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走式稻麦繁育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走式稻麦繁育收获机。



背景技术:

小区试验是对选育的作物品种进行田间对比试验,它是农业作物育种的一个重要环节。该环节作业周期长、精度要求高、劳动强度大。与大田收获相比,小区作物收获作业有很大的区别:单个小区面积非常小;相邻小区种植不同的作物品种,每收获完一个小区必须将机器内种子清理干净后再收获下一个小区,以避免不同品种的混杂。

目前绝大多数小区试验收获仍以人工收割、普通脱粒机脱粒的分段作业方式为主,人工收割收获期较长、贻误农时、工作效率低,而且间接损失大,导致试验数据的可比性差。而采用普通谷物收获机,则存在种子破碎率高、损失率高、内部清理困难和种子残留量大的问题,容易造成种子混杂,导致试验数据失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育种繁种收获的自走式稻麦繁育收获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机架、行走装置、割台装置、脱粒装置、清选装置、气力输送装置、操纵控制装置、驱动装置,所述割台装置包括割台架、左侧板、右侧板、分禾器、拨禾轮、切割装置、第一输送装置、喂入绞龙、喂入辊筒,其特征是所述切割装置包括抗倒伏护刃架、固装在割台架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割刀、护刃器,所述抗倒伏护刃架为多个、其间隔设置在对应的护刃器上;

所述气力输送装置包括输送风机、与清选装置对应设置的集料漏斗、导流槽、第一波纹软管、第二波纹软管、旋风分离器;所述集料漏斗设置在气力输送装置的最低端并设置在清选装置的清选筛的下方;所述导流槽由呈拐形的进料管和呈弧形的导流管组成,所述进料管的底端与导流管的中部相连接,所述集料漏斗的下部开口与进料管的顶端连接,所述输送风机通过第一波纹管与导流管的进风端连通,所述导流管的出风端与第二波纹管的进风端连接,所述第二波纹软管的出风端连接有具有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的切换结构,所述切换结构内设有用于切换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的转换板,所述切换机构外部设有用于控制转换板位置的控制机构,所述第一出料口连接有其末端与繁种箱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出料口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旋风分离器的进口连通,所述旋风分离器的出口与育种箱组件连接,所述育种箱组件内设有测产装置。

所述育种箱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进料斗、收容箱、第一测产箱、第二测产箱、育种仓,以及对应收容箱下部设置的第一隔板、对应第一测产箱下部设置的第二隔板、对应第二测产箱下部设置的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可分别将收容箱、第一测产箱、第二测产箱的下部封闭或打开,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上分别对应设有控制油缸;所述第一测产箱内安装有用于测量种子水分和容重的测量仪,所述第二测产箱内设有用于测量种子重量的称重传感器,所述测量仪和称重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测产箱上部安装有用于测量种子高度的高度传感器,所述高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油缸的控制端与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育种箱组件通过安装框架固装在机架上;所述安装框架包括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层板、第二层板、第三层板、第四层板以及将前述层板连接为一体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进料斗的下端固装在第一层板上,所述收容箱的下端固装在第二层板上、上端固装在第一层板上,所述第一层板上对应收容箱的上部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隔板的控制油缸固装在第二层板上;所述第一测产箱的下端固装在第三层板上、上端固装在第二层板上,所述第二层板上对应第一测产箱的上部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隔板的控制油缸固装在第三层板上;所述第二测产箱的下端固装在第四层板上、上端固装在第三层板上,所述第三层板上对应第二测产箱的上部开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隔板的控制油缸固装在第四层板上;所述育种仓的上端固装在第四层板底面。

所述进料斗、收容箱、第一测产箱、第二测产箱、育种仓的横截面尺寸均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所述割台架的两侧分别设有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拨禾轮可调节式地安装在割台架上,所述分禾器为两个、其分别设置在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前端,所述切割装置固装在割台架前端底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在切割装置后侧居中设置,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汇集板,所述汇集板与对应的侧板固接并由外侧向第一输送装置侧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对应汇集板的上表面分别沿前后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送风孔,所述送风孔通过风道与第一鼓风机连通。

所述抗倒伏护刃架包括下护板和上护板,所述上护板两侧下凹形成屋脊状,所述下护板的前端上翘呈雪橇状,所述上护板和下护板的前端固接,所述上护板由前向后倾斜向上设置,所述下护板的上表面固装有卡板,所述卡板上对应护刃器设有可供护刃器前端卡入的卡装口,所述下护板的后端设有螺栓孔用于与护刃器一起通过螺栓固装在安装板上。

