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沥青转运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
背景技术:
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具有沥青用量高、矿粉含量高、拌和温度高的“三高”特点。浇筑式沥青混合料所具有的结构特点使其内部空隙率接近零,且所铺筑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结构层具有非常好的抗渗性和柔韧性,同时,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具有流动性,采用浇筑式摊铺,一般不需要进行碾压,只需简单的摊铺整平即可完成施工,避免了推铺碾压埋下的质量隐患,如温度离析、骨料离析等。冷却后其自然形成强度,具有非常强的整体性。因而,浇筑式沥青混合料适应于桥面铺装等一些特殊铺装的使用要求。
拌合楼生产出来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还需要不断地拌和保温,以免混合料发生离析和温度降低而无法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因此,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运输需要使用专门的运输设备,即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然而现有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在运输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过程中,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极易损失,尤其是在长距离运输和冬季外界气温较低的情况下,靠近转运车车厢壁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快,容易导致浇筑式沥青混合料产生温度离析,从而难以保证沥青混合料在到达施工场地时还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在运输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过程中,由于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温度降低而易发生温度离析的问题,保证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质量,且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料箱,所述车体上设置有供料箱安装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一端转动安装有活动架,所述料箱安装在活动架上,所述固定架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活动架倾转的第一油缸,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端与活动架连接;
所述料箱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和烟气出口,所述料箱自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外围板、中间围板和内围板,所述外围板和中间围板之间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中间围板和内围板之间形成加热腔,所述加热腔与烟气出口连通,所述内围板内设置有对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进行搅拌的搅拌器,所述料箱靠近车头的一侧设置有为搅拌器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所述料箱远离车头的一侧设置有出料机构;
所述搅拌器包括沿料箱长度方向布设的搅拌轴、多个套装在搅拌轴上的搅拌臂和连接在多个搅拌臂远离搅拌轴一端的搅拌叶片,所述搅拌轴包括两个圆轴段和连接在两个所述圆轴段之间的方轴段,多个所述搅拌臂沿所述方轴段长度方向均匀布设,所述搅拌臂通过轴瓦套装在所述方轴段上,所述轴瓦包括连接在搅拌臂远离搅拌叶片一端的第一轴瓦和与第一轴瓦配合的第二轴瓦,相邻四个搅拌臂之间呈十字形布设,且相邻两个搅拌臂之间呈垂直布设,所述搅拌臂为空心结构,且所述搅拌臂的横截面由靠近搅拌轴一端向远离搅拌轴一端逐渐缩小。
上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料箱远离车头一侧侧壁上的出料壳、设置在出料壳内的弧形板和安装在出料壳上且带动弧形板摆动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沿弧形板水平方向布设且位于弧形板两端的两个连接臂、安装在出料壳上的转轴、安装在转轴中部的第一连杆和与第一连杆铰接的第二连杆,以及安装在转轴端部的第二油缸,两个所述连接臂远离弧形板的一端与出料壳连接,所述第二连杆远离第一连杆的一端与弧形板连接,所述料箱远离车头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供第二油缸安装的水平支撑板和对称设置在水平支撑板底部两端且对水平支撑板进行支撑的竖直支撑板,所述水平支撑板上设置有供第二油缸安装的安装座,所述第二油缸的活塞端通过连接件与转轴连接。
上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为保温矿棉。
上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加热腔分隔成对称的两个子加热腔,两个所述子加热腔内均设置有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设置在中间围板与内围板之间的火管和多个用于引导烟气呈“s”形流动的烟气导流板,所述料箱靠近出料机构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加热火管的燃烧器,所述火管的入口端伸出料箱侧壁与燃烧器的出口连接。
上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烟气喷射口,所述烟气喷射口包括设置在火管上的第一行喷射口和第二行喷射口,所述第一行喷射口的中心线与第二行喷射口的中心线之间呈垂直布设。
上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喷射口包括三组沿火管长度方向均布的第一喷射口,三组所述第一喷射口的直径自远离燃烧器的一端向靠近燃烧器的一端逐渐增大,每组所述第一喷射口均包括多个沿火管长度方向均布且尺寸相同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行喷射口包括三组沿火管长度方向均布的第二喷射口,三组所述第二喷射口的直径自远离燃烧器的一端向靠近燃烧器的一端逐渐增大,每组所述第二喷射口均包括多个沿火管长度方向均布且尺寸相同的第二通孔。
