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打草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打草机扳机自锁结构。
背景技术:
打草机作为便携式园林工具,随着人们对植被生态和城市园林的意识与要求不断增强,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目前的打草机主要包括壳体、操作杆、打草头、扳机、蓄电池以及安装于壳体内的主电路开关,蓄电池、扳机以及主电路开关均安装于壳体内,操作杆为管状结构,其一端与壳体相连,另一端与打草头相连,蓄电池、主电路开关以及打草头通过导线相连,其中所述导线穿过操作杆后与打草头相连;通过按压扳机,使主电路开关闭合,从而启动打草头进行打草作业。但是由于扳机通常位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搬运或移动打草机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扳机的误操作或误按压,从而开启打草头,这样就容易在搬运或移动过程中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打草机扳机易造成误操作或误按压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动打草机扳机自锁结构,能够有效防止扳机误操作或误按压,从而保证打草机在搬运或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电动打草机扳机自锁结构,包括壳体、操作杆、扳机以及主电路开关,所述壳体的后部形成电池腔,前部形成握持部;所述操作杆的一端从壳体的前端伸入握持部内,并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扳机位于握持部内,并位于操作杆下方,其中部通过转轴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主电路开关采用按钮开关,其包括按压臂和复位弹簧,且按压臂朝上设置,该主电路开关位于扳机的前端下方,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按压臂的上端与扳机的前端贴合在一起,并使扳机前端向上倾斜,后端向下倾斜并伸出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壳体的握持部内还设有一锁扣,所述锁扣包括滑环、推动块以及限位块,所述滑环套设在操作杆上,并位于扳机后部的上方;所述推动块与滑环的上侧固定连接,在壳体的上侧开设有一矩形孔,所述矩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操作杆的轴向一致,所述推动块的上端从该矩形孔穿过后伸出壳体;在壳体内还设有一弹簧座,所述弹簧座位于操作杆的上方,并矩形孔的前侧,且与推动块正对,在该弹簧座与推动块之间设有一压簧,在压簧的作用下,推动快的后侧与矩形孔的后侧贴合;所述限位块与滑环的下侧固定连接,在扳机的上侧设有一让位槽,所述让位槽位于转轴背离主电路开关的一侧;当推动块与矩形孔后侧贴合时,限位块与让位槽形成错位,并与扳机紧贴;当推动块移动至与矩形孔前侧贴合时,能够与让位槽正对,使扳机能够绕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杆为管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推动块伸出壳体的部分背离压簧的一侧向内凹陷呈弧形。
进一步地,在壳体的相对两侧壁上,对应操作杆的位置分别设有至少两定位柱,在操作杆伸入握持部内的部分,对应定位柱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伸入定位孔内,并与定位孔形成紧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让位槽的深度大于限位块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让位槽的后侧的上部向后倾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能够有效防止扳机误操作或误按压,从而保证打草机在搬运或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向的剖视图。
图3为锁扣与扳机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4为使用时锁扣与扳机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操作杆,3—扳机,4—主电路开关,5—滑环,6—推动块,7—限位块,8—弹簧座,9—压簧,10—让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图4,一种电动打草机扳机自锁结构,包括壳体1、操作杆2、扳机3以及主电路开关4,所述壳体1的后部形成电池腔,前部形成握持部。所述操作杆2的一端从壳体1的前端伸入握持部内,并与壳体1固定连接;其中,所述操作杆2为管状结构,以便于导线的穿过以及打草头的安装。在装配过程中,在壳体1的相对两侧壁上,对应操作杆2的位置分别设有至少两定位柱,在操作杆2伸入握持部内的部分,对应定位柱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伸入定位孔内,并与定位孔形成紧配合;这样,能够快速、有效地对操作杆2进行轴向和周向的定位,使打草机整体稳定性更好。所述扳机3位于握持部内,并位于操作杆2下方,其中部(靠近前端处)通过转轴与壳体1转动连接;为保证扳机3能够快速复位,在该转轴上还套设有一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壳体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扳机3固定连接,在扭簧的作用下,扳机3的前端向上倾斜后端向下倾斜。所述主电路开关4采用按钮开关,其包括按压臂和复位弹簧,且按压臂朝上设置,该主电路开关4位于扳机3的前端下方,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按压臂的上端与扳机3的前端贴合在一起,并使扳机3前端向上倾斜,后端向下倾斜并伸出壳体1。
