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缠绕物提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0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垃圾处理设备中的一种缠绕物提取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尤其是生活垃圾中不仅包括金属、玻璃、厨余垃圾等非缠绕物垃圾,还包括塑料袋、头发、绳子等缠绕物垃圾。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如果不对缠绕物垃圾预先进行分离,则会导致后续的垃圾处理过程中对垃圾处理设备造成被缠绕或者堵塞等诸多问题;同时,也存在因垃圾无法被按照种类被分离所存在的分选效率交底的问题,并导致分选出的金属垃圾中残留缠绕物垃圾,从而降低了金属垃圾的纯度,并造成了对分离出的金属垃圾进行再利用的技术难度。

公告号为cn20480261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简易缠绕物提取机。该简易缠绕物提取机中的板式给料机两侧分别设有由伸缩杆组成的缠绕物挑起装置,以通过该缠绕物挑起装置对垃圾中的缠绕物进行提取。该现有技术所揭示的缠绕物提取装置依然存在待处理的垃圾投放到入料口时因缠绕物堵塞伸缩杆的技术问题,从而导致该现有技术对垃圾中的缠绕物的提取效果并不理想。

此外,公告号为cn103447239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缠绕物提取机和缠绕物提取设备。该现有技术通过多个托轮以及通过所述驱动轮和所述托轮张紧的窄条皮带或者窄条皮带上设置的凸钉对缠绕物起到进一步的提取效果。然而,该现有技术中对超然物的提取与分离是通过缠绕物在在窄条皮带的回程处脱落以实现缠绕物的提取。此种依靠窄条皮带的侧部阻挡及缠绕物重力实现对缠绕物的分离效果依然不佳,并极易导致缠绕物堵塞相邻的两条窄条皮带。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垃圾处理装置中的用以提取缠绕物的装置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缠绕物提取装置,用以对垃圾中的各种缠绕物实现高效的提取与分离,以便于垃圾的后续处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缠绕物提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可旋转地横置于遮蔽壳体中的辊轴,所述辊轴的外周面设置若干排由多个呈片状的钩齿片所组成的提取组件,所述遮蔽壳体内部设置用于隔离并形成上通道与下通道的隔板,所述隔板形成在辊轴转动过程中供钩齿片部分延伸过隔板的条形孔,所述下通道的底部配置输送装置,所述钩齿片在围绕辊轴转动过程中扫过输送装置的顶面,所述上通道中设置风机,并通过所述风机在上通道中形成与钩齿片转动方向呈同向流动的气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中横置两个平行设置的辊轴,两个辊轴保持同向转动并位于同一水平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向上形成凸台,以通过凸台压缩所述上通道的横截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钩齿片远离辊轴的末端在辊轴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线速度为上通道通过风机形成水平流动的气流的流速的3~4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钩齿片的厚度为3~5mm,所述条形孔的宽度是钩齿片厚度的2~4倍,相邻提取组件之间形成30~40mm的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钩齿片包括与辊轴连接的钩齿本体,与钩齿本体转动方向同向设置至少两个钩齿,且靠近辊轴的钩齿向辊轴的方向弯曲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钩齿片包括与辊轴连接的钩齿本体,与钩齿本体转动方向同向设置的第一钩齿与第二钩齿,所述第一钩齿设置于第二钩齿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一钩齿形成钩齿片转动过程所形成的外围轮廓相切的弧形边,所述第二钩齿向辊轴的方向弯曲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钩齿本体设置第一钩齿与第二钩齿的一侧的侧边的延长线与辊轴轴线重合,所述钩齿本体的另一侧的侧边呈弧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辊轴的外周面设置若干排由六个呈片状的钩齿片所组成的提取组件,所述六个钩齿片轴向环形布置在辊轴的外周面,且当其中一个钩齿片与所述隔板呈垂直状态时,相邻的两个钩齿片的第一钩齿位于隔板的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驱动机构;

所述两个辊轴延伸出遮蔽壳体,并分别配置通过第一传动件同步驱动的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所述第二链轮同轴配置第三链轮,所述驱动机构通过第二传动件驱动第三链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缠绕物提取装置可将下通道中输送垃圾中的缠绕物被提取至上通道中,并在上通道中形成与钩齿片转动方向呈同向流动的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对垃圾中的各种缠绕物的高效提取与分离,从而便于垃圾的后续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缠绕物提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出的一种缠绕物提取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两个可旋转地横置于遮蔽壳体中的辊轴装配若干排由多个呈片状的钩齿片所组成的提取组件的立体图;

