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耐火材料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耐火材料生产中转自卸车。
背景技术:
耐火材料生产过程中各工序之间的材料运输要用到手推中转车,目前使用的手推车包括手动卸料和自动卸料两种,手动卸料通过人工翻转车斗将车斗内的材料卸下,劳动强度大,自动卸料通过液压杆翻转车斗将车斗内的材料卸下,然而耐火材料生产车间的粉尘较多,特别是卸料的一瞬间会产生大量的粉尘,粉尘附着在液压杆上使液压杆的使用寿命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耐火材料生产中转自卸车,有效的解决了耐火材料生产车间内的粉尘减少耐火材料生产中转自卸车的寿命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一个车斗,车斗的底板能围绕其靠近车把的一端上下摆动;车斗的前后两侧固定有两个能密闭的壳体,每个壳体内分别装有一个支撑板,每个支撑板的一端安装在壳体内,另一端能围绕安装端水平转动;当两个支撑板的非安装端转出壳体时,两个壳体不密闭,两个支撑板能支撑底板使车斗底部封闭,当两个支撑板完全转入对应侧的壳体内时,两个壳体密闭,车斗底部打开。
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能自动快速卸料,解决了耐火材料生产车间内的粉尘减少耐火材料生产中转自卸车的寿命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a向阶梯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去掉两侧壳体的上端面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b-b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两个支撑板不支撑底板时的状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c-c向剖视图。
以上各图中6代表支柱,7代表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7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车斗,车斗的底板2能围绕其靠近车把3的一端上下摆动;车斗的前后两侧固定有两个能密闭的壳体4,每个壳体4内分别装有一个支撑板5,每个支撑板5的一端安装在壳体4内,另一端能围绕安装端水平转动;当两个支撑板5的非安装端转出壳体4时,两个壳体4不密闭,两个支撑板5能支撑底板2使车斗底部封闭,当两个支撑板5完全转入对应侧的壳体4内时,两个壳体4密闭,车斗底部打开。
所述的车斗外部有一个转轴8,转轴8的两端分别插装在两个壳体4上,底板2靠近车把3的一端固定在转轴8上,当底板2不被支撑时,底板2围绕转轴8的中心轴线向下摆动。
所述的每个壳体4内装有一个水平放置的不完全齿轮9,每个支撑板5的安装端固定有一个轴套10,每个轴套10套装在对应的不完全齿轮9的芯轴上,每个不完全齿轮9啮合有一个齿条11,每个齿条11上固定有一个水平的拉杆,两个拉杆在对应侧壳体4的右侧侧壁上穿出并经一个连接杆连接构成一个u形杆12;当水平左右推拉u形杆12时,两个齿条11同时水平左右移动,每个齿条11带动与其啮合的不完全齿轮9转动,每个不完全齿轮9带动与其同轴安装的支撑板5转动。
所述的每个壳体4靠近对应侧齿条11的侧壁上设有一个水平的滑槽,齿条11上固定有一个置于滑槽内的滑块;当水平推拉u形杆12时,每个齿条11带动与其固定的滑块在对应侧的滑槽内滑动,保证两个齿条11水平移动。
所述的每个支撑板5的上端面上装有多个滚珠13,两个支撑板5上安装滚珠13使两个支撑板5在转动的过程中与底板2之间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减少支撑板5与底板2之间的摩擦阻力。
所述的两个壳体4相对的侧壁上均开有一个安装槽,每个安装槽内装有一个竖板14,每个竖板14的上端是由内至外向上倾斜的斜面,每个竖板14的下端穿过并伸出对应侧壳体4的下端面,每个竖板1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一个平板15,每个平板15与对应侧的壳体4的下端面之间设有多个始终处于拉伸状态的压簧16,压簧16的一端与对应的平板1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壳体4固定连接;当两个支撑板5的非安装端转出壳体4外的过程中挤压对应侧竖板14上端的斜面,使两个竖板14向下移动,压簧16进一步被拉伸,两个壳体4上的安装槽被打开,此时两个壳体4不密闭;当两个支撑板5的非安装端转入壳体4内的过程中,两个竖板14在对应的压簧16的作用下向上复位,当两个支撑板5完全转入壳体4内时,两个竖板14的上端与对应侧壳体4上的安装槽的上端面接触,安装槽被密闭,此时两个壳体4被密闭。
所述的两个支撑板5的非安装端为圆滑的曲面,避免两个支撑板5挤压对应侧竖板14上端的斜面时被卡死。
所述的底板2远离车把3的一端和车斗外部靠近车把3的位置分别固定有一个吊环,两个吊环上固定有一个拉绳17;拉动拉绳17可以使底板2围绕转轴8向上摆动。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每个壳体4靠近车把3的一端固定有一个支柱6,另一端装有一个车轮7,当往车斗内装料时,两个支柱6的下端与地面接触,此时两个支柱6和两个车轮7共同支撑自卸车并且两个支柱6的下端与地面接触时自卸车不会轻易发生移动。
