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转向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3


本申请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转向架。



背景技术:

转向架作为轨道车辆的重要部件,主要用于对车体进行承载并实现走行和转向功能。传统的转向架主要包括具有车轮和车轴的轮对、安装于车轴上的轴箱、安装于轴箱上的一系悬挂和安装于一系悬挂顶部的构架;转向架包括动力转向架和非动力转向架;动力转向架还包括用于驱动车轮转动的驱动装置。

发明人发现,在采用轻型材料制备转向架的侧梁而实现转向架轻量化设计的过程中,当采用的制备材料具有挠性且可变形时,两个侧梁在载荷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使构架两侧和轮对之间的相对位移差较大,转向架易发生侧滚,使运行中的轨道车辆具有产生侧翻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侧滚的转向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转向架,该转向架通过在相对设置的两个单拉杆之间固定连接抗侧滚连杆,防止两侧侧梁之间产生较大的高度差,能够抑制转向架发生侧滚。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该转向架包括车轴、轴箱、两个侧梁以及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梁中部的横向连接装置;

在每个所述轴箱与所述横向连接装置之间均活动连接有一个单拉杆;

沿所述车轴的轴心线的延伸方向,在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单拉杆之间固定连接有用于抗侧滚的抗侧滚连杆。

优选地,所述单拉杆与所述抗侧滚连杆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所述单拉杆与所述抗侧滚连杆之间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抗侧滚连杆与所述车轴平行设置;所述抗侧滚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单拉杆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横向连接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每个所述侧梁中部的连接座;

所述连接座设置有用于供所述侧梁穿过的通道;

所述单拉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轴箱之间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连接座之间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单拉杆包括:

第一拉杆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单拉杆的第一端,用于将所述单拉杆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轴箱;

第二拉杆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单拉杆的第二端,用于将所述单拉杆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连接座。

优选地,所述单拉杆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拉杆孔;

所述第一拉杆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芯轴和第一紧固件;

所述第一芯轴插设于所述第一拉杆孔内,两端部均伸出于所述第一拉杆孔,并在伸出所述单拉杆的两端部上均设置有第一穿孔;

所述轴箱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穿孔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

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相互对应的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将所述第一芯轴固定连接于所述轴箱;

所述单拉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芯轴之间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芯轴包括:

第一芯轴体;

第一芯轴缓冲套,套设在所述第一芯轴体的外周部;

第一芯轴外套,套设在所述第一芯轴缓冲套的外周部,且与所述第一拉杆孔过盈配合;

所述第一穿孔形成于所述第一芯轴体的两端部。

优选地,所述单拉杆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二拉杆孔;

所述第二拉杆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芯轴和第二紧固件;

所述第二芯轴插设于所述第二拉杆孔内,两端部均伸出于所述第二拉杆孔,并在伸出所述单拉杆的两端部上均设置有第二穿孔;

所述连接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穿孔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

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相互对应的所述第二穿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将所述第二芯轴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

所述单拉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芯轴之间转动连接。

优选地,第二芯轴包括:

第二芯轴体;

第二芯轴缓冲套,套设在所述第二芯轴体的外周部;

第二芯轴外套,套设在所述第二芯轴缓冲套的外周部,且与所述第二拉杆孔过盈配合;

所述第二穿孔形成于所述第二芯轴体的两端部。

优选地,所述侧梁采用碳纤维材料制成。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在轴箱和横向连接装置之间活动连接有单拉杆,通过单拉杆在轴箱和横向连接装置之间传递横向载荷和纵向载荷;并在相对设置的两个单拉杆之间固定连接有抗侧滚连杆,通过抗侧滚连杆将同一车轴两侧的单拉杆固定连接为一体,使两个单拉杆始终具有保持在同一高度的趋势,防止两侧侧梁之间产生较大的高度差,能够抑制转向架发生侧滚,进而降低轨道车辆发生侧翻的可能性,提高轨道车辆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转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拉杆与连接座和轴箱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单拉杆与连接座和轴箱的装配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单拉杆与轴箱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单拉杆与轴箱的装配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图3中单拉杆与连接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单拉杆与连接座的装配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图3中单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单拉杆的第一芯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转向架;10-侧梁;11-横向连接装置;12-车轴;13-车轮;14-轴箱;15-单拉杆;16-抗侧滚连杆;17-一系悬挂;18-驱动装置;

