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混凝土浇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支护墙体浇筑的建筑钢模板。
背景技术:
传统钢筋混凝土墙体的建筑模板有木模板、钢模板、铝模板、塑料模板、保温模板以及其他材质的模板,常用的为前三种模板。其中,木模板适用于低层建筑,但其加固方式较为原始,使用大量的木方和/或者钢管、方钢等,且需要使用对拉螺栓,使得使用木模板浇筑的混凝土建筑拆模后留下大量的穿墙孔洞,从而造成易漏水的隐患。而且木模板支护方式的支护效果较差,存在跑冒灰浆严重、浇筑后平整度较差等问题。大型钢模板被较多地应用于中高层建筑中,但由于大型钢模板自身的重量较大,需要使用数量较多的对拉螺栓加固,从而导致拆模后留下大量的穿墙孔洞,进而产生易漏水等问题并影响其使用。铝模板一般应用于高层建筑,其浇筑效果较好,质量较轻,且一般加工为较小的单元,使得工人可手工搬运,且可以不使用对拉螺栓而是使用拉片进行对拉并能够满足浇筑时所需要的强度,从而产生拆模后无孔洞残留、拆模容易等效果。但在其具有诸多优点的同时,又由于其造价较高,考虑到造价成本等因素,低层建筑物在建造时几乎不会采用铝模板进行支护。
传统的钢模板或者其他同类的模板系统主要采用穿墙对拉螺栓,参见图6。由于对拉螺栓的旋拧紧固采用人工作业,而旋拧多少圈、是否拧紧等主要有工人的个人经验决定,因而较难以保证钢模板的整体受力均匀,容易产生跑浆、漏浆、涨模等施工问题,且拆模后会留下与对拉螺栓数量相对应的穿墙孔洞,即使将这些穿墙孔洞填平后,仍会为建筑物墙体留下漏水的隐患。此外,大钢模比较笨重,需要塔吊配合作业,施工较为不便。有鉴于此,为了实现将传统大型钢模的重量降低、减少造价、提升浇筑效果并易于拆模,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支护墙体浇筑的建筑钢模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用于支护墙体浇筑的建筑钢模板,通过重新对钢模板的结构设计,可以使传统的钢模板取消对拉螺栓连接,并且可以降低其自身重量。通过在钢模板上布置拉片孔以及拉片固定装置,方便拉片的穿过。通过上述钢模板的改进,使得传统大钢模的支护可以更加轻便,最主要的是可以实现拉片连接,保障了受力的均衡,浇筑效果好,使用方便,没有穿墙孔洞,成本较低。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支护墙体浇筑的建筑钢模板,包括钢模板本体,所述钢模板本体预设有多个用于拉片穿过的孔洞,所述孔洞的形状与所述拉片的形状相适配以便拉片穿过孔洞;所述孔洞的一侧或两侧处设置有支撑部件,支撑部件上设置有供连接部件穿过的贯通孔;所述拉片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部件穿过拉片端部的连接孔和支撑部件上的贯通孔实现拉片与钢模板本体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设计要求绑扎墙体钢筋骨架;
s2、将所需建筑钢模板装设至墙体钢筋骨架上;
s3、插入拉片,通过拉片使建筑钢模板与墙体钢筋骨架对侧的支护结构相连接,并使用连接部件实现拉片与建筑钢模板之间的预先紧固;
s4、在建筑钢模板外侧装设辅助支撑系统;
s5、调整整个建筑钢模板的平整度,然后将连接部件锁紧固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拉片取代对拉螺栓实现建筑钢模板的对拉,拆模时,直接敲断拉片即可完成建筑钢模板的拆模,从而解决拆模后遗留大量穿墙孔洞及将孔洞填平后遗留漏水、渗水隐患的问题;同时,利用预设定长的拉片进行建筑钢模板的对拉,可以有效解决对拉螺栓的旋拧过程中因人工作业而产生的旋拧行程不一致进而导致的受力不均匀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孔洞呈多排排列,且多排孔洞之间的间距沿钢模板本体的竖直方向自下而上依次增大。
利用在整体式建筑钢模板上预先设置的孔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建筑钢模板的自重;特别是,采用拉片对拉实现钢模板本体与对侧支护结构的连接,从而取代传统的对拉螺栓,一方面拉片的分布密度要大于传统的对拉螺栓,在保证对拉强度的同时可以减少对钢模板本体的强度要求,即可以减少钢模板本体的厚度,从而减轻钢模板本体的自重;另一方面,由于拉片的分布密度要大于对拉螺栓的分布密度,从而可以减少因使用对拉螺栓而需要的钢模板本体的支护结构的数量,进而可以减轻吊装钢模板本体时的重量,即减少吊装时支护结构的数量。
其中,支撑部件可以是设置在建筑钢模板上的加强筋。
其中,支撑部件还可以是设置在建筑钢模板上任意部位的凸起部件。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钢模板本体下部的多排孔洞的排列间距要小于其上部的多排孔洞的排列间距,之所以如此设置的原因在于,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处于胶状混合状态,由于其自重,在混凝土未凝固时,其下部的涨力要远远大于上部的涨力,这也使得钢模板本体下部所需要的对拉拉力远远大于上部的对拉拉力,因而将下部并排排列的多排孔洞的间距设置的小于其上部的多排孔洞的间距。
