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地面混凝土浇筑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及信息传播的便捷及广泛性,近年来小业主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在收房的过程中,小业主对自己花费高额金钱购买的房子质量越来越重视,甚至专门花钱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实测实量等工作,这对开发商及施工单位对实测实量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交房。
传统的地面混凝土收面采用扫平仪、卷尺等测量工具结合标高控制线进行收面,由于测点比较分散,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导致地面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和地面水平度不易控制,返工维修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建筑施工费时费力,成本高。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其能够提高地面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和地面水平度的实测合格率,使得建筑施工省时省力,降低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其能够提高地面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和地面水平度的实测合格率,使得建筑施工省时省力,降低施工成本,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其特点是,包括左导轨支架、右导轨支架、左水平对顶支撑、右水平对顶支撑、左收面刮杠和右收面刮杠,其中:
所述左导轨支架和所述右导轨支架左右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左收面刮杠和所述右收面刮杠均位于所述左导轨支架和所述右导轨支架之间,所述左收面刮杠的左端沿前后方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左导轨支架的下部中,所述右收面刮杠的右端沿所述前后方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右导轨支架的下部中,所述左收面刮杠的右端连接所述右收面刮杠的左端;
所述左水平对顶支撑位于所述左收面刮杠上且所述左水平对顶支撑的左端连接所述左导轨支架的上部,所述右水平对顶支撑位于所述右收面刮杠上且所述右水平对顶支撑的右端连接所述右导轨支架的上部,所述左水平对顶支撑的右端连接所述右水平对顶支撑的左端;
所述左导轨支架具有第一水平底面,所述左收面刮杠具有第二水平底面,所述右导轨支架具有第三水平底面,所述右收面刮杠具有第四水平底面,所述第一水平底面、所述第二水平底面、所述第三水平底面和所述第四水平底面等高。
较佳地,所述的左导轨支架的下部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左刮杠导轨,所述的左收面刮杠的左端沿所述前后方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左刮杠导轨中。
较佳地,所述的右导轨支架的下部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右刮杠导轨,所述的右收面刮杠的右端沿所述前后方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右刮杠导轨中。
较佳地,所述的左收面刮杠的右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的右收面刮杠的左端。
更佳地,所述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还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所述的左收面刮杠的右端和所述的右收面刮杠的左端前后叠放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螺栓沿所述前后方向依次穿设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母。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穿孔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穿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穿孔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穿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较佳地,所述的左水平对顶支撑的右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的右水平对顶支撑的左端。
更佳地,所述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还包括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所述的左水平对顶支撑的右端和所述的右水平对顶支撑的左端前后叠放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栓沿所述前后方向依次穿设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并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母。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通孔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的左右导轨支架左右相对间隔设置,左右收面刮杠均位于左右导轨支架之间,左收面刮杠的左端沿前后方向可移动设置在左导轨支架的下部中,右收面刮杠的右端沿前后方向可移动设置在右导轨支架的下部中,左收面刮杠的右端连接右收面刮杠的左端;左水平对顶支撑位于左收面刮杠上且左端连接左导轨支架的上部,右水平对顶支撑位于右收面刮杠上且右端连接右导轨支架的上部,左水平对顶支撑的右端连接右水平对顶支撑的左端;左右导轨支架以及左右收面刮杠分别具有第一、第三、第二和第四水平底面,均等高,因此,其能够提高地面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和地面水平度的实测合格率,使得建筑施工省时省力,降低施工成本,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实用新型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的左右导轨支架左右相对间隔设置,左右收面刮杠均位于左右导轨支架之间,左收面刮杠的左端沿前后方向可移动设置在左导轨支架的下部中,右收面刮杠的右端沿前后方向可移动设置在右导轨支架的下部中,左收面刮杠的右端连接右收面刮杠的左端;左水平对顶支撑位于左收面刮杠上且左端连接左导轨支架的上部,右水平对顶支撑位于右收面刮杠上且右端连接右导轨支架的上部,左水平对顶支撑的右端连接右水平对顶支撑的左端;左右导轨支架以及左右收面刮杠分别具有第一、第三、第二和第四水平底面,均等高,因此,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分解主视示意图。
图2是使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对地面混凝土收面的局部主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左导轨支架;2右导轨支架;3左水平对顶支撑;4右水平对顶支撑;5左收面刮杠;6右收面刮杠;7第一水平底面;8第二水平底面;9第三水平底面;10第四水平底面;11左刮杠导轨;12右刮杠导轨;13第一螺栓;14第一螺母;15第一穿孔;16第二穿孔;17第二螺栓;18第二螺母;19第一通孔;20第二通孔;21楼板混凝土;22地面混凝土;23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包括左导轨支架1、右导轨支架2、左水平对顶支撑3、右水平对顶支撑4、左收面刮杠5和右收面刮杠6,其中:
所述左导轨支架1和所述右导轨支架2左右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左收面刮杠5和所述右收面刮杠6均位于所述左导轨支架1和所述右导轨支架2之间,所述左收面刮杠5的左端沿前后方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左导轨支架1的下部中,所述右收面刮杠6的右端沿所述前后方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右导轨支架2的下部中,所述左收面刮杠5的右端连接所述右收面刮杠6的左端;
所述左水平对顶支撑3位于所述左收面刮杠5上且所述左水平对顶支撑3的左端连接所述左导轨支架1的上部,所述右水平对顶支撑4位于所述右收面刮杠6上且所述右水平对顶支撑4的右端连接所述右导轨支架2的上部,所述左水平对顶支撑3的右端连接所述右水平对顶支撑4的左端;
所述左导轨支架1具有第一水平底面7,所述左收面刮杠5具有第二水平底面8,所述右导轨支架2具有第三水平底面9,所述右收面刮杠6具有第四水平底面10,所述第一水平底面7、所述第二水平底面8、所述第三水平底面9和所述第四水平底面10等高。
所述左收面刮杠5的左端沿前后方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左导轨支架1的下部中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左导轨支架1的下部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左刮杠导轨11,所述的左收面刮杠5的左端沿所述前后方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左刮杠导轨11中。
所述左刮杠导轨11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左刮杠导轨11为槽口朝右的u形导轨。
