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及包含其的免拆保温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建筑物混凝土现浇部分的施工,通常需要使用模板技术来实现以上结构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此方法不仅浪费木材或钢材,施工工序多,工艺繁琐,工程造价高,工期长,安全风险系数高。事后还需在凝固混凝土构件外侧再进行保温结构施工。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免拆保温模板应运而生。即采用强度足够满足模板施工,支撑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向外压力的免拆保温模板替代外模板,浇筑后免拆保温模板与混凝土结构完全贴合免拆,无需另进行保温结构施工的模板施工技术。
但无论是传统模板施工技术,还是免拆保温模板技术,均存在现场拼装模板劳动强度高,拼装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安全等问题。虽然免拆保温模板技术对原有模板技术进行了优化,但仍需在安装时架设支护系统,施工工序、施工效率、施工质量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及包含其的免拆保温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其包括保温层和支护组件,所述支护组件连接于所述保温层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支护组件包括有至少一个连接部件和若干个加强部件,若干个所述加强部件均位于所述保温层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且所述加强部件的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保温层的外侧和所述连接部件。
进一步地,若干个所述加强部件沿所述保温层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保温层上,所述连接部件包括两个横向加强部和两个纵向连接部,两个所述横向加强部均连接于若干个所述加强部件,两个所述纵向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横向加强部的两端,两个所述纵向连接部上和两个所述横向加强部上均具有若干个连接孔。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横向加强部与两个所述纵向连接部之间形成框架结构,两个所述纵向连接部的外端面、两个所述横向加强部的外端面分别与所述保温层的四个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部件包括有支撑部和两个耳部,所述支撑部的一侧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件,两个所述耳部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部的另一侧的两端,两个所述耳部的另一端均沿平行于所述保温层的外侧面的方向向外延伸,且两个所述耳部均连接于所述保温层。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部件的截面形状呈“ω”型。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还包括若干个锚固件,所述锚固件的长度大于所述保温层的厚度,且所述锚固件自所述保温层的外侧面穿设于所述保温层。
进一步地,所述锚固件上具有供对拉钢筋通过的穿孔,所述穿孔沿所述锚固件的轴向方向上延伸并贯穿于所述锚固件;
或者,所述锚固件为实心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锚固件包括有锚盘、锚体和若干个定位部,所述锚盘从所述锚体的端部沿所述锚固件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凸起,所述锚盘抵靠于所述保温层的外侧面,所述锚体穿设于所述保温层,若干个所述定位部均连接于所述锚体并沿所述锚固件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凸起。
一种免拆保温系统,其包括若干个如上所述的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相邻两个所述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的所述支护组件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保温层与支护组件通过工厂加工预制合二为一,即可完成保温层的施工,又无需再在保温层外侧另外架设支护系统,使施工工序进一步缩减,施工效率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得到更有效把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免拆保温系统的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免拆保温系统的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免拆保温系统的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免拆保温系统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免拆保温系统在施工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保温层1
支护组件2
加强部件21
支撑部211
耳部212
连接部件22
横向加强部221
纵向连接部222
连接孔223
锚固件3
穿孔31
锚盘32
锚体33
定位部34
混凝土墙体100
对拉钢筋200
内模板300
内模板支护系统400
