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材连接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低板材连接件。
背景技术:
现有在装饰墙面过程中,用户为了达到自定义设计,会选用不同规格或厚度的板材进行对墙面的装饰,但由于其厚度不等,致使安装完成的墙面不平整,使用或触摸的舒适性不佳,但现还未有结构简单,且能使得不同厚度的板体拼接后达到平整、拼装效果好的连接件。据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低板材连接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低板材连接件,该连接件具有结构简单,拼接平整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高低板材连接件,包括:
外衬板,外衬板具有贴装平面一,所述外衬板上开设有螺钉安装孔;
内衬板,内衬板的两侧具有垂直高度不等的承托凸起一以及承托凸起二,承托凸起一具有朝向所述贴装平面一的贴装平面二,所述承托凸起二具有朝向贴装平面一的贴装平面三,所述内衬板的底面埋设有与螺钉安装孔处在同轴线上的螺母,所述内衬板上还开设有与螺钉安装孔处在同轴线上的螺钉穿孔;
紧固螺钉,紧固螺钉包括依次穿过螺钉安装孔、螺钉穿孔并螺纹连接在螺母上的螺柱部以及贴设于外衬板上端面的旋动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衬板的上端面设有螺钉安装槽,所述螺钉安装孔的端面埋设在螺钉安装槽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衬板的上端面设有罩体,罩体具有嵌卡在所述螺钉安装槽的槽壁上的卡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衬板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与内衬板为一体的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所述左支撑臂包括第一延伸侧板以及端部与贴装平面二处在同垂直高度上的第二延伸侧板,所述右支撑臂包括第三延伸侧板以及端部与贴装平面三处在同垂直高度上的第四延伸侧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延伸侧板与第二延伸侧板间、第三延伸侧板与第四延伸侧板间分别具有加强筋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贴装平面二和贴装平面三上均贴设有胶垫。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贴装平面一上布有防滑凸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连接件上适配不同高度的承托凸起一和承托凸起二,垫设在不同厚度的板体后方,达到对板体不同厚度的补偿,并由外衬板携紧固件完成对板体的固定,致使安装完成的板体更平整,使用效果佳;
2.采用螺钉螺母配合,使外衬板和内衬板完成装配,结构简单,连接方便、牢靠;
3.紧固螺钉采用埋藏式设计,减小外衬板的整体厚度;
4.左右支撑臂的设置,用于辅助支持安装板体,使其承托更稳定,安装效果更佳,板体不易架空变形,使用寿命长;
5.加强筋板的增设,提高第一延伸侧板与第二延伸侧板间、第三延伸侧板与第四延伸侧板间的结构强度,防折弯;
6.胶垫的增设,不仅起到了缓冲减震的作用,还具有弥补误差的功能;
7.防滑凸起的增设,不仅起到了缓冲减震的作用,还具有增大摩擦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用于体现外衬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验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要求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2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高低板材连接件,包括:
外衬板10,外衬板10具有贴装平面一11,所述外衬板10上开设有螺钉安装孔12;
内衬板20,内衬板20的两侧具有垂直高度不等的承托凸起一21以及承托凸起二22,承托凸起一21具有朝向所述贴装平面一11的贴装平面二23,所述承托凸起二22具有朝向贴装平面一11的贴装平面三24,所述内衬板20的底面埋设有与螺钉安装孔12处在同轴线上的螺母25,所述内衬板20上还开设有与螺钉安装孔12处在同轴线上的螺钉穿孔26;
紧固螺钉30,紧固螺钉30包括依次穿过螺钉安装孔12、螺钉穿孔26并螺纹连接在螺母25上的螺柱部31以及贴设于外衬板10上端面的旋动部32。
在本实施方案中,由连接件上适配不同高度的承托凸起一21和承托凸起二22,垫设在不同厚度的板体后方,达到对板体不同厚度的补偿,并由外衬板10携紧固螺钉30和螺母25完成对板体的固定,致使安装完成的板体更平整,使用效果佳。
进一步的,所述外衬板10的上端面设有螺钉安装槽13,所述螺钉安装孔12的端面埋设在螺钉安装槽13内,实现紧固螺钉30埋藏式设计,减小外衬板10的整体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外衬板10的上端面设有罩体40,罩体40具有嵌卡在所述螺钉安装槽13的槽壁上的卡条41,用于盖合、遮蔽螺钉安装槽13以及紧固螺钉30。