112-连接座;1121-通道;1122-第二安装孔;1123-第二拉杆安装座;

141-第一安装孔;142-第一拉杆安装座;

151-第一端;152-第二端;153-第一拉杆连接组件;154-第二拉杆连接组件;155-第一拉杆孔;156-第二拉杆孔;

1531-第一芯轴;1532-第一紧固件;15311-第一穿孔;15312-第一芯轴体;15313-第一芯轴外套;15314-第一芯轴缓冲套;15321-第一螺柱;15322-第一螺母;15323-第一垫圈;

1541-第二芯轴;1542-第二紧固件;15411-第二穿孔;15412-第二芯轴体;15421-第二螺栓;15422-第二螺母;15423-第二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轨道车辆可以为内燃机车或电力机车,还可以为动车组、地铁、轻轨或有轨电车等;将车轴的轴心线方向称为横向方向,将轨道车辆行驶的方向称为纵向,将竖直方向称为垂向。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1,该转向架1包括车轴12、轴箱14、两个侧梁10以及固定连接于两个侧梁10中部的横向连接装置11;如图1和图2结构所示,转向架1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两个侧梁10、固定连接于两个侧梁10中部的横向连接装置11、车轴12、轴箱14、对称安装于车轴12上的车轮13、以及安装于每个轴箱14和侧梁10之间的一系悬挂17以及安装于横向连接装置11上的二系悬挂;转向架1可以为图1中所示的非动力转向架,也可以为图2中所示的动力转向架;动力转向架在车轴12上设置有驱动装置18;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转向架1包括两个侧梁10和一个横向连接装置11,横向连接装置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一个侧梁10的中部、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另一个侧梁10的中部;两个侧梁10沿纵向方向延伸且平行设置,分别横跨在两组轮对的上方;横向连接装置11位于两个车轴12的中间,可以为横梁等整体构件,也可以为由多个部件组装形成的整体结构;轨道车辆的车体安装于横向连接装置11上;

在每个轴箱14与横向连接装置11之间均活动连接有一个单拉杆15;如图1、图2和图3结构所示,转向架1设置有两个车轴12,在每个车轴12的两端设置有车轮13和轴箱14,轴箱14上设置有穿设车轴12的轴孔,车轴12通过轴承安装于轴箱14的轴孔内,以使车轴12能够相对轴箱14转动,进而带动车轮13转动,车轮13沿轨道滚动,实现轨道车辆的移动;横向连接装置11包括安装于侧梁10中部的两个连接座112,连接座112与侧梁10一一对应,在每个连接座112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轴箱14,在每个轴箱14与连接座112之间均活动连接有一个沿纵向延伸的单拉杆15;单拉杆15的两端分别与轴箱14和连接座112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用于传递纵向载荷和横向载荷,以在轨道车辆前进时将驱动力传递给横向连接装置11,在轨道车辆制动时将制动力传递给横向连接装置11,并在侧梁10和横向连接装置11因受横向载荷而发生横向位移时,通过与横向连接装置11活动连接的单拉杆15将横向载荷传递给轴箱14,进而传递给车轴12和车轮13,反之亦然。

沿车轴12的轴心线的延伸方向,在相对设置的两个单拉杆15之间固定连接有用于抗侧滚的抗侧滚连杆16。如图1和图2结构所示,沿车轴12的长度延伸方向,在相对设置的两个单拉杆15之间固定连接有抗侧滚连杆16,抗侧滚连杆16将位于同一车轴12两端的单拉杆15固定连接在一起,以通过抗侧滚连杆16将两个单拉杆15的高度差稳定在合理范围内,防止因两个侧梁10之间的高度差较大而产生侧翻的危险。在实际生产、设计、制造过程中,单拉杆15与抗侧滚连杆16之间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如,通过铸造、锻造等方法一体制成,单拉杆15与抗侧滚连杆16之间还可以通过焊接、紧固件连接在一起,即,在预先制造单拉杆15和抗侧滚连杆16之后,再将单件的单拉杆15和抗侧滚连杆16焊接在一起,或者通过铆钉、螺钉等紧固件固定成整体结构。如图1结构所示,抗侧滚连杆16与车轴12平行设置;抗侧滚连杆16固定连接于单拉杆15的中部。

