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动拉索转运小车。
背景技术:
汽车驻车制动拉索是机械式驻车制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其作用是传递手刹操纵机构输入的操纵力以及传递手刹输入的操纵行程。制动拉索主要由钢丝绳、钢丝绳前球销/后球销、护管、护管前接头/后接头、回位弹簧和支架等部分组成。在制动拉索生产和装配的过程中,需要在车间内对其进行转运,现有的转运方式一般是采用手推车,但是由于制动拉索有不同的长度和规格,现有的手推车不能兼容所有长度制动拉索,若拉索超过2.5m则会拖到地面,转运过程中会造成拉索磨损,不能有效防护制动拉索,也不便于推车行走;同时,现有的手推车转运数量有限,最多能承载90根制动拉索,需要多次转运;并且左侧和右侧的拉索是不同的,转运时需要将左右两侧的拉索分开,放在一起容易混淆,因此现有的转运小车每次只能承载转运左侧或右侧一种型号的制动拉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动拉索转运小车,能够兼容不同长度的拉索、转运数量多且便于拉索分类转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制动拉索转运小车,包括底部支架、两侧纵梁和顶部横梁,所述纵梁的底端与所述底部支架的侧边固定在一起,每侧的所述纵梁数量为两个以上且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横梁位于底部支架的中心线正上方且与底部支架的侧边相平行,所述纵梁的顶端与所述横梁固定在一起,使所述纵梁与底部支架之间形成夹角;在所述底部支架的下部四角处设有车轮;
在每个所述纵梁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呈“l”型折弯的承托杆,所述承托杆的短边固定在所述纵梁上、长边朝向纵梁的外侧设置,位于一侧同一高度的承托杆共同构成一组用于放置制动拉索的承托部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小车两侧的总梁上,同一高度上的承托杆共同构成一组承托部件,同一侧的纵梁上可以设置多层承托部件,制动拉索可以沿小车的长度方向横放在同一层的承托杆上,这样的结构可以使一个小车同时转运更多数量的制动拉索;小车底部支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足够的长度,纵梁的数量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以兼容不同规格和长度的制动拉索,较短的制动拉索可以只占用同一层上较少的承托杆(如两个),较长的制动拉索可以占用同一层上的全部承托杆,避免制动拉索因长度太大而拖到地上造成损伤,起到对制动拉索的防护作用;转运小车左右两侧可以用于分类放置左侧拉索和右侧拉索,避免左右两侧不同的制动拉索混放,同一个小车可以同时转运不同侧的制动拉索,还能够清晰分类,避免混淆。
优选的,在所述小车一端的两侧纵梁中间设有扶手。便于推动转运小车,同时在扶手上可以挂设标牌,用于标明左右两侧的制动拉索的不同型号,便于工作人员查找;同时可以根据扶手的位置明确分辨左右两侧(扶手左侧放置左侧制动拉索,扶手右侧放置右侧制动拉索),避免因方位不同造成混淆。
优选的,位于所述扶手一端的两个车轮为带锁死机构的万向轮;另一端的两个车轮为定向车轮。
优选的,所述纵梁与底部支架之间的夹角45°≤θ≤85°。
优选的,在所述承托杆的长边外部套装有防护用蛇皮管,可以避免承托杆与放置在上面的制动拉索之间产生磨损,起到防护制动拉索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底部支架、纵梁和横梁均为方形钢管,承托杆为圆形钢筋,各连接处均为焊接。
优选的,所述纵梁的数量为3-5个,所述底部支架的长度为3-6米,所述纵梁等距分布在底部支架的长度边上。
优选的,每侧的所述承托部件为等距设置的三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转运小车的左右两侧均可以设置多层承托部件,同一个转运小车可以同时转运更多数量的制动拉索,能够有效提高制动拉索的转运效率,减少转运次数。
2.左右两侧的承托部件可以进行明确分类,将左侧和右侧不同的制动拉索分类放置,能够将左侧和右侧的制动拉索进行同时转运,又能有效避免混淆,解决了现有的转运小车每次只能转运左侧或右侧一类制动拉索的问题。
3.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小车的长度,使同一个小车可兼容不同规格和长度的制动拉索,避免因制动拉索长度过大而拖地,能够进一步提高转运小车的工作效率,增加适用范围。
4.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合理,方便取放制动拉索,承载能力大,有利于提高制动拉索生产和装配过程中的转运效率,节约劳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制动拉索转运小车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制动拉索转运小车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制动拉索转运小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未画出车轮);