护面层5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图,用以示例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免拆保温系统,该免拆保温系统包括若干个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包括保温层1和支护组件2,支护组件2连接于保温层1的外侧。将保温层1与支护组件2通过工厂加工预制合二为一,即可完成保温层1的施工,又无需再在保温层1外侧另外架设支护系统,使施工工序进一步缩减,施工效率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得到更有效把控。同时,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便于施工应用,对优化完善免拆保温模板技术,推广免拆保温模板技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中,保温层1可以为硅墨烯保温板,抗压抗拉强度高,且防火性能达到a级不燃。同时,采用硅墨烯保温板不仅可满足免拆保温模板施工要求的保温材料,且大大的减少了保温层1的结构层数量,降低保温层1的厚度,减轻混凝土墙体100荷载,大大提高了免拆保温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在免拆保温系统中,相邻两个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的支护组件2相连接。若干个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在现场安装时,仅需将若干个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通过支护组件2相互拼接固定。当然,可实现根据建筑设计的需求,在工厂按混凝土墙体100的尺寸规格预制免拆保温系统,将若干个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进行拼接而成免拆保温系统,实现免拆保温系统无需现场安装,进一步降低施工现场模板施工强度,实现工厂预制。免拆保温系统直接吊装到位,便于施工应用,进一步优化完善了免拆保温模板技术,使施工工序进一步缩减,施工效率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得到更有效把控。
支护组件2包括有至少一个连接部件22和若干个加强部件21,若干个加强部件21均位于保温层1与连接部件22之间,且加强部件21的两侧分别连接于保温层1的外侧和连接部件22。若干个加强部件21为配合保温层1高度,工厂预制安装固定在保温层1外侧第一层,若干个加强部件21起到支撑作用,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连接部件22安装固定在保温层1外侧第二层,连接部件22将若干个加强部件21和保温层1相连接,有效加强了支护组件2的结构强度。
若干个加强部件21沿保温层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保温层1上,连接部件22包括两个横向加强部221和两个纵向连接部222,两个横向加强部221均连接于若干个加强部件21,两个纵向连接部222分别连接于横向加强部221的两端,两个纵向连接部222上和两个横向加强部221上均具有若干个连接孔223。相邻两个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中,两个支护组件2的连接部件22通过连接孔223相连接,以供相邻两个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间相互连接。同时,通过若干个加强部件21、横向加强部221能够分别对保温层1提供纵向支撑力和横向支撑力,大大提高了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的安全稳定性。其中,支护组件2的材质可为金属或其他能够提供足够支撑力的材料。
两个横向加强部221与两个纵向连接部222之间形成框架结构,两个纵向连接部222的外端面、两个横向加强部221的外端面分别与保温层1的四个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本实施例中,保温层1的形状呈方形,两个横向加强部221与两个纵向连接部222之间形成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外端面与保温层1的外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得相邻两个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便于对齐并连接。
加强部件21包括有支撑部211和两个耳部212,支撑部211的一侧连接于连接部件22,两个耳部212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支撑部211的另一侧的两端,两个耳部212的另一端均沿平行于保温层1的外侧面的方向向外延伸,且两个耳部212均连接于保温层1。通过两个耳部212连接于保温层1,增加了加强部件21与保温层1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效加强了加强部件21与保温层1之间的连接强度,大大提高了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的安全稳定性;同时,加强部件21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便于施工应用。其中,加强部件21的截面形状呈“ω”型,加工制作方便。
为了达到加强免拆保温系统与浇筑后的混凝土墙体100的连接强度。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还包括若干个锚固件3,锚固件3的长度大于保温层1的厚度,且锚固件3自保温层1的外侧面穿设于保温层1。将内模板300和内模板支护系统400搭设在保温层1的内侧,且内模板300与保温层1之间间隔设置,之后将混凝土墙体100浇注于内模板300与保温层1之间。由于锚固件3穿设于保温层1,使得锚固件3将伸入至混凝土墙体100内并与混凝土墙体100相连接,有效加强了免拆保温系统与浇筑后的混凝土墙体100的连接强度,大大提高了免拆保温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锚固件3上具有供对拉钢筋200通过的穿孔31,穿孔31沿锚固件3的轴向方向上延伸并贯穿于锚固件3。浇注后的混凝土墙体100连接于锚固件3,锚固件3将自保温层1的外侧贯穿保温层1且贯穿混凝土墙体100,锚固件3甚至也可以贯穿内模板300而无需在内模板300上打孔,之后将对拉钢筋200穿过穿孔31,使得对拉钢筋200穿过保温层1、混凝土墙体100和内模板300,在对拉钢筋200的两端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从而避免了在混凝土墙体100浇筑过程中的胀模、爆模现象。同时,通过穿孔31方便在张拉对拉钢筋200时的施工作业。
当然,在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中的若干个锚固件3并非全部都贯穿混凝土墙体100,也可以部分的锚固件3设置有穿孔31。锚固件3可以为实心结构。即在锚固件3内无需开设穿孔,锚固件3的端部只要嵌设于混凝土墙体100内,有效加强了锚固件3的结构强度,增强锚固效果。
