便于后期其它种类的工程施工。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施工时,首先将两块第二钢板2组合成十字结构并作为基准固定,接着通过第二钢板2处的t型连接头9与t型滑槽8配合连接,将第二钢板2与l型钢材5固定连接,然后将第一钢板1的两侧折弯段4插入l型钢材5和抵杆7之间,并通过预留焊孔12将l型钢材5与折弯段4固定连接,抵杆7抵住第一钢板1两侧的折弯段4可以保持第一钢板1不会晃动,最后,根据需求向第一钢板1、l型钢材5以及第二钢板2组合构成的腔室3填充材料,第二钢板2设置的通孔10是为了将第一钢板1、l型钢材5以及第二钢板2组合构成的所有腔室3都连通,不管是浇筑混凝土还是其他材料,都能保持整个浇筑的整体性,同时通孔10还能减轻钢管束组合结构的整体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包括第一钢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板(1)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折弯段(4),所述折弯段(4)的位置设置有l型钢材(5),所述第一钢板(1)和l型钢材(5)组合成一矩形结构且矩形结构内交叉设置有第二钢板(2),所述第一钢板(1)、l型钢材(5)以及第二钢板(2)组合构成有腔室(3),所述l型钢材(5)的直角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连接钢板(6),所述连接钢板(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t型滑槽(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板(2)的两侧固定连接有t型连接头(9),所述第二钢板(2)通过t型滑槽(8)和t型连接头(9)的配合连接与l型钢材(5)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板(2)的中部设置有连接槽(11)且两块第二钢板(2)可通过连接槽(11)进行拼合成十字结构,所述第二钢板(2)的整体分布设置有通孔(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板(6)的两侧靠近t型滑槽(8)均固定连接有抵杆(7),所述抵杆(7)的另一端在钢管束组合结构组合完成后抵住第一钢板(1)两侧的折弯段(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钢材(5)的外壁设置有预留焊孔(12),所述l型钢材(5)可以通过预留焊孔(12)与折弯段(4)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板(1)两侧的折弯段(4)与l型钢材(5)配合时述第一钢板(1)和l型钢材(5)的配合平面高度一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板和L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包括第一钢板,所述第一钢板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折弯段,所述折弯段的位置设置有L型钢材,所述第一钢板和L型钢材组合成一矩形结构且矩形结构内交叉设置有第二钢板,所述第一钢板、L型钢材以及第二钢板组合构成有腔室,所述L型钢材的直角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连接钢板,所述连接钢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T型滑槽。本实用新型中,结构简单,便于施工时的快速组装,节省施工时间,同时该实用新型可以用于承重柱和结构墙体方面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彭松林;敖四芽;张严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现代杭萧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2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52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