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装置和载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式载物车。
背景技术:
折叠推车是指采用折叠的方式缩小自身体积的推车。折叠推车能够便于人们运转物品,同时由于其可以折叠,还具有方便携带和收纳的优点。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各种形式的手推车。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推车一般都是较小型的,类似于婴儿车或者用于买菜的购物手推车。通常地,此类婴儿车或者购物手推车的结构较简单,容易实现折叠,但也存在载重能力弱的缺点;而对应地,载重能力较强的手推车一般难以实现折叠。业界亟需提供一种能够折叠的载物车,以满足工厂、车间等对载重能力要求较高的需求。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折叠式载物车,能够在实现可折叠功能,还具有突出的装载能力和载重能力。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折叠式载物车,包括车架体、若干轮子和一个手持推杆,所述轮子设置于所述车架体下方,所述手持推杆设置于所述车架体上;所述车架体包括底部支撑架、前固定架、后固定架、左连接架和右连接架;
所述底部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中部连接轴;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上,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上,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的底部;
所述左连接架分别铰接于所述底部支撑架、所述前固定架和所述后固定架,所述右连接架分别铰接于所述底部支撑架、所述前固定架和所述后固定架。
与现有技术现比,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方面,通过底部支撑架、前固定架、后固定架、左连接架和右连接架之间的铰接结构,可实现可折叠功能;另一方面,底部支撑架展开后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相比起现有技术中的折叠车,本实用新型中的载物车的空间更大,装载能力更强;同时,底部支撑架的设置还能降低载物车的重心,有利于提高载重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左连接架包括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
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中部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中部与所述第四连接臂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三连接臂和所述第四连接臂形成x型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四连接臂的一端,所述第四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第四连接臂的连接处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
所述右连接架包括第五连接臂、第六连接臂、第七连接臂和第八连接臂;
所述第五连接臂的中部与所述第六连接臂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五连接臂和所述第六连接臂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七连接臂的中部与所述第八连接臂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七连接臂和所述第八连接臂形成x型结构;
所述第五连接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所述第五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七连接臂的一端,所述第七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所述第六连接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所述第六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八连接臂的一端,所述第八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所述第六连接臂和所述第八连接臂的连接处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组成左连接架,由第五连接臂、第六连接臂、第七连接臂和第八连接臂组成右连接架,通过左连接架和右连接架与底部支撑架、前固定架、后固定架之间的铰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载物车的可折叠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支撑架、所述前固定架、所述后固定架、所述左连接架和所述右连接架之间设置有柔性载物篮,所述柔性载物篮的底部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一操作环。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置有柔性载物篮,便于装载小型物品,使得本载物车的适用范围更加广。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载物篮为帆布载物篮,所述柔性载物篮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撑架、所述前固定架、所述后固定架、所述左连接架和所述右连接架之间。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帆布载物篮具有强度高和易于折叠的特点,适用于本载物车上。
进一步地,所述手持推杆固定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架上,所述手持推杆的高度大于所述后固定架的高度。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在降低载物车重心的同时还便于操作人员手推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手持推杆包括固定杆、活动杆和手持部,所述固定杆固定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架上,所述活动杆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杆上,所述手持部设置于所述活动杆的上端。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进一步缩小载物车的体积,更加方便携带和收纳。
进一步地,所述车架体的材质为不锈钢或者铝合金。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不锈钢或者铝合金作为车架体,具有强度高和重量轻的优点。
进一步地,所述轮子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轮子分别为第一前轮、第二前轮、第一后轮和第二后轮;
所述第一前轮通过第一定向轮架设置于所述前固定架上,所述第二前轮通过第二定向轮架设置于所述前固定架上,所述第一后轮通过第一万向轮架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架上,所述第二后轮通过第二万向轮架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架上。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操作人员在使用本载物车的过程中调整其前进方向。
进一步地,还包括蓄电池、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