上述转向架1在轴箱14和横向连接装置11之间活动连接有单拉杆15,通过单拉杆15在轴箱14和横向连接装置11之间传递横向载荷和纵向载荷;由于在相对设置的两个单拉杆15之间固定连接有抗侧滚连杆16,通过抗侧滚连杆16将同一车轴12两侧的单拉杆15固定连接为一体,通过抗侧滚连杆16能够将两侧车轮13的垂向高度基本保持在同一高度,当轨道车辆通过交叉三角坑等路况时,因为某个车轮13的垂向高度过高而使两侧车轮13的高度差较大时,抗侧滚连杆16能够通过单拉杆15对其施加向下的垂向力,使其与轨道贴紧,避免发生脱轨事故,降低轨道车辆侧翻的风险;因此,通过设置两个单拉杆15之间的抗侧滚连杆16能够减小两侧车轮13之间的高度差,从而抑制转向架1发生侧滚,降低轨道车辆发生侧翻的可能性,提高轨道车辆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在上述转向架1中,侧梁10可以采用碳纤维材料制成时,由于碳纤维具有强度高、韧性好和密度低的特点,在侧梁10采用碳纤维材料制成时,有利于减小转向架1的重量,实现转向架1的轻量化设计。

由于侧梁10可以采用碳纤维或玻璃纤维等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自身具有挠性大、柔性好的优点,首先,使得转向架1在二系悬挂和一系悬挂17之间又增设了一层悬挂,进而提高轨道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其次,侧梁10的柔性好,使得车轴12两侧的侧梁10均可以实现独立变形,使轨道车辆易于通过交叉三角坑路况,相对于仅通过一系悬挂17变形来通过交叉三角坑路况的传统转向架,本申请实施例的转向架1对于复杂、恶劣线路的适应性更好;再次,由于侧梁10易于变形,当受到垂向载荷时,侧梁10的两端部可以向中部靠近,牵引着轮对向中部靠近,使转向架1在通过曲线时,内侧轴距变小,形成径向转向架,车轮13与轨道的冲角减小,车轮13磨耗减小,轮轨作用力减小,使轨道车辆更易于通过小直径曲线轨道。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结构所示,横向连接装置11可以包括固定安装于每个侧梁10中部的连接座112;连接座112设置有用于供侧梁10穿过的通道1121;通过连接座112将侧梁10与横向连接装置11固定连接在一起;在连接座112上安装有二系悬挂;

如图3和图4结构所示,单拉杆15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51和第二端152,其中,第一端151与轴箱14之间转动连接、且第二端152与连接座112之间转动连接。

为了实现单拉杆15与轴箱14之间转动连接以及单拉杆15与连接座112之间转动连接,如图6和图8结构所示,单拉杆15包括设置于单拉杆15的第一端151的第一拉杆连接组件153和设置于单拉杆15的第二端152的第二拉杆连接组件154;第一拉杆连接组件153用于将单拉杆15的第一端151连接于轴箱14;第二拉杆连接组件154用于将单拉杆15的第二端152连接于连接座112。

如图9结构所示,单拉杆15的第一端151开设有第一拉杆孔155;第一拉杆孔155的轴心线与单拉杆15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第一拉杆连接组件153包括第一芯轴1531和第一紧固件1532;如图5和图6结构所示,第一芯轴1531插设于第一拉杆孔155内,两端部均伸出于第一拉杆孔155,并在伸出单拉杆15的两端部上均设置有第一穿孔15311;第一芯轴1531在单拉杆15的外部设置有对称的两个第一穿孔15311;

轴箱14设置有与第一穿孔15311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141;如图5和图6结构所示,轴箱14在朝向单拉杆15的一侧设置有与单拉杆15上的两个第一穿孔15311位置、大小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141,第一安装孔141可以设置在凸出于轴箱14表面的第一拉杆安装座142上,在轴箱14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一拉杆安装座142,在每个第一拉杆安装座142上设置有一个轴心线沿纵向延伸的第一安装孔141,第一安装孔141可以为通孔或螺纹孔;

