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2


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救生衣又称救生背心,是一种救护生命的服装,设计类似背心,采用尼龙面料或氯丁橡胶、浮力材料或可充气的材料、反光材料等制作而成。一般使用年限为5-7年,是船上、飞机上的救生设备之一。穿在身上具有足够浮力,使落水者头部能露出水面。考虑到救援时需吊住救生衣将落水者提升,以及防激流将救生衣从人体冲脱,救生衣衣身强度的测定是救生衣安全项目关键检测指标。国家标准gb4303-2008《船用救生衣》、gb/t32227-2015《船用工作救生衣》、gb/t32232-2015《儿童救生衣》等给出了救生衣提环、肩部、扣件强度力值要求,通过观察救生衣的提环、肩部、扣件在特定重力下30分钟损坏情况、滑移距离。

目前实验室普遍采用沙石袋配重,人工观察并进行记录,存在以下问题:

1、根据国家标准的要求,测试重力包括3200n、2400n、1762n、900n、882n、700n,采用沙石袋作为配重,虽然节约了成本,但沙石搬运和存放时容易泄露、吸湿,导致配重不准确;大力值要求,如3200n、2400n,沙石袋捆绑费力;

2、观测过程中需将救生衣和配重悬挂一定高度,由于测试力值大,配重安装、实验、拆装过程均容易发生脱落危险,如配重掉落,会损坏地面,甚至伤害实验者;

3、由于检测需观察在30分钟内是否发生损坏。若在30分钟内发生损坏,记录损坏时刻,进行拆装。若30分钟内不发生损坏,应在30分钟时刻进行负荷卸载,测试一旦开始,检测人员不能离开,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实验室对救生衣提环、肩部、扣件强度检测时,由于配重重量过大,导致安装、拆卸困难;配重要悬挂一定高度观察,掉落时容易出现危险;采用沙石袋检测,沙石容易泄露、吸湿,准确度不高;测试人员需在30分钟内值守,记录容易出现偏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包括悬架、支撑柱、升降台、控制器、微处理器,

所述支撑柱有多根,牢固安装在实验室地面上,所述悬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柱顶部,所述救生衣的待测部分的上部通过牵引绳连接于悬架,所述救生衣的待测部分的下部通过牵引绳连连接有配重,

配重包括配重容器、连接的牵引绳、砝码,所述砝码为多个不同规格砝码的组合,

所述配重下方设置有升降台,所述升降台的平台可升降,提升时带动砝码靠近配重容器,下降时转移、存储砝码,

所述微处理器与交流电之间连接有变压器、稳压器、保险丝,所述控制器与微处理器连接,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升降台的运动,

所述控制器包括电源开关、急停按钮、提升按钮、下降按钮,

所述微处理器连接有计时芯片和配重滑移、掉落检测传感器,所述计时芯片可记录检测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掉落时间,所述微处理器可将数据存储与传输。

进一步地,由于配重较重,两根所述牵引绳连接在吊杆两侧,以控制所述牵引绳夹角小于60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声光报警器,所述声光报警器包括闪烁的报警灯和蜂鸣器,当微处理器检测到配重掉落,提醒实验人员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砝码包括标准砝码和非标砝码,配重,即砝码组合、配重容器、连接的牵引绳之和,包括以下标准(重力系数9.8n/kg换算):68.078kg、86.65kg、87.99kg、180kg、244.89kg、326.53kg,所述配重容器为箱体、盘或吊篮。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台采用驱动电机带动螺杆升降或四柱液压升降,采用液压时升降台连接有液压站。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配重掉落对升降台的损坏,检测时,所述升降台的平台的上表面与配重容器底部的距离,比标准规定的滑移距离大0—10cm,所述升降台的平台上覆盖有软性缓冲垫。

进一步地,所述配重滑移、掉落检测传感器为激光收发器,激光收发器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设置于救生衣下方两侧的支撑柱上,牵引绳上设置有与标准滑移距离等长的挡尺,所述挡尺位于救生衣和配重容器之间,测试前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激光位于挡尺下端,当配重掉落或滑移距离超过标准值,激光接收器收到激光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配重滑移、掉落检测传感器为接近传感器,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升降台的平台上表面,检测时,所述升降台的平台的上表面与配重容器底部的距离,比标准规定的滑移距离大0—1cm,当配重掉落或滑移距离超过标准值,接近传感器探测到配重容器。

