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栽培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种植容器及种植墙。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和车辆的急剧增长,传统的平面绿化用地越来越少,绿化用地成本越来越高,由此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市民生活质量下降,所以,发展特殊的空间绿化势在必行。发达国家的建筑物立体绿化的推广实施已有十年,我国的建筑物立体绿化起步较晚,但建筑物立体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建筑物立体绿化能快速增加绿化面积,直接改善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其对循环性城市的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建筑物绿化是指通过在建筑物上直接或间接附着可供绿化植物生长的环境,如花盆和种植墙等,为建筑物的外立面(通常指建筑物的顶部或建筑外墙面)和/或内部(通常指室内墙体)营造绿化环境,起到改善环境、提高美观度和节约能耗的效果。
现有的种植墙直接将植物栽种在种植口袋中,栽种时,需要将种植口袋撑开,操作不方便,且现有的种植墙需要对种植口袋一一浇水,效率低,且因为人工操作,浇水不能保证充足且均匀,因此,现有的种植墙有待于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改进种植墙,从而提高种植墙的植物种植效率和浇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种植容器,包括有种植口袋和种植漏斗,所述种植口袋中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种植漏斗中设置有种植腔,所述种植腔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流管和形状固定的第三开口,所述导流管中设置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与所述种植腔连通;所述种植漏斗插接在所述容置腔中,且所述导流管穿过所述第二开口。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种植口袋的材质为纤维布。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种植漏斗的材质为pvc。
一种种植墙,包括有上述的种植容器,所述种植容器设置有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的所述种植容器沿直线逐一排布,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种植容器,位于上方的所述种植漏斗的导流管插接在位于下方的种植漏斗的种植腔中。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及以上的所述种植容器设置有多列。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有pvc板,所述种植容器的种植口袋通过防水螺钉锁紧固定在所述pvc板上。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包括有方管和角铁,所述角铁的两端焊接固定有所述方管,所述pvc板锁紧固定在所述角铁上。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有角码,所述角码的一端焊接固定在所述方管远离所述角铁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传统的种植口袋中增加种植漏斗,种植漏斗中形成有种植腔,种植腔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流管和形状固定的第三开口,由于作为入口的第三开口形状固定,可方便地种植植物,提高种植效率,另外,种植漏斗插接在种植口袋的容纳腔中,从而实现植物的固定,导流管穿过容纳腔的第二开口,从而使得上一植物的栽培土吸足水分后,水流可流向下一植物,从而在保证各植物浇水充分,且浇水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种植墙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的种植墙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局部放大图ⅰ。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从而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当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至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种植墙的正视图,图2是图1中的种植墙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的局部放大图ⅰ。本实施例的种植墙包括有种植容器1、pvc板2、角码3和安装框架4,种植容器1固定在pvc板2上,pvc板2固定在安装框架4上,安装框架4通过角码3固定在墙体5上。
种植容器1包括有种植口袋11和种植漏斗12,种植口袋11中设置有容置腔112,容置腔112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开口121,容置腔112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开口113;种植漏斗12中设置有种植腔122,种植腔122的上端设置有形状固定的第三开口121,种植腔122的下端设置有导流管123,导流管123中设置有导流通道124,导流通道124的上端与种植腔122连通。
种植漏斗12从第一开口121放入到容置腔112中,导流管123穿过第二开口113,伸出到外界中,由于种植腔122的第三开口121形状固定,在此,形状固定是指第三开口121不会任意软塌变形,第三开口121的形状在具体选择时,可设置成圆形或椭圆形,由此,栽种植物到种植腔122中时,直接放入植物即可,无需撑开袋口等操作,操作方便,栽种效率高。
参照图2和图3,运用种植容器1时,可将两个及以上的种植容器1沿重力方向逐一排布,其中,对于两个相邻的种植容器1,位于上方的种植漏斗12的导流管123插接在位于下方的种植漏斗12的种植腔122中。由此,可直接对位于最上方的种植容器1的种植腔122中浇水,当该种植腔122中的栽培土吸足水分后,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导流通道124往紧邻的下一种植容器1流去,从而不需一一对植物浇水,当位于最下方的种植容器1的导流管123有水流出时,说明该列的所有植物都已浇足水,各植物浇灌充足且均匀。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两个及以上的种植容器1排布方向与重力方向存在一为锐角的夹角,此时,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也可自行流动,依次浇灌各植物。
参照图1,在设计种植墙时,可将种植容器1作阵列排布,由此可形成一整面的绿色植物,而单列的种植容器1作为一浇水单元,浇水时对各浇水单元逐一浇水。
在本实施例中,种植口袋11的材质为纤维布,种植漏斗12的材质为pvc,pvc材质的种植漏斗12形状固定,第三开口121的形状也是固定的。纤维布是一种软质、受外力会变形的材料,传统的种植墙是直接将植物栽种在纤维布中,因此需要一边撑开种植口袋11,一边将植物放入种植口袋11中,栽种不方便,栽种效率低,本实施例通过增加种植漏斗12改善了这一问题。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种植漏斗12的材质为透明的pvc材料,便于观察植物的根系或种植腔122中的水润湿情况,或者,种植漏斗12的材质为玻璃或陶瓷。
为实现种植容器1的固定,可将种植口袋11通过防水螺钉固定在pvc板2上,pvc板2为一矩形的块,可预先按照各植物的排布点,在pvc板2钻出相应的孔,防水螺钉穿过种植口袋11后,将种植口袋11固定在pvc板2上,防水螺钉可防止水流沿pvc板2的孔向墙体5渗漏。
之后,将pvc板2固定在安装框架4上,安装框架4包括方管41和角铁42,方管41设置有两根,方管41沿竖直方向设置,角铁42可设置多个,角铁42位于两根方管41中间,角铁42的两端分别焊接规定在两根方管41上,而pvc板2通过螺钉锁紧固定在角铁42上。最后,在方管41远离角铁42的侧面焊接固定角码3,角码3为一呈直角状的铁片,方管41通过螺钉锁紧固定在墙体5上。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的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一种种植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种植口袋和种植漏斗,所述种植口袋中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种植漏斗中设置有种植腔,所述种植腔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流管和形状固定的第三开口,所述导流管中设置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与所述种植腔连通;所述种植漏斗插接在所述容置腔中,且所述导流管穿过所述第二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口袋的材质为纤维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漏斗的材质为pvc。
4.一种种植墙,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种植容器,所述种植容器设置有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的所述种植容器沿直线逐一排布,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种植容器,位于上方的所述种植漏斗的导流管插接在位于下方的种植漏斗的种植腔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种植墙,其特征在于,两个及以上的所述种植容器设置有多列。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种植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pvc板,所述种植容器的种植口袋通过防水螺钉锁紧固定在所述pvc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种植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包括有方管和角铁,所述角铁的两端焊接固定有所述方管,所述pvc板锁紧固定在所述角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种植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角码,所述角码的一端焊接固定在所述方管远离所述角铁的一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