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0


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用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儿童推车可供小孩乘坐,父母推着车前行,从而减轻父母抱孩子的负担。儿童推车一般包括一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设置于车架前下部的前轮、设置于车架后下部的后轮、用于将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的车架锁定机构,当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供儿童乘坐,当不需要使用时,要对车架进行收合,即释锁所述车架锁定机构,然后将车架折叠,折叠后的车架比展开时的车架材积小。

在实际使用中,不同的儿童推车具有不同的车架,而有些车架收合时各组件的联动非常不顺畅,从而折叠过程中特别费力,而且折叠后材积较大,不方便储存、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儿童推车,其折叠过程中车架各组件联动顺畅,而且折叠后车架材积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儿童推车,包括一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分别设置于所述车架前下部的前轮与后轮,所述车架包括车手、前脚、后脚、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所述车手下端、前脚后端、后脚前端相互枢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后端枢接于车手,所述第二连接件下端与所述车手下端或/和前脚后端或/和后脚前端枢接,所述第三连接件下端枢接于前脚,所述第一连接件前端、第三连接件上端可相对第二连接件旋转并可相对第二连接件上下移动。

所述车架还包括一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的移动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前端、第三连接件上端枢接于所述移动件。

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设置于车架上的将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的车架锁定机构,所述车手下端、前脚后端、后脚前端依次枢接,所述车架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手下端与前脚后端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前脚后端与后脚前端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或,所述车手下端、后脚前端、前脚后端依次枢接,所述车架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手下端与后脚前端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前脚后端与后脚前端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且车手下端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配合的驱动件,释锁第一锁定机构后,旋转所述车手,所述驱动件能释锁第二锁定机构。

所述车手包括下车手以及下端可相对上下滑动地连接于所述下车手内的上车手,往下移动所述上车手可释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连接件后端枢接于所述下车手。

所述车手下端设置有车手枢接座,所述前脚后端设置有前脚枢接座,所述后脚前端设置有后脚枢接座,所述车手枢接座、前脚枢接座、后脚枢接座左右依次枢接,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车手枢接座与前脚枢接座之间,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前脚枢接座与后脚枢接座之间,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手枢接座内的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可相对车手枢接座前后移动,所述第二联动件可相对车手枢接座左右移动,往下移动所述上车手可驱动所述第一联动件前后移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联动件左右移动而释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

所述车手枢接座包括一上下延伸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前端的且左右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前脚枢接座、后脚枢接座枢接,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前脚枢接座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内设置有上端开口且上下延伸的容置腔,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前脚枢接座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后端与容置腔相通,所述第二联动件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并可相对左右移动,所述第一联动件可相对前后移动地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第一联动件远离容置腔的一侧与所述容置槽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联动件后端伸入所述容置腔内,所述上车手往下移动可伸入所述容置腔下侧内而推动所述第一联动件前后移动;较佳的,所述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较佳的,所述第一联动件朝向第二联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壁设置为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一齿轮状主体、凸设于所述齿轮状主体朝向第一联动件一侧的凸台,所述凸台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斜面,在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所述凸台伸入所述第一凹槽内,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互抵靠。

所述容置槽设置为第一齿槽,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所述第一齿槽、设置于前脚枢接座朝向车手枢接座一侧的第二齿槽、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与第二齿槽之间的可相对左右移动的第一齿轮、一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槽底壁之间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联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联动件之间,在所述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齿轮同时与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啮合,且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联动件抵靠。

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前脚枢接座与后脚枢接座相对侧的第三齿槽与第四齿槽、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前脚枢接座与后脚枢接座之间的第二齿轮、一设置于所述第二齿轮与第四齿槽底壁之间的第二弹簧,在所述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齿轮同时与第三齿槽、第四齿槽啮合。

所述驱动件设置为一驱动辊,所述驱动辊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往朝向后脚枢接座的一侧延伸,所述驱动辊穿过所述前脚枢接座与所述第二齿轮接触,且所述驱动辊与第二齿轮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弧形面与驱动块,通过所述弧形面与驱动块的配合,所述车手旋转时,所述驱动辊可推动第二齿轮往第四齿槽内移动;较佳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齿槽底壁中部间隔设置有两挡板,所述两挡板与第一齿槽底壁共同形成一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容置腔相通,所述第一联动件可相对移动地置于所述导向槽内,所述驱动辊一端连接于所述两挡板;或,一连接板两端分别所述两挡板中间,所述驱动辊自所述挡板中间往外侧延伸设置。