所述脱粒装置包括脱粒辊筒、脱粒挡板、脱粒凹板、脱粒间隙调节装置、辊筒转速调节装置,所述脱粒凹板的包角为113°,所述脱离挡板安装在脱粒辊筒的上方。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中抗倒伏护刃架的设置可更好的保护割刀,降低割刀的故障率,提高割刀的使用寿命;在第二波纹管出风端设置具有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的切换结构,从而可与育种箱组件连接或直接与繁种箱连接,实现育种或繁种的收获,育种箱组件内设有测产装置,可以更方便的收集种植数据,为后续工作提供试验依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纵向中心线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割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的前后左右均以收获机行走方向为基准,如图1至图5所示,自走式稻麦繁育收获机包括机架、行走装置、割台装置、脱粒装置、清选装置、气力输送装置、操纵控制装置、驱动装置,其中行走装置、清选装置、操纵控制装置、驱动装置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所示,割台装置包括割台架1、左侧板2、右侧板3、分禾器4、拨禾轮、切割装置、第一输送装置、喂入绞龙5、喂入辊筒6,割台架1的两侧分别设有左侧板2和右侧板3,拨禾轮可调节式地安装在割台架1上。本实用新型中拨禾轮的轮轴两端分别固装有端板24,两块端板的上端分别固装有其横截面呈矩形的滑套25,每个滑套分别套装在滑杆26上,两根滑杆的后端通过连接杆27连接为一体,割台架1上对应每根滑杆铰装有举升油缸28,举升油缸的活塞杆端部与滑杆铰装,滑杆的上表面固装有推拉油缸29,推拉油缸的活塞杆与滑套固接,通过滑杆、滑套、举升油缸、推拉油缸的设置,可对拨禾轮的高度以及与割台之间的距离进行有效调节,从而适应不同的作业环境,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拨禾轮上设置的拨齿30为柔性抗倒伏拨齿,其可轻松将倒伏的植株拨进割台,拨齿可选用使用尼龙材料制成的柔性齿,由于拨齿为柔性齿,其硬度小、对种子的损伤小,从而降低种子的损伤率,提高育种繁种收获率。

分禾器4为两个、其分别设置在左侧板2和右侧板3的前端,切割装置固装在割台架1前端底部,第一输送装置在切割装置后侧居中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输送装置为输送带31,输送带由驱动装置驱动,第一输送装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汇集板22,汇集板22与对应的侧板固接并由外侧(即与侧板连接侧)向输送带侧倾斜向下设置,左侧板2和右侧板3上对应汇集板22的上表面分别沿前后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送风孔23,送风孔23通过风道与第一鼓风机连通。工作时,第一鼓风机启动将风送入风道经送风孔23吹出,风将洒落在汇集板22上的种子和种穗吹向输送带,并随输送带送向脱粒辊筒,此种结构可有效减少种子的残留,并提高种子的收获率,防止种子混杂。

切割装置包括抗倒伏护刃架、固装在割台架1上的安装板,安装板上安装有割刀、护刃器,抗倒伏护刃架为多个、其间隔设置在对应的护刃器上。抗倒伏护刃架包括下护板33和上护板32,上护板32两侧下凹形成屋脊状,下护板33的前端上翘呈雪橇状,上护板32和下护板33的前端固接,上护板32由前向后倾斜向上设置,此种结构的上护板和下护板可降低前进阻力,还可防止秸秆与护刃架缠结,影响收割,下护板33的上表面固装有卡板34,本实施例中卡板的两端固接在下护板上、卡板的中部上凹,并在上凹处的前侧对应护刃器设有可供护刃器前端卡入的卡装口,下护板33的后端设有螺栓孔用于与护刃器一起通过螺栓固装在安装板上,此种结构的卡板整个抗倒伏护刃架的定位、安装。抗倒伏护刃架的设置可更好的保护割刀,降低割刀的故障率,提高割刀的使用寿命,还可对倒伏的稻麦进行有效的收割,解决现有收获机无法收获倒伏作物的问题,从而降低收获者的劳动量。

