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16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



背景技术:

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以及建筑理念的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其诸多优点而得到了推广。1、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现场大量的装配作业,比原始现浇作业大大减少;2、采用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理想状态是装修可随主体施工同步进行;3、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构件越标准,生产效率越高,相应的构件成本就会下降,配合工厂的数字化管理,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越来越高;4、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5、节能环保。随着技术的技术以及环保理念的加深,装配式建筑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pcf板(precastconcretefacadepanel)即预制外挂墙板,是装配式建筑中的重要部品之一,建筑施工中先布置好墙体内层的结构钢筋,之后在外侧布置安装pcf板,之后进行内层墙体的现场浇筑并在内外墙体之间设置保温层,浇筑成型后得到整体的建筑外墙,在浇筑施工的过程中,位于外侧的pcf板起到的是浇筑模板的作用,同时由于pcf板是在工厂内预制加工的,其外立面可以加工得十分整齐美观,这也提升了装配式建筑自身的美观效果。

装配式建筑中较难以施工的位置是上述pcf板的转角转接处,现有的处理方式是在pcf板的交界处搭建结构钢筋并采用现浇工艺进行施工或者在转角处设置预制柱构件并将pcf板与预制柱构件连接。前一种方式下施工的难度大大提升,同时降低了施工的速度;后一种方式下,由于预制柱构件的结构尺寸通常大于pcf板的厚度,因此施工后较为占用面积而且导致墙体不平整。因此需要开发设计一种用于pdf板转角位置的预制结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施工、占地面积小且表面平整的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包括位于外侧的混凝土材质的外叶板,外叶板的截面为l形且内部设有内筋网;在外叶板的内侧设有发泡聚氨酯材质的内保温板,内保温板的截面为l形;在外叶板顶部的外侧设有顶部外向槽口、底部的外侧设有底部嵌合凸棱,所述pcf转角板在竖直方向码放时,上一外叶板的底部嵌合凸棱落入下一外叶板的顶部外向槽口;内筋网由l形横向钢筋和平直纵向钢筋焊接得到,在内筋网上还设有多个玻璃纤维筋,各玻璃纤维筋的长度方向与所在内筋网的平面垂直,各玻璃纤维筋的外端位于外叶板内、内端位于内保温板内;在外叶板的顶部设有顶部第一吊环和顶部第二吊环,在外叶板的一侧边缘设有侧部第一吊环和侧部第二吊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的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通过提供一种预制的转角板组件,解决了现有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相邻两个转角位置的pcf板之间的连接问题。整个pcf转角板自成单元,十分便于整体运输、吊装和安装施工。通过在内侧设置内保温板并在外叶板与内保温板之间设置多个玻璃纤维筋,令本pcf转角板自身具备保温能力的同时保证了外叶板与内保温层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以及装配式建筑存在的周期内发生脱离和脱落问题,保证了建筑的保温性能。通过在外叶板的顶部设置顶部外向槽口、底部设置底部嵌合凸棱并设置两者的轮廓形状相适,令施工时多个本pcf转角板能够堆叠码放且能够保证连接处的适配性,提供了施工的便利程度并有效保证了施工后墙面外立面的平整性。通过在顶部和侧部设置多个吊环,令整个pcf转角板便于进行吊装,多个吊点的设计令吊装过程更稳定,施工过程更可控。

优选地:在外叶板的顶部设有多个顶部插杆,各顶部插杆的中心线均与外叶板的长度方向平行,在外叶板的底部设有多个底部插套,各底部插套的中心线分别与各顶部插杆的中心线共线。

优选地:顶部插杆为圆钢段,下端与内筋网焊接固定;底部插套为上端封口的金属管段,截面为椭圆形,底部插套的上端与内筋网焊接固定。

优选地:顶部第一吊环、顶部第二吊环、侧部第一吊环和侧部第二吊环四者均为“几”字形,采用同一钢筋段弯折成型;顶部第一吊环和顶部第二吊环两者的下部、侧部第一吊环和侧部第二吊环两者的内部均与内筋网焊接固定。

优选地:顶部第一吊环和顶部第二吊环两者分别位于外叶板顶部两侧中间的位置,侧部第一吊环和侧部第二吊环两者分别位于外叶板侧部边缘的中上部和中下部位置。

优选地:内筋网的l形横向钢筋采用同一钢筋段弯折制得,内筋网的l形横向钢筋位于外侧、平直纵向钢筋位于内侧。

优选地:在所述pcf转角板的两个板体上各设有多个平吊预埋件,平吊预埋件为带有内螺纹的套管,其中部与内筋网焊接固定、外端与外叶板的外立面平齐、内端与内保温板的内立面平齐,平吊预埋件的中心线与所在的内筋网的平面垂直。