图4a为提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提取组件一种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提取组件可旋转地横置于遮蔽壳体时的俯视图;

图6为一种缠绕物提取装置的右视图;

图7为遮蔽壳体安装隔板并省略提取组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正方向”、“负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请参图1至图7所揭示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缠绕物提取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该缠绕物提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可旋转地横置于遮蔽壳体200中的辊轴,辊轴的外周面设置若干排由多个呈片状的钩齿片212所组成的提取组件,钩齿片212以辊轴为轴对称中心环形均匀分布。辊轴的转动方向与垃圾的输送方向相对。结合图1所示,包含缠绕物的垃圾沿箭头a的方向从该缠绕物提取装置顶部的矩形投放口进入到该缠绕物提取装置内部。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遮蔽壳体200中横置两个平行设置的辊轴,即辊轴211与辊轴213,两个辊轴(即辊轴211与辊轴213)保持同向转动并位于同一水平面。同时,结合图4a和/或图4b所示,辊轴211与辊轴213均以箭头d所示出的方向作顺时针转动。

为了同时驱动辊轴211与辊轴213并保持同步同向的转动,在本实施例中该缠绕物提取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22。该驱动机构22为电机,且电机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或者伺服电机。辊轴211与辊轴213横向延伸出遮蔽壳体200,并通过内置轴承的支座实现在遮蔽壳体200中的转动。辊轴211与辊轴213的相同一侧分别配置通过第一传动件224同步驱动的第一链轮225与第二链轮227。第二链轮227同轴配置第三链轮223,驱动机构22通过第二传动件222驱动第三链轮223。该第一传动件224与第二传动件222可为皮带或者链条。

遮蔽壳体200内部设置用于隔离并形成上通道202与下通道206的隔板203,隔板203形成在辊轴转动过程中供钩齿片212部分延伸过隔板203的条形孔2031,下通道206的底部配置输送装置205,钩齿片212在围绕辊轴转动过程中扫过输送装置205的顶面,上通道202中设置风机201,并通过所述风机201在上通道202中形成与钩齿片212转动方向呈同向流动的气流。上通道202与下通道206在垂直方向上呈上下布置。

具体的,该输送装置205为通过电机24驱动的输送带,未分离缠绕物的垃圾可在该输送装置205的驱动下在图2中沿箭头a的方向由左向右作水平平移运动。电机24的输出轴同轴配置链轮241,输送装置205位于遮蔽壳体200的一侧设置链路26,链轮26与链轮241之间通过皮带25连接,从而实现通过电机24的转动,驱动输送装置205的水平周转运动,从而对垃圾实现水平输送。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风机201选用轴流风机,型号为sf3-2,其风量为3000m3/h,风机201的扇叶直径为300mm,并能够在控制器(例如plc或者单片机)的控制下,对风机201的转速予以调节,从而对上通道202中沿箭头向c移动的气流的流速进行调节,以适应含有不同含量或者不同性质的缠绕物的提取操作。本实施例中所指的缠绕物是指,头发、编织袋、塑料袋、绳子等具有一定长度或者具有一定延展性的垃圾。

优选的,该隔板203向上形成凸台,以通过凸台压缩所述上通道202的横截面积。所谓“压缩上通道202的横截面积”是指,通过形成凸台,使得上通道202中横截面积予以缩小,从而使得风机201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水平向右的气流受到该凸台阻挡使得凸台与遮蔽壳体200之间所形成的横截面积缩小,从而提高了凸台顶部的气流的流速,从而有利于被钩齿片212从下通道206中提取的缠绕物在上通道202中实现分离,从而使得缠绕物沿着图1中所示出的上通道202的出口204处予以排出该缠绕物提取装置。同时,被提取缠绕物后的其他剩余垃圾沿图1中箭头b所示出的方向从下通道206的出口处排出该缠绕物提取装置,从而最终实现了对垃圾从矩形投放口处投放的垃圾中所包含的缠绕物的分离。

