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信标设备防护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地面信标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在建地铁工程项目中,信号设备控制普遍基于cbtc控制系统核心,在cbtc控制系统中地面信号控制设备主要为信标,通过安装金属设备支架将信标固定在轨道道床上,安装完成后根据车体天线的接收范围调整信标高度。由于是轨道道床附着物,且在列车运行正底部,存在如下问题:
(1)地面信标设备在裸露无保护状态下,容易在列车高速运行状态想造成磕碰损坏;
(2)由于地下隧道的照明条件有限,在建设阶段安装人员进行隧道其他项目施工及后期运营维护人员进行设备检修行走时,容易将检修人员绊倒及腿部磕伤。
有鉴于此,如今迫切需要设计一种新的信号设备保护装置,以便克服现有信号设备保护装置存在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可在列车正向、反向运行状态下,可有效对信标设备起到防护作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防护机构以及至少一个防护壳体;
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护部分及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与防护部分连接;所述连接部分设置于防护部分的一侧,能连接所述防护壳体;
所述防护壳体用来将地面信标设备设置其中;所述防护壳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防护机构;
所述防护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剖面呈直角梯形状或直角三角形状,或是直角梯形及矩形的组合;所述防护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剖面呈等腰梯形状;
所述防护部分包括下底面、垂直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坡面、上底面;所述下底面的四个边分别与垂直面、第一侧面、坡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垂直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第一侧面、上底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垂直面、上底面、坡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垂直面、上底面、坡面固定连接,所述坡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第一侧面、上底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上底面的四个边分别与垂直面、第一侧面、坡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防护机构位于垂直面的一侧设有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锐角,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锐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直角,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直角。
一种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护部分及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与防护部分连接;
所述连接部分设置于防护部分的一侧,能连接地面信标设备;所述防护机构位于地面信标设备的两侧;
所述防护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剖面呈直角梯形状或直角三角形状,或是直角梯形及矩形的组合;所述防护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剖面呈等腰梯形状;
所述防护部分包括下底面、垂直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坡面、上底面;所述下底面的四个边分别与垂直面、第一侧面、坡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垂直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第一侧面、上底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垂直面、上底面、坡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垂直面、上底面、坡面固定连接,所述坡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第一侧面、上底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上底面的四个边分别与垂直面、第一侧面、坡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防护机构位于垂直面的一侧设有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锐角,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锐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直角,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直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可在列车正向、反向运行状态下,可有效对信标设备起到防护作用。
同时,本实用新型地铁cbtc信号系统信标地面防护装置,在施工阶段及运营阶段能够有效保护人员,防止人员在行走过程中绊倒及腿部磕伤。
此外,由于地铁线路cbtc系统信号系统地面信标设备的设置原则基本一致,地铁cbtc信号系统信标地面防护装置采用标准件制作工艺,通过组合能够有效满足无源信标、有源信标的安装防护要求,通用性强,而且简化了安装工艺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限制。
该部分的描述只针对几个典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仅局限于实施例描述的范围。相同或相近的现有技术手段与实施例中的一些技术特征进行相互替换也在本实用新型描述和保护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防护机构1。图2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2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护部分11及连接部分13,所述连接部分13与防护部分11连接。
所述连接部分13设置于防护部分11的一侧,能连接地面信标设备5;所述防护机构位于地面信标设备5的两侧;所述防护部分11在第一方向上的剖面呈直角梯形状或直角三角形状,或是直角梯形及矩形的组合;所述防护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剖面呈等腰梯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防护部分11在第一方向上的剖面呈直角梯形状,只的是大致形状呈现直角梯形的形状,可以是不规则直角梯形。如图3所示,防护部分11的剖面为上部的直角图形与下部的矩形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护部分11包括下底面、垂直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坡面、上底面;所述下底面的四个边分别与垂直面、第一侧面、坡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垂直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第一侧面、上底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垂直面、上底面、坡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垂直面、上底面、坡面固定连接,所述坡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第一侧面、上底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上底面的四个边分别与垂直面、第一侧面、坡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机构位于垂直面的一侧设有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锐角,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锐角。或者,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直角,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直角。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防护机构1以及至少一个防护壳体3。所述防护机构1包括防护部分11及连接部分13,所述连接部分13与防护部分11连接;所述连接部分13设置于防护部分11的一侧,能连接所述防护壳体3。所述防护壳体3用来将地面信标设备设置其中;所述防护壳体3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防护机构1。