上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导流板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下烟气导流板、中烟气导流板和上烟气导流板,所述下烟气导流板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第一烟气导流板和第二烟气导流板,所述中烟气导流板为第三烟气导流板,所述上烟气导流板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第四烟气导流板和第五烟气导流板,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第二烟气导流板、第三烟气导流板和第四烟气导流板,以及第五烟气导流板之间呈交错布设;
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第二烟气导流板、第四烟气导流板和第五烟气导流板均包括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第二烟气导流板、第四烟气导流板和第五烟气导流板中的所述第二连接板均与中间围板连接,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第二烟气导流板、第四烟气导流板和第五烟气导流板中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由靠近中间围板一侧至远离中间围板一侧逐渐倾斜布设,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第二烟气导流板、第四烟气导流板和第五烟气导流板中的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中间围板的一端抵于内围板上,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第二烟气导流板、第四烟气导流板和第五烟气导流板中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中间围板之间形成的锐角的取值范围为35°~75°;
所述第三烟气导流板为水平板,所述第三烟气导流板与中间围板之间呈垂直布设。
上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围板上设置有对第一烟气导流板进行加固的第一加固板、对第二烟气导流板进行加固的第二加固板、对第四烟气导流板进行加固的第四加固板,以及对第五烟气导流板进行加固的第五加固板。
上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发动机和与发动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减速器,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与搅拌轴传动连接。
上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箱两端的侧壁上开设有测温口,所述测温口依次穿过外围板、保温矿棉和中间围板伸入到所述加热腔中,所述测温口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外围板和中间围板之间设置保温层,能够在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运输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过程中对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进行保温,从而减少靠近转运车车厢壁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损失,避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产生温度离析,保证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在到达施工场地时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同时,能够有效减少高温烟气在加热腔中热量的损失,使高温烟气和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料箱内设置搅拌器,能够在加热机构加热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过程中,对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进行搅拌,使得料箱内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受热更加均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在运输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过程中,由于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温度降低而易发生温度离析的问题,保证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质量,且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除去车体、固定架和第一油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搅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出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料箱与烟气导流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燃烧器与火管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体;2—料箱;3—进料口;
4—出料机构;4-1—出料壳;4-2—连接臂;
4-3—弧形板;4-4—转轴;4-5—第一连杆;
4-6—第二连杆;4-7—第二油缸;4-8—安装座;
4-9—水平支撑板;4-10—竖直支撑板;5—第一油缸;
6—搅拌器;6-1—搅拌轴;6-2—搅拌臂;
6-3—搅拌叶片;6-4—第一轴瓦;6-5—第二轴瓦;
7—发动机;8—减速器;9—燃烧器;
10—火管;10-1—第一行喷射口;10-2—第二行喷射口;
11—烟气出口;12—固定架;13—烟气导流板;