本实用新型中脱粒装置包括脱粒辊筒、脱粒挡板39、脱粒凹板40、脱粒间隙调节装置、辊筒转速调节装置,脱粒凹板40的包角为11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增大脱粒凹板40的包角增强其脱粒效率、减少脱粒时间、提高脱净率;脱粒挡板39安装在脱粒辊筒41的上方,脱粒挡板39的设置可对扬起的谷粒进行阻挡使其落下,防止谷粒四处扬落造成种子残留。本实施例中脱粒辊筒的直径为400mm,此种结构的脱粒辊筒可更好的对稻麦进行脱粒,提高脱粒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气力输送装置包括输送风机、与清选装置对应设置的集料漏斗35、导流槽、第一波纹软管、第二波纹软管37、旋风分离器7;集料漏斗35设置在气力输送装置的最低端并设置在清选装置的清选筛的下方;导流槽由呈拐形的进料管和呈弧形的导流管组成,进料管的底端与导流管36的中部相连接,且进料管的出口朝向导流管36的出口端,进料管靠近导流管36进风端的管壁的长于与其相连的导流管36的管壁,集料漏斗35的下部开口与进料管的顶端连接,输送风机通过第一波纹管与导流管36的进风端连通,导流管36的出风端与第二波纹管的进风端连接。因此气流从导流管36的进风端到达进料管与导流管36的连接处时,管径先变小后变大,清选后的谷物种粒由集料漏斗35落入导流槽,经拐形的进料管顺向滑入导流槽,气流经第一波纹管吹入进料管与导流管36的连接处,进风口在进料口处变小后逐渐变大,由于文丘里效应,落料口处气压降低,从而产生吸附作用,有利于种粒顺利进料。此外,拐形结构的进料管引导种粒顺着气流方向进料,从而解决了种粒垂直进料对横向气流的干扰破坏的问题。气流与种粒混合后共同进入第二波纹软管37,然后进入旋风分离器7实现固气分离,气流由上端排出,种粒经旋风分离器7落下。

第二波纹软管37的出风端连接有具有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的切换结构,切换结构内设有用于切换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的转换板38,切换机构外部设有用于控制转换板38位置的控制机构,控制机构控制转换板38的摆动位移并在摆动到位时使转换板38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控制机构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伸缩油缸。第一出料口连接有其末端与繁种箱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管,第二出料口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旋风分离器7的进口连通,旋风分离器7的出口与育种箱组件连接,育种箱组件内设有测产装置。为降低机器震动产生的影响,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先分别连接波纹管再分别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接,从而降低震动产生的影响。繁种箱的中部设有将箱内空间一分为二的间隔板43,间隔板43上开设将两个空间连通的过种口44,繁种箱45的底部设有出料绞龙46,当收割完毕,开启出料绞龙将繁种箱45内的种子输出并储存。本实用新型中切换结构包括筒体,筒体下端与第二波纹管的出风端连接,筒体上部分叉形成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在筒体上对称设置,其中第一出料口竖直设置,第一出料口倾斜设置,筒体在分叉处转动安装有转换板38,转换板38向下摆动到位时将第一出料口封闭、此时转换板38处于竖直状态,种子输送至育种箱组件,转换板38向上摆动到位时将第二出料口封闭、此时转换板38处于倾斜状态,种子输送至繁种箱45。筒体、出料口以及转换板38的此种结构可防止转换后种子在风力的吹动下聚集在转换板38下表面,机器停止工作后聚集在转换板38下表面的种子回落到导风管,造成种子的混杂,影响育种的精确。

如图3所示,育种箱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进料斗8、收容箱9、第一测产箱10、第二测产箱11、育种仓12,以及对应收容箱9下部设置的第一隔板13、对应第一测产箱10下部设置的第二隔板14、对应第二测产箱11下部设置的第三隔板15,第一隔板13、第二隔板14、第三隔板15可分别将收容箱9、第一测产箱10、第二测产箱11的下部封闭或打开,第一隔板13、第二隔板14、第三隔板15上分别对应设有控制油缸,控制油缸推拉对应的隔板伸入对应箱体底部或从箱体底部抽出,实现对箱体下部的封闭和打开;第一测产箱10内安装有用于测量种子水分和容重的测量仪,第二测产箱11内设有用于测量种子重量的称重传感器,测量仪和称重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一测产箱10上部安装有用于测量种子高度的高度传感器,高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油缸的控制端与控制器电连接。测量仪、称重传感器、高度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及与控制器的电连接结构为现有技术,本领域的工作人员根据使用要求不需花费创造性劳动即可得出。