在壳体1的握持部内还设有一锁扣,所述锁扣包括滑环5、推动块6以及限位块7。所述滑环5套设在操作杆2上,并位于扳机3后部的上方,且能沿操作杆2自由滑动。所述推动块6与滑环5的上侧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上侧开设有一矩形孔,所述矩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操作杆2的轴向一致,所述推动块6的上端从该矩形孔穿过后伸出壳体1;其中,所述推动块6伸出壳体1的部分背离压簧9的一侧向内凹陷呈弧形;这样,能够有效减小矩形孔的长度并保证滑环5的移动距离,并且呈弧形设计,也更有利于推动操作。在壳体1内还设有一弹簧座8,所述弹簧座8位于操作杆2的上方,并矩形孔的前侧,且与推动块6正对,在该弹簧座8与推动块6之间设有一压簧9,所述压簧9的两端分别与弹簧座8和推动块6固定连接;在压簧9的作用下,推动快的后侧与矩形孔的后侧贴合。所述限位块7与滑环5的下侧固定连接,在扳机3的上侧设有一让位槽10,所述让位槽10位于转轴背离主电路开关4的一侧;初始状态下,当推动块6与矩形孔后侧贴合时,限位块7与让位槽10形成错位,其下侧与扳机3紧贴;当推动块6移动至与矩形孔前侧贴合时,能够与让位槽10正对,使扳机3能够绕转轴转动。具体实施时,所述让位槽10的深度大于限位块7的高度,从而保证扳机3具有足够的转动自由度。为便于扳机3能够快速复位,所述让位槽10的后侧的上部向后倾斜,这样,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限位块7向后侧移动,由于让位槽10的后侧的上部向后倾斜,从而能够使扳机3快速复位。
本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初始状态,由于限位块7的下侧与扳机3贴合,因此无法按压扳机3,从而保证打草机不会因误操作或误按压而启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打草机在使用、移动或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打草作业时,需要先推动推动块6,使推动块6与矩形孔的前侧贴合,这时,限位块7与让位槽10正对,才能够按压扳机3;由于在打草过程中,扳机3始终处于受力按压状态,因此,无需持续推动推动块6;当打草作业结束后,松开扳机3,扳机3在主电路开关4的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缓慢转动;同时,压簧9推动推动块6复位过程中,限位块7与让位槽10的后侧接触后,能够进一步加快扳机3的复位,直至限位块7与扳机3回复到初始状态。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1.一种电动打草机扳机自锁结构,包括壳体、操作杆、扳机以及主电路开关,所述壳体的后部形成电池腔,前部形成握持部;所述操作杆的一端从壳体的前端伸入握持部内,并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扳机位于握持部内,并位于操作杆下方,其中部通过转轴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主电路开关采用按钮开关,其包括按压臂和复位弹簧,且按压臂朝上设置,该主电路开关位于扳机的前端下方,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按压臂的上端与扳机的前端贴合在一起,并使扳机前端向上倾斜,后端向下倾斜并伸出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壳体的握持部内还设有一锁扣,所述锁扣包括滑环、推动块以及限位块,所述滑环套设在操作杆上,并位于扳机后部的上方;所述推动块与滑环的上侧固定连接,在壳体的上侧开设有一矩形孔,所述矩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操作杆的轴向一致,所述推动块的上端从该矩形孔穿过后伸出壳体;在壳体内还设有一弹簧座,所述弹簧座位于操作杆的上方,并矩形孔的前侧,且与推动块正对,在该弹簧座与推动块之间设有一压簧,在压簧的作用下,推动快的后侧与矩形孔的后侧贴合;所述限位块与滑环的下侧固定连接,在扳机的上侧设有一让位槽,所述让位槽位于转轴背离主电路开关的一侧;当推动块与矩形孔后侧贴合时,限位块与让位槽形成错位,并与扳机紧贴;当推动块移动至与矩形孔前侧贴合时,能够与让位槽正对,使扳机能够绕转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打草机扳机自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杆为管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打草机扳机自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块伸出壳体的部分背离压簧的一侧向内凹陷呈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打草机扳机自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壳体的相对两侧壁上,对应操作杆的位置分别设有至少两定位柱,在操作杆伸入握持部内的部分,对应定位柱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伸入定位孔内,并与定位孔形成紧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打草机扳机自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槽的深度大于限位块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打草机扳机自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槽的后侧的上部向后倾斜。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