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
背景技术: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是湿地环境中生长的主要植物之一,我国芦苇资源丰富,几乎各省区都有分布。芦苇的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芦茎、芦根还可以用于造纸行业,以及生物制剂,经过加工的芦茎还可以做成工艺品。
目前在湖区的芦苇收获时节,打捆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一般的情况是,首先用人工或机械将芦苇割倒,再用人工将芦苇捆成小捆,然后将芦苇小捆搬上拖拉机或马车,拖到芦苇打捆成垛的地方卸车,然后进入打捆工序,先由人用铡刀将芦苇铡成两段或三段,然后将铡好的芦苇堆放在地上,打捆的人将铡断的芦苇捆好,再两人配合把芦苇捆从箱内抬起,并由一人背去码成小堆,如此循环,程序较为繁琐,效率较低,至今未见真正机械化的芦苇拾取打捆输送机械。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人在进行了仔细分析和研究之后,提供了一种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将拾取机构、打捆机构以及存储机构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集芦苇拾取、打捆、输送于一体的机械化操作,提高了劳动效率,省时省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包括车架、操控室、移动机构、拾取机构、输送机构、打捆机构、以及用于存储芦苇捆的存储机构;所述操控室、所述输送机构、所述打捆机构、所述存储机构均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操控室位于所述车架的首部;所述存储机构位于所述车架的尾部;所述拾取机构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端;所述拾取机构通过所述输送机构与所述打捆机构连通;所述打捆机构的尾端与所述存储机构连通;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底部;
所述打捆机构包括若干主体半环、若干辅助半环、若干捆带器、若干第一推动电机、第一输送带、第一驱动电机、切割器;所述第一输送带设置在所述打捆机构的内底部,且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连接;所述主体半环与所述辅助半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带的两侧,且所述主体半环与所述辅助半环对应设置;每一所述主体半环与一所述捆带器连接;每一所述辅助半环与一所述第一推动电机连接;所述切割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带一侧的中部;
所述操控室内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移动机构、所述拾取机构、所述输送机构、所述捆带器、所述第一推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所述切割器均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拾取机构包括用于拨动芦苇的拨动滚筒、以及用于带动所述拨动滚筒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拨动滚筒内设置有若干风车式的旋转叶片;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所述拨动滚筒的结构设置,使得位于地面上的所述芦苇更易于被卷曲到所述拾取机构中,避免遗漏所述芦苇。
进一步的,所述拾取机构还包括喂料滚筒、以及带动所述喂料滚筒转动的第三驱动电机;所述喂料滚筒设置在所述拨动滚筒的后方,且所述喂料滚筒的后端与所述输送机构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所述喂料滚筒的设置,用于连接所述拨动滚筒和所述输送机构,使得所述拾取机构中的所述芦苇更易于被卷曲进入所述输送机构中。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若干第一滚轮、以及带动所述第一滚轮转动的第四驱动电机;所述第一滚轮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底部的两侧;所述第四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所述第一滚轮能够带动所述小车向前移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若干第二滚轮、以及带动所述第二滚轮转动的第五驱动电机;所述第二滚轮沿所述车架底部的中轴线设置;所述第五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所述第二滚轮包括支撑板、若干划片、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五驱动电机连接;所述支撑板分别设置在所述转轴两端;若干所述划片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转轴上,其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滚轮的径向延伸,且所述划片的边缘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二滚轮的结构设置,结构简单,使得所述小车更加便于在水分较大的泥泞湿地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二输送带、带动所述第二输送带转动的第六驱动电机、揉切组件、通道、第三输送带、以及带动所述第三输送带转动的第七驱动电机;所述第二输送带倾斜设置在所述拾取机构的尾部;
所述揉切组件包括三个揉切筒、以及带动所述揉切筒转动的第八驱动电机;两个所述揉切筒上下方向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带的后方,且位于所述通道的底部,另一所述揉切筒位于所述通道的顶部;所述揉切筒包括若干环形切刀、以及设置在所述环形切刀内的揉切绞龙;位于所述通道底部的两个揉切筒的旋转方向相反,且位于上方的所述揉切筒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通道连通的第一出口;位于所述通道的顶部的所述揉切筒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通道连通的入口,其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出口;所述第三输送带位于所述第二出口的下方;所述第六驱动电、所述第七驱动电机、所述第八驱动电机均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所述输送机构的结构设置,使得所述芦苇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输送带输送至所述通道内,并通过所述揉切筒将所述芦苇从所述通道的底部运送到所述通道的顶部,最终通过所述第三输送带输送至所述打捆机构上。