育种箱组件通过安装框架固装在机架上;安装框架包括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层板16、第二层板17、第三层板18、第四层板19以及将前述层板连接为一体的第一侧板20和第二侧板21,进料斗8的下端固装在第一层板16上,收容箱9的下端固装在第二层板17上、上端固装在第一层板16上,第一层板16上对应收容箱9的上部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隔板13的控制油缸固装在第二层板17上;第一测产箱10的下端固装在第三层板18上、上端固装在第二层板17上,所述第二层板17上对应第一测产箱10的上部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二隔板14的控制油缸固装在第三层板18上;第二测产箱11的下端固装在第四层板19上、上端固装在第三层板18上,第三层板18上对应第二测产箱11的上部开设有第三开口;第三隔板15的控制油缸固装在第四层板19上;育种仓12的上端固装在第四层板19底面。各个层板上对应设置开口,可使各个箱体与外界相通,保证各箱体下料时可以迅速下料,防止积料。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框架为育种箱组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保证测产过程中各部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进料斗8、收容箱9、第一测产箱10、第二测产箱11、育种仓12的横截面尺寸均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且位于下部的箱体的顶部开口大于位于其上部箱体的底部开口,保证种子能由上部的箱体全部落至下部的箱体,防止种子洒落,提高种子收获率。

育种时,第一隔板13常开,第二隔板14和第三隔板15在对应控制油缸的作用下分别插入第一测产箱10、第二测产箱11的底部从而将第一测产箱10、第二测产箱11封闭,控制转换板38将第一出料口关闭,种子经过旋风分离器7后落在第二隔板14上,种子逐渐积累,积累到设定高度时,触发高度传感器,高度传感器输出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隔板13对应的控制油缸,此时控制油缸推动第一隔板13移动将收容箱9底部关闭,此时第一测产箱10内充满种子,控制器控制测量仪工作测量种子水分和容重,测量仪将测量结果传输至控制器,测量完毕后,控制器控制第二隔板14对应的控制油缸,将第二隔板14抽出,第一测产箱10底部打开,第一测产箱10内的种子落入第二测产箱11内,随之第二隔板14关闭、第一隔板13打开,称重传感器测量第二测产箱11内种子的重量并将测量信号输送至控制器,测完后控制器控制第三隔板15对应的控制油缸将第三隔板15打开,种子落入育种仓12,以上过程周而复始,测量数据最终汇总取平均值,得出种子含水量、容重饱满度、总重量。由于小区育种,每个小区的种子重量很小,一般在5kg左右,每个小区收获完毕,在育种仓12下部套上收集袋将小区种子放出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切换机构使一机即可实现育种或繁种的收获,并可防止种子的混杂,提高了本收获机的适用性,通过育种箱组件及测产系统的设置,实现育种数据的精确测量,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本实用新型为便于进行精确的控制,可在其控制系统内加设北斗控制系统以辅助驾驶,对收获机的行走轨迹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本实用新型控制的自动化。


技术特征:

1.自走式稻麦繁育收获机,包括机架、行走装置、割台装置、脱粒装置、清选装置、气力输送装置、操纵控制装置、驱动装置,所述割台装置包括割台架(1)、左侧板(2)、右侧板(3)、分禾器(4)、拨禾轮、切割装置、第一输送装置、喂入绞龙(5)、喂入辊筒(6),其特征是所述切割装置包括抗倒伏护刃架、固装在割台架(1)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割刀、护刃器,所述抗倒伏护刃架为多个、其间隔设置在对应的护刃器上;