进一步的,所述贴装平面二23和贴装平面三24上均贴设有胶垫50,胶垫50的增设,不仅起到了缓冲减震的作用,还具有弥补误差的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贴装平面一11上布有防滑凸起51,防滑凸起51的增设,不仅起到了缓冲减震的作用,还具有增大摩擦的功能。
实施例二
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高低板材连接件,其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设置为:所述内衬板20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与内衬板20为一体的左支撑臂27和右支撑臂28,所述左支撑臂27包括第一延伸侧板271以及端部与贴装平面二23处在同垂直高度上的第二延伸侧板272,所述右支撑臂28包括第三延伸侧板281以及端部与贴装平面三24处在同垂直高度上的第四延伸侧板282,左支撑臂27和右支撑臂28的设置,用于辅助支持安装板体,使其承托更稳定,安装效果更佳,板体不易架空变形,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延伸侧板271与第二延伸侧板272间、第三延伸侧板281与第四延伸侧板282间分别具有加强筋板29,加强筋板29的增设,提高第一延伸侧板271与第二延伸侧板272间、第三延伸侧板281与第四延伸侧板282间的结构强度,防折弯。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高低板材连接件,通过由连接件上适配不同高度的承托凸起一和承托凸起二,垫设在不同厚度的板体后方,达到对板体不同厚度的补偿,并由外衬板携紧固件完成对板体的固定,致使安装完成的板体更平整,使用效果佳;通过采用螺钉螺母配合,使外衬板和内衬板完成装配,结构简单,连接方便、牢靠;通过紧固螺钉采用埋藏式设计,减小外衬板的整体厚度;通过左右支撑臂的设置,用于辅助支持安装板体,使其承托更稳定,安装效果更佳,板体不易架空变形,使用寿命长;通过加强筋板的增设,提高第一延伸侧板与第二延伸侧板间、第三延伸侧板与第四延伸侧板间的结构强度,防折弯;通过胶垫的增设,不仅起到了缓冲减震的作用,还具有弥补误差的功能;通过防滑凸起的增设,不仅起到了缓冲减震的作用,还具有增大摩擦的功能。
如无特殊说明,本实用新型中,若有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描述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附图,并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实用新型中,若有术语“设置”、“相连”及“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高低板材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衬板,外衬板具有贴装平面一,所述外衬板上开设有螺钉安装孔;
内衬板,内衬板的两侧具有垂直高度不等的承托凸起一以及承托凸起二,承托凸起一具有朝向所述贴装平面一的贴装平面二,所述承托凸起二具有朝向贴装平面一的贴装平面三,所述内衬板的底面埋设有与螺钉安装孔处在同轴线上的螺母,所述内衬板上还开设有与螺钉安装孔处在同轴线上的螺钉穿孔;
紧固螺钉,紧固螺钉包括依次穿过螺钉安装孔、螺钉穿孔并螺纹连接在螺母上的螺柱部以及贴设于外衬板上端面的旋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低板材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衬板的上端面设有螺钉安装槽,所述螺钉安装孔的端面埋设在螺钉安装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低板材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衬板的上端面设有罩体,罩体具有嵌卡在所述螺钉安装槽的槽壁上的卡条。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高低板材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板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与内衬板为一体的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所述左支撑臂包括第一延伸侧板以及端部与贴装平面二处在同垂直高度上的第二延伸侧板,所述右支撑臂包括第三延伸侧板以及端部与贴装平面三处在同垂直高度上的第四延伸侧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低板材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侧板与第二延伸侧板间、第三延伸侧板与第四延伸侧板间分别具有加强筋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低板材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贴装平面二和贴装平面三上均贴设有胶垫。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低板材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贴装平面一上布有防滑凸起。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