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种苗采收剪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6


本实用新型涉及种苗采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种苗采收剪。



背景技术:

在有些农作物的种苗采收环节,有时需要对地面上一定高度以上部分进行切割采收,而保留地表面的部分。以下以甘薯为例进行说明。

甘薯在我国作为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新型生物能源作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在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薯苗是甘薯丰产的基础,在甘薯育苗的采收环节,由于薯苗密集生长,且薯苗长短不一,这一过程还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目前的采苗方式分剪苗和拔苗。相对于拔苗,剪苗的薯块无伤口,降低了病害的感染传播,也不发生拔松薯块的情况,适合苗子生长,还可加速剪苗后的根部出芽,增加苗量。所以,一般生产上常使用剪苗的方式来采苗。剪苗技术是指剪下苗床上薯苗上部20~25cm用于多级育苗或大田定植,剩下1~3cm的基部茎段(保留1-3个节)以便重新萌发形成新的植株,而基部茎段预留长度的测量现在主要凭借工人的经验目测获得,精准度差,极易造成预留的基部茎段过短,影响薯苗的继续生长。

目前,生产上种苗采收工具多为普通剪刀和镰刀,这两种工具都有明显的缺点。普通剪刀极容易触碰苗床土壤,造成土壤中砂粒损伤刀刃,同时普通剪刀长度较短,需要工人弯腰操作,严重影响了采收效率;使用镰刀时,由于种苗呈密集生长且种苗长短不一,极易损伤周围种苗,致使较短种苗也被误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对种苗进行采收的种苗采收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种苗采收剪,主要包括剪刀本体和连接枢轴,所述剪刀本体包括相互配合剪切的左、右部分,所述左、右部分各自包括刀刃、刀臂和握柄,所述刀刃、刀臂和握柄依次连接,所述连接枢轴在所述刀臂上靠近所述刀刃这端枢接所述左、右部分,所述刀刃和所述刀臂呈一弯角连接,所述弯角为135±5度。如此设计,不需要工人弯腰操作,提高了种苗采收效率,同时刀刃垂直于种苗剪切,且剪后薯苗伤口截面最小。

上述的种苗采收剪,所述刀刃长8±2cm;所述刀臂长15±5cm。如此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剪刀本体采用长臂短刃的结构,进一步可以减缓工人弯腰程度,减小劳动强度。

上述的种苗采收剪,所述刀刃、刀臂和握柄可为一体。

上述的种苗采收剪,所述刀臂、握柄的长度之和与所述刀刃的比值为3∶1。如此设计,进一步保障了采收剪使用的舒适性与合理性。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人工目测采收造成的种苗余留长度不一,所述种苗采收剪还可包括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主要包括相连接的固定部分与地面定位部分,所述固定部分与所述剪刀本体连接,所述地面定位部分位于所述刀刃的下方,所述地面定位部分距离所述刀刃有一高度。所述地面定位部分可以与地面接触,这样就限定了刀刃距离地面的高度,因此使得种苗采收后余留的高度一致,且可以有效避免刀刃与土壤接触而导致的损伤。

进一步地,为了操作的方便与准确,所述地面定位部分包括平行于所述刀刃的臂。这样就能够保证刀刃垂直种苗剪切。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连接臂,所述固定部分与地面定位部分通过所述连接臂连接,所述连接臂与所述地面定位部分垂直。如此进一步便于保障种苗被刀刃垂直剪切。

进一步地,针对不同品种的种苗,采收后余留的高度要求不同,因而所述固定部分的位置被设计得能够调节或者所述地面定位部分的高度能够调节,当所述固定部分在与所述剪刀本体的连接位置调节时,所述地面定位部分与所述刀刃的距离相应发生变化,当所述地面定位部分的高度调节时,所述地面定位部分与所述刀刃的距离相应发生变化。

进一步地,当所述固定部分在与所述剪刀本体的连接位置调节时,所述固定部分上设有一组调节孔,该组调节孔分别能通过所述连接枢轴与所述剪刀本体连接;当所述地面定位部分的高度调节时,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部分,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地面定位部分。此时该连接杆可替换上述的连接臂。

上述的种苗采收剪,为了尽量减少对种苗的损伤,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定位轮,所述定位轮与所述地面定位部分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定位轮用于与地面滚动接触。