所述车手下侧或前脚后侧或后脚前侧或车手枢接座或前脚枢接座或后脚枢接座上还连接有一把手;较佳的,所述第一连接件被设置为供乘坐的乘坐部,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一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端的围挡部、设置于车手上的背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车架的这种结构,使得在折叠过程中,车架各组件的联动非常顺畅,从而折叠操作轻松不费力,而且折叠后的车架整体材积小,方便储存、携带;

2、往前旋转车手即可释锁第二锁定机构,从而使得释锁操作与折叠操作有部分重合,从而整体操作更方便;

3、车手设置成可相对上下移动的上车手与下车手,往下移动上车手即可释锁第一锁定机构,进而可旋转车手而释锁第二锁定机构,从而不但释锁操作方便,而且在释锁车架锁定机构后折叠车架的过程中,车手的整体长度还变短,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折叠材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折叠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根据图1中a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7为根据图1中a部分的另一角度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第一锁定机构与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时根据图5中b-b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第一锁定机构释锁后根据图5中b-b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车手枢接座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车手枢接座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车手枢接座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第一联动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第二联动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车手枢接座部分与第二齿轮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包括一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100、分别设置于所述车架100前下部的前轮200与后轮300,所述车架100包括车手1、前脚2、后脚3、第一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5、第三连接件6,所述车手1下端、前脚2后端、后脚3前端相互枢接,所述第一连接件4后端枢接于车手1,所述第二连接件5下端与所述车手1下端或/和前脚2后端或/和后脚3前端枢接,所述第三连接件6下端枢接于前脚2,所述第一连接件4前端、第三连接件6上端可相对第二连接件5旋转并可相对第二连接件5上下移动。

在车架100折叠过程中,往前旋转所述车手1,第一连接件4会被推动往前下方旋转移动,且第一连接件4前端会同时沿着第二连接件5相对往第二连接件5上端上移动,从而驱使第二连接件5往前下方旋转,进而带动第三连接件6也往前下方旋转移动,且第三连接件6上端同时相对往第二连接件5上端上移动(如图2所示),前脚2也与后脚3相对旋转,如此,车架各组件联动非常顺畅;直至所述车手1、前脚2、后脚3、第一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5、第三连接件6均相对靠近,车架100折叠(如图3所示),此时,车架的整体材积非常小,方便储存、携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100还包括一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5上的移动件50,所述第一连接件4前端、第三连接件6上端枢接于所述移动件50,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连接件4前端、第三连接件6上端可相对第二连接件5旋转并可相对第二连接件5上下移动的目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连接件4前端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5并可相对第二连接件5上下移动,所述第三连接件6上端枢接于第一连接件4前端;或,第一连接件4前端与第三连接件6上端均可相对上下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5;或,所述第三连接件6上端可相对上下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5,所述第一连接件4前端枢接于第三连接件6上端。

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还包括设置于车架100上的将车架100锁定于展开状态的车架锁定机构,所述车手1下端、前脚2后端、后脚3前端依次枢接,所述车架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手1下端与前脚2后端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前脚2后端与后脚3前端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且车手1下端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配合的驱动件,释锁第一锁定机构后,旋转所述车手1,所述驱动件能释锁第二锁定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车手1包括下车手11以及下端可相对上下滑动地连接于所述下车手11内的上车手12,往下移动所述上车手12可释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连杆4后端枢接于所述下车手11。

所述上车手12下端与下车手11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滑动的第三锁定机构(图未示),且车架100上还设置有用于释锁所述第三锁定机构的车手释锁机构,操作所述车手释锁机构即可释锁所述第三锁定机构,从而即可往下移动所述上车手12而释锁第一锁定机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锁定机构以及车手释锁机构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技术,且因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要点,故不在此赘述。

如图6至15所示,所述车手1下端设置有车手枢接座14,所述前脚2后端设置有前脚枢接座21,所述后脚3前端设置有后脚枢接座31,所述车手枢接座14、前脚枢接座21、后脚枢接座31通过一左右延伸的枢轴7依次枢接,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车手枢接座14与前脚枢接座21之间,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前脚枢接座21与后脚枢接座31之间。

