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机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机车连接挡板。
背景技术:
电力机车、又称电力火车,是指从供电网或供电轨中获取电能,再通过电动机驱动车辆行驶的火车,电力机车运行所需的电能由电气化铁路的供电系统提供,在电力机车的运行当中,需要对相邻两个车厢之间的缝隙进行连接,以确保相邻两个车厢能够自由安全的行走,确保电力机车的运行安全完整。
然而现有的电力机车连接挡板通常多为一体式的结构设计,使得电力机车相邻两个车厢之间的连接摩擦较大,不能够对相邻车厢之间的弯曲幅度起到有效的弹性补偿,并且连接挡板的表面相对平滑,当连接挡板表面滴落水渍时,容易发生人员脚底打滑甚至摔倒的情况,从而降低了连接挡板的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力机车连接挡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机车连接挡板,包括:第一连接板、金属柔性板和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对应面均开设有伸缩槽;
两个所述伸缩槽的竖直端内壁之间均通过粘贴的阻尼垫与金属柔性板弹性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定位孔;
所述金属柔性板的上表面通过吸盘吸附连接有垫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还包括凸条;
所述凸条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凸条呈平行且等距结构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
所述凸条为半圆柱状结构;
所述凸条的外壁呈环形且等角度结构设置有若干个凸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还包括橡胶球;
所述橡胶球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橡胶球均粘贴在凸条上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凸块之间;
所述橡胶球的外壁弹性连接有封套,且封套的截面为半圆环状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还包括冷却管;
所述冷却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冷却管分别嵌设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内壁且位于伸缩槽的外侧;
所述冷却管的两端开口端分别连通有进液嘴和出液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还包括防水板;
所述防水板的底部通过粘胶层粘贴在垫板的顶部;
所述防水板的厚度与垫板的厚度大小一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防水板的外壁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凸起部;
所述防水板的外壁等距开设有若干个凹陷部;
若干个所述凸起部与若干个所述凹陷部之间呈错位式结构分布。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力机车连接挡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电力机车连接挡板采用分体式的连接结构,可以将连接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电力机车的两个车厢上,使得金属柔性板在阻尼垫的弹性作用下,对电力机车的两个车厢连接处起到弹性连接的作用,对两个电力机车车厢的弯曲幅度起到弹性补偿的作用,也便于对连接挡板进行拆装操作,提高了连接挡板的使用灵活性。
(2):该电力机车连接挡板通过设置的凸条,配合凸块能够增大连接板表面的相对摩擦力,避免人员在行走时发生脚底打滑而摔倒的现象,并且配合封套的密封作用,能够在凸块未受力挤压时缩回到封套内,确保凸条表面的相对平滑度,也提高了连接挡板的表面美观度和整洁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机车连接挡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凸条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板与金属柔性板连接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垫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凸条;11、橡胶球;12、凸块;13、封套;2、定位孔;3、第一连接板;31、伸缩槽;32、进液嘴;33、阻尼垫;34、冷却管;35、出液嘴;4、金属柔性板;41、垫板;411、防水板;412、粘胶层;413、凸起部;414、凹陷部;415、吸盘;5、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一种电力机车连接挡板,包括:第一连接板3、金属柔性板4和第二连接板5;
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的对应面均开设有伸缩槽31;
两个伸缩槽31的竖直端内壁之间均通过粘贴的阻尼垫33与金属柔性板4弹性连接;
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的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定位孔2;
金属柔性板4的上表面通过吸盘415吸附连接有垫板41。
工作原理:将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分别放置在电力机车的相邻两个车厢的连接处,将外接的紧固螺栓贯穿定位孔2内,将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与车厢进行固定,当电力机车转弯时,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会受力相互靠近挤压金属柔性板4,此时金属柔性板4上的压力传导在阻尼垫33上使其被压缩变形,从而对连接挡板整体起到弹性补偿的作用,确保连接挡板的连接稳定性,垫板41通过吸盘415吸附在金属柔性板4上,能够对金属柔性板4起到密封保护的作用,降低金属柔性板4的使用磨损程度。