参图4b所示,该钩齿片212包括与辊轴(辊轴211或者辊轴213)连接的钩齿本体2120,与钩齿本体2120转动方向同向设置的第一钩齿2121与第二钩齿2122,所述第一钩齿2121设置于第二钩齿2122的径向外侧。在辊轴211及辊轴213顺时针转动过程中,两个辊轴上同方向顺次设置的第一钩齿2121与第二钩齿2122的凸伸方向在位于下通道206中与垃圾的运动方向是相对的,即第一钩齿2121与第二钩齿2122向左移动,而垃圾向右移动。

当然,参图3与图4a所示,钩齿片212包括与辊轴连接的钩齿本体2120,与钩齿本体2120转动方向同向设置至少两个钩齿,且靠近辊轴(辊轴211或者辊轴213)的钩齿向辊轴的方向弯曲设置,即钩齿本体2120设置第一钩齿2121、第二钩齿2122及第三钩齿2125,且这三个钩齿均垂直设置于钩齿本体2120,并内外向辊轴的方向依次径向分布,以通过多个钩齿片212形成三圈钩持轨迹。具体的,第二钩齿2122及第三钩齿2125均向辊轴的方向弯曲设置。图4a中的第一钩齿2121与图4b中的第一钩齿2121结构相同,并在下文中就其作用予以详细阐述。钩齿片212沿箭头d的方向进行转动,并通过第一钩齿2121、第二钩齿2122及第三钩齿2125钩取垃圾中不同高度的缠绕物。

在图4a中,该第一钩齿2121设置于第二钩齿2122的径向外侧,第二钩齿2122设置于第三钩齿2125的径向外侧。当然,随着遮蔽壳体200的高度增加,可在钩齿本体2120的径向延伸方向设置四个或者数量更多的钩齿。综合图4a与图4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钩齿本体2120上设置两个或者三个钩齿,从而实现对下下通道206中输送的垃圾中在垂直方向的任意位置所存在的缠绕物的提取,提高了钩齿片212对垃圾中缠绕物的提取效果。

同时,无论是图4a亦或是图4b,其所揭示的第一钩齿2121、第二钩齿2122或者第三钩齿2125均为锥形,且尖端的延伸方向与辊轴的转动方向相同,从而更为有效地通过多个钩齿钩取垃圾中的缠绕物,并在上通道202中水平流动的气流的作用下实现钩齿,尤其是第一钩齿2121与缠绕物的脱落分离。

同时,第一钩齿2121形成钩齿片212转动过程所形成的外围轮廓相切的弧形边21211,第二钩齿2122向辊轴的方向弯曲设置。同时,钩齿本体2120设置第一钩齿2121与第二钩齿2122的一侧的侧边2124的延长线与辊轴轴线重合,钩齿本体2120的另一侧的侧边呈弧形,以形成弧形侧边2123,且弧形侧边2123的延长线与装配辊轴211的轴孔2112的外径相切。钩齿本体2120的宽度自辊轴211径向向外的延伸方向依次递减,以使得钩齿本体2120具有足够的强度,防止钩齿本体2120通过第一钩齿2121与第二钩齿2122钩取缠绕物的时候发生形变。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所谓“钩齿片212在围绕辊轴转动过程中扫过输送装置205的顶面”是指,当辊轴211上的设置的一个钩齿本体2120的呈直线的侧边2124转动至下通道206并与输送装置205呈垂直状态的瞬间,第一钩齿2121的弧形边21211几乎贴合输送装置205的顶面,并可形成1~2mm的间隙,以通过第一钩齿2121有效地钩取垃圾中的缠绕物,并最终通过隔板203上所开设的供钩齿本体2120通过的条形孔2031,并在上通道202中向右流动的气流吹动下并配合隔板203,以将缠绕在第一钩齿2121上的缠绕物与第一钩齿2121予以分离。被分离出的缠绕物继续在向右流动的气流(参图2中箭头c示出的方向)吹动下从上通道202的出口204处排出。

钩齿片212远离辊轴(即辊轴211或者辊轴213)的末端在辊轴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线速度为上通道202通过风机201形成水平流动的气流的流速的3~4倍。同时,该钩齿片212的厚度为3~5mm,所述条形孔2031的宽度是钩齿片212厚度的2~4倍,相邻提取组件之间形成30~40mm的间隙,此种间隙是指沿辊轴211或者辊轴213纵向延伸方向维度上的距离。