所述蓄电池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车架体上;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定向轮架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前轮前后转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定向轮架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前轮前后转动。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蓄电池可拆卸地设置在车架体上,一方面便于充电,另一方面还能便于在不需要使用电动驱动功能时取下蓄电池,减轻载物车的重量。
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的背面设置有挂扣,所述蓄电池通过所述挂扣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后固定架上。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挂扣实现可拆卸功能,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载物车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载物车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载物车中车架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载物车中车架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载物车中底部支撑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载物车的折叠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载物车中轮子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载物车中蓄电池与车架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载物车中手持推杆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载物车中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底部支撑架1、前固定架2、后固定架3、左连接架4、右连接架5、轮子6、手持推杆7、柔性载物篮8、蓄电池9、第一驱动电机m1、第二驱动电机m2;
第一支撑架11、第二支撑架12、中部连接轴13;
第一连接臂41、第二连接臂42、第三连接臂43、第四连接臂44;
第五连接臂51、第六连接臂52、第七连接臂53、第八连接臂54;
固定杆71、活动杆72、手持部73;
第一前轮61、第二前轮62、第一后轮63、第二后轮64、第一定向轮架65、第二定向轮架66、第一万向轮架67、第二万向轮架68;
挂扣9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折叠式载物车,包括车架体、若干轮子6和一个手持推杆7,所述轮子6设置于所述车架体下方,所述手持推杆7设置于所述车架体上。
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推车通常为较小型的折叠推车,类似于婴儿车或者用于买菜的购物手推车,此类折叠推车的重心较高,仅需要设置有一个用于实现折叠的竖轴,再基于这个竖杆设置其他的活动杆72,通过活动杆72铰接在竖轴,便可实现折叠功能。但是,这样的折叠推车的水平载物空间较小,需要通过层叠的方式才能装载更多物品,而且只适用于装载体积较小的物品,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装载能力。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为了在实现可折叠功能的同时提高装载能力和载重能力,本折叠式载物车中的车架体包括底部支撑架1、前固定架2、后固定架3、左连接架4和右连接架5。
相比起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底部支撑架1。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底部支撑架1包括第一支撑架11、第二支撑架12和中部连接轴13;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13上,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2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架1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13上,所述第二支撑架12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3的底部;所述左连接架4分别铰接于所述底部支撑架1、所述前固定架2和所述后固定架3,所述右连接架5分别铰接于所述底部支撑架1、所述前固定架2和所述后固定架3。
当本折叠式载物车处于使用状态时,底部支撑架1上的第一支撑架11和第二支撑架12水平展开,在水平方向提供了较大的载物空间,一来可以放置体积较大的物品且可以放置更多物品,提高装载能力,二来还可以降低重心,提高载重能力。因此,除了满足家庭的日常使用外,还可以满足工厂、车间等对载重能力要求较高的需求。
当使用完成后,需要将折叠式载物车折叠起来,从使用状态转换为折叠状态,如图6所示。具体的操作过程为:分别在前固定架2和后固定架3上施加有一个力,这两个力的方向均指向载物车的中心,由于第一支撑架11和第二支撑架12均铰接于中部连接轴13上,前固定架2和后固定架3一方面会带动第一支撑架11和第二支撑架12以中部连接轴13为中心折叠起来,另一方面还会带动左连接架4和右连接架5折叠起来,如此一来,便可实现载物车的可折叠功能。因此,相比起现有技术中的折叠车,本实用新型中的载物车的空间更大,装载能力更强;同时,底部支撑架1的设置还能降低载物车的重心,有利于提高载重能力。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左连接架4包括第一连接臂41、第二连接臂42、第三连接臂43和第四连接臂44;所述第一连接臂41的中部与所述第二连接臂42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一连接臂4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42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三连接臂43的中部与所述第四连接臂44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三连接臂43和所述第四连接臂44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臂41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2,所述第一连接臂41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三连接臂43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臂43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3;所述第二连接臂4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2,所述第二连接臂42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四连接臂44的一端,所述第四连接臂44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3;所述第二连接臂42和所述第四连接臂44的连接处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13。