如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凸条1,凸条1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凸条1呈平行且等距结构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上,凸条1为半圆柱状结构,凸条1的外壁呈环形且等角度结构设置有若干个凸块12,凸条1配合凸块12的凸起结构,能够增大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表面的相对摩擦力,避免人员在行走时发生脚底打滑而摔倒的现象。
如图2所示,还包括橡胶球11,橡胶球11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橡胶球11均粘贴在凸条1上且位于相邻两个凸块12之间,橡胶球11的外壁弹性连接有封套13,且封套13的截面为半圆环状结构,当封套13未受压时,橡胶球11处于膨胀状态,此时凸块12会嵌入在封套13内,当封套13受压时,橡胶球11会被挤压变形,此时封套13会贴近凸条1,使得凸块12裸露在外,从而使得凸块12与外物接触,增大相应的摩擦阻力。
如图3所示,还包括冷却管34,冷却管3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冷却管34分别嵌设在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的内壁且位于伸缩槽31的外侧,冷却管34的两端开口端分别连通有进液嘴32和出液嘴35,通过进液嘴32向冷却管34内注入冷却液,使得冷却管34内的冷却液能够吸收阻尼垫33因挤压而产生的热量,对阻尼垫33起到降温散热的作用,防止阻尼垫33温度过高而发生形变的情况,而出液嘴35能够将冷却管34内的冷却液导出,方便对冷却液进行更换处理。
如图4所述,还包括防水板411,防水板411的底部通过粘胶层412粘贴在垫板41的顶部,防水板411的厚度与垫板41的厚度大小一致,防水板411既能够对垫板41起到防水的作用,防止垫板41与水渍长时间接触而发生俯视的现象,同时也能够填平垫板41与两个连接板之间的高度差,实现两个连接板与金属柔性板4外表面之间的高度一致性。
如图4所示,防水板411的外壁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凸起部413,防水板411的外壁等距开设有若干个凹陷部414,若干个凸起部413与若干个凹陷部414之间呈错位式结构分布,凸起部413能够增大防水板411表面的粗糙度,增大人员脚底的摩擦阻力,凹陷部414可以对滴落在防水板411上的水渍起到聚集回流的作用,使得滴落的水渍从两侧流出防水板411,确保了防水板411表面的干燥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电力机车连接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板(3)、金属柔性板(4)和第二连接板(5);
所述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的对应面均开设有伸缩槽(31);
两个所述伸缩槽(31)的竖直端内壁之间均通过粘贴的阻尼垫(33)与金属柔性板(4)弹性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的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定位孔(2);
所述金属柔性板(4)的上表面通过吸盘(415)吸附连接有垫板(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机车连接挡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条(1);
所述凸条(1)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凸条(1)呈平行且等距结构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上;
所述凸条(1)为半圆柱状结构;
所述凸条(1)的外壁呈环形且等角度结构设置有若干个凸块(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力机车连接挡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橡胶球(11);
所述橡胶球(11)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橡胶球(11)均粘贴在凸条(1)上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凸块(12)之间;
所述橡胶球(11)的外壁弹性连接有封套(13),且封套(13)的截面为半圆环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机车连接挡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管(34);
所述冷却管(3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冷却管(34)分别嵌设在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的内壁且位于伸缩槽(31)的外侧;
所述冷却管(34)的两端开口端分别连通有进液嘴(32)和出液嘴(3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机车连接挡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水板(411);
所述防水板(411)的底部通过粘胶层(412)粘贴在垫板(41)的顶部;
所述防水板(411)的厚度与垫板(41)的厚度大小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力机车连接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板(411)的外壁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凸起部(413);
所述防水板(411)的外壁等距开设有若干个凹陷部(414);
若干个所述凸起部(413)与若干个所述凹陷部(414)之间呈错位式结构分布。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