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上料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7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上料机,其能够实现不同规格工件自动传输,后经过机械手搬运至其余传输线后实现不同规格的产品分别经过分料装置后进入不同的料盒中,整个分料过程全部自动完成,无需作业人员的介入;其工作效率高且能够避免误操作,极大提高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对于一些相似零件的加工比后通常需要大量人力来进行进行逐件量测后再进行分别装入不同的料盒中,此过程耗费大量人力且无法杜绝由于纯手工作业所带来的误操作,其不但效率低下且容易造成混料。

为此,我们研发了这款自动上料机,其能够实现不同规格工件自动传输,后经过机械手搬运至其余传输线后实现不同规格的产品分别经过分料装置后进入不同的料盒中,整个分料过程全部自动完成,无需作业人员的介入;其工作效率高且能够避免误操作,极大提高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操作简单的自动上料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上料机,包含机架,送料传输带和机械手;所述送料传输带能够水平循环运动以输送工件;所述机械手能够做全自由度运动;所述机架上设有过渡传输带;所述过渡传输带传输方向和送料传输带传输方向相交且空间上处于送料传输带传输末端的上方;所述过渡传输带传输方向的末端设有第一防叠装置;所述第一防叠装置横跨过渡传输带上表面且一直做自转;所述第一防叠装置的底部到过渡传输带的上表面距离仅能够容许工件顺利通过;所述机架上水平的设有分料传输带;所述分料传输带置于过渡传输带的传输末端且其传输方向和过渡传输带的传输方向相交;所述分料传输带中间位置设有第二防叠装置;所述第二防叠装置横跨分料传输带上表面且一直做自转;所述第二防叠装置的底部到分料传输带的上表面距离仅能够容许工件顺利通过;所述分料传输带尾端设有分料装置;所述分料装置置于分料传输带的一侧且和分料传输带的运转方向垂直;所述分料装置和水平面成15-45度负夹角且相对于分料传输带的近端朝远端倾斜;所述分料装置上竖直的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四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第一分料槽;所述第二隔板和第四隔板之间形成第三分料槽;所述第一分料槽入口处设有第一气缸和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一端设有第一挡板转轴;所述第一挡板能够绕着第一挡板转轴自由转动;所述第一挡板另一端和第一气缸的气缸第一转轴相连;所述第一气缸能够绕着气缸第一转轴旋转;所述第一气缸的气缸第二转轴固定于机架上;所述第一气缸能够绕着气缸第二转轴转动;所述第一气缸输出轴回缩时能够拉动第一挡板绕着第一挡板转轴转动从而使第一挡板相对第一挡板转轴的另一端和分料装置的第二隔板接触;此时第一挡板为阻挡状态以实现阻挡住工件继续沿着分料传输带往前传输的目的;此时工件传输方向被改变从而进入第一分料槽;所述第一气缸输出轴伸出时能够推动第一挡板绕着第一挡板转轴转动并使第一挡板相对第一挡板转轴的另一端和分料装置的第二隔板脱离接触直至第一挡板和分料传输带平行并且置于分料传输带远离分料装置的一侧;此时第一挡板为收纳状态以解除对工件传输的阻挡;所述分料传输带的传输末端设有末端挡板。

优选的,所述分料装置上竖直的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之间形成第二分料槽。

优选的,所述第二分料槽入口处设有第二气缸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气缸输出轴回缩时能拉动第二挡板绕一端转轴转动直至第二挡板的另一端和分料装置的第三隔板接触;此时第二挡板处于阻挡状态能够阻挡工件继续随分料传输带往前运行进而改变工件运行方向使工件进入第二分料槽;所述第二气缸输出轴伸出时能够推动第二挡板沿着一端转轴转动直至第二挡板和分料传输带平行并且置于分料传输带远离分料装置的一侧;此时第二挡板为收纳状态以解除对工件传输的阻挡。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上料机能够实现不同规格工件自动传输,后经过机械手搬运至其余传输线后实现不同规格的产品分别经过分料装置后进入不同的料盒中,整个分料过程全部自动完成,无需作业人员的介入。其工作效率高且能够避免误操作,极大提高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上料机的第一角度的立体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的自动上料机的第一气缸和第一挡板的组合的立体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上料机的分料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上料机的第二角度的立体图;