所述右连接架5包括第五连接臂51、第六连接臂52、第七连接臂53和第八连接臂54;所述第五连接臂51的中部与所述第六连接臂52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五连接臂51和所述第六连接臂52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七连接臂53的中部与所述第八连接臂54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七连接臂53和所述第八连接臂54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五连接臂51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2,所述第五连接臂51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七连接臂53的一端,所述第七连接臂53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3;所述第六连接臂5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2,所述第六连接臂52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八连接臂54的一端,所述第八连接臂54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3;所述第六连接臂52和所述第八连接臂54的连接处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13。
由第一连接臂41、第二连接臂42、第三连接臂43和第四连接臂44组成左连接架4,由第五连接臂51、第六连接臂52、第七连接臂53和第八连接臂54组成右连接架5。在折叠的过程中,前固定架2和后固定架3会驱动左连接架4和右连接架5向着中间折叠收拢起来,通过左连接架4和右连接架5与底部支撑架1、前固定架2、后固定架3之间的铰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载物车的可折叠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车架体的材质为不锈钢或者铝合金。不锈钢或者铝合金作为车架体,具有强度高和重量轻的优点。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用到的不锈钢或者铝合金均为现有技术中的材料,本实用新型仅仅是利用已知材料的已知特性,并没有针对车架体的材质做出改进。
如图1所示,所述底部支撑架1、所述前固定架2、所述后固定架3、所述左连接架4和所述右连接架5之间设置有柔性载物篮8,所述柔性载物篮8的底部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一操作环。
由于车架体是由各种杆组成的框架结构,当本折叠式载物车用于装载体积较大的物品时,只需要将物品放置于底架支撑架上即可,底架支撑架能够实现支撑作用;而当本折叠式载物车用于装载体积较小的物品时,就很有可能使得物品掉落或者根本无法放置。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优选地,本实用新型还在底部支撑架1、前固定架2、后固定架3、左连接架4和右连接架5之间设置有柔性载物篮8。通过在车架体的框架结构上放置柔性载物篮8后,本载物车能够装载小型物品,使得本载物车的适用范围更加广。另外,操作环的作用在于便于控制载物车折叠,当需要折叠时,操作人员只需要用手指扣紧操作环,然后向上提拉,柔性载物篮8便会收缩,进而带动前固定架2和后固定架3相互靠近,实现折叠。
具体地,所述柔性载物篮8为帆布载物篮,所述柔性载物篮8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撑架1、所述前固定架2、所述后固定架3、所述左连接架4和所述右连接架5之间。帆布载物篮具有强度高在易于折叠的特点,一方面能够防止在使用的过程中划破,另一方面还能够随着载物车的折叠而折叠、随着载物车的展开而展开,适用于本载物车上。
优选地,所述手持推杆7固定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架3上,所述手持推杆7的高度大于所述后固定架3的高度。为了降低载物车的重心,底部支撑架1、前固定架2、后固定架3、左连接架4和右连接架5等的高度都设置得比较低;而为了便于操作人员控制,手持推杆7的高度大于后固定架3的高度,这样便能够在降低载物车重心的同时还便于操作人员手推操作。
如图9所示,优选地,所述手持推杆7包括固定杆71、活动杆72和手持部73,所述固定杆71固定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架3上,所述活动杆72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杆71上,所述手持部73设置于所述活动杆72的上端。如此设置手持推杆7,能够进一步缩小载物车的体积,更加方便携带和收纳。
如图7所示,所述轮子6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轮子6分别为第一前轮61、第二前轮62、第一后轮63和第二后轮64;所述第一前轮61通过第一定向轮架65设置于所述前固定架2上,所述第二前轮62通过第二定向轮架66设置于所述前固定架2上,所述第一后轮63通过第一万向轮架67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架3上,所述第二后轮64通过第二万向轮架68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架3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前轮61和第二前轮62仅需要实现转动功能,而不需要实现转向功能;对应地,第一后轮63和第二后轮64不仅需要实现转动功能,还需要实现转向功能。为此,第一后轮63通过第一万向轮架67设置于后固定架3上,第二后轮64通过第二万向轮架68设置于后固定架3上。与拉车不同,载物车在使用的过程中,操作人员一般是从后面控制,因此,为了适应这个使用模式,第一后轮63和第二后轮64需要实现转动功能。当载物车需要转向时,操作人员只需要通过向手持推杆7施加一定的力,便可调整载物车的方向。
如图1和图8所示,优选地,还包括蓄电池9、第一驱动电机m1、第二驱动电机m2,蓄电池9分别与第一驱动电机m1和第二驱动电机m2电性相连;所述蓄电池9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车架体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定向轮架65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前轮61前后转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定向轮架66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前轮62前后转动。
蓄电池9可拆卸地设置在车架体上,一方面便于充电,另一方面还能便于在不需要使用电动驱动功能时取下,减轻载物车的重量。而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一前轮61和第二前轮62运转,更加便于操作人员使用。
如图10所示,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的工作原理为:当操作人员需要控制载物车向前时,打开第一开关s1,使得第二开关s2拨向a点、第三开关s3拨向b点,此时,第一驱动电机m1和第二驱动电机m2均正转,制载物车向前运动;操作人员需要控制载物车向后时,使得s2拨向d点、s3拨向c点,此时,第一驱动电机m1和第二驱动电机m2均反转,制载物车向后运动。当不需要使用电动功能时,则将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居中,即不与a、b、c、d四个触点接触即可。需要说明的是,b代表蓄电池。