本实用新型刀刃采用弯角设计,采苗时刀刃可平行于地面而垂直于薯苗剪切,剪后薯苗伤口截面最小,利于伤口愈合,减少了病菌感染率,而且操作时不需要弯腰或蹲在地面剪切,手臂可以不与地面平行,而可以与地面成一斜角;本实用新型剪刀本体采用长臂短刃结构,可以进一步减缓工人的弯腰程度,减少劳动强度;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定位装置,既可以保证剪后剩下茎蔓高度一致,又可避免剪刀刀刃的入土损坏;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采用可调定位高度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茎节长度品种的种苗采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种苗采收剪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种苗采收剪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带有定位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通过调节孔进行位置调节的一种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b为通过调节孔进行位置调节的对比结构示意图;

图5a为通过地面定位部分高度调节进行位置调节的一种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5b为通过地面定位部分高度调节进行位置调节的对比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b为图6a定位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连接枢轴连接部位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剪刀本体,101刀刃,102刀臂,103握柄,20连接枢轴,201防滑螺栓,202蝶形防滑螺帽,203防滑垫片,定位装置30,301固定部分,302地面定位部分,303定位轮,304连接臂,a调节孔,b调节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应理解的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而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精神。

种苗采收时剪刀的刀刃需要离地面较近,为了不需要工人蹲在地上或弯腰操作,提高种苗采收效率,而且使剪后薯苗伤口截面最小,本实用新型的种苗采收剪,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剪刀本体10和连接枢轴20,所述剪刀本体包括相互配合剪切的左、右部分,所述左、右部分各自包括刀刃101、刀臂102和握柄103。

所述刀刃101、刀臂102和握柄103依次连接,所述连接枢轴20在所述刀臂102上靠近所述刀刃101这端枢接所述左、右部分,所述刀刃101和所述刀臂102呈一弯角连接,所述弯角为135±5度,如图2所示。采苗时刀刃可平行于地面而垂直于薯苗剪切,剪后薯苗伤口截面最小,利于伤口愈合,减少了病菌感染率,而且操作时不需要弯腰或蹲在地面剪切,手臂可以不与地面平行,而可以与地面成一定夹角。

进一步,上述的种苗采收剪,刀臂102采用长臂设计,刀臂102长15±5cm,握柄103为普通剪刀握柄,长8±2cm。所述刀刃101长8±2cm。如此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剪刀本体采用长臂短刃的结构,进一步可以减缓工人弯腰程度,减小劳动强度。如此设计,进一步保障了采收剪使用的舒适性与合理性。

上述结构设计,使得刀臂、握柄的长度之和与刀刃的比值接近3∶1,即当握柄张开最大距离为6cm(一般工人手握剪刀时的握柄末端最大张开距离)时,刀刃张开最大距离接近2cm,可有效避免刀刃张开距离过大误剪周围种苗。

上述的种苗采收剪,所述刀刃101、刀臂102和握柄103可为一体。当然,所述刀刃、刀臂和握柄也可为单件,组装形成采收剪剪刀本体。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人工目测采收造成的种苗余留长度不一,所述种苗采收剪还可包括定位装置30,如图1、2所示,所述定位装置30主要包括相连接的固定部分301与地面定位部分302,所述固定部分301与所述剪刀本体连接,所述地面定位部分302位于所述刀刃101的下方,所述地面定位部分302距离所述刀刃101有一高度。所述地面定位部分可以与地面接触,这样就限定了刀刃距离地面的高度,因此使得种苗采收后余留的高度一致。

定位装置30的固定部分不作特别限制,只要能与剪刀本体连接即可,比如可以是臂状结构或支架结构或块状结构或加工成一定异形的结构件。与剪刀本体的连接部位也不作特别限制,优选在刀刃部位和刀臂部位,更优选在刀臂部位。连接可通过螺纹连接,也可枢轴连接,也可焊接。

定位装置30的地面定位部分可以是能够接触地面的支架或长臂或柱状结构或环状结构或轮结构等,也不作特别限定。

为了操作的方便与准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地面定位部分302为平行于所述刀刃的臂。这样通过定位就能够很好地保证刀刃垂直种苗剪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定位装置30还包括连接臂304,所述固定部分301与地面定位部分302通过所述连接臂304连接,所述连接臂304与所述地面定位部分301垂直。如此进一步便于保障种苗被刀刃垂直剪切。

上述的连接臂304可与固定部分301、地面定位部分302一体制造或单件制造形成组装件。

上述的种苗采收剪,如图3所示,为了尽量减少对种苗的损伤,所述定位装置30还可包括定位轮303,所述定位轮303与所述地面定位部分302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定位轮303用于与地面滚动接触。定位轮303与土壤接触时能够转动,可以防止剪刀刀刃与土壤的接触,可避免剪刀刀刃的入土损坏,减少消耗。

