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空作业吊篮,用于建筑工程施工、幕墙安装等领域。
背景技术:
施工吊篮是悬挂机构架设于建筑物或构筑物上,提升机驱动吊装平台通过钢丝绳沿立面上下运动的一种非常设悬挂设备,用于搭载作业人员、工具和材料进行高空作业。现已普遍应用于高层多层高建筑的外墙施工,幕墙安装,然而当施工现场情况复杂多变,悬挂机构架设困难,或作业面积较大时,吊篮仅沿立面上下运动并不能满足施工要求,需多次中断施工进行位置调整,增加了作业时安全风险,降低了施工效率。另外,常规悬臂梁型悬挂机构,刚度较小,前梁伸出长度及额定吊重均受限,当悬臂较长或吊重过重均不可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常规吊篮作业空间范围的局限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三维空间移动的高处作业施工吊篮,使高空作业人员可以在前后、水平、竖向自由移动,可到达三维空间任意点,减少吊篮拆卸、搬运次数,不仅节省了搬运成本,还降低了作业时的安全风险,提高了施工效率。利用格构式桁架的高强度高稳定性,可增加允许的挑出长度和额定吊重。另外,合理利用结构主梁代替配重,可解决施工现场配重受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三维空间移动的高处作业施工吊篮,包括一对格构式桁架、安装在格构式衔架上的吊篮平移机构。一对格构式桁架垂直建筑屋面外墙上架设,与建筑屋面外墙通过埋件一固定,所述格构式桁架位于屋面外墙内侧的一端通过后支臂与被固定的套筒连接,吊篮平移机构包括两个轨道工字钢,三个走行小车:轨道工字钢一用高强螺栓与格构式桁架悬挑段的横梁连接;轨道工字钢二两端通过一对同步控制走行小车,实现轨道工字钢二沿轨道工字钢一前后移动;走行小车二安装在轨道工字钢二下翼缘,沿轨道工字钢二往返横移,走行小车二下吊挂一钢梁,钢梁通过电动葫芦、吊钩、钢丝绳驱动悬吊平台的上下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后支臂顶端与格构式桁架焊接为一体,后支臂底端与套筒螺栓连接,所述套筒通过埋件二与混凝土主梁连接固定,所述套筒与埋件二焊接连接,所述后支臂采用方钢管。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吊篮的优点在于:后支臂、套筒及结构主梁作为格构式桁架的配重部,建筑屋面外墙作为格构式桁架的前支腿,替代配重来平衡起吊重量,套筒通过埋件二固定在混凝土主梁上,埋件二通过计算满足抗拔要求,后支臂与套筒的连接方式便于本实用新型的施工吊篮的拆卸,进行重复使用,套筒焊接在埋件二上,在施工吊篮拆卸完成后,可直接切除。
悬挂机构采用格构式桁架有利增加刚度,保证侧向稳定,可以大大提高允许的挑出长度和额定吊重。轨道工字钢一作为轨道工字钢二的行走轨道。轨道工字钢二作为走行小车二的平移轨道,走行小车二下的钢梁通过电动葫芦、吊钩、钢丝绳控制悬吊平台的上下运行,实现竖向移动,作业人员可以到达建筑屋面外墙的任意位置进行施工操作。减少吊篮拆卸、搬运次数,节省搬运成本及搬运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实例立面图;
图2应用实例的a-a剖面图。