13-1—第一烟气导流板;13-2—第二烟气导流板;
13-3—第三烟气导流板;13-4—第四烟气导流板;
13-5—第五烟气导流板;14-1—第一加固板;14-2—第二加固板;
14-4—第四加固板;14-5—第五加固板;15—活动架;
16—外围板;17—中间围板;18—内围板;
19—保温矿棉;20—隔板;21—测温口;
22—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车体1和设置在车体1上的料箱2,所述车体1上设置有供料箱2安装的固定架12,所述固定架12的一端转动安装有活动架15,所述料箱2安装在活动架15上,所述固定架12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活动架15倾转的第一油缸5,所述第一油缸5的活塞端与活动架15连接;
所述料箱2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3和烟气出口11,所述料箱2自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外围板16、中间围板17和内围板18,所述外围板16和中间围板17之间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中间围板17和内围板18之间形成加热腔,所述加热腔与烟气出口11连通,所述内围板18内设置有对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进行搅拌的搅拌器6,所述料箱2靠近车头的一侧设置有为搅拌器6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所述料箱2远离车头的一侧设置有出料机构4;
所述搅拌器6包括沿料箱2长度方向布设的搅拌轴6-1、多个套装在搅拌轴6-1上的搅拌臂6-2和连接在多个搅拌臂6-2远离搅拌轴6-1一端的搅拌叶片6-3,所述搅拌轴6-1包括两个圆轴段和连接在两个所述圆轴段之间的方轴段,多个所述搅拌臂6-2沿所述方轴段长度方向均匀布设,所述搅拌臂6-2通过轴瓦套装在所述方轴段上,所述轴瓦包括连接在搅拌臂6-2远离搅拌叶片6-3一端的第一轴瓦6-4和与第一轴瓦6-4配合的第二轴瓦6-5,相邻四个搅拌臂6-2之间呈十字形布设,且相邻两个搅拌臂6-2之间呈垂直布设,所述搅拌臂6-2为空心结构,且所述搅拌臂6-2的横截面由靠近搅拌轴6-1一端向远离搅拌轴6-1一端逐渐缩小。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外围板16和中间围板17之间设置保温层,能够在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运输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过程中对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进行保温,从而减少靠近转运车车厢壁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损失,避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产生温度离析,保证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在到达施工场地时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同时,能够有效减少高温烟气在加热腔中热量的损失,使高温烟气和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料箱2内设置搅拌器6,能够在加热机构加热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过程中,对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进行搅拌,使得料箱2内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受热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器6的搅拌臂6-2为空心结构,这样能够有效减轻搅拌臂6-2的自重,便于发动机7带动搅拌器6转动对料箱2中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进行拌和,同时能够减少发动机7的功率消耗和燃油消耗,降低运输成本。
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器6的搅拌臂6-2的横截面由靠近搅拌轴6-1一端向远离搅拌轴6-1一端逐渐缩小,这样能够减小搅拌臂6-2在浇筑式沥青混合料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便于发动机7带动搅拌器6转动对料箱2中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进行拌和,同时,能够延长搅拌臂6-2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轴6-1包括两个圆轴段和连接在两个圆轴段之间的方轴段,多个搅拌臂6-2沿方轴段长度方向均匀布设,这样能够减少搅拌轴6-1与轴瓦之间的产生的相对位移,从而保证相邻两个搅拌臂6-2之间夹角的稳定和搅拌器6的拌和效果,使得料箱2内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受热均匀。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围板16采用不锈钢拉丝装饰板,所述不锈钢拉丝装饰板同时具备耐腐蚀和耐磨的特性,因而,适用于制作料箱2的外围板16。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搅拌器6的转速为8r/min~10r/min,这样能在保证搅拌器6拌和效果的同时避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发生离析,进而保证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质量。