第一紧固件1532穿过相互对应的第一穿孔15311和第一安装孔141,用于将第一芯轴1531固定连接于轴箱14;单拉杆15的第一端151与第一芯轴1531之间转动连接,以使单拉杆15的第一端151能够绕第一芯轴1531转动;如图6结构所示,第一紧固件1532可以包括第一螺柱15321、第一螺母15322和第一垫圈15323,第一螺柱15321穿过轴箱14上的第一安装孔141和第一芯轴1531上的第一穿孔15311后与第一螺母15322螺纹连接,将单拉杆15上第一端151的第一芯轴1531和轴箱14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螺柱15321还可以采用螺栓、螺钉等螺纹连接件替换;第一螺柱15321也可以为铆钉,将第一芯轴1531和轴箱14铆接在一起;第一螺柱15321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垫圈15323,第一垫圈15323可以为弹簧垫圈,有利于第一紧固件1532的防松;

如图10结构所示,第一芯轴1531包括第一芯轴体15312、第一芯轴外套15313和第一芯轴缓冲套15314;第一芯轴缓冲套15314固定套设在第一芯轴体15312的外周部;第一芯轴外套15313套设在第一芯轴缓冲套15314的外周部,且与第一拉杆孔155过盈配合;第一穿孔15311形成于第一芯轴体15312的两端部。第一芯轴体15312的中间部分为圆柱体结构或球状结构、两端部为长方体结构,第一穿孔15311形成于长方体结构部分上;第一芯轴缓冲套15314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芯轴缓冲套15314为橡胶套或树脂套,第一芯轴体15312和第一芯轴外套15313均采用钢材等金属材料制成;第一芯轴体15312、第一芯轴外套15313和第一芯轴缓冲套15314之间通过硫化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同理,为了实现单拉杆15与横向连接装置11的连接,尤其是,单拉杆15与连接座112之间的连接,如图9结构所示,在单拉杆15的第二端152开设有第二拉杆孔156;第二拉杆孔156为通孔,并且第二拉杆孔156的轴心线的延伸方向与单拉杆15的延伸方向垂直;单拉杆15的第二端152通过第二拉杆连接组件154连接于横向连接装置11,具体地,单拉杆15的第二端152通过第二拉杆连接组件154安装于连接座112上;

如图7和图8结构所示,第二拉杆连接组件154包括第二芯轴1541和第二紧固件1542;第二芯轴1541插设于第二拉杆孔156内,两端部均伸出于第二拉杆孔156,并在伸出单拉杆15的两端部上均设置有第二穿孔15411;第二芯轴1541设置有位于单拉杆15外部的两个对称的第二穿孔15411;连接座112设置有与第二穿孔15411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1122,第二安装孔1122可以设置在连接座112的第二拉杆安装座1123上;第二紧固件1542穿过相互对应的第二穿孔15411和第二安装孔1122,用于将第二芯轴1541固定连接于连接座112;单拉杆15的第二端152与第二芯轴1541之间转动连接,以使单拉杆15的第二端能够绕第二芯轴1541转动;第二紧固件1542可以包括第二螺栓15421、第二螺母15422和第二垫圈15423,第二螺栓15421穿过连接座112的第二安装孔1122和第二芯轴1541端部的第二穿孔15411后,与第二螺母15422螺纹连接,即可将第二芯轴1541固定连接于连接座112;第二螺栓15421还可以采用螺柱、螺钉等螺纹连接件替换;第二紧固件1542也可以为铆钉,将第二芯轴1541和连接座112铆接在一起;在第二螺栓15421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二垫圈15423,第二垫圈15423可以为弹簧垫圈,有利于第二紧固件1542的防松;