优选的,支撑部件为设置在建筑钢模板上的加强筋。
优选的,支撑部件为设置在建筑钢模板上任意部位的凸起部件。
优选的,所述连接孔为长条形孔或圆形孔,所述贯通孔为圆形孔或长条形孔。
选用圆形孔时,便于预先紧固的对中定位。选用长条形孔时,便于在调节建筑钢模板的位置时,进行拉片预先紧固位置的调节。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件为销钉。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件为螺栓和螺母,螺栓端部的螺帽的直径与螺母的直径相同;或者,所述连接部件为螺杆和两个相同的螺母。
优选的,所述钢模板本体的形状和尺寸与其所支护的墙体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实现大型钢模与拉片的结合,并能够减轻大型钢模的自重,消除对拉螺栓的影响,使得内外支护更加稳定;采用拉片对拉可以使得大型钢模的各个位置受力均匀,杜绝浇筑作业时的跑模、涨模等现象。更特别的是,由于使用了拉片,且拆模时直接将拉片敲断,从而不会产生使用对拉螺栓时而遗留的穿墙孔洞,从结构上杜绝了建筑物使用后的漏水渗水现象。最主要的是,采用了拉片后,建筑钢模板整体受力均匀,其浇筑拆模后的混凝土墙平整度极好,可以实现平整度±5mm的精度,实现了免抹灰的效果,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建筑钢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建筑钢模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建筑钢模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建筑钢模板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建筑钢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中采用对拉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依次为:1、钢模板本体,2、支撑部件,3、孔洞,4、贯通孔,5、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参照图1-5,一种用于支护墙体浇筑的建筑钢模板,包括钢模板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模板本体1预设有多个用于拉片穿过的孔洞3,所述孔洞3的形状与所述拉片的形状相适配以便拉片穿过孔洞3;所述孔洞3的一侧或两侧处垂直于钢模板本体1所在平面设置有支撑部件2,支撑部件2上设置有供连接部件穿过的贯通孔4;所述拉片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部件穿过拉片端部的连接孔、支撑部件2上的贯通孔4实现拉片与钢模板本体1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设计要求绑扎墙体钢筋骨架;
s2、将所需建筑钢模板装设至墙体钢筋骨架上;
s3、插入拉片,通过拉片使建筑钢模板与墙体钢筋骨架对侧的支护结构相连接,并使用连接部件实现拉片与建筑钢模板之间的预先紧固;
s4、在建筑钢模板外侧装设辅助支撑系统;
s5、调整整个建筑钢模板的平整度,然后将连接部件锁紧固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拉片取代对拉螺栓实现建筑钢模板的对拉,拆模时,直接敲断拉片即可完成建筑钢模板的拆模,从而解决拆模后遗留大量穿墙孔洞及将孔洞填平后遗留漏水、渗水隐患的问题;同时,利用预设定长的拉片进行建筑钢模板的对拉,可以有效解决对拉螺栓的旋拧过程中因人工作业而产生的旋拧行程不一致进而导致的受力不均匀的问题。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孔洞呈多排排列,且多排孔洞之间的间距沿钢模板本体的竖直方向自下而上依次增大。
利用在整体式建筑钢模板上预先设置的孔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建筑钢模板的自重;特别是,采用拉片对拉实现钢模板本体与对侧支护结构的连接,从而取代传统的对拉螺栓,一方面拉片的分布密度要大于传统的对拉螺栓,在保证对拉强度的同时可以减少对钢模板本体的强度要求,即可以减少钢模板本体的厚度,从而减轻钢模板本体的自重;另一方面,由于拉片的分布密度要大于对拉螺栓的分布密度,从而可以减少因使用对拉螺栓而需要的钢模板本体的支护结构的数量,进而可以减轻吊装钢模板本体时的重量,即减少吊装时支护结构的数量。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钢模板本体下部的多排孔洞的排列间距要小于其上部的多排孔洞的排列间距,之所以如此设置的原因在于,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处于胶状混合状态,由于其自重,在混凝土未凝固时,其下部的涨力要远远大于上部的涨力,这也使得钢模板本体下部所需要的对拉拉力远远大于上部的对拉拉力,因而将下部并排排列的多排孔洞的间距设置的小于其上部的多排孔洞的间距。