进一步的,所述存储机构包括存储架、第二推动电机、以及用于推动所述芦苇捆的推板;所述推板设置在所述存储架内靠近所述打捆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二推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推板远离所述芦苇捆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电机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所述存储机构的结构设置,更加便于将堆积在所述存储架中的所述芦苇捆推送至地面。
进一步的,所述操控室的下方设置有用于供工作人员攀爬的梯子。所述梯子的设置,结构简单,更加便于工作人员进入所述操控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通过设置拾取机构,能够通过控制面板直接控制小车拾取地面上的芦苇;通过设置输送机构,能够将拾取的芦苇输送至打捆机构中;通过设置打捆机构,能够自动对芦苇进行切割和打捆;通过设置存储机构,能够对芦苇捆进行存储,将芦苇捆运送到目的地后再进行卸载。对于本实用新型,将拾取机构、打捆机构以及存储机构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集芦苇拾取、打捆、输送于一体的机械化操作,提高了劳动效率,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拾取机构与所述输送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两个所述揉切筒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打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主体半环与所述捆带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车架;2、操控室;21、梯子;3、移动机构;31、第一滚轮;32、第二滚轮;321、支撑板;322、划片;323、转轴;4、拾取机构;41、拨动滚筒;411、旋转叶片;42、喂料滚筒;5、输送机构;51、第二输送带;52、揉切组件;521、揉切筒;5211、环形切刀;5212、揉切绞龙;53、通道;54、第三输送带;6、打捆机构;61、主体半环;62、辅助半环;63、捆带器;631、捆带;64、第一推动电机;65、第一输送带;66、第一驱动电机;67、切割器;7、存储机构;71、存储架;72、第二推动电机;73、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6示出了一种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包括车架1、操控室2、移动机构3、拾取机构4、输送机构5、打捆机构6、以及用于存储芦苇捆的存储机构7;操控室2、输送机构5、打捆机构6、存储机构7均设置在车架1上;操控室2位于车架1的首部;存储机构7位于车架1的尾部;拾取机构4设置在车架1的前端;拾取机构4通过输送机构5与打捆机构6连通;打捆机构6的尾端与存储机构7连通;移动机构3设置在车架1的底部;
打捆机构6包括若干主体半环61、若干辅助半环62、若干捆带器63、若干第一推动电机64、第一输送带65、第一驱动电机66、切割器67;第一输送带65设置在打捆机构6的内底部,且与第一驱动电机66连接;主体半环61与辅助半环62分别设置在第一输送带65的两侧,且主体半环61与辅助半环62对应设置;每一主体半环61与一捆带器63连接;每一辅助半环62与一第一推动电机64连接;切割器67设置在第一输送带65一侧的中部;
操控室2内设置有控制面板;移动机构3、拾取机构4、输送机构5、捆带器63、第一推动电机64、第一驱动电机66、切割器67均与控制面板电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例,拾取机构4包括用于拨动芦苇的拨动滚筒41、以及用于带动拨动滚筒41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拨动滚筒41内设置有若干风车式的旋转叶片411;第二驱动电机与控制面板电连接。拨动滚筒41的结构设置,使得位于地面上的芦苇更易于被卷曲到拾取机构4中,避免遗漏芦苇。
在上述实施例中,拾取机构4还包括喂料滚筒42、以及带动喂料滚筒42转动的第三驱动电机;喂料滚筒42设置在拨动滚筒41的后方,且喂料滚筒42的后端与输送机构5连接;第三驱动电机与控制面板电连接。喂料滚筒42的设置,用于连接拨动滚筒41和输送机构5,使得拾取机构4中的芦苇更易于被卷曲进入输送机构5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移动机构3包括若干第一滚轮31、以及带动第一滚轮31转动的第四驱动电机;第一滚轮31分别设置在车架1的底部的两侧;第四驱动电机与控制面板电连接。第一滚轮31能够带动小车向前移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上述实施例中,移动机构3还包括若干第二滚轮32、以及带动第二滚轮32转动的第五驱动电机;第二滚轮32沿车架1底部的中轴线设置;第五驱动电机与控制面板电连接;
第二滚轮32包括支撑板321、若干划片322、转轴323;转轴323与第五驱动电机连接;支撑板321分别设置在转轴323两端;若干划片322的一端均连接在转轴323上,其另一端沿第二滚轮32的径向延伸,且划片322的边缘与支撑板321连接。第二滚轮32的结构设置,结构简单,使得小车更加便于在水分较大的泥泞湿地移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输送机构5包括第二输送带51、带动第二输送带51转动的第六驱动电机、揉切组件52、通道53、第三输送带54、以及带动第三输送带54转动的第七驱动电机;第二输送带51倾斜设置在拾取机构4的尾部;
揉切组件52包括三个揉切筒521、以及带动揉切筒521转动的第八驱动电机;两个揉切筒521上下方向排列设置在第二输送带51的后方,且位于通道53的底部,另一揉切筒521位于通道53的顶部;揉切筒521包括若干环形切刀5211、以及设置在环形切刀5211内的揉切绞龙5212;位于通道53底部的两个揉切筒521的旋转方向相反,且位于上方的揉切筒521的一端设置有与通道53连通的第一出口;位于通道53的顶部的揉切筒521的一端设置有与通道53连通的入口,其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出口;第三输送带54位于第二出口的下方;第六驱动电、第七驱动电机、第八驱动电机均与控制面板电连接。输送机构5的结构设置,使得芦苇能够通过第二输送带51输送至通道53内,并通过揉切筒521将芦苇从通道53的底部运送到通道53的顶部,最终通过第三输送带54输送至打捆机构6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储机构7包括存储架71、第二推动电机72、以及用于推动芦苇捆的推板73;推板73设置在存储架71内靠近打捆机构6的一侧;第二推动电机72的输出端与推板73远离芦苇捆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推动电机72与控制面板电连接。存储机构7的结构设置,更加便于将堆积在存储架71中的芦苇捆推送至地面。
