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模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质建筑模板。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重要工具,市场上的建筑模板有金属材质和木质的,其中,木质的建筑模板使用量巨大,但是目前的木质建筑模板较重,施工费力,难以满足市场上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质建筑模板,其通过在各个单板之间设立坚韧且轻量化的轻质层,来实现模板轻量化的目的,从而满足建筑市场的工作需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轻质建筑模板,其主要包括板体和贴附在所述板体厚度方向两端的面皮;所述板体由单板和轻质层重叠而成;所述单板为多个设置,并沿厚度方向依次重叠布置;所述轻质层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单板之间,并通过胶液粘合固定。
优选的,各个所述单板均密布有若干个贯穿厚度方向的针孔;所述轻质层为编织结构,并通过依次贯穿各个所述针孔与所述轻质层空隙的缝合线缝合固定。
优选的,所述轻质层包括重叠设置的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以及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之间的空格层;所述空格层由若干沿所述板体厚度方向设置的管体构成,各个相邻所述管体的外侧壁相互固定连接;各个所述管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编织层及所述第二编织层固定连接。
优选的,各个所述管体的两端均设有沿长度方向开设的豁口。
优选的,所述空格层对应所述第一编织层及所述第二编织层边缘区域设有泡沫填充。
优选的,所述面皮靠近所述板体一侧的结合面为粗糙设置;所述面皮通过粘合剂与所述板体胶合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上述设置中,轻质层为碳纤维制品,因此在具有低密度的同时还保持了坚韧的特性,通过树脂胶与单板进行交替粘合构成多层叠加的胶合板结构,同时面皮为光洁表面保持了模板的美观及可用性。
通过缝合线使编织与单板进行穿插缝合,因此保证了轻质层与单板的连接可靠性。
由若干个管体以阵列状排布,因此保证模板厚度方向的支撑强度,同时借助管体的镂空结构使得轻质层进一步的降低了自身的重量;同时通过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将由若干管体构成的空格层与单板进行连接,保证板体的牢靠程度。
管体的开口有助于空格层内部的空气流通,不但能保证快速的树脂胶固化,还避免了因温度导致的轻质层内部气压与外界气压的压差,使板体自身不会产生内部应力。
泡沫填充避免了该模板在使用过程中的泥污进入轻质层内,以免影响模板的自身重量及重力分布。
面皮粘合层通过粗糙的表面结构增大了与最外层单板粘合面积,因此保证了粘结的牢靠程度;同时在还能弥补缝合线引起的单板表面形态,保证了粘合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轻质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单板与轻质层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根据图1,一种轻质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1和贴附在所述板体1厚度方向两端的面皮2;所述板体1由单板4和轻质层3重叠而成;所述单板4为多个设置,并沿厚度方向依次重叠布置;所述轻质层3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单板4之间,并通过胶液粘合固定。
上述设置中,轻质层3为碳纤维制品,因此在具有低密度的同时还保持了坚韧的特性,通过树脂胶与单板4进行交替粘合构成多层叠加的胶合板结构,同时面皮2为光洁表面保持了模板的美观及可用性。
实施例二:
根据图2、3,各个所述单板4均密布有若干个贯穿厚度方向的针孔5;所述轻质层3为编织结构,并通过依次贯穿各个所述针孔5与所述轻质层3空隙的缝合线10缝合固定。
上述设置中通过缝合线10使编织与单板4进行穿插缝合,因此保证了轻质层3与单板4的连接可靠性。
实施例三:
根据图2、3,所述轻质层3包括重叠设置的第一编织层6和第二编织层7,以及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编织层6和第二编织层7之间的空格层11;所述空格层11由若干沿所述板体1厚度方向设置的管体12构成,各个相邻所述管体12的外侧壁相互固定连接;各个所述管体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编织层6及所述第二编织层7固定连接。
上述设置中,由若干个管体12以阵列状排布,因此保证模板厚度方向的支撑强度,同时借助管体12的镂空结构使得轻质层3进一步的降低了自身的重量;同时通过第一编织层6和第二编织层7将由若干管体12构成的空格层11与单板4进行连接,保证板体1的牢靠程度。
实施例四:
各个所述管体12的两端均设有沿长度方向开设的豁口8。
管体12的开口有助于空格层11内部的空气流通,不但能保证快速的树脂胶固化,还避免了因温度导致的轻质层3内部气压与外界气压的压差,使板体1自身不会产生内部应力。
实施例五:
所述空格层11对应所述第一编织层6及所述第二编织层7边缘区域设有泡沫填充9。
泡沫填充9避免了该模板在使用过程中的泥污进入轻质层3内,以免影响模板的自身重量及重力分布。
实施例六:
所述面皮2靠近所述板体1一侧的结合面为粗糙设置;所述面皮2通过粘合剂与所述板体1胶合固定。
面皮2粘合层通过粗糙的表面结构增大了与最外层单板4粘合面积,因此保证了粘结的牢靠程度;同时在还能弥补缝合线10引起的单板4表面形态,保证了粘合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一种轻质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和贴附在所述板体厚度方向两端的面皮;所述板体由单板和轻质层重叠而成;所述单板为多个设置,并沿厚度方向依次重叠布置;所述轻质层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单板之间,并通过胶液粘合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质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单板均密布有若干个贯穿厚度方向的针孔;所述轻质层为编织结构,并通过依次贯穿各个所述针孔与所述轻质层空隙的缝合线缝合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质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质层包括重叠设置的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以及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之间的空格层;所述空格层由若干沿所述板体厚度方向设置的管体构成,各个相邻所述管体的外侧壁相互固定连接;各个所述管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编织层及所述第二编织层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轻质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管体的两端均设有沿长度方向开设的豁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轻质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格层对应所述第一编织层及所述第二编织层边缘区域设有泡沫填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质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皮靠近所述板体一侧的结合面为粗糙设置;所述面皮通过粘合剂与所述板体胶合固定。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