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手枢接座14内的第一联动件9与第二联动件10,所述第一联动件9可相对车手枢接座14前后移动,所述第二联动件10可相对所述车手枢接座14左右移动,往下移动所述上车手12可驱动所述第一联动件9相对所述枢轴前后移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联动件10左右移动而释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手枢接座14包括一上下延伸的第一连接部14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42前端的且左右延伸的第二连接部143,所述第二连接部143与所述前脚枢接座21、后脚枢接座31枢接,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43与前脚枢接座21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142内设置有上端开口且上下延伸的容置腔1421;所述第二连接部143朝向前脚枢接座21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141,所述容置槽141后端与容置腔1421相通,所述第二联动件10设置于所述容置槽141内并可相对左右移动,所述第一联动件9可相对前后移动地置于所述容置槽141内,且所述第一联动件9远离容置腔1421的一侧与所述容置槽141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图未示),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联动件9后端伸入所述容置腔1421内,所述上车手12往下移动可伸入所述容置腔1421下侧内而推动所述第一联动件9前后移动。

所述第一联动件9与第二联动件10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第一斜面91与第二斜面101,从而第一联动件9的前后移动可驱动第二联动件10左右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件9朝向第二联动件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92,所述第一凹槽92的一侧壁设置为所述第一斜面91;所述第二联动件10包括一齿轮状主体102、凸设于所述齿轮状主体102朝向第一联动件9一侧的凸台103,所述凸台103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斜面101,在所述第第一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所述凸台103伸入所述第一凹槽92内,第一斜面91与第二斜面101相互抵靠(如图8所示),且所述第一齿轮81与第二联动件10相抵靠。

较佳的,所述齿轮状主体102一侧间隔凸设有两所述凸台103,且所述两凸台103的同一侧均设置有第一斜面91,对应的,所述第二联动件10远离所述容置腔1421的一端也设置有第二斜面101,从而所述第一联动件9与第二联动件10相对侧设置有两组相配合的第一斜面91与第二斜面101,从而推动力更强,移动更迅速,从而加快车架100折叠的时间。

所述所述第一联动件9上设置有长孔93,所述枢轴7穿过所述长孔93,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联动件9可相对前后移动的目的。

较佳的,所述上车手12下端设置有驱动件121,所述驱动件121下端设置为驱动斜面122,所述第一联动件9朝向容置腔1421的一端上侧设置对应的从动斜面94,当所述上车手12往下移动到一定距离时,所述驱动斜面122与从动斜面94接触,再继续往下移动上车手12,通过驱动斜面122与从动斜面94的配合,所述第一联动件9被推动而前后移动。所述驱动斜面122与从动斜面94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联动件9的移动更顺畅。

所述容置槽141设置为第一齿槽,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所述第一齿槽、设置于前脚枢接座21朝向车手枢接座12一侧的第二齿槽211、与所述枢轴7连接并可相对左右移动的第一齿轮81、一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81与第二齿槽211底壁之间的第二弹簧(图未示),所述第二联动件10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81与第一联动件9之间,在所述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齿轮81同时与第一齿槽141、第二齿槽211啮合,且所述第一齿轮81与所述第二联动件10抵靠,第一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所述车手1与前脚2不能相对旋转。

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前脚枢接座21与后脚枢接座31相对侧的第三齿槽212与第四齿槽311、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前脚枢接座21与后脚枢接座31之间的第二齿轮82、一设置于所述第二齿轮82与第四齿槽311底壁之间的第二弹簧(图未示),在所述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齿轮82同时与第三齿槽212、第四齿槽311啮合,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所述前脚2与后脚3不能相对旋转。