固定部分可为金属比如铁质,以便于与剪刀本体连接。地面定位部分及定位轮可为塑料轮,以免损伤种苗。当然,固定部分与地面定位部分也可是一体结构,都采用金属或非金属制造而成。

进一步地,针对不同品种的种苗,采收后余留的高度要求不同,因而所述固定部分301的位置被设计得能够调节或者所述地面定位部分302的高度能够调节。

如图4a、4b所示,当所述固定部分在与所述剪刀本体的连接位置调节时,所述地面定位部分与所述刀刃的距离相应发生变化。其中,图4a为一种位置状态示意图,图4b为两种位置状态对比示意图。

如图5a、5b所示,当所述地面定位部分的高度调节时,所述地面定位部分与所述刀刃的距离相应发生变化。其中,图5a为一种位置状态示意图,图5b为两种位置状态对比示意图。

进一步地,如图6a、6b所示,当所述固定部分在与所述剪刀本体的连接位置调节时,所述固定部分301上设有一组调节孔a、b,该组调节孔分别能通过所述连接枢轴与所述剪刀本体连接。

连接枢轴如图7所示,连接枢轴20可由防滑螺栓201、蝶形防滑螺帽202和防滑垫片203构成。当然连接枢轴可不限于该种结构,可采用该领域的任何常规枢接连接方式。

当所述地面定位部分的高度调节时,所述定位装置还可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部分301,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地面定位部分。此时该连接杆可替换上述的连接臂304。

所述固定部分还可通过一组可互换的不同长度的组件与所述地面定位部分连接以达到调节地面定位部分与刀刃距离变化的目的。

所述固定部分还可通过增加不同厚度的垫片来调节与剪刀本体的位置,从而调节地面定位部分与刀刃的距离。

所述固定部分还可通过别的常用的调节方式进行调节,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固定部分上设有一组调节孔,该组调节孔分别能通过所述连接枢轴与所述剪刀本体连接。该组调节孔间隔布置,可根据需要设置一定数量,剪刀本体与不同的调节孔连接,地面定位部分与刀刃的距离都不同。比如固定部分与剪刀本体的刀臂连接,地面定位部分与刀刃平行,固定部分可与地面定位部分呈一夹角连接或圆弧过渡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附图为了说明方便及尽量避免赘述与重复,图上示出了优选的一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但结合说明内容应当能够理解图中的部件并非都是必要设置,可根据需要及具体实施方式增减。

本实用新型刀刃采用弯角设计,采苗时刀刃可平行于地面而垂直于薯苗剪切,剪后薯苗伤口截面最小,利于伤口愈合,减少了病菌感染率,而且操作时手臂可以不与地面平行,而可以与地面成一定斜角,减少劳动强度;本实用新型剪刀本体采用长臂短刃结构,可以进一步减缓工人的弯腰程度,减少劳动强度;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定位装置,既可以保证剪后剩下茎蔓高度一致,又可避免剪刀刀刃的入土损坏;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采用可调定位高度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茎节长度品种的种苗采收。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种苗以甘薯为例,种苗采收剪如图1所示,包括剪刀本体10、连接枢轴20和定位装置30。

剪刀本体10长40cm,包括刀刃101、刀臂102和握柄103,刀刃101采用弯刃设计,弯角135度,如图2所示,刀刃101长10cm,刀臂102长20cm,握柄103长10cm。

如图7所示,连接枢轴20由防滑螺栓201、蝶形防滑螺帽202和防滑垫片203构成。

如图1、2所示,连接枢轴20位于靠近刀刃101的刀臂102上,刀刃101与刀臂102和握柄103的长度之和比值为1∶3,使得握柄103张开最大距离为6cm(一般工人手握剪刀时的最大张开距离)时,刀刃101张开最大距离为2cm,可有效避免刀刃101张开距离过大误剪周围薯苗。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定位装置30包括定位支架和定位轮302,定位支架上设有两级定位高度调节孔。其中,固定部分301和地面定位部分302及连接臂304构成定位支架。

如图3所示,定位支架呈“z”型,两个弯角分别为135±5度和90度。定位支架可为金属比如铁质,由含有调节孔的固定部分301、含有定位轮的地面定位部分302和连接臂304构成。