操作人员一只手拉动拉绳17使底板2向上摆动至水平状态,另一只手向左推动u形杆12,两个齿条11同时水平向左移动,每个齿条11上固定的滑块在对应的滑槽内水平向左移动,两个齿条11带动两个不完全齿轮9转,两个不完全齿轮9和两个轴套10与其对应的芯轴通过键连接,两个芯轴通过轴承与固定在壳体4上的转轴8连接件连接,两个不完全齿轮9带动与其同轴安装的支撑板5朝壳体4外转动,当两个支撑板5远离对应侧不完全齿轮9的一端与对应侧竖板14上端的斜面接触时,两个支撑板5开始挤压对应侧的竖板14向下移动,对应侧的压簧16进一步被拉伸,两个壳体4上的安装槽被打开,此时两个壳体4不再密闭,当两个支撑板5远离对应侧不完全齿轮9的一端完全转出对应的壳体4时,两个竖板14置于两个支撑板5的下方;当两个不完全齿轮9带动两个支撑板5转动90°后,两个支撑板5与转轴8平行并支撑底板2远离转轴8的一端,底板2的下端面与两个支撑板5上端面上滚珠13接触,底板2在两个支撑板5和转轴8的支撑下保持水平状态并密闭车斗的下端开口,如图4和图5所示。
当车斗内装满需要转运的材料时,操作人员的向上抬起车把3使两个支柱6离地,推动自卸车将材料推送到目的地,放下两个车把3使两个支柱6的下端与地面接触,向右拉动u形杆12,两个齿条11同时水平向右移动,每个齿条11上固定的滑块在对应的滑槽内水平向右移动,两个不完全齿轮9带动两个支撑板5朝壳体4内转动,当两个支撑板5转动90°后完全置于壳体4内,两个竖板14在对应压簧16的作用下向上复位密闭对应的壳体4,当底板2远离转轴8的一端失去两个支撑板5的支撑时围绕转轴8向下摆动,此时车斗内的材料落下,完成卸料,车斗的左右两个箱壁均为由上至下朝车斗内部倾斜的斜面,方便车斗内的材料滑落,如图7所示;当车斗内的材料落下的瞬间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此时两个壳体4密闭,使齿条11、不完全齿轮9和支撑板5上滚珠13不与粉尘接触,避免粉尘影响它们的正常使用寿命。
通过对不完全齿轮9和齿条11齿数的设计使每次齿条11带动不完全齿轮9转动90°,以及对水平滑槽长度进行设计使齿条11每次移动的位移刚好带动不完全齿轮9转动90°,从而使两个支撑板5更好的支撑底板2。
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优点:本自卸车通过抽拉u形杆12即可完成自动快速卸料,操作简单、快捷;卸料瞬间会产生大量粉尘,两组齿条11、不完全齿轮9和支撑板5上的滚珠13在此时分别置于两个密闭的壳体4内,避免了粉尘影响它们的正常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能自动快速卸料,解决了耐火材料生产车间内的粉尘减少耐火材料生产中转自卸车的寿命的问题。
1.一种耐火材料生产中转自卸车,包括一个车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斗的底板(2)能围绕其靠近车把(3)的一端上下摆动;车斗的前后两侧固定有两个能密闭的壳体(4),每个壳体(4)内分别装有一个支撑板(5),每个支撑板(5)的一端安装在壳体(4)内,另一端能围绕安装端水平转动;当两个支撑板(5)的非安装端转出壳体(4)时,两个壳体(4)不密闭,两个支撑板(5)能支撑底板(2)使车斗底部封闭,当两个支撑板(5)完全转入对应侧的壳体(4)内时,两个壳体(4)密闭,车斗底部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火材料生产中转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斗外部有一个转轴(8),转轴(8)的两端分别插装在两个壳体(4)上,底板(2)靠近车把(3)的一端固定在转轴(8)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火材料生产中转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壳体(4)内装有一个水平放置的不完全齿轮(9),每个支撑板(5)的安装端固定有一个轴套(10),每个轴套(10)套装在对应的不完全齿轮(9)的芯轴上,每个不完全齿轮(9)啮合有一个齿条(11),每个齿条(11)上固定有一个水平的拉杆,两个拉杆在对应侧壳体(4)的右侧侧壁上穿出并经一个连接杆连接构成一个u形杆(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火材料生产中转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壳体(4)靠近对应侧齿条(11)的侧壁上设有一个水平的滑槽,齿条(11)上固定有一个置于滑槽内的滑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火材料生产中转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支撑板(5)的上端面上装有多个滚珠(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火材料生产中转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壳体(4)相对的侧壁上均开有一个安装槽,每个安装槽内装有一个竖板(14),每个竖板(14)的上端是由内至外向上倾斜的斜面,每个竖板(14)的下端穿过并伸出对应侧壳体(4)的下端面,每个竖板(1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一个平板(15),每个平板(15)与对应侧的壳体(4)的下端面之间设有多个始终处于拉伸状态的压簧(16),压簧(16)的一端与对应的平板(1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壳体(4)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火材料生产中转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2)远离车把(3)的一端和车斗外部靠近车把(3)的位置分别固定有一个吊环,两个吊环上固定有一个拉绳(17)。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