所述驱动件设置为一驱动辊146,所述驱动辊146自所述第二连接部143往朝向后脚枢接座31的一侧延伸,所述驱动辊146穿过所述前脚枢接座21与所述第二齿轮82接触,且所述驱动辊146与第二齿轮82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弧形面1461与驱动块821,通过所述弧形面1461与驱动块821的配合,所述车手1旋转时,所述驱动辊146可推动第二齿轮82往第四齿槽311内移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齿轮82脱离与第三齿槽212的啮合而只与第四齿槽311啮合,此时,所述第二锁定机构释锁,前脚2与后脚3可相对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143的第一齿槽141底壁中部间隔设置有两挡板144,所述两挡板144与第一齿槽141底壁共同形成一导向槽140,所述导向槽140后端与所述容置腔1421相通,所述第一联动件9可相对移动地置于所述导向槽140内,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联动件9后端伸入所述容置腔内。设置导向槽140,可给所述第一联动件9一导向作用,使其移动不会错位而更顺畅。

所述驱动辊146一端连接于所述两挡板144;或,一连接板145两端分别所述两挡板144中间,所述驱动辊146自所述挡板144中间往外侧延伸设置(如图11、12所示),

结合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辊146朝向第二齿轮82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第二凹槽1462,且所述第二凹槽1462的一侧壁设置为弧形面1461,对应的,所述第二齿轮82内壁对称凸设有两所述驱动块821,所述驱动辊146伸入所述第二齿轮82内,所述两驱动块821分别插入所述两第二凹槽1462内。从而所述车手1旋转时,所述驱动辊146的弧形面1461旋转,从而迫使驱动块821往第四齿槽311的方向移动而释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

较佳的,所述第二齿轮82内壁上形成有两对称设置的第三凹槽832,所述两第三凹槽832两端的相交处分别形成为所述两驱动块821,且所述第三凹槽832的一侧壁也设置为弧形面833,所述驱动辊146的位于两第一凹槽92之间的端部分别插入所述两第三凹槽832内。从而在车手1旋转即驱动辊146旋转时,驱动辊146的弧形面1461对第二齿轮82的驱动块821施加推力,驱动辊146的端面对第二齿轮82的弧形面833施加推力,如此,能更轻松地释锁第二锁定机构。

所述前脚枢接座21内设置有隔板210,所述隔板210将第三齿槽212与第四齿槽311隔开,且所述隔板210中间设置还有供所述驱动辊146穿过的通孔。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车手1下端、后脚3前端、前脚2后端依次枢接,对应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车手1下端与后脚3前端,第二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后脚3前端与前脚2后端之间。即是说,可以理解为,相当于前脚2后端连接于所述后脚枢接座31,后脚3前端连接于所述前脚枢接座21,其他结构未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100包括一所述车手1、一所述第一连接件4、一所述第二连接件5、一所述第三连接件6、两所述前脚2、两所述后脚3,其中一前脚2、后脚3枢接于车手1左侧,另一前脚与后脚枢接于车手1右侧,所述两前脚2后侧之间连接有一支撑杆20,所述第三连接件6下端枢接于所述支撑杆20(如图4、5所示)。

对应的,所述车手枢接座14包括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42以及间隔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42前端的两所述第二连接部143,所述第一锁定机构与第二锁定机构也对称设置有两组,从而往下移动所述上车手12即可释锁两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然后旋转车手1可同时释锁两所述第二锁定机构。

所述第二连接件5下端枢接于所述两所述第二连接部143之间,较佳的,所述第二连接件5下端设置有连接枢接座51,所述连接枢接座51枢接于两第二连接部143之间。即是说,两第二连接部143之间有间隙147,所述连接枢接座51枢接于所述间隙147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车架100也可以设置为只包括一所述车手1、一所述第一连接件4、一所述第二连接件5、一所述第三连接件6、一所述前脚2、两所述后脚3,所述第三连接件6下端直接枢接于所述该前脚2。对应该车架100结构,所述车架锁定机构可以设置一第一锁定机构以及两第二锁定机构,对应的,第一联动件9与第二联动件10分别设置一个即可。

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收合原理为:

释锁所述车手1锁定机构,然后往下移动所述上车手12,通过驱动斜面122与第一联动件9从动斜面94的配合,推动第一联动件9前后移动,再通过第一联动件第一斜面91与第二联动件第二斜面101的配合,从而驱动第二联动件10往第一齿轮81的方向左右移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齿轮81往后脚枢接座31第二齿槽211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齿轮81脱离与第一齿槽141的配合而至于第二齿槽211配合,此时,所述第一锁定机构释锁,车手1与前脚2可相对旋转;