在上述实施例中,操控室2的下方设置有用于供工作人员攀爬的梯子21。梯子21的设置,结构简单,更加便于工作人员进入操控室2。
本实用新型所述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的操作说明:
工作人员通过梯子21进入操控室2内,通过控制面板开启移动机构3的第四驱动电机和第五驱动电机,第一滚轮31和第二滚轮32转动,带动小车前进至待拾取的芦苇前;控制拾取机构4的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电机开启,拨动滚筒41和喂料滚筒42转动,将芦苇卷曲进入拾取机构4后进入输送机构5;控制输送机构5的第六驱动电机、第七驱动电机和第八驱动电机开启,第二输送带51将芦苇输送至通道53,揉切组件52将芦苇从通道53的底部输送至顶部,第三输送带54将芦苇输送至打捆机构6;控制打捆机构的打捆器63、第一推动电机64、第一驱动电机66、切割器67开启,当芦苇到达打捆机构6后,第一输送带65将芦苇运输至中心位置,第一推动电机64推动辅助半环62与主体半环61结合以夹紧芦苇,切割器67对芦苇的中部进行切割,捆带器63驱动捆带631对芦苇进行捆绑,捆绑完毕后,第一输送带65将芦苇捆输送至存储机构7的存储架71上;当小车到达目的地后,控制存储机构7的第二推动电机72推动推板73,以将芦苇捆推至地面。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1.一种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操控室、移动机构、拾取机构、输送机构、打捆机构、以及用于存储芦苇捆的存储机构;所述操控室、所述输送机构、所述打捆机构、所述存储机构均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操控室位于所述车架的首部;所述存储机构位于所述车架的尾部;所述拾取机构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端;所述拾取机构通过所述输送机构与所述打捆机构连通;所述打捆机构的尾端与所述存储机构连通;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底部;
所述打捆机构包括若干主体半环、若干辅助半环、若干捆带器、若干第一推动电机、第一输送带、第一驱动电机、切割器;所述第一输送带设置在所述打捆机构的内底部,且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连接;所述主体半环与所述辅助半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带的两侧,且所述主体半环与所述辅助半环对应设置;每一所述主体半环与一所述捆带器连接;每一所述辅助半环与一所述第一推动电机连接;所述切割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带一侧的中部;
所述操控室内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移动机构、所述拾取机构、所述输送机构、所述捆带器、所述第一推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所述切割器均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取机构包括用于拨动芦苇的拨动滚筒、以及用于带动所述拨动滚筒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拨动滚筒内设置有若干风车式的旋转叶片;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取机构还包括喂料滚筒、以及带动所述喂料滚筒转动的第三驱动电机;所述喂料滚筒设置在所述拨动滚筒的后方,且所述喂料滚筒的后端与所述输送机构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若干第一滚轮、以及带动所述第一滚轮转动的第四驱动电机;所述第一滚轮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底部的两侧;所述第四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若干第二滚轮、以及带动所述第二滚轮转动的第五驱动电机;所述第二滚轮沿所述车架底部的中轴线设置;所述第五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所述第二滚轮包括支撑板、若干划片、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五驱动电机连接;所述支撑板分别设置在所述转轴两端;若干所述划片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转轴上,其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滚轮的径向延伸,且所述划片的边缘与所述支撑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二输送带、带动所述第二输送带转动的第六驱动电机、揉切组件、通道、第三输送带、以及带动所述第三输送带转动的第七驱动电机;所述第二输送带倾斜设置在所述拾取机构的尾部;
所述揉切组件包括三个揉切筒、以及带动所述揉切筒转动的第八驱动电机;两个所述揉切筒上下方向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带的后方,且位于所述通道的底部,另一所述揉切筒位于所述通道的顶部;所述揉切筒包括若干环形切刀、以及设置在所述环形切刀内的揉切绞龙;位于所述通道底部的两个揉切筒的旋转方向相反,且位于上方的所述揉切筒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通道连通的第一出口;位于所述通道的顶部的所述揉切筒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通道连通的入口,其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出口;所述第三输送带位于所述第二出口的下方;所述第六驱动电机、所述第七驱动电机、所述第八驱动电机均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机构包括存储架、第二推动电机、以及用于推动所述芦苇捆的推板;所述推板设置在所述存储架内靠近所述打捆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二推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推板远离所述芦苇捆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电机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芦苇自动拾取打捆输送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室的下方设置有用于供工作人员攀爬的梯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