其中:1、机械手;2、过渡传输带;3、第一防叠装置;4、分料传输带;5、第二防叠装置;6、第一挡板;601、第一挡板转轴;7、分料装置;701、第一隔板;702、第二隔板;703、第三隔板;704、第四隔板;8、第二挡板;9、末端挡板;10、机架;11、第一气缸;1101、气缸第一转轴;1102、气缸第二转轴;12、送料传输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附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上料机,包含机架10,送料传输带12和机械手1;所述送料传输带12能够水平循环运动以输送工件;所述机械手1能够做全自由度运动;所述机架10上设有过渡传输带2;所述过渡传输带2传输方向和送料传输带12传输方向相交且空间上处于送料传输带12传输末端的上方;所述过渡传输带2传输方向的末端设有第一防叠装置3;所述第一防叠装置3横跨过渡传输带2上表面且一直做自转;所述第一防叠装置3的底部到过渡传输带2的上表面距离仅能够容许工件顺利通过;所述机架10上水平的设有分料传输带4;所述分料传输带4置于过渡传输带2的传输末端且其传输方向和过渡传输带2的传输方向相交;所述分料传输带4中间位置设有第二防叠装置5;所述第二防叠装置5横跨分料传输带4上表面且一直做自转;所述第二防叠装置5的底部到分料传输带4的上表面距离仅能够容许工件顺利通过;所述分料传输带4尾端设有分料装置7;所述分料装置7置于分料传输带4的一侧且和分料传输带4的运转方向垂直;所述分料装置7和水平面成15-45度负夹角且相对于分料传输带4的近端朝远端倾斜;所述分料装置7上竖直的设有第一隔板701,第二隔板702;第三隔板703和第四隔板704;所述第一隔板701和第二隔板702之间形成第一分料槽(未标出);所述第二隔板702和第三隔板703之间形成第二分料槽(未标出);所述第三隔板703和第四隔板704之间形成第三分料槽(未标出);所述第一分料槽入口处设有第一气缸11和第一挡板6所述第一挡板6一端设有第一挡板转轴601;所述第一挡板6能够绕着第一挡板转轴601自由转动;所述第一挡板6另一端和第一气缸11的气缸第一转轴1101相连;所述第一气缸6能够绕着气缸第一转轴1101旋转;所述第一气缸11的气缸第二转轴1102固定于机架10上;所述第一气缸11能够绕着气缸第二转轴1102转动;所述第一气缸11输出轴回缩时能够拉动第一挡板6绕着第一挡板转轴601转动从而使第一挡板6相对第一挡板转轴601的另一端和分料装置7的第二隔板702接触;此时第一挡板6为阻挡状态以实现阻挡住工件继续沿着分料传输带4往前传输的目的;此时工件传输方向被改变从而进入第一分料槽;所述第一气缸11输出轴伸出时能够推动第一挡板6绕着第一挡板转轴601转动并使第一挡板6相对第一挡板转轴601的另一端和分料装置7的第二隔板702脱离接触直至第一挡板6和分料传输带4平行并且置于分料传输带4远离分料装置7的一侧;此时第一挡板6为收纳状态以解除对工件传输的阻挡;所述第二分料槽入口处设有第二气缸(未示出)和第二挡板8;所述第二气缸和第二挡板8的工作方式及原理和第一气缸11和第一挡板6完全一致;所述第二气缸输出轴回缩时能拉动第二挡板8绕一端转轴转动直至第二挡板8的另一端和分料装置7的第三隔板703接触;此时第二挡板8处于阻挡状态能够阻挡工件继续随分料传输带4往前运行进而改变工件运行方向使工件进入第二分料槽;所述第二气缸输出轴伸出时能够推动第二挡板8沿着一端转轴转动直至第二挡板8和分料传输带4平行并且置于分料传输带4远离分料装置7的一侧;此时第二挡板8为收纳状态以解除对工件传输的阻挡;所述分料传输带4的传输末端设有末端挡板9。