锚固件3包括有锚盘32、锚体33和若干个定位部34,锚盘32从锚体33的端部沿锚固件3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凸起,锚盘32抵靠于保温层1的外侧面,锚体33穿设于保温层1,若干个定位部34均连接于锚体33并沿锚固件3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凸起。锚体33将穿过保温层1,锚盘32的截面积大于锚体33的截面积,锚盘32的端面将会抵靠于保温层1的外侧。若干个定位部34将分别紧密抵靠于保温层1和混凝土墙体100并限制锚固件3移动,有效加强了保温层1与混凝土墙体100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强锚固效果,提高了免拆保温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在制作本实施例的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时,先按要求规格裁切保温层1,在保温层1的外侧第一层按模板支护设计要求的间距安装若干个加强部件21,在保温层1的外侧第二层、若干个加强部件21的外侧再安装连接部件22,从而实现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的加工制作。
为降低现场施工强度,提高施工效率,根据施工方模板设计要求,在工厂将若干个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进行拼接并形成免拆保温系统。在支护组件2上可以设有吊钩部件,通过吊钩部件能够用于吊装,以实现免拆保温系统的吊装需求。
免拆保温系统在施工时,根据设计、施工要求绑扎混凝土墙体100的钢筋,之后放线,模板轴线引设,在混凝土墙体100的钢筋外侧安装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根据轴线调整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的水平位置,任意相邻两个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之间通过连接孔223相互连接固定;在混凝土墙体100的钢筋内侧架设内模板300和内模板支护系统400,之后对拉钢筋200将穿过穿孔31,通过对拉钢筋200将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与内模板300相连接,防止胀模爆模;在架设好并经验收后,在保温层1与内模板300之间浇筑混凝土并形成混凝土墙体100。
在混凝土墙体100养护后拆除对拉钢筋200,拆除内模板300和内模板支护系统400,拆除保温层1上的支护组件2,封堵对拉钢筋200所使用的穿孔31,在保温层1的外侧敷设护面层500。护面层500可以包括有聚合物砂浆与网格布,聚合物砂浆连接于保温层1的外侧面,网格布设置于聚合物砂浆内。采用聚合物砂浆与网格布相结合方式,网格布置于聚合物砂浆中能够增强护面层500的结构整体牢固度,通过聚合物砂浆用以整平防护。优选地,聚合物砂浆为聚合物抗裂砂浆,提高了免拆保温系统的安全稳定性。最后进行外侧墙体饰面装饰施工与内侧墙体饰面装饰施工,从而实现免拆保温系统的施工完成。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1.一种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保温层和支护组件,所述支护组件连接于所述保温层的外侧,所述支护组件包括有至少一个连接部件和若干个加强部件,若干个所述加强部件均位于所述保温层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且所述加强部件的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保温层的外侧和所述连接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加强部件沿所述保温层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保温层上,所述连接部件包括两个横向加强部和两个纵向连接部,两个所述横向加强部均连接于若干个所述加强部件,两个所述纵向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横向加强部的两端,两个所述纵向连接部上和两个所述横向加强部上均具有若干个连接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横向加强部与两个所述纵向连接部之间形成框架结构,两个所述纵向连接部的外端面、两个所述横向加强部的外端面分别与所述保温层的四个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包括有支撑部和两个耳部,所述支撑部的一侧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件,两个所述耳部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部的另一侧的两端,两个所述耳部的另一端均沿平行于所述保温层的外侧面的方向向外延伸,且两个所述耳部均连接于所述保温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的截面形状呈“ω”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还包括若干个锚固件,所述锚固件的长度大于所述保温层的厚度,且所述锚固件自所述保温层的外侧面穿设于所述保温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件上具有供对拉钢筋通过的穿孔,所述穿孔沿所述锚固件的轴向方向上延伸并贯穿于所述锚固件;
或者,所述锚固件为实心结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件包括有锚盘、锚体和若干个定位部,所述锚盘从所述锚体的端部沿所述锚固件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凸起,所述锚盘抵靠于所述保温层的外侧面,所述锚体穿设于所述保温层,若干个所述定位部均连接于所述锚体并沿所述锚固件的轴向方向向外延伸凸起。
9.一种免拆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若干个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相邻两个所述预制装配式免拆保温装置的所述支护组件相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