所述气力输送装置包括输送风机、与清选装置对应设置的集料漏斗、导流槽、第一波纹软管、第二波纹软管、旋风分离器(7);所述集料漏斗设置在气力输送装置的最低端并设置在清选装置的清选筛的下方;所述导流槽由呈拐形的进料管和呈弧形的导流管组成,所述进料管的底端与导流管的中部相连接,所述集料漏斗的下部开口与进料管的顶端连接,所述输送风机通过第一波纹管与导流管的进风端连通,所述导流管的出风端与第二波纹管的进风端连接,所述第二波纹软管的出风端连接有具有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的切换结构,所述切换结构内设有用于切换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的转换板,所述切换机构外部设有用于控制转换板位置的控制机构,所述第一出料口连接有其末端与繁种箱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出料口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旋风分离器(7)的进口连通,所述旋风分离器(7)的出口与育种箱组件连接,所述育种箱组件内设有测产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式稻麦繁育收获机,其特征是所述育种箱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进料斗(8)、收容箱(9)、第一测产箱(10)、第二测产箱(11)、育种仓(12),以及对应收容箱(9)下部设置的第一隔板(13)、对应第一测产箱(10)下部设置的第二隔板(14)、对应第二测产箱(11)下部设置的第三隔板(15),所述第一隔板(13)、第二隔板(14)、第三隔板(15)可分别将收容箱(9)、第一测产箱(10)、第二测产箱(11)的下部封闭或打开,所述第一隔板(13)、第二隔板(14)、第三隔板(15)上分别对应设有控制油缸;所述第一测产箱(10)内安装有用于测量种子水分和容重的测量仪,所述第二测产箱(11)内设有用于测量种子重量的称重传感器,所述测量仪和称重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测产箱(10)上部安装有用于测量种子高度的高度传感器,所述高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油缸的控制端与控制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走式稻麦繁育收获机,其特征是所述育种箱组件通过安装框架固装在机架上;所述安装框架包括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层板(16)、第二层板(17)、第三层板(18)、第四层板(19)以及将前述层板连接为一体的第一侧板(20)和第二侧板(21),所述进料斗(8)的下端固装在第一层板(16)上,所述收容箱(9)的下端固装在第二层板(17)上、上端固装在第一层板(16)上,所述第一层板(16)上对应收容箱(9)的上部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隔板(13)的控制油缸固装在第二层板(17)上;所述第一测产箱(10)的下端固装在第三层板(18)上、上端固装在第二层板(17)上,所述第二层板(17)上对应第一测产箱(10)的上部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隔板(14)的控制油缸固装在第三层板(18)上;所述第二测产箱(11)的下端固装在第四层板(19)上、上端固装在第三层板(18)上,所述第三层板(18)上对应第二测产箱(11)的上部开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隔板(15)的控制油缸固装在第四层板(19)上;所述育种仓(12)的上端固装在第四层板(19)底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走式稻麦繁育收获机,其特征是所述进料斗(8)、收容箱(9)、第一测产箱(10)、第二测产箱(11)、育种仓(12)的横截面尺寸均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走式稻麦繁育收获机,其特征是所述割台架(1)的两侧分别设有左侧板(2)和右侧板(3),所述拨禾轮可调节式地安装在割台架(1)上,所述分禾器(4)为两个、其分别设置在左侧板(2)和右侧板(3)的前端,所述切割装置固装在割台架(1)前端底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在切割装置后侧居中设置,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汇集板(22),所述汇集板(22)与对应的侧板固接并由外侧向第一输送装置侧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左侧板(2)和右侧板(3)上对应汇集板(22)的上表面分别沿前后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送风孔(23),所述送风孔(23)通过风道与第一鼓风机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走式稻麦繁育收获机,其特征是所述抗倒伏护刃架包括下护板和上护板,所述上护板两侧下凹形成屋脊状,所述下护板的前端上翘呈雪橇状,所述上护板和下护板的前端固接,所述上护板由前向后倾斜向上设置,所述下护板的上表面固装有卡板,所述卡板上对应护刃器设有可供护刃器前端卡入的卡装口,所述下护板的后端设有螺栓孔用于与护刃器一起通过螺栓固装在安装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走式稻麦繁育收获机,其特征是所述脱粒装置包括脱粒辊筒、脱粒挡板、脱粒凹板、脱粒间隙调节装置、辊筒转速调节装置,所述脱粒凹板的包角为113°,所述脱离挡板安装在脱粒辊筒的上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走式稻麦繁育收获机,其气力输送装置包括输送风机、与清选装置对应设置的集料漏斗、导流槽、第一波纹软管、第二波纹软管、旋风分离器;第二波纹软管的出风端连接有具有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的切换结构,切换结构内设有用于切换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的转换板,切换机构外部设有用于控制转换板位置的控制机构,第一出料口连接有其末端与繁种箱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管,第二出料口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旋风分离器的进口连通,旋风分离器的出口与育种箱组件连接,育种箱组件内设有测产装置。本实用新型实现育种或繁种的收获,育种箱组件内设有测产装置,可以更方便的收集种植数据,为后续工作提供试验依据。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梁;徐祝欣;孙钦华;杨诚;葛晓伟;李雪;卢志浩;王勇;李国莹;邵盈盈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普兰泰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49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