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0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小,土壤盐渍化严重,一方面大部分树种和植物都不适宜栽种,限制了树种和植物种类的选择,另一方面植物栽种成活率低,致使生态修复难度大。此外,西北地区多山地,苗木栽种劳动强度大,在坡地上挖掘树坑费时费力,树坑挖掘还容易对山体土壤造成扰动,易引发滑坡等灾害,大大限制了上述地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便于栽种且能有效提高植物成活率的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两端均呈敞口,筒体的底部经切削后形成便于插入土壤的尖部,所述筒体的尖部包覆有孔隙状底封,筒体内下层为疏松材料构成的盐碱阻隔层,所述盐碱阻隔层上方为营养物质构成的营养层。

进一步地,所述营养层的上方为细沙构成的保墒层。

进一步地,所述保墒层与筒体顶部之间具有一定空隙,该空隙部分形成集水区。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由竹子制备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的侧壁设有若干透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底封由纱布或铁丝网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盐碱阻隔层由锯末或石子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的顶部经切削后形成具有一定倾角的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盐碱阻隔层、营养层、保墒层和集水区的高度比为1:2-3:0.5-1:0.5-1。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的长度为30-50cm,内径为3-15cm。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事先将树苗、植物苗株或种子埋覆于筒体营养层内,并使苗木根部位于营养层中部或以下,然后将筒体尖部插入坡地地表内,利用工具将筒体不断挤入土壤内,使筒体顶部露出于地表。筒体内的盐碱阻隔层因具有疏松的空隙结构,可避免土壤内的盐碱侵入营养层内,使其阻隔在营养层以下,防止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筒体侧壁的透气孔可有助于植物根部的呼吸作用,并当植物根部发育后,根系可沿透气孔伸出进行扩张。保墒层可降低营养层内水分的蒸发,集水区可在人工喷灌或下雨时,将水截留在筒体顶部,进而达到集水保墒的作用。采用竹子作为筒体材料,原料廉价易得且环保,而且经过2-3年后植物根系逐渐发达,可不依赖保护装置进行存活,此时竹子逐渐腐烂变为营养物质,可进一步帮助植物生长。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使用和操作方便,大大便利了坡地树苗或植物的栽植,省去了树坑或种植孔挖掘带来的不便和坡地作业带来的巨大人力消耗,而且栽种过程中对土壤扰动小,不容易引发滑坡等灾害;

(2)有效提高了干旱和盐碱地区树苗和植物的栽植成活率,对土壤盐碱侵害实现了有效控制;

(3)结构简单,原料环保且廉价易得,制作和使用成本低,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1-筒体,101-尖部,2-透气孔,3-底封,4-铁钉,5-盐碱阻隔层,6-营养层,7-保墒层,8-集水区,9-坡体,10-植株。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包括筒体1,筒体1的两端均呈敞口,筒体1的底部经切削后形成便于插入土壤的尖部101,筒体1的侧壁设有若干透气孔2,筒体1的尖部101包覆有孔隙状底封3,筒体1内下层为疏松材料构成的盐碱阻隔层5、中层为营养物质构成的营养层6、上层为细沙构成的保墒层7,保墒层7与筒体1顶部之间具有一定空隙,该空隙部分形成集水区8。筒体1的顶部经切削后形成具有一定倾角的斜面,如此,当筒体1斜插入坡体9表面后,筒体1顶部开口处可保持水平(见图2),以利于集水,筒体1顶部平面与筒体1横截面的夹角一般控制在30-60°。保墒层7的上表面可与筒体1顶部平面齐平。

本实用新型中,筒体1由竹子制备而成,其长度为30-50cm,内径为3-15cm;底封3由纱布或铁丝网构成,且底封3可通过绳子绑缚或通过铁钉4固定于筒体1底部。盐碱阻隔层5由锯末、石子或二者的混合物构成;构成营养层6的营养物质为营养土,营养土的成分可根据植物种类不同进行配置。盐碱阻隔层5、营养层6、保墒层7和集水区8的高度比为1:2-3:0.5-1:0.5-1。

使用前,先在筒体1内按要求填入盐碱阻隔层5和营养层6,在填入营养层6的同时放入树苗、植物幼苗或种子,然后覆上保墒层7。准备工作完成后,将该保护装置斜插入待栽植的坡地上,筒体1的尖部101可便于装置的插入,然后利用手锤等工具击打保护装置顶部,使其不断钻入土壤内,使筒体1顶部露出一小段后即可,而且插入过程中应使筒体1顶部平面保持水平(如图2所示)。如遇坚硬土质,筒体1难以钻入时,可人工挖掘栽植孔,然后将保护装置埋入栽植孔内。固定好保护装置后,可向筒体1内灌入一定量的水,使植株获得生长所需的水分。

植株生长过程中,土壤内的盐碱会随着水分进入到筒体1内,由锯末和石子构成的盐碱阻隔层5,因具有疏松的孔隙结构,并且加之锯末的吸附作用,盐碱会被阻隔在这些孔隙内,无法上升到营养层6内,从而使植株根系免于被盐碱侵蚀,同时,盐碱阻隔层5还可起到一定的隔水作用,使水分尽量保留在筒体1内。营养层6上方由细沙构成的保墒层7可抑制水分蒸发,达到良好的保墒作用。在人工喷灌或下雨时,水被截留在筒体1顶部的集水区8内,使水慢慢渗入,进而增加水的利用率。

在树苗或植物生长2-3年后,由竹子制成的筒体开始慢慢腐烂,此时,树苗或植物的根系已足够发达,在不需要保护装置保护的情况下也能够独立生长,竹子腐烂后还可作为营养成分供树苗或植物根系吸收,最大程度实现了环保和无污染。

上述保护装置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坡地栽植树苗和植物的做法,不再需要挖掘树坑,树苗或植物被提前栽入保护装置内,然后将保护装置插入坡地土壤内即可,操作方便,省时省力,而且植株可抗旱抗盐碱,大大提高了成活率。除坡地外,本实用新型也可适用于平地或起伏不平的山地,适用范围广,在西北干旱-盐碱化地区具有较高的推广使用价值。


技术特征:

1.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两端均呈敞口,筒体的底部经切削后形成便于插入土壤的尖部,所述筒体的尖部包覆有孔隙状底封,筒体内下层为疏松材料构成的盐碱阻隔层,所述盐碱阻隔层上方为营养物质构成的营养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层的上方为细沙构成的保墒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墒层与筒体顶部之间具有一定空隙,该空隙部分形成集水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由竹子制备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侧壁设有若干透气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封由纱布或铁丝网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盐碱阻隔层由锯末或石子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顶部经切削后形成具有一定倾角的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盐碱阻隔层、营养层、保墒层和集水区的高度比为1:2-3:0.5-1:0.5-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长度为30-50cm,内径为3-15c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旱盐碱化地区坡地栽植用植物保护装置,包括由竹子制成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两端均呈敞口,筒体的底部经切削后形成便于插入土壤的尖部,所述筒体的尖部包覆有孔隙状底封,筒体内下层为疏松材料构成的盐碱阻隔层,中层为营养物质构成的营养层,上层为细沙构成的保墒层;筒体的侧壁设有若干透气孔。利用本实用新型,可大大便利坡地树苗或植物的栽植,省去了树坑或种植孔挖掘带来的不便,且栽种过程中对土壤扰动小,不容易引发滑坡等灾害;同时有效提高了干旱和盐碱地区树苗和植物的栽植成活率,对土壤盐碱侵害实现了有效控制。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龙;蔡立群;杨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一木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42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