所述防护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剖面呈直角梯形状或直角三角形状,或是直角梯形及矩形的组合;所述防护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剖面呈等腰梯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防护部分11在第一方向上的剖面呈直角梯形状,只的是大致形状呈现直角梯形的形状,可以是不规则直角梯形。如图3所示,防护部分11的剖面为上部的直角图形与下部的矩形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护部分11包括下底面、垂直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坡面、上底面;所述下底面的四个边分别与垂直面、第一侧面、坡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垂直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第一侧面、上底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垂直面、上底面、坡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垂直面、上底面、坡面固定连接,所述坡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第一侧面、上底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上底面的四个边分别与垂直面、第一侧面、坡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机构位于垂直面的一侧设有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锐角,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锐角。或者,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直角,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直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为地铁cbtc信号系统信标地面防护装置,主要由防护部分及连接部分组成。为防护信标设备安全,有效保障施工人员及运营检修人员身上安全,同时考虑在不影响列车信号接收的前提下,经过技术人员现场设计后,采用梯形防护装置对信标设备进行防护,防护装置材料为高强度尼龙材质。
防护部分采用梯形中空结构,长度225mm,宽度150mm,高度150mm,正面防护角度46°能够有效降低列车运行风阻。防护部分安装在信标前后两侧,成对安装。连接部分长度100mm,宽度25mm,高度10mm,连接部分采用材质与防护部分相同,一次浇筑成型,能够有效保证整体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可在列车正向、反向运行状态下,可有效对信标设备起到防护作用。
同时,本实用新型地铁cbtc信号系统信标地面防护装置,在施工阶段及运营阶段能够有效保护人员,防止人员在行走过程中绊倒及腿部磕伤。
此外,由于地铁线路cbtc系统信号系统地面信标设备的设置原则基本一致,地铁cbtc信号系统信标地面防护装置采用标准件制作工艺,通过组合能够有效满足无源信标、有源信标的安装防护要求,通用性强,而且简化了安装工艺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这里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和应用是说明性的,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限制在上述实施例中。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的变形和改变是可能的,对于那些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实施例的替换和等效的各种部件是公知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本质特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它形式、结构、布置、比例,以及用其它组件、材料和部件来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进行其它变形和改变。
1.一种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防护机构以及至少一个防护壳体;
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护部分及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与防护部分连接;所述连接部分设置于防护部分的一侧,能连接所述防护壳体;
所述防护壳体用来将地面信标设备设置其中;所述防护壳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防护机构;
所述防护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剖面呈直角梯形状或直角三角形状,或是直角梯形及矩形的组合;所述防护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剖面呈等腰梯形状;
所述防护部分包括下底面、垂直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坡面、上底面;所述下底面的四个边分别与垂直面、第一侧面、坡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垂直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第一侧面、上底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垂直面、上底面、坡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垂直面、上底面、坡面固定连接,所述坡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第一侧面、上底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上底面的四个边分别与垂直面、第一侧面、坡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机构位于垂直面的一侧设有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锐角,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锐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直角,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直角。
5.一种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护部分及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与防护部分连接;
所述连接部分设置于防护部分的一侧,能连接地面信标设备;所述防护机构位于地面信标设备的两侧;
所述防护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剖面呈直角梯形状或直角三角形状,或是直角梯形及矩形的组合;所述防护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剖面呈等腰梯形状;
所述防护部分包括下底面、垂直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坡面、上底面;所述下底面的四个边分别与垂直面、第一侧面、坡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垂直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第一侧面、上底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垂直面、上底面、坡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垂直面、上底面、坡面固定连接,所述坡面的四个边分别与下底面、第一侧面、上底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上底面的四个边分别与垂直面、第一侧面、坡面、第二侧面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机构位于垂直面的一侧设有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锐角,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锐角。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面信标设备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直角,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呈直角。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