图中,1、格构式桁架;2、轨道工字钢;3、轨道工字钢;4、走行小车一;5、走行小车二;6、钢梁;7、电动葫芦;8、悬吊平台;9、屋面外墙;10、埋件一;11、后支臂;12、套筒;13、埋件二;14、檐口铝型材;15、混凝土主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一种可三维空间移动的高处作业施工吊篮,包括格构式桁架1、轨道工字钢一2、轨道工字钢二3、走行小车5、电动葫芦7、悬吊平台8五大部分。悬挂机构采用格构式桁架1,有利增加刚度,保证侧向稳定,可以大大提高允许的挑出长度和额定吊重。轨道工字钢一2固定在桁架悬挑段的横梁上翼缘,采用高强螺栓连接,作为轨道工字钢二3的行走轨道。轨道工字钢二3两端架设在走行小车一4上,走行小车一4与轨道工字钢一2上翼缘滑动连接,实现轨道工字钢二3前后方向移动,采用同步控制装置保证两端走行小车一4同步行走。走行小车二5沿轨道工字钢二3下翼缘往返横移,走行小车二5下吊挂一钢梁6。钢梁6两端固定两个电动葫芦7,电动葫芦7通过吊钩、钢丝绳驱动悬吊平台8的上下运行,实现竖向移动,根据工程的需要(例如起重量、起升高度等)确定电动葫芦7的型号,可以成品定制采购。
通过计算确定格构式桁架1的具体尺寸、截面、悬挑长度。在建筑屋面外墙9上埋置埋件一10,固定格构式桁架1,作为前支腿,计算确定屋面外墙9承载力满足要求。在格构式桁架1背离轨道工字钢一2的一端焊接后支臂11,后支臂11采用方钢管,后支臂11插入套筒12中后用高强螺栓连接,便于本实用新型的施工吊篮的拆卸,进行重复使用,套筒12焊接在埋件二13上,在施工吊篮拆卸完成后,可直接切除。埋件二13埋置于混凝土主梁15上,替代配重来平衡起吊重量,埋件二13通过计算满足抗拔要求。
轨道工字钢一2、轨道工字钢二3:选自《热轧工字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706-1988)。其型号可参照《悬挂运输设备轨道设计计算》06cg08计算确定。在工字钢的两端设置车挡,防止滑出。在车档上设置橡胶垫减轻冲击。
悬吊平台8:工作宽度不应小于0.4m,应设置防滑底板,底部四周应设有高度不小于150mm的挡板,四周应装有固定式安全护栏。悬吊平台搭载人数不得超过两人,且施工人员需设置独立的安全措施。
在需要使用此实用新型的高层建筑施工中,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此实用新型进行设计,尤其是格构式桁架1的结构设计与轨道工字钢一2、轨道工字钢二3的计算选型;通过后施工可实施。实施过程需满足《高处作业吊篮》(gb19155-2003)要求。
此实用新型在安装时,须检查所有零部件是否安全到位,不可出现漏装,错装,例如电源线的错接,电动葫芦8的限位器、限重器的漏装。安装到位后,进行满载试运行,经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在高层建筑屋顶搭设本实用新型的施工吊篮,搭乘作业人员及材料,进行檐口处铝型材14造型的安装工作。
1.一种可三维空间移动的高处作业施工吊篮,包括一对格构式桁架、安装在格构式衔架上的吊篮平移机构,其特征在于,一对格构式桁架垂直建筑屋面外墙上架设,与建筑屋面外墙通过埋件一固定,所述格构式桁架位于屋面外墙内侧的一端通过后支臂与被固定的套筒连接,吊篮平移机构包括固定在格构式桁架悬挑段横梁上的轨道工字钢一,每个轨道工字钢一上翼缘安装一个走行小车一,轨道工字钢二的两端分别与走行小车一的顶面连接固定,沿轨道工字钢一前后移动;轨道工字钢二的下翼缘安装走行小车二,实现走行小车二沿轨道工字钢二下翼缘往返横移;走行小车二下吊挂一钢梁,钢梁两端固定两个电动葫芦,电动葫芦通过吊钩、钢丝绳驱动悬吊平台的上下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三维空间移动的高处作业施工吊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臂顶端与格构式桁架焊接为一体,后支臂底端与套筒螺栓连接,所述套筒通过埋件二与混凝土主梁连接固定,所述套筒与埋件二焊接连接,所述后支臂采用方钢管。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