所述右收面刮杠6的右端沿所述前后方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右导轨支架2的下部中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较佳地,所述的右导轨支架2的下部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右刮杠导轨12,所述的右收面刮杠6的右端沿所述前后方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右刮杠导轨12中。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左导轨支架1的下部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左刮杠导轨11的情况下,所述左刮杠导轨11和所述右刮杠导轨12左右相对间隔设置。
所述右刮杠导轨12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右刮杠导轨12为槽口朝左的u形导轨。
所述左收面刮杠5的右端连接所述右收面刮杠6的左端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左收面刮杠5的右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的右收面刮杠6的左端。
所述的左收面刮杠5的右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的右收面刮杠6的左端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还包括第一螺栓13和第一螺母14,所述的左收面刮杠5的右端和所述的右收面刮杠6的左端前后叠放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穿孔15和第二穿孔16,所述第一螺栓13沿所述前后方向依次穿设所述第一穿孔15和所述第二穿孔16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母14。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适用性更广,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穿孔15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穿孔15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穿孔16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穿孔16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穿孔15的数目和所述第二穿孔16的数目均为6个。
所述左水平对顶支撑3的右端连接所述右水平对顶支撑4的左端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左水平对顶支撑3的右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的右水平对顶支撑4的左端。
所述的左水平对顶支撑3的右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的右水平对顶支撑4的左端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还包括第二螺栓17和第二螺母18,所述的左水平对顶支撑3的右端和所述的右水平对顶支撑4的左端前后叠放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19和第二通孔20,所述第二螺栓17沿所述前后方向依次穿设所述第一通孔19和所述第二通孔20并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母18。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适用性更广,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19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孔19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通孔20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孔20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19的数目和所述第二通孔20的数目均为6个。
使用时,请参见图2所示,在楼板混凝土21上浇筑地面混凝土22前,在房间四周墙体23上弹出地面混凝土22的标高线,将本实用新型沿进深方向(即为图2中的前后方向,或者说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固定在两侧墙体23上,左导轨支架1的第一水平底面7即左导轨支架1的底标高、右导轨支架2的第三水平底面9即右导轨支架2的底标高与地面混凝土22的标高线齐平,根据两侧墙体23之间的间距调整第一通孔19和第二通孔20相对位置,通过第二螺栓17及第二螺母18固定左水平对顶支撑3和右水平对顶支撑4,将左导轨支架1和右导轨支架2顶紧在两侧墙体23上,将左收面刮杠5的左端和右收面刮杠6的右端分别插设在左刮杠导轨11和右刮杠导轨12中,根据左刮杠导轨11和右刮杠导轨12间距调整第一穿孔15和第二穿孔16相对位置,通过第一螺栓13及第一螺母14固定左收面刮杠5和右收面刮杠6。
混凝土浇筑结束开始收面时,沿进深方向拖动左收面刮杠5和右收面刮杠6,可根据需要反复多次收面,直至地面混凝土22的表面平整度达到要求为止。
因此,本实用新型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实际开间尺寸进行尺寸调节,可适用于不同开间尺寸房间,一次制作可周转使用,在地面混凝土收面过程中可有效控制地面构造层混凝土收面的平整度,提高地面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和地面水平度的实测合格率。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能够提高地面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和地面水平度的实测合格率,使得建筑施工省时省力,降低施工成本,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实用新型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1.一种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导轨支架、右导轨支架、左水平对顶支撑、右水平对顶支撑、左收面刮杠和右收面刮杠,其中:
所述左导轨支架和所述右导轨支架左右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左收面刮杠和所述右收面刮杠均位于所述左导轨支架和所述右导轨支架之间,所述左收面刮杠的左端沿前后方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左导轨支架的下部中,所述右收面刮杠的右端沿所述前后方向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右导轨支架的下部中,所述左收面刮杠的右端连接所述右收面刮杠的左端;
所述左水平对顶支撑位于所述左收面刮杠上且所述左水平对顶支撑的左端连接所述左导轨支架的上部,所述右水平对顶支撑位于所述右收面刮杠上且所述右水平对顶支撑的右端连接所述右导轨支架的上部,所述左水平对顶支撑的右端连接所述右水平对顶支撑的左端;
所述左导轨支架具有第一水平底面,所述左收面刮杠具有第二水平底面,所述右导轨支架具有第三水平底面,所述右收面刮杠具有第四水平底面,所述第一水平底面、所述第二水平底面、所述第三水平底面和所述第四水平底面等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导轨支架的下部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左刮杠导轨,所述的左收面刮杠的左端沿所述前后方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左刮杠导轨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导轨支架的下部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右刮杠导轨,所述的右收面刮杠的右端沿所述前后方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右刮杠导轨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收面刮杠的右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的右收面刮杠的左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还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所述的左收面刮杠的右端和所述的右收面刮杠的左端前后叠放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螺栓沿所述前后方向依次穿设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孔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穿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穿孔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穿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水平对顶支撑的右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的右水平对顶支撑的左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还包括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所述的左水平对顶支撑的右端和所述的右水平对顶支撑的左端前后叠放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栓沿所述前后方向依次穿设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并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面混凝土收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通孔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