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料机构4包括设置在料箱2远离车头一侧侧壁上的出料壳4-1、设置在出料壳4-1内的弧形板4-3和安装在出料壳4-1上且带动弧形板4-3摆动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沿弧形板4-3水平方向布设且位于弧形板4-3两端的两个连接臂4-2、安装在出料壳4-1上的转轴4-4、安装在转轴4-4中部的第一连杆4-5和与第一连杆4-5铰接的第二连杆4-6,以及安装在转轴4-4端部的第二油缸4-7,两个所述连接臂4-2远离弧形板4-3的一端与出料壳4-1连接,所述第二连杆4-6远离第一连杆4-5的一端与弧形板4-3连接,所述料箱2远离车头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供第二油缸4-7安装的水平支撑板4-9和对称设置在水平支撑板4-9底部两端且对水平支撑板4-9进行支撑的竖直支撑板4-10,所述水平支撑板4-9上设置有供第二油缸4-7安装的安装座4-8,所述第二油缸4-7的活塞端通过连接件与转轴4-4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料箱2靠近出料机构4一侧的侧壁上开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壳4-1围绕出料口设置,所述弧形板4-3处于初始位置时恰好将出料口完全封闭。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支撑板4-9上安装有轴承座,所述搅拌轴6-1靠近出料机构4的一端伸出料箱2侧壁与轴承座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能够通过控制第二油缸4-7活塞杆的伸缩带动转轴4-4转动,转轴4-4转动带动第一连杆4-5和与第一连杆4-5铰接的第二连杆4-6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二连杆4-6连接的弧形板4-3在出料壳4-1内上下摆动,实现对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出料流量的控制。
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当该转运车出料时,先控制第一油缸5的活塞杆伸长,带动活动架15和料箱2同时向远离固定架12方向倾转,之后再控制第二油缸4-7的活塞杆伸长,带动弧形板4-3在出料壳4-1向上摆动,浇筑式沥青混合料从出料口流出,在该转运车出料的过程中,搅拌器6始终保持匀速转动,将料箱2内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向出料口方向推进,以确保出料更加顺畅。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为保温矿棉19。所述保温矿棉19具有质轻、耐久、不燃、保温隔热效果好等优点,从而能够保证保温层的保温效果和使用安全性。
如图1、图2、图3、图6、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隔板20,所述隔板20将所述加热腔分隔成对称的两个子加热腔,两个所述子加热腔内均设置有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设置在中间围板17与内围板18之间的火管10和多个用于引导烟气呈“s”形流动的烟气导流板13,所述料箱2靠近出料机构4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加热火管10的燃烧器9,所述火管10的入口端伸出料箱2侧壁与燃烧器9的出口连接。
如图2、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火管1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烟气喷射口,所述烟气喷射口包括设置在火管10上的第一行喷射口10-1和第二行喷射口10-2,所述第一行喷射口10-1的中心线与第二行喷射口10-2的中心线之间呈垂直布设。
如图2、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喷射口10-1包括三组沿火管10长度方向均布的第一喷射口,三组所述第一喷射口的直径自远离燃烧器9的一端向靠近燃烧器9的一端逐渐增大,每组所述第一喷射口均包括多个沿火管10长度方向均布且尺寸相同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行喷射口10-2包括三组沿火管10长度方向均布的第二喷射口,三组所述第二喷射口的直径自远离燃烧器9的一端向靠近燃烧器9的一端逐渐增大,每组所述第二喷射口均包括多个沿火管10长度方向均布且尺寸相同的第二通孔。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喷射口10-1设置在火管10靠近隔板20一侧且靠近料箱2的底部,这样能保证从火管10的第一行喷射口10-1中喷出的高温烟气在中间围板17、隔板20和内围板18围成的区域内形成高温烟气环流,从而使料箱2内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在料箱2宽度方向上的受热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喷射口10-1包括三组沿火管10长度方向均布的第一喷射口,三组所述第一喷射口的直径自远离燃烧器9的一端向靠近燃烧器9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行喷射口10-2包括三组沿火管10长度方向均布的第二喷射口,三组所述第二喷射口的直径自远离燃烧器9的一端向靠近燃烧器9的一端逐渐增大;这样能够保证从第一行喷射口10-1和第二行喷射口10-2中喷射出的高温烟气沿火管10长度方向的温度更均匀,进而保证料箱2内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在料箱2长度方向上的受热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中,在中间围板17、隔板20和内围板18围成的区域内形成高温烟气环流与从火管10的第二行喷射口10-2中喷出的高温烟气汇合后沿着烟气导流板13向烟气出口11运动。
如图3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烟气导流板13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下烟气导流板、中烟气导流板和上烟气导流板,所述下烟气导流板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第一烟气导流板13-1和第二烟气导流板13-2,所述中烟气导流板为第三烟气导流板13-3,所述上烟气导流板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三烟气导流板13-3和第四烟气导流板13-4,以及第五烟气导流板13-5之间呈交错布设;