优选地:在所述pcf转角板的两个板体上,外叶板的长度均大于内保温板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配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c-c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叶板;1-1、顶部外向槽口;1-2、底部嵌合凸棱;2、内保温板;3、顶部第一吊环;4、顶部第二吊环;5、侧部第一吊环;6、玻璃纤维筋;7、平吊预埋件;8、侧部第二吊环;9、内筋网;10、顶部插杆;11、底部插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包括位于外侧的混凝土材质的外叶板1,外叶板1的截面为l形且内部设有内筋网9;在外叶板1的内侧设有发泡聚氨酯材质的内保温板2,内保温板2的截面为l形。

内筋网9作为外叶板1的内部结构骨架,外叶板1采用混凝土一体浇筑在内筋网9上成型。内筋网9由l形横向钢筋和平直纵向钢筋焊接得到。本实施例中,内筋网9的l形横向钢筋采用同一钢筋段弯折制得,内筋网9的l形横向钢筋位于外侧、平直纵向钢筋位于内侧。

请参见图3、图7和图8,在外叶板1顶部的外侧设有顶部外向槽口1-1、底部的外侧设有底部嵌合凸棱1-2,两者都在外叶板1上一体成型得到,从图7和图8给出的截面放大结构来看,顶部外向槽口1-1和底部嵌合凸棱1-2两者的轮廓形状是一致的,可以实现配合对接连接。本pcf转角板在施工时沿竖直方向码放,因此上一外叶板1的底部嵌合凸棱1-2落入下一外叶板1的顶部外向槽口1-1,通过在两者之间的缝隙内注浆来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

请参见图2和图,在内筋网9上还设有多个玻璃纤维筋6,各玻璃纤维筋6的长度方向与所在内筋网9的平面垂直,各玻璃纤维筋6的外端位于外叶板1内、内端位于内保温板2内。各玻璃纤维筋6的作用是保证外叶板1与内保温层2之间连接的结构强度,相当于锚栓,一端浇筑在外叶板1的混凝土土体内,另一端发泡在内保温层2内,完成外叶板1与内保温板2两者之间的多点固定连接,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以及装配式建筑的整个存续期间,内保温板2与外叶板1之间保持紧密的连接,不易脱落,保证保温效果。

玻璃纤维筋6为市售部件,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高性能纤维与合成树脂基体、固化剂采用适当的成型工艺所形成的材料;高性能纤维为增强材料,合成树脂为基体材料。纤维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的主要提供者,主要起承受荷载作用,主要分为碳纤维、芳纶纤维、玄武纤维、玻璃纤维等。基体材料有粘结、传递剪力的作用,其物理性质可以影响纤维增强材料的物理性质。

如图中所示,多个玻璃纤维筋6以矩阵式方式布置在本pcf转角板的两侧板体上,具体地,各玻璃纤维筋6的位置并无特定要求,由于起到的是连接的作用,因此在多点位进行布置即可,然而可以想到的是将多个玻璃纤维筋6以有序的、如图示中的矩阵式方式布置,将有助于保证pcf转角板部品生产的规范化,也更易于实现品质的控制。

生产过程中,多个玻璃纤维筋6采用金属绑丝绑紧固定到内筋网9上,并采用必要的定位件进行辅助定位,之后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在外叶板1的顶部设有顶部第一吊环3和顶部第二吊环4,在外叶板1的一侧边缘设有侧部第一吊环5和侧部第二吊环8。上述四个吊环用于对本pcf转角板部品进行吊装,相当于在顶部和侧部各设置了两个吊点,吊装移动时可以从顶部采用两个吊索进行吊装(竖向吊装)、从侧部采用两个吊索进行吊装(横向吊装)。

本实施例中,顶部第一吊环3、顶部第二吊环4、侧部第一吊环5和侧部第二吊环8四者均为“几”字形,采用同一钢筋段弯折成型;顶部第一吊环3和顶部第二吊环4两者的下部、侧部第一吊环5和侧部第二吊环8两者的内部均与内筋网9焊接固定。进一步地,顶部第一吊环3和顶部第二吊环4两者分别位于外叶板1顶部两侧中间的位置,侧部第一吊环5和侧部第二吊环8两者分别位于外叶板1侧部边缘的中上部和中下部位置。