进一步地,所述微处理的传输装置包括usb接口、无线收发器或显示屏,所述传输装置可设置在所述控制器上。

进一步地,所述悬架和升降台之间安装有多组救生衣、配重、配重滑移、掉落检测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救生衣悬挂后,将所需规格、数量的砝码放置于升降台,升降台采用驱动电机或液压带动砝码上升,接近配重容器,将砝码放于配重容器后,升降台下降至标准规定的滑移距离20cm处,通过控制器上的电源开关启动检测,计时芯片记录时间,当30min时刻,接近传感器探测不到掉落或滑移的配重容器,救生衣强度合格并进行记录,升降台上升,对压力进行卸载;当配重容器掉落或滑移距离超过20cm,接近传感器探测到配重容器,此时记录救生衣强度不合格。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升降台起四个作用,一是减轻实验人员劳动,提升和下降配重用的砝码,二是在实验时防止配重跌落到地面,损伤地面或伤害实验人员,三是设置接近开关,测试滑移距离是否合格;四是、实验结束时刻,系统自动进行压力卸载。

2、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采用砝码测试准确,组配方便,大大减轻实验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精力,避免人工导致的错误和偏差,可无人值守;

3、可同时对多个救生衣进行检测,提升救生衣强度检测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多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原理示意图。

图中:1、悬架;2、支撑柱;3、激光收发器;4、声光报警器;5、升降台;6、控制器;7、救生衣;8、挡尺;9、配重容器;10、砝码;11、接近传感器;12、吊杆;13、微处理器;14、牵引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包括悬架1、支撑柱2、升降台5、控制器6、微处理器13,所述支撑柱2有多根,牢固安装在实验室地面上,所述悬架1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柱2顶部,所述救生衣7的待测部分的上部通过牵引绳14连接于悬架1,所述救生衣7的待测部分的下部通过牵引绳14连连接有配重,配重包括配重容器9、连接的牵引绳14、砝码10,所述砝码10为多个不同规格砝码10的组合,所述配重下方设置有升降台5,所述升降台5的平台可升降,提升时带动砝码10靠近配重容器9,下降时转移、存储砝码10,

所述微处理器13与交流电之间连接有变压器、稳压器、保险丝,所述控制器6与微处理器13连接,所述微处理器13控制升降台5的运动,

所述控制器6包括电源开关、急停按钮、提升按钮、下降按钮,

所述微处理器13连接有计时芯片和配重滑移、掉落检测传感器,所述计时芯片可记录检测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掉落时间,所述微处理器13可将数据存储与传输。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配重较重,两根所述牵引绳14连接在吊杆12两侧,以控制所述牵引绳14夹角小于60度。

在实际应用中,还包括声光报警器4,所述声光报警器4包括闪烁的报警灯和蜂鸣器,当微处理器13检测到配重掉落,提醒实验人员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砝码10包括标准砝码10和非标砝码10,配重,即砝码10组合、配重容器9、连接的牵引绳14之和,包括以下标准(重力系数9.8n/kg换算):68.078kg、86.65kg、87.99kg、180kg、244.89kg、326.53kg,所述配重容器9为箱体、盘或吊篮。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升降台5采用驱动电机带动螺杆升降或四柱液压升降,采用液压时升降台5连接有液压站。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配重掉落对升降台5的损坏,检测时,所述升降台5的平台的上表面与配重容器9底部的距离,比标准规定的滑移距离大0—10cm,所述升降台5的平台上覆盖有软性缓冲垫。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配重滑移、掉落检测传感器为激光收发器3,激光收发器3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设置于救生衣7下方两侧的支撑柱2上,牵引绳14上设置有与标准滑移距离等长的挡尺8,所述挡尺8位于救生衣7和配重容器9之间,测试前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激光位于挡尺8下端,当配重掉落或滑移距离超过标准值,激光接收器收到激光信号。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配重滑移、掉落检测传感器为接近传感器11,所述接近传感器11设置在升降台5的平台上表面,检测时,所述升降台5的平台的上表面与配重容器9底部的距离,比标准规定的滑移距离大0—1cm,当配重掉落或滑移距离超过标准值,接近传感器11探测到配重容器9。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微处理的传输装置包括usb接口、无线收发器或显示屏,所述传输装置可设置在所述控制器6上。

实施例二:

其他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如图2所示,为了提高检测的效率,所述悬架1和升降台5之间安装有多组救生衣7、配重、配重滑移、掉落检测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救生衣7悬挂后,将所需规格、数量的砝码10放置于升降台5,升降台5采用驱动电机或液压带动砝码10上升,接近配重容器9,将砝码10放于配重容器9后,升降台5下降至标准规定的滑移距离20cm处,通过控制器6上的电源开关启动检测,计时芯片记录时间,当超过30min,接近传感器11探测不到掉落或滑移的配重容器9,救生衣7强度合格并进行记录;当配重容器9掉落或滑移距离超过20cm,接近传感器11探测到配重容器9,此时记录救生衣7强度不合格。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砝码测试准确,组配方便,大大减轻实验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精力,避免人工导致的错误和偏差,可无人值守,提高救生衣强度检测的效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架(1)、支撑柱(2)、升降台(5)、控制器(6)、微处理器(13),

所述支撑柱(2)有多根,牢固安装在实验室地面上,所述悬架(1)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柱(2)顶部,所述救生衣(7)的待测部分的上部通过牵引绳(14)连接于悬架(1),所述救生衣(7)的待测部分的下部通过牵引绳(14)连连接有配重,

配重包括配重容器(9)、连接的牵引绳(14)、砝码(10),所述砝码(10)为多个不同规格砝码(10)的组合,

所述配重下方设置有升降台(5),所述升降台(5)的平台可升降,提升时带动砝码(10)靠近配重容器(9),下降时转移、存储砝码(10),

所述微处理器(13)与交流电之间连接有变压器、稳压器、保险丝,所述控制器(6)与微处理器(13)连接,所述微处理器(13)控制升降台(5)的运动,

所述控制器(6)包括电源开关、急停按钮、提升按钮、下降按钮,

所述微处理器(13)连接有计时芯片和配重滑移、掉落检测传感器,所述计时芯片可记录检测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掉落时间,所述微处理器(13)可将数据存储与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牵引绳(14)连接在吊杆(12)两侧,以控制所述牵引绳(14)夹角小于6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声光报警器(4),所述声光报警器(4)包括闪烁的报警灯和蜂鸣器,当微处理器(13)检测到配重掉落,提醒实验人员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砝码(10)包括标准砝码(10)和非标砝码(10),配重,即砝码(10)组合、配重容器(9)、连接的牵引绳(14)之和,当重力系数采用9.8n/kg时,包括以下标准:68.078kg、86.65kg、87.99kg、180kg、244.89kg、326.53kg,所述配重容器(9)为箱体、盘或吊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台(5)采用驱动电机带动螺杆升降或四柱液压升降,采用液压时升降台(5)连接有液压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检测时,所述升降台(5)的平台的上表面与配重容器(9)底部的距离,比标准规定的滑移距离大0—10cm,所述升降台(5)的平台上覆盖有软性缓冲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滑移、掉落检测传感器为激光收发器(3),激光收发器(3)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设置于救生衣(7)下方两侧的支撑柱(2)上,牵引绳(14)上设置有与标准滑移距离等长的挡尺(8),所述挡尺(8)位于救生衣(7)和配重容器(9)之间,测试前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激光位于挡尺(8)下端,当配重掉落或滑移距离超过标准值,激光接收器收到激光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滑移、掉落检测传感器为接近传感器(11),所述接近传感器(11)设置在升降台(5)的平台上表面,检测时,所述升降台(5)的平台的上表面与配重容器(9)底部的距离,比标准规定的滑移距离大0—1cm,当配重掉落或滑移距离超过标准值,接近传感器(11)探测到配重容器(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的传输装置包括usb接口、无线收发器或显示屏,所述传输装置可设置在所述控制器(6)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救生衣强度检测装置,包括悬架、支撑柱、升降台、控制器、微处理器,所述悬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柱顶部,所述救生衣的待测部分的上部通过牵引绳连接于悬架,所述救生衣的待测部分的下部通过牵引绳连连接有配重,所述砝码为多个不同规格砝码的组合,所述配重下方设置有升降台,所述微处理器与交流电之间连接有变压器、稳压器、保险丝,所述控制器与微处理器连接,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升降台的运动,所述控制器包括电源开关、急停按钮、提升按钮、下降按钮,所述微处理器连接有计时芯片和配重滑移、掉落检测传感器,本实用新型,可无人值守,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精力,避免人工导致的错误和偏差,提高检测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叶霖;朱青;毛爱新;刘木森;张学军;张元哲;成尔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盐城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技术研发日:2019.09.0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42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