第一锁定机构释锁后,往前旋转所述车手1,通过车手驱动辊146的弧形面1461与第二齿轮驱动块821的配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齿轮82往后脚枢接座31第四齿槽311的方向移动,从而脱离与前脚枢接座第三齿槽212的配合而至于所述后脚枢接座31第四齿槽311啮合,此时,所述第二锁定机构释锁,所述前脚2与后脚3可相对旋转。至此,所述车架锁定机构释锁;

而在往前旋转所述车手1释锁第二锁定机构的同时,第一连接件4会被推动往前下方旋转移动,且第一连接件4前端会同时沿着第二连接件5相对往第二连接件5上端上移动,从而驱使第二连接件5往前下方旋转,进而带动第三连接件6也往前下方旋转移动,且第三连接件6上端同时相对往第二连接件5上端上移动(如图2所示),且因为车手1旋转而使得第二锁定机构释锁后,前脚2与后脚3也可相对旋转,从而所述车手1、前脚2、后脚3、第一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5、第三连接件6均相互旋转而靠近,车架100折叠(如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车手枢接座14或前脚枢接座21或后脚枢接座31上还连接有一把手15,当旋转车手1释锁第二锁定机构后,车手1、前脚2、后脚3、第二连接件5即可相对旋转,此时,提起把手15,车手1即可自动往前旋转,从而联动第一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5、第三连接件6一起朝向前下方旋转,后脚3与前脚2也相对旋转,从而车架100各组件旋转靠拢,如此,折叠操作更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被设置为供儿童乘坐的乘坐部。从而车架100折叠时,相当于乘坐部也被联动折叠,从而折叠操作更简便。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4上安装另外的座椅,所述座椅可通过固定连接或可拆连接或可旋转连接等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4上。

为使得乘坐在乘坐部上的儿童更安全,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还包括一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5上端的u形围挡部52,该u形围挡部52不仅可防止儿童从前方滑落出车架100,还可当儿童扶手使用。

较佳的,所述第二连接件5上端枢接于所述u形围挡部52中间,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两者相对位置的调整机构53。从而当所述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下时,调整所述调整机构53,使得所述u形围挡部52不能相对第二连接件旋转,从而所述u形围挡部52位于车架100的前侧,对坐在乘坐部上儿童起到一保护作用以及扶手作用;当折叠所述车架100时,可在车架100折叠后或在折叠车架100前调整所述调整机构53,使得u形围挡部52与第二连接件5可相对旋转,从而u形围挡部52旋转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如此即可减少车架100折叠材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机构53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技术,且因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要点,故不在此赘述。

所述车手1上设置有背靠13,背靠13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坐在车内的儿童更舒适,而且可防止儿童从后侧掉落除外,从而进一步保证安全性。较佳的,所述背靠13与所述下车手11连接。

在上述方位描述中,以所述前轮200所在为前,后轮300所在为后,车手1所在为上,前后轮300所在为下,以两前脚2所在为左右。


技术特征:

1.一种儿童推车,包括一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分别设置于所述车架前下部的前轮与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车手、前脚、后脚、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所述车手下端、前脚后端、后脚前端相互枢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后端枢接于车手,所述第二连接件下端与所述车手下端或/和前脚后端或/和后脚前端枢接,所述第三连接件下端枢接于前脚,所述第一连接件前端、第三连接件上端可相对第二连接件旋转并可相对第二连接件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一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的移动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前端、第三连接件上端枢接于所述移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车架上的将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的车架锁定机构,所述车手下端、前脚后端、后脚前端依次枢接,所述车架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手下端与前脚后端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前脚后端与后脚前端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或,所述车手下端、后脚前端、前脚后端依次枢接,所述车架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手下端与后脚前端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前脚后端与后脚前端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且车手下端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配合的驱动件,释锁第一锁定机构后,旋转所述车手,所述驱动件能释锁第二锁定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包括下车手以及下端可相对上下滑动地连接于所述下车手内的上车手,往下移动所述上车手可释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连接件后端枢接于所述下车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下端设置有车手枢接座,所述前脚后端设置有前脚枢接座,所述后脚前端设置有后脚枢接座,所述车手枢接座、前脚枢接座、后脚枢接座左右依次枢接,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车手枢接座与前脚枢接座之间,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前脚枢接座与后脚枢接座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手枢接座内的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可相对车手枢接座前后移动,所述第二联动件可相对车手枢接座左右移动,往下移动所述上车手可驱动所述第一联动件前后移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联动件左右移动而释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枢接座包括一上下延伸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前端的且左右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前脚枢接座、后脚枢接座枢接,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前脚枢接座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内设置有上端开口且上下延伸的容置腔,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前脚枢接座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后端与容置腔相通,所述第二联动件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并可相对左右移动,所述第一联动件可相对前后移动地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第一联动件远离容置腔的一侧与所述容置槽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联动件后端伸入所述容置腔内,所述上车手往下移动可伸入所述容置腔下侧内而推动所述第一联动件前后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件朝向第二联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壁设置为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一齿轮状主体、凸设于所述齿轮状主体朝向第一联动件一侧的凸台,所述凸台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斜面,在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所述凸台伸入所述第一凹槽内,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互抵靠。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或10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设置为第一齿槽,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所述第一齿槽、设置于前脚枢接座朝向车手枢接座一侧的第二齿槽、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与第二齿槽之间的可相对左右移动的第一齿轮、一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槽底壁之间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联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联动件之间,在所述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齿轮同时与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啮合,且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联动件抵靠。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前脚枢接座与后脚枢接座相对侧的第三齿槽与第四齿槽、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前脚枢接座与后脚枢接座之间的第二齿轮、一设置于所述第二齿轮与第四齿槽底壁之间的第二弹簧,在所述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齿轮同时与第三齿槽、第四齿槽啮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前脚枢接座与后脚枢接座相对侧的第三齿槽与第四齿槽、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前脚枢接座与后脚枢接座之间的第二齿轮、一设置于所述第二齿轮与第四齿槽底壁之间的第二弹簧,在所述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齿轮同时与第三齿槽、第四齿槽啮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设置为一驱动辊,所述驱动辊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往朝向后脚枢接座的一侧延伸,所述驱动辊穿过所述前脚枢接座与所述第二齿轮接触,且所述驱动辊与第二齿轮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弧形面与驱动块,通过所述弧形面与驱动块的配合,所述车手旋转时,所述驱动辊可推动第二齿轮往第四齿槽内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齿槽底壁中部间隔设置有两挡板,所述两挡板与第一齿槽底壁共同形成一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容置腔相通,所述第一联动件可相对移动地置于所述导向槽内,所述驱动辊一端连接于所述两挡板;或,一连接板两端分别所述两挡板中间,所述驱动辊自所述挡板中间往外侧延伸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5至10、13至15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下侧或前脚后侧或后脚前侧或车手枢接座或前脚枢接座或后脚枢接座上还连接有一把手。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2、4、5、13至15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被设置为供乘坐的乘坐部,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一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端的围挡部、设置于车手上的背靠。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一所述车手、一所述第一连接件、一所述第二连接件、一所述第三连接件、两所述前脚、两所述后脚,其中一前脚、后脚枢接于车手左侧,另一前脚与后脚枢接于车手右侧,两所述前脚后侧之间连接有一支撑杆,所述第三连接件下端枢接于所述支撑杆。

19.根据权利要求7至10、13至15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枢接座包括一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间隔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前端的两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下端枢接于所述两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或,所述车架包括一所述车手、一所述第一连接件、一所述第二连接件、一所述第三连接件、一所述前脚、两所述后脚,所述第三连接件下端直接枢接于所述该前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儿童推车,其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车手、前脚、后脚、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所述车手下端、前脚后端、后脚前端枢接,第一连接件后端枢接于车手,第二连接件下端与所述车手下端枢接,所述第三连接件下端枢接于前脚,第一连接件前端、第三连接件上端可相对第二连接件旋转并可相对第二连接件上下移动,在车架折叠过程中,往前旋转车手,第一连接件被推动往前下方旋转并相对第二连接件移动,从而驱使第二连接件往前下方旋转,进而带动第三连接件上端也往前下方旋转移动并同时相对第二连接件移动,前脚也与后脚相对旋转,直至车架各组件相对靠近,如此,车架各组件联动非常顺畅,而且折叠后的车架材积小。

技术研发人员:闵远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久煜婴幼儿用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04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9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