如图4a、4b、7所示,定位轮303为塑料轮,定位轮303与定位支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定位轮303与土壤接触时能够转动,可以防止剪刀刀刃与土壤的接触,可避免剪刀刀刃的入土损坏,减少消耗。

定位支架厚0.2cm,宽1cm,总长13cm,其中含有调节孔的固定部分长6cm,含有定位轮的地面定位部分长4cm,连接臂长3cm;定位轮的轮宽0.5cm,直径2cm,定位轮与定位支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如图4a、4b所示,两级定位高度调节孔a和b可实现刀刃101距离地面2cm和4cm的定位高度。两级定位高度调节孔a和b之间的距离为2cm,使用定位高度调节孔a时,定位高度为2cm,使用定位高度调节孔b时,定位高度为4cm。2cm或4cm的可调范围可以满足大多数品种的采收。两级定位高度调节孔a和b结构示意如图6a、6b所示。

具体地,定位高度调节孔的选择依据目标采收薯苗的节间长度而定,一般的茎节短的品种使用定位高度调节孔a,茎节长的品种使用定位高度调节孔b,实际采收效果详见发明者使用该采苗剪对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薯苗床上的多个品种进行采收的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粗略测量采收品种的薯苗节间长度,选择合适的定位高度;其次,将定位轮贴住土壤,对超过20cm的甘薯苗进行采收,收割时将甘薯苗送剪刀刃口内,使刀刃垂直于薯苗,用力收紧刀柄,刀刃会将长度达标的甘薯苗剪断。由于剪刀主体采用长臂断刃结构,剪刀刀刃采用弯角设计,采收工人可坐于板凳上进行操作,可以减缓工人弯腰程度,减少劳动强度;采苗时刀刃可平行于地面而垂直于薯苗剪切,剪后薯苗伤口截面最小,利于伤口愈合,减少了病菌感染率。使用该实用新型时,选择适当的定位高度,可以保证剪后剩下茎蔓高度一致且含有1个以上的腋芽,利于薯苗的再次生长。

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甘薯种苗的采收,其他种苗只要适合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都可使用。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实施例的各零部件、装置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技术特征:

1.一种种苗采收剪,其特征在于,包括剪刀本体和连接枢轴,所述剪刀本体包括相互配合剪切的左、右部分,所述左、右部分各自包括刀刃、刀臂和握柄,所述刀刃、刀臂和握柄依次连接,所述连接枢轴在所述刀臂上靠近所述刀刃这端枢接所述左、右部分,所述刀刃和所述刀臂呈一弯角连接,所述弯角为135±5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苗采收剪,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长8±2cm;所述刀臂长15±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种苗采收剪,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刀臂和握柄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种苗采收剪,其特征在于,所述刀臂、握柄的长度之和与所述刀刃的比值为3: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种苗采收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种苗采收剪还包括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相连接的固定部分与地面定位部分,所述固定部分的一端与所述剪刀本体连接,所述固定部分的另一端与所述地面定位部分连接,所述地面定位部分位于所述刀刃的下方,所述地面定位部分距离所述刀刃有一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种苗采收剪,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定位部分包括平行于所述刀刃的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种苗采收剪,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连接臂,所述固定部分与地面定位部分通过所述连接臂连接,所述连接臂与所述地面定位部分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种苗采收剪,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分的位置能够调节或者所述地面定位部分的高度能够调节,当所述固定部分在与所述剪刀本体的连接位置调节时,所述地面定位部分与所述刀刃的距离相应发生变化,当所述地面定位部分的高度调节时,所述地面定位部分与所述刀刃的距离相应发生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种苗采收剪,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固定部分在与所述剪刀本体的连接位置调节时,所述固定部分上设有一组调节孔,该组调节孔分别能通过所述连接枢轴与所述剪刀本体连接;当所述地面定位部分的高度调节时,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部分,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地面定位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种苗采收剪,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定位轮,所述定位轮与所述地面定位部分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定位轮用于与地面滚动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种苗采收剪,包括剪刀本体和连接枢轴,所述剪刀本体包括相互配合剪切的左、右部分,所述左、右部分各自包括刀刃、刀臂和握柄,所述刀刃、刀臂和握柄依次连接,所述连接枢轴在所述刀臂上靠近所述刀刃这端枢接所述左、右部分,所述刀刃和所述刀臂呈一弯角连接,所述弯角为135±5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对种苗进行采收。

技术研发人员:贾礼聪;辛国胜;张磊;王翠娟;王鹏;郑建鹏;邱鹏飞;商丽丽;韩俊杰;王常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9.07.2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50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