图4为制动拉索放置在承托杆上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底部支架,2纵梁,3横梁,4车轮;5承托杆,6扶手,7制动拉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下列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制动拉索转运小车,参见图1-图4,包括底部支架1、两侧纵梁2和顶部横梁3,纵梁2的底端与底部支架1的侧边固定在一起,本实施例中每侧的纵梁2数量为3个且相互平行设置,横梁3位于底部支架的中心线正上方且与底部支架1的侧边相平行,纵梁2的顶端与横梁3固定在一起,使纵梁2与底部支架1之间形成夹角θ,本实施例中θ角为80°;在底部支架1的下部四角处设有车轮4;在每个纵梁2上均设有3个等距分布的、呈“l”型折弯的承托杆5,承托杆5的短边固定在纵梁2上、长边朝向纵梁2的外侧设置,位于一侧同一高度的承托杆5共同构成一组用于放置制动拉索7的承托部件,本实施例中每侧的承托部件为3层。在小车一端的两侧纵梁中间设有扶手6,其中,位于扶手6一端的两个车轮为带锁死机构的万向轮;另一端的两个车轮为定向车轮。底部支架1、纵梁2和横梁3均为方形钢管,承托杆5为圆形钢筋,各连接处均为焊接;在承托杆5的长边外部套装有防护用蛇皮管。
实施例2,一种制动拉索转运小车,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车每侧纵梁2的数量为5个,底部支架1的长度为5米,纵梁2等距分布在底部支架1的长度边上。本实施例中,左右两侧各设置三层承托部件,每层承托部件可以放置60根左右的制动拉索,一个小车每次可转运360根左右的制动拉索,转运效率更高。该小车的兼容性更高,每层承托部件上可放置长6m以内所有型号的制动拉索。
在以上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设备元件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设备元件。
本实用新型制动拉索转运小车的具体工作方式为:
将不同型号、不同规格长度的制动拉索分类放置在不同的侧面、不同层次的承托部件上,通过扶手推动小车即可实现制动拉索的转运。同一个转运小车可以放置多种类、多型号、不同长度的制动拉索,并且可以明确归类,不会发生混淆。本实用新型转运小车承载能力更大,使用方便、转运效率更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劳动成本。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进行变更或改变。
1.一种制动拉索转运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支架、两侧纵梁和顶部横梁,所述纵梁的底端与所述底部支架的侧边固定在一起,每侧的所述纵梁数量为两个以上且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横梁位于底部支架的中心线正上方且与底部支架的侧边相平行,所述纵梁的顶端与所述横梁固定在一起,使所述纵梁与底部支架之间形成夹角;在所述底部支架的下部四角处设有车轮;
在每个所述纵梁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呈“l”型折弯的承托杆,所述承托杆的短边固定在所述纵梁上、长边朝向纵梁的外侧设置,位于一侧同一高度的承托杆共同构成一组用于放置制动拉索的承托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拉索转运小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小车一端的两侧纵梁中间设有扶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拉索转运小车,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扶手一端的两个车轮为带锁死机构的万向轮;另一端的两个车轮为定向车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拉索转运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与底部支架之间的夹角45°≤θ≤8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拉索转运小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承托杆的长边外部套装有防护用蛇皮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拉索转运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架、纵梁和横梁均为方形钢管,承托杆为圆形钢筋,各连接处均为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拉索转运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的数量为3-5个,所述底部支架的长度为3-6米,所述纵梁等距分布在底部支架的长度边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拉索转运小车,其特征在于,每侧的所述承托部件为等距设置的三层。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