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均包括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中的所述第二连接板均与中间围板17连接,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中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由靠近中间围板17一侧至远离中间围板17一侧逐渐倾斜布设,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中的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中间围板17的一端抵于内围板18上,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中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中间围板17之间形成的锐角的取值范围为35°~75°;
所述第三烟气导流板13-3为水平板,所述第三烟气导流板13-3与中间围板17之间呈垂直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三烟气导流板13-3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的一端固定在料箱2的一端,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三烟气导流板13-3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的另一端与料箱2的另一端不接触;所述第二烟气导流板13-2和第四烟气导流板13-4与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三烟气导流板13-3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布设位置相反,以保证从烟气喷射口中喷出的高温烟气能在加热腔内呈“s”形流动,从而增加高温烟气与料箱2的侧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面积,提高高温烟气利用率和加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中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中间围板17之间形成的锐角的取值范围为35°~75°;第三烟气导流板13-3与中间围板17之间呈垂直布设。这样能使得高温烟气以最佳的流速通过烟气导流板13,增加了高温烟气的换热时间,进而增加了高温烟气的换热效率,充分利用了高温烟气的热能,加强了对料箱2内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加热效果。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围板18上设置有对第一烟气导流板13-1进行加固的第一加固板14-1、对第二烟气导流板13-2进行加固的第二加固板14-2、对第四烟气导流板13-4进行加固的第四加固板14-4,以及对第五烟气导流板13-5进行加固的第五加固板14-5。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加固板14-1、第二加固板14-2、第四加固板14-4和第五加固板14-5,能够增加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与内围板18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发动机7和与发动机7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减速器8,所述减速器8的输出轴与搅拌轴6-1传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7为柴油发动机,所述柴油发动机输出的动力经减速器8减速增扭后传输至搅拌轴6-1。
如图2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料箱2两端的侧壁上开设有测温口21,所述测温口21依次穿过外围板16、保温矿棉19和中间围板17伸入到所述加热腔中,所述测温口21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2。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料箱2两端的侧壁上开设测温口21,并在测温口21内设置温度传感器22,使用者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22测量加热腔中高温烟气的温度,判断料箱2中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实际使用中,加热腔中高温烟气的温度与料箱2中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之间相差1℃~2℃。
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22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或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22的型号为ck-01a。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和设置在车体(1)上的料箱(2),所述车体(1)上设置有供料箱(2)安装的固定架(12),所述固定架(12)的一端转动安装有活动架(15),所述料箱(2)安装在活动架(15)上,所述固定架(12)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活动架(15)倾转的第一油缸(5),所述第一油缸(5)的活塞端与活动架(15)连接;
所述料箱(2)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3)和烟气出口(11),所述料箱(2)自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外围板(16)、中间围板(17)和内围板(18),所述外围板(16)和中间围板(17)之间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中间围板(17)和内围板(18)之间形成加热腔,所述加热腔与烟气出口(11)连通,所述内围板(18)内设置有对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进行搅拌的搅拌器(6),所述料箱(2)靠近车头的一侧设置有为搅拌器(6)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所述料箱(2)远离车头的一侧设置有出料机构(4);