第二芯轴1541包括第二芯轴体15412、第二芯轴外套和第二芯轴缓冲套;第二芯轴体15412能够转动地安装于第二拉杆孔156,第二拉杆孔156的轴心线沿横向方向延伸;第二芯轴1541的结构可以参考第一芯轴1531,可以采用与第一芯轴1531相同的结构;第二芯轴缓冲套套设在第二芯轴体15412的外周部;第二芯轴外套套设在第二芯轴缓冲套的外周部,且与第二拉杆孔156过盈配合;第二芯轴体15412的中间部分呈圆柱体结构或球状结构、两端部呈长方体结构,第二穿孔15411形成于第二芯轴体15412两端部的长方体结构上。第二芯轴缓冲套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芯轴缓冲套为橡胶套或树脂套,第二芯轴体15412和第二芯轴外套均采用钢材等金属材料制成;第二芯轴体15412、第二芯轴外套和第二芯轴缓冲套之间通过硫化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各种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芯轴体15312和第一芯轴外套15313之间设置有第一芯轴缓冲套15314,并在第二芯轴体15412和第二芯轴外套之间设置有第二芯轴缓冲套,由于芯轴缓冲套能够在360°范围内发生形变,则当车轮13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轨道时,车轮13和轴箱14的垂向高度升高;通过芯轴缓冲套的形变能够部分抵消轴箱14由于高度变化而对单拉杆15施加的力,减小单拉杆15在垂向的高度变化,减小影响连接座112及车体的垂向高度变化;同时,通过芯轴缓冲套能够对单拉杆15与轴箱14之间或者单拉杆15与横向连接装置11之间的振动、冲击进行缓冲,有利于减小转向架1产生的振动和冲击,提高轨道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在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中的抗侧滚连杆16不代表实际长度,只是为了表达方便,只示出了部分抗侧滚连杆16;同时,抗侧滚连杆16可以为整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固定连接成的一体结构。

除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实现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来连接单拉杆15与轴箱14和横向连接装置11;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的任意一种转向架1。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转向架,包括车轴和轴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侧梁以及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梁中部的横向连接装置;两个所述侧梁之间平行设置;

在每个所述轴箱与所述横向连接装置之间均活动连接有一个单拉杆;

沿所述车轴的轴心线的延伸方向,在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单拉杆之间固定连接有用于抗侧滚的抗侧滚连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拉杆与所述抗侧滚连杆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所述单拉杆与所述抗侧滚连杆之间焊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侧滚连杆与所述车轴平行设置;所述抗侧滚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单拉杆的中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连接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每个所述侧梁中部的连接座;

所述连接座设置有用于供所述侧梁穿过的通道;

所述单拉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轴箱之间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连接座之间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拉杆包括:

第一拉杆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单拉杆的第一端,用于将所述单拉杆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轴箱;

第二拉杆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单拉杆的第二端,用于将所述单拉杆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连接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拉杆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拉杆孔;

所述第一拉杆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芯轴和第一紧固件;

所述第一芯轴插设于所述第一拉杆孔内,两端部均伸出于所述第一拉杆孔,并在伸出所述单拉杆的两端部上均设置有第一穿孔;

所述轴箱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穿孔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

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相互对应的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将所述第一芯轴固定连接于所述轴箱;

所述单拉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芯轴之间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轴包括:

第一芯轴体;

第一芯轴缓冲套,套设在所述第一芯轴体的外周部;

第一芯轴外套,套设在所述第一芯轴缓冲套的外周部,且与所述第一拉杆孔过盈配合;

所述第一穿孔形成于所述第一芯轴体的两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拉杆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二拉杆孔;

所述第二拉杆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芯轴和第二紧固件;

所述第二芯轴插设于所述第二拉杆孔内,两端部均伸出于所述第二拉杆孔,并在伸出所述单拉杆的两端部上均设置有第二穿孔;

所述连接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穿孔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

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相互对应的所述第二穿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将所述第二芯轴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

所述单拉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芯轴之间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第二芯轴包括:

第二芯轴体;

第二芯轴缓冲套,套设在所述第二芯轴体的外周部;

第二芯轴外套,套设在所述第二芯轴缓冲套的外周部,且与所述第二拉杆孔过盈配合;

所述第二穿孔形成于所述第二芯轴体的两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梁采用碳纤维材料制成。

11.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转向架。该转向架包括两个侧梁、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梁中部的横向连接装置、车轴以及轴箱;在每个所述轴箱与所述横向连接装置之间均活动连接有一个单拉杆;沿所述车轴的轴心线的延伸方向,在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单拉杆之间固定连接有用于抗侧滚的抗侧滚连杆。该转向架通过在相对设置的两个单拉杆之间固定连接抗侧滚连杆,防止两侧侧梁之间产生较大的高度差,能够抑制转向架发生侧滚。

技术研发人员:卢娜;张云龙;张杰;陈翠梅;马荣;王大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0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47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