结合图3与图4a及图4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辊轴211的外周面设置若干排由六个呈片状的钩齿片212所组成的提取组件,六个钩齿片212轴向环形布置在辊轴211的外周面,且当其中一个钩齿片与所述隔板203呈垂直状态时,相邻的两个钩齿片的第一钩齿2121位于隔板203的上方。其中,所谓“当其中一个钩齿片与所述隔板203呈垂直状态时”是指,侧边2124径向向内的延长线与水平面呈垂直状态,且侧边2124径向向内的延长线延伸过辊轴211在其转动过程中的枢转轴的轴线2111。辊轴213与辊轴211同理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钩齿本体2120由内向外设置第一钩齿2121与第二钩齿2122,从而使得钩齿本体2120在转动过程中形成两个钩持轨迹,并能够较好地扫过垃圾,以保证钩齿本体2120与垃圾的充分接触,从而能够更好的通过第一钩齿2121与第二钩齿2122钩取到垃圾中的缠绕物。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缠绕物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可旋转地横置于遮蔽壳体中的辊轴,所述辊轴的外周面设置若干排由多个呈片状的钩齿片(212)所组成的提取组件,所述遮蔽壳体内部设置用于隔离并形成上通道(202)与下通道(206)的隔板(203),所述隔板(203)形成在辊轴转动过程中供钩齿片(212)部分延伸过隔板(203)的条形孔(2031),所述下通道(206)的底部配置输送装置(205),所述钩齿片(212)在围绕辊轴转动过程中扫过输送装置(205)的顶面,所述上通道(202)中设置风机(201),并通过所述风机(201)在上通道(202)中形成与钩齿片(212)转动方向呈同向流动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物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中横置两个平行设置的辊轴,两个辊轴保持同向转动并位于同一水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物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03)向上形成凸台,以通过凸台压缩所述上通道(202)的横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缠绕物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齿片(212)远离辊轴的末端在辊轴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线速度为上通道(202)通过风机(201)形成水平流动的气流的流速的3~4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缠绕物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齿片(212)的厚度为3~5mm,所述条形孔(2031)的宽度是钩齿片(212)厚度的2~4倍,相邻提取组件之间形成30~40mm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缠绕物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齿片(212)包括与辊轴连接的钩齿本体(2120),与钩齿本体(2120)转动方向同向设置至少两个钩齿,且靠近辊轴的钩齿向辊轴的方向弯曲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缠绕物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齿片(212)包括与钩齿本体(2120)转动方向同向设置的第一钩齿(2121)与第二钩齿(2122),所述第一钩齿(2121)设置于第二钩齿(2122)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一钩齿(2121)形成钩齿片(212)转动过程所形成的外围轮廓相切的弧形边(21211),所述第二钩齿(2122)向辊轴的方向弯曲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缠绕物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齿本体(2120)设置第一钩齿(2121)与第二钩齿(2122)的一侧的侧边的延长线与辊轴轴线重合,所述钩齿本体(2120)的另一侧的侧边呈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缠绕物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轴的外周面设置若干排由六个呈片状的钩齿片(212)所组成的提取组件,所述六个钩齿片(212)轴向环形布置在辊轴的外周面,且当其中一个钩齿片与所述隔板(203)呈垂直状态时,相邻的两个钩齿片的第一钩齿(2121)位于隔板(203)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缠绕物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22);

所述两个辊轴延伸出遮蔽壳体,并分别配置通过第一传动件(224)同步驱动的第一链轮(225)与第二链轮(227),所述第二链轮(227)同轴配置第三链轮(223),所述驱动机构(22)通过第二传动件(222)驱动第三链轮(22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缠绕物提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可旋转地横置于遮蔽壳体中的辊轴,辊轴的外周面设置若干排由多个呈片状的钩齿片所组成的提取组件,遮蔽壳体内部设置用于隔离并形成上通道与下通道的隔板,隔板形成在辊轴转动过程中供钩齿片部分延伸过隔板的条形孔,下通道的底部配置输送装置,钩齿片在围绕辊轴转动过程中扫过输送装置的顶面,上通道中设置风机,并通过所述风机在上通道中形成与钩齿片转动方向呈同向流动的气流。在本实用新型中,可将下通道中输送垃圾中的缠绕物被提取至上通道中,并在上通道中形成与钩齿片转动方向呈同向流动的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对垃圾中的缠绕物的高效提取与分离,从而便于垃圾的后续处理。

技术研发人员:冯鲜;杨汉嵩;朱敏伟;李宇恒;李皓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太湖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08.0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46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