工作时,工件置于送料传输带12输送带上,当工件进入机械手1的工作范围时机械手1把工件吸起并放置于过渡传输带2上;此时工件被过渡传输带2传输并穿过第一防叠装置3,若由于过渡传输带2的传输速度和机械手1的工作速度不一致而导致工件被叠加在过渡传输带2上,经过第一防叠装置3后,叠加的工件能够被分开成单个工件被过渡传输带2传输到分料传输带4的入口端并随着分料传输带4的运动而被运输;若由于分料传输带4和过渡传输带2的传输速度不一致而导致工件被叠加在分料传输带4上,经过第二防叠装置5后,叠加的工件同样能够被分开成单个工件随着分料传输带4继续传输;若工件需要进入第一分料槽时,此时第一气缸11输出轴回缩时能够拉动第一挡板6绕着第一挡板转轴601转动从而使第一挡板6相对第一挡板转轴601的另一端和分料装置7的第二隔板702接触以实现阻挡住工件继续沿着分料传输带4往前传输的目的;此时工件传输方向被改变从而进入第一分料槽;若工件需要进入第二分料槽时,第一气缸11输出轴伸出进而推动第一挡板6绕着第一挡板转轴601转动并使第一挡板6相对第一挡板转轴601的另一端和分料装置7的第二隔板702脱离接触直至第一挡板6和分料传输带4平行并且置于分料传输带4远离分料装置7的一侧以解除对工件传输的阻挡,此时第二气缸输出轴回缩从而拉动第二挡板8绕一端转轴转动直至第二挡板8的另一端和分料装置7的第三隔板703接触;此时第二挡板8能够阻挡工件继续随分料传输带4往前运行进而改变工件运行方向使工件进入第二分料槽;若工件需要进入第三分料槽时,此时第一挡板6和第二挡板8均处于收纳状态,此时工件随着分料传输带一直往前传输直至工件遇到末端挡板9后,工件停止往前传输进而改变方向进入第三分料槽从而完成不同规格工件分别被送入不同的分料槽并实现分料的目的。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上料机能够实现不同的规格的工件经过此装置后被分开放置进入不同的料框里,整个分料过程全部自动完成,无需作业人员的介入。其工作效率高且能够避免误操作,极大提高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自动上料机,其特征在于:包含机架,送料传输带和机械手;所述送料传输带能够水平循环运动以输送工件;所述机械手能够做全自由度运动;所述机架上设有过渡传输带;所述过渡传输带传输方向和送料传输带传输方向相交且空间上处于送料传输带传输末端的上方;所述过渡传输带传输方向的末端设有第一防叠装置;所述第一防叠装置横跨过渡传输带上表面且一直做自转;所述第一防叠装置的底部到过渡传输带的上表面距离仅能够容许工件顺利通过;所述机架上水平的设有分料传输带;所述分料传输带置于过渡传输带的传输末端且其传输方向和过渡传输带的传输方向相交;所述分料传输带中间位置设有第二防叠装置;所述第二防叠装置横跨分料传输带上表面且一直做自转;所述第二防叠装置的底部到分料传输带的上表面距离仅能够容许工件顺利通过;所述分料传输带尾端设有分料装置;所述分料装置置于分料传输带的一侧且和分料传输带的运转方向垂直;所述分料装置和水平面成15-45度负夹角且相对于分料传输带的近端朝远端倾斜;所述分料装置上竖直的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四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第一分料槽;所述第二隔板和第四隔板之间形成第三分料槽;所述第一分料槽入口处设有第一气缸和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一端设有第一挡板转轴;所述第一挡板能够绕着第一挡板转轴自由转动;所述第一挡板另一端和第一气缸的气缸第一转轴相连;所述第一气缸能够绕着气缸第一转轴旋转;所述第一气缸的气缸第二转轴固定于机架上;所述第一气缸能够绕着气缸第二转轴转动;所述第一气缸输出轴回缩时能够拉动第一挡板绕着第一挡板转轴转动从而使第一挡板相对第一挡板转轴的另一端和分料装置的第二隔板接触;所述分料传输带的传输末端设有末端挡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上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料装置上竖直的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之间形成第二分料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上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料槽入口处设有第二气缸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气缸输出轴回缩时能拉动第二挡板绕一端转轴转动直至第二挡板的另一端和分料装置的第三隔板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上料机,包含机架,送料传输带和机械手;所述机架上设有过渡传输带;所述过渡传输带传输方向的末端设有第一防叠装置;所述机架上水平的设有分料传输带;所述分料传输带中间位置设有第二防叠装置;所述分料传输带尾端设有分料装置;所述分料装置上有第一分料槽和第三分料槽;所述第一分料槽入口处设有第一气缸和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气缸输出轴回缩时能够拉动第一挡板绕着第一挡板转轴转动从阻挡住工件继续沿着分料传输带往前传输的目的从而进入第一分料槽;所述第一气缸输出轴伸出时能够推动第一挡板解除对工件传输的阻挡;所述分料传输带的传输末端设有末端挡板。

技术研发人员:繆伟麟;刘兵;李仁道;徐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启成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43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