所述搅拌器(6)包括沿料箱(2)长度方向布设的搅拌轴(6-1)、多个套装在搅拌轴(6-1)上的搅拌臂(6-2)和连接在多个搅拌臂(6-2)远离搅拌轴(6-1)一端的搅拌叶片(6-3),所述搅拌轴(6-1)包括两个圆轴段和连接在两个所述圆轴段之间的方轴段,多个所述搅拌臂(6-2)沿所述方轴段长度方向均匀布设,所述搅拌臂(6-2)通过轴瓦套装在所述方轴段上,所述轴瓦包括连接在搅拌臂(6-2)远离搅拌叶片(6-3)一端的第一轴瓦(6-4)和与第一轴瓦(6-4)配合的第二轴瓦(6-5),相邻四个搅拌臂(6-2)之间呈十字形布设,且相邻两个搅拌臂(6-2)之间呈垂直布设,所述搅拌臂(6-2)为空心结构,且所述搅拌臂(6-2)的横截面由靠近搅拌轴(6-1)一端向远离搅拌轴(6-1)一端逐渐缩小。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机构(4)包括设置在料箱(2)远离车头一侧侧壁上的出料壳(4-1)、设置在出料壳(4-1)内的弧形板(4-3)和安装在出料壳(4-1)上且带动弧形板(4-3)摆动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沿弧形板(4-3)水平方向布设且位于弧形板(4-3)两端的两个连接臂(4-2)、安装在出料壳(4-1)上的转轴(4-4)、安装在转轴(4-4)中部的第一连杆(4-5)和与第一连杆(4-5)铰接的第二连杆(4-6),以及安装在转轴(4-4)端部的第二油缸(4-7),两个所述连接臂(4-2)远离弧形板(4-3)的一端与出料壳(4-1)连接,所述第二连杆(4-6)远离第一连杆(4-5)的一端与弧形板(4-3)连接,所述料箱(2)远离车头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供第二油缸(4-7)安装的水平支撑板(4-9)和对称设置在水平支撑板(4-9)底部两端且对水平支撑板(4-9)进行支撑的竖直支撑板(4-10),所述水平支撑板(4-9)上设置有供第二油缸(4-7)安装的安装座(4-8),所述第二油缸(4-7)的活塞端通过连接件与转轴(4-4)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为保温矿棉(19)。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隔板(20),所述隔板(20)将所述加热腔分隔成对称的两个子加热腔,两个所述子加热腔内均设置有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设置在中间围板(17)与内围板(18)之间的火管(10)和多个用于引导烟气呈“s”形流动的烟气导流板(13),所述料箱(2)靠近出料机构(4)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加热火管(10)的燃烧器(9),所述火管(10)的入口端伸出料箱(2)侧壁与燃烧器(9)的出口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管(1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烟气喷射口,所述烟气喷射口包括设置在火管(10)上的第一行喷射口(10-1)和第二行喷射口(10-2),所述第一行喷射口(10-1)的中心线与第二行喷射口(10-2)的中心线之间呈垂直布设。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喷射口(10-1)包括三组沿火管(10)长度方向均布的第一喷射口,三组所述第一喷射口的直径自远离燃烧器(9)的一端向靠近燃烧器(9)的一端逐渐增大,每组所述第一喷射口均包括多个沿火管(10)长度方向均布且尺寸相同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行喷射口(10-2)包括三组沿火管(10)长度方向均布的第二喷射口,三组所述第二喷射口的直径自远离燃烧器(9)的一端向靠近燃烧器(9)的一端逐渐增大,每组所述第二喷射口均包括多个沿火管(10)长度方向均布且尺寸相同的第二通孔。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导流板(13)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下烟气导流板、中烟气导流板和上烟气导流板,所述下烟气导流板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第一烟气导流板(13-1)和第二烟气导流板(13-2),所述中烟气导流板为第三烟气导流板(13-3),所述上烟气导流板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三烟气导流板(13-3)和第四烟气导流板(13-4),以及第五烟气导流板(13-5)之间呈交错布设;
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均包括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中的所述第二连接板均与中间围板(17)连接,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中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由靠近中间围板(17)一侧至远离中间围板(17)一侧逐渐倾斜布设,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中的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中间围板(17)的一端抵于内围板(18)上,所述第一烟气导流板(13-1)、第二烟气导流板(13-2)、第四烟气导流板(13-4)和第五烟气导流板(13-5)中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中间围板(17)之间形成的锐角的取值范围为35°~75°;
所述第三烟气导流板(13-3)为水平板,所述第三烟气导流板(13-3)与中间围板(17)之间呈垂直布设。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围板(18)上设置有对第一烟气导流板(13-1)进行加固的第一加固板(14-1)、对第二烟气导流板(13-2)进行加固的第二加固板(14-2)、对第四烟气导流板(13-4)进行加固的第四加固板(14-4),以及对第五烟气导流板(13-5)进行加固的第五加固板(14-5)。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发动机(7)和与发动机(7)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减速器(8),所述减速器(8)的输出轴与搅拌轴(6-1)传动连接。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箱(2)两端的侧壁上开设有测温口(21),所述测温口(21)依次穿过外围板(16)、保温矿棉(19)和中间围板(17)伸入到所述加热腔中,所述测温口(21)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2)。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