请参见图2和图3,可以看出:在顶部第一吊环3、顶部第二吊环4、侧部第一吊环5和侧部第二吊环8四者的端部均设有弯钩,弯钩部分可以勾挂在内筋网9的l形横向钢筋、平直纵向钢筋上,也可以不与内筋网9勾挂而只依靠焊接固定,当产生勾挂连接时,将有效提升吊环与外叶板1之间结合的强度,有效防止脱出。

考虑到本pcf转角板部品的高度尺寸远大于宽度尺寸,因此以竖向吊装的方式进行吊装移动会比横向吊装的方式更加平稳。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本pcf转角板的两个板体上各设有多个平吊预埋件7,平吊预埋件7为带有内螺纹的套管,其中部与内筋网9焊接固定(可以焊接固定到l形横向钢筋或平直纵向钢筋上,也可以焊接在两者的交叉位置)、外端与外叶板1的外立面平齐、内端与内保温板2的内立面平齐,平吊预埋件7的中心线与所在的内筋网9的平面垂直。如图3中所示,在每个本pcf转角板的板体上各设有上中下三个平吊预埋件7,为了保证吊装的稳定性,这三个平吊预埋件7的中心线在同一竖直平面上。对本pcf转角板进行横向吊装时,两个吊索连接侧部第一吊环5和侧部第二吊环8,另外三根吊索通过连接件分别连接至本pcf转角板的同一个板体上的三个平吊预埋件7,最好是连接至边缘未设置吊环的那一个板体上的三个平吊预埋件7上,连接件是与吊索连接的螺柱,使用时螺柱旋转连接到平吊预埋件7内,拆装方便,保证连接稳定性的同时提升吊装操作的效率。横向吊装时,通过在侧部第一吊环5、侧部第二吊环8这两个吊点之外另外设置三个吊点,保证了吊装移动时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4和图5,在外叶板1的顶部设有多个顶部插杆10,各顶部插杆10的中心线均与外叶板1的长度方向平行,在外叶板1的底部设有多个底部插套11,各底部插套11的中心线分别与各顶部插杆10的中心线共线。施工时,本pcf转角板堆叠码放,此时位于下方的顶部插杆10插入位于上方的底部插套11内,实现上下两个pcf转角板之间的对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顶部插杆10为圆钢段,下端与内筋网9焊接固定,一体浇筑在外叶板1的混凝土土体内;底部插套11为上端封口的金属管段,截面为椭圆形,底部插套11的上端与内筋网9焊接固定,一体浇筑在外叶板1的混凝土土体内。将底部插套11设计为椭圆形截面的作用是为各顶部插杆10留出足够的插接余量,限于加工精度等因素,不能严格保证底部插套11的中心线分别与各顶部插杆10的中心线共线完全共线,因此会有一定的偏离,上述椭圆形截面的形状设计令各顶部插杆10都能顺利地插入相应的底部插套11内。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pcf转角板的两个板体上,外叶板1的长度均大于内保温板2的长度,从图4至图6中可以看出。进一步地,外叶板1的外侧边缘与内保温板2的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3-5cm,优选为4cm。

本pcf转角板的生产过程:

将多个l形横向钢筋和平直纵向钢筋焊接成型得到内筋网9;在内筋网9上的相应位置焊接安装顶部第一吊环3、顶部第二吊环4、侧部第一吊环5和侧部第二吊环8,焊接安装多个顶部插杆10和多个底部插套11,焊接安装多个平吊预埋件7(上述附件在焊接安装时需要具备足够的位置精度,因此需要辅助的定位工具进行定位),在内筋网9上的相应位置绑扎固定各多个玻璃纤维筋6(同样采用定位工具进行定位);之后将上述组件置于浇筑模具内并进行固定,将混凝土导入模具并振捣,成型后得到外叶板1;之后在外叶板1的内壁上设置发泡模具并将发泡聚氨酯材料在内壁上发泡,得到内保温层2。

本pcf转角板的施工过程:

采用吊装设施、运输设施将本pcf转角板输送至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现场,采用吊装工具将本pcf转角板吊装至指定安装位置并采用支撑杆等进行必要的支撑,切割去除顶部的两个吊环和侧部的两个吊环;本pcf转角板的两侧对接安装pcf板以形成墙面,多个本pcf转角板堆叠至墙体的高度;堆叠时,下一pcf转角板的顶部插杆10插入上一pcf转角板的底部插套11内,在pcf板与本pcf转角板之间的缝隙内、相邻两个pcf转角板之间的缝隙内采用人工或机械等方式灌浆,浆料硬化后将缝隙的位置密封。需要成型内墙体时,需要在内侧设置内墙体的结构钢筋,之后现场浇筑形成内墙体,此时本pcf转角板相当于该转角位置的外浇筑模板。


技术特征:

1.一种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其特征是:包括位于外侧的混凝土材质的外叶板(1),外叶板(1)的截面为l形且内部设有内筋网(9);在外叶板(1)的内侧设有发泡聚氨酯材质的内保温板(2),内保温板(2)的截面为l形;在外叶板(1)顶部的外侧设有顶部外向槽口(1-1)、底部的外侧设有底部嵌合凸棱(1-2),所述pcf转角板在竖直方向码放时,上一外叶板(1)的底部嵌合凸棱(1-2)落入下一外叶板(1)的顶部外向槽口(1-1);内筋网(9)由l形横向钢筋和平直纵向钢筋焊接得到,在内筋网(9)上还设有多个玻璃纤维筋(6),各玻璃纤维筋(6)的长度方向与所在内筋网(9)的平面垂直,各玻璃纤维筋(6)的外端位于外叶板(1)内、内端位于内保温板(2)内;在外叶板(1)的顶部设有顶部第一吊环(3)和顶部第二吊环(4),在外叶板(1)的一侧边缘设有侧部第一吊环(5)和侧部第二吊环(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其特征是:在外叶板(1)的顶部设有多个顶部插杆(10),各顶部插杆(10)的中心线均与外叶板(1)的长度方向平行,在外叶板(1)的底部设有多个底部插套(11),各底部插套(11)的中心线分别与各顶部插杆(10)的中心线共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其特征是:顶部插杆(10)为圆钢段,下端与内筋网(9)焊接固定;底部插套(11)为上端封口的金属管段,截面为椭圆形,底部插套(11)的上端与内筋网(9)焊接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其特征是:顶部第一吊环(3)、顶部第二吊环(4)、侧部第一吊环(5)和侧部第二吊环(8)四者均为“几”字形,采用同一钢筋段弯折成型;顶部第一吊环(3)和顶部第二吊环(4)两者的下部、侧部第一吊环(5)和侧部第二吊环(8)两者的内部均与内筋网(9)焊接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其特征是:顶部第一吊环(3)和顶部第二吊环(4)两者分别位于外叶板(1)顶部两侧中间的位置,侧部第一吊环(5)和侧部第二吊环(8)两者分别位于外叶板(1)侧部边缘的中上部和中下部位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其特征是:内筋网(9)的l形横向钢筋采用同一钢筋段弯折制得,内筋网(9)的l形横向钢筋位于外侧、平直纵向钢筋位于内侧。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其特征是:在所述pcf转角板的两个板体上各设有多个平吊预埋件(7),平吊预埋件(7)为带有内螺纹的套管,其中部与内筋网(9)焊接固定、外端与外叶板(1)的外立面平齐、内端与内保温板(2)的内立面平齐,平吊预埋件(7)的中心线与所在的内筋网(9)的平面垂直。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其特征是:在所述pcf转角板的两个板体上,外叶板(1)的长度均大于内保温板(2)的长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包括位于外侧的混凝土材质的外叶板,外叶板的截面为L形且内部设有内筋网;在外叶板的内侧设有发泡聚氨酯材质的内保温板,内保温板的截面为L形;在外叶板顶部的外侧设有顶部外向槽口、底部的外侧设有底部嵌合凸棱;内筋网由L形横向钢筋和平直纵向钢筋焊接得到,在内筋网上还设有多个玻璃纤维筋,各玻璃纤维筋的长度方向与所在内筋网的平面垂直,各玻璃纤维筋的外端位于外叶板内、内端位于内保温板内;在外叶板的顶部设有顶部第一吊环和顶部第二吊环,在外叶板的一侧边缘设有侧部第一吊环和侧部第二吊环。本装配式建筑的PCF转角板结构简单、便于施工、占地面积小且表面平整。

技术研发人员:张思明;刘俊东;范阿龙;刘海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市声远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1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48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