如图9所示,所述蓄电池9的背面设置有挂扣91,所述蓄电池9通过所述挂扣91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后固定架3上。通过挂扣91实现可拆卸功能,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式载物车,包括车架体、若干轮子6和一个手持推杆7,所述轮子6设置于所述车架体下方,所述手持推杆7设置于所述车架体上;所述车架体包括底部支撑架1、前固定架2、后固定架3、左连接架4和右连接架5;所述底部支撑架1包括第一支撑架11、第二支撑架12和中部连接轴13;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13上,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2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架1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13上,所述第二支撑架12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3的底部;所述左连接架4分别铰接于所述底部支撑架1、所述前固定架2和所述后固定架3,所述右连接架5分别铰接于所述底部支撑架1、所述前固定架2和所述后固定架3。一方面,通过底部支撑架1、前固定架2、后固定架3、左连接架4和右连接架5之间的铰接结构,可实现可折叠功能;另一方面,底部支撑架1展开后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相比起现有技术中的折叠车,本实用新型中的载物车的空间更大,装载能力更强;同时,底部支撑架1的设置还能降低载物车的重心,有利于提高载重能力。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1.一种折叠式载物车,包括车架体、若干轮子和一个手持推杆,所述轮子设置于所述车架体下方,所述手持推杆设置于所述车架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体包括底部支撑架、前固定架、后固定架、左连接架和右连接架;
所述底部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中部连接轴;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上,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上,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的底部;
所述左连接架分别铰接于所述底部支撑架、所述前固定架和所述后固定架,所述右连接架分别铰接于所述底部支撑架、所述前固定架和所述后固定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载物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架包括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
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中部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中部与所述第四连接臂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三连接臂和所述第四连接臂形成x型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四连接臂的一端,所述第四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第四连接臂的连接处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
所述右连接架包括第五连接臂、第六连接臂、第七连接臂和第八连接臂;
所述第五连接臂的中部与所述第六连接臂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五连接臂和所述第六连接臂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七连接臂的中部与所述第八连接臂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七连接臂和所述第八连接臂形成x型结构;
所述第五连接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所述第五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七连接臂的一端,所述第七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所述第六连接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前固定架,所述第六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八连接臂的一端,所述第八连接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所述第六连接臂和所述第八连接臂的连接处铰接于所述中部连接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载物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架、所述前固定架、所述后固定架、所述左连接架和所述右连接架之间设置有柔性载物篮,所述柔性载物篮的底部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一操作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载物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载物篮为帆布载物篮,所述柔性载物篮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撑架、所述前固定架、所述后固定架、所述左连接架和所述右连接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载物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推杆固定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架上,所述手持推杆的高度大于所述后固定架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载物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推杆包括固定杆、活动杆和手持部,所述固定杆固定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架上,所述活动杆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杆上,所述手持部设置于所述活动杆的上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载物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体的材质为不锈钢或者铝合金。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载物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子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轮子分别为第一前轮、第二前轮、第一后轮和第二后轮;
所述第一前轮通过第一定向轮架设置于所述前固定架上,所述第二前轮通过第二定向轮架设置于所述前固定架上,所述第一后轮通过第一万向轮架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架上,所述第二后轮通过第二万向轮架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载物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电池、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
所述蓄电池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车架体上;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定向轮架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前轮前后转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定向轮架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前轮前后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载物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的背面设置有挂扣,所述蓄电池通过所述挂扣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后固定架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