实施例3: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所述连接孔为长条形孔或圆形孔,所述贯通孔4为圆形孔或长条形孔。
选用圆形孔时,便于预先紧固的对中定位。选用长条形孔时,便于在调节建筑钢模板的位置时,进行拉片预先紧固位置的调节。
实施例4:在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连接部件为销钉。
实施例5:在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连接部件为螺栓和螺母,螺栓端部的螺帽的直径与螺母的直径相同;或者,所述连接部件为螺杆和两个相同的螺母。
实施例6:在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钢模板本体1的形状和尺寸与其所支护的墙体相适配。
实施例7,支撑部件2可以是设置在建筑钢模板上的加强筋5。直接在加强筋5上设置贯通孔与拉片连接,既节省材料又节省加工程序。
实施例8,支撑部件2也可以是设置在建筑钢模板上任意部位的凸起部件。在该实施例中支撑部件可以在建筑钢模板上的任意部位设置,更好的体现了本实用新型钢模板加工的方便性,同时也能够确保其钢模板本身的强度以及在浇筑混凝土时的稳固性。
应该指出,上述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所相同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所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在上面详细的说明中,参考了附图,附图形成本文的一部分。在附图中,类似的符号典型地确定类似的部件,除非上下文以其他方式指明。在详细的说明书、附图及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的图示说明的实施方案不意味是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文所呈现的主题的精神或范围下,其他实施方案可以被使用,并且可以作其他改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用于支护墙体浇筑的建筑钢模板,包括钢模板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模板本体(1)预设有多个用于拉片穿过的孔洞(3),所述孔洞(3)的形状与所述拉片的形状相适配以便拉片穿过孔洞(3);所述孔洞(3)的一侧或两侧处设置有支撑部件(2),支撑部件(2)上设置有供连接部件穿过的贯通孔(4);所述拉片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部件穿过拉片端部的连接孔和支撑部件(2)的贯通孔(4)实现拉片与钢模板本体(1)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支护墙体浇筑的建筑钢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3)呈多排排列,且多排孔洞(3)之间的间距沿钢模板本体(1)的竖直方向自下而上依次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支护墙体浇筑的建筑钢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为长条形孔或圆形孔,所述贯通孔(4)为圆形孔或长条形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支护墙体浇筑的建筑钢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2)为设置在建筑钢模板上的加强筋(5)。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支护墙体浇筑的建筑钢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2)为设置在建筑钢模板上任意部位的凸起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支护墙体浇筑的建筑钢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为销钉。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支护墙体浇筑的建筑钢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为螺栓和螺母,螺栓端部的螺帽的直径与螺母的直径相同;或者,所述连接部件为螺杆和两个相同的螺母。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支护墙体浇筑的建筑钢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模板本体(1)的形状和尺寸与其所支护的墙体相适配。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