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推车车架。
背景技术:
儿童推车由于其便利性而被广泛使用,特别是随着现在二胎政策的放开,孩童越来越多,从而对儿童推车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对儿童推车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便携性与易存放性。因为很多时候,父母会带着孩子出行,此时,就需要将儿童推车折叠后放进汽车后备箱,甚至带上飞机,而这就需要儿童推车折叠后的体积很小。
一般的儿童推车都包括一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以及可将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的锁定机构,解锁锁定机构后即可进行车架的折叠,而车架的结构是车架折叠后体积大小的重要因素,车架折叠后的体积大小则是整个儿童推车折叠体积大小的重要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儿童推车车架,其折叠后的体积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儿童推车车架,包括推把杆、车手、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前脚、后脚;所述第一连杆上端以及车手上端均枢接于推把杆,第一连杆下端与车手下端均枢接于所述后脚,且所述推把杆、车手、第一连杆、后脚形成为一四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下端枢接于后脚,上端枢接于所述前脚后端或/和上端;所述第一连杆还与前脚枢接,且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枢接于前脚的不同位置。
所述第一连杆下端通过一第一枢轴枢接于所述后脚,所述第二连杆下端通过一第二枢轴枢接于后脚,所述第二枢轴位于第一枢轴后侧。
所述车手下端通过一第三枢轴枢接于后脚,所述第三枢轴位于第一枢轴后侧。
所述第二枢轴与第三枢轴为同一枢轴;或,所述第二枢轴与第三枢轴为不同位置的枢轴。
所述第二枢轴位于第一枢轴与第三枢轴之间。
所述第一连杆通过一第四枢轴与所述前脚枢接,所述第二连杆上端通过一第五枢轴枢接于前脚,所述第四枢轴位于第五枢轴的前侧或/下侧,且所述第四枢轴同时位于所述第一枢轴的上侧或/后侧。
所述前脚包括一上下斜向延伸的支撑段以及自所述支撑段上端往后延伸的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杆通过所述第四枢轴与所述连接段交叉枢接,所述第二连杆上端通过所述第五枢轴枢接于所述连接段后端。
所述第一连杆上端通过一第六枢轴枢接于推把杆,所述车手上端通过一第七枢轴枢接于推把杆,所述第六枢轴位于第七枢轴上侧。
所述第一连杆下端枢接于所述后脚前端。
所述前脚前下部连接有前轮,后脚后下部连接有后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车架的这种结构,使得其折叠后,推把杆、车手、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前脚均与后脚相对靠拢,从而车架的体积很小,方便携带、存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车架处于折叠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车架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车架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车架包括推把杆1、车手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前脚5、后脚6;所述第一连杆3上端以及车手2上端均枢接于推把杆1,第一连杆3下端与车手2下端均枢接于所述后脚6,且所述推把杆1、车手2、第一连杆3、后脚6形成为一四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4下端枢接于后脚6,上端枢接于所述前脚5后端或/和上端;所述第一连杆3还与前脚5枢接,且所述第一连杆3与第二连杆4枢接于前脚5的不同位置。
所述第一连杆3下端通过一第一枢轴61枢接于所述后脚6,所述第二连杆4下端通过一第二枢轴62枢接于后脚6,所述第二枢轴62位于第一枢轴61后侧。
较佳的,所述第一连杆3下端枢接于所述后脚6前端。
所述车手2下端通过一第三枢轴63枢接于后脚6,所述第三枢轴63位于第一枢轴61后侧。
所述第二枢轴62与第三枢轴63可为同一枢轴,即是说,所述车手2下端、第二连杆4下端通过同一枢轴枢接于后脚6。
所述第二枢轴62与第三枢轴63也可为不同位置的枢轴。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二枢轴62位于第一枢轴61与第三枢轴63之间,如此,车架整体结构更紧凑。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枢轴62也可位于第三枢轴63后侧。
所述第一连杆3通过一第四枢轴51与所述前脚5枢接,所述第二连杆4上端通过一第五枢轴52枢接于前脚5,所述第四枢轴51位于第五枢轴52的前侧或/下侧,且所述第四枢轴51同时位于所述第一枢轴61的上侧或/后侧。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前脚5包括一上下斜向延伸的支撑段53以及自所述支撑段上端往后延伸的连接段54,所述第一连杆3通过所述第四枢轴51与所述连接段54交叉枢接,所述第二连杆4上端通过所述第五枢轴52枢接于所述连接段54后端,此时,所述第五枢轴52位于第四枢轴51后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前脚5也可以为直接设置为上下斜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杆4上端通过所述第五枢轴52枢接于前脚5上端,从而第五枢轴52位于第四枢轴51上侧。
所述第一连杆3上端通过一第六枢轴11枢接于推把杆1,所述车手2上端通过一第七枢轴12枢接于推把杆1,所述第六枢轴11位于第七枢轴12上侧,故而所述推把杆1、车手2、第一连杆3、后脚6形成为一四连杆机构。
所述前脚5前下部连接有前轮7,后脚6后下部连接有后轮8。
在折叠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车架时,往前下方旋转所述推把杆1并同时使得推把杆1下端往后下方移动,因为所述推把杆1、车手2、第一连杆3、后脚6形成为一四连杆机构,从而车手2、第一连杆3上端被联动往后下方朝向后脚旋转移动,第一连杆3下端往前上方旋转移动,进而带动所述前脚5下侧往后旋转移动而靠向后脚,并使得第二连杆4上端相对往前旋转移动而靠近后脚6前侧(如图3所示),直至所述推把杆1、车手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前脚5均与后脚6相对靠拢,车架折叠(如图4、5所示)。此时,因为车架各组件均相对靠拢,从而车架体积小,方便携带、存放。
1.一种儿童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推把杆、车手、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前脚、后脚;所述第一连杆上端以及车手上端均枢接于推把杆,第一连杆下端与车手下端均枢接于所述后脚,且所述推把杆、车手、第一连杆、后脚形成为一四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下端枢接于后脚,上端枢接于所述前脚后端或/和上端;所述第一连杆还与前脚枢接,且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枢接于前脚的不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下端通过一第一枢轴枢接于所述后脚,所述第二连杆下端通过一第二枢轴枢接于后脚,所述第二枢轴位于第一枢轴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下端通过一第三枢轴枢接于后脚,所述第三枢轴位于第一枢轴后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儿童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轴与第三枢轴为同一枢轴;或,所述第二枢轴与第三枢轴为不同位置的枢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儿童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轴位于第一枢轴与第三枢轴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通过一第四枢轴与所述前脚枢接,所述第二连杆上端通过一第五枢轴枢接于前脚,所述第四枢轴位于第五枢轴的前侧或/下侧,且所述第四枢轴同时位于所述第一枢轴的上侧或/后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儿童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脚包括一上下斜向延伸的支撑段以及自所述支撑段上端往后延伸的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杆通过所述第四枢轴与所述连接段交叉枢接,所述第二连杆上端通过所述第五枢轴枢接于所述连接段后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7所述的儿童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上端通过一第六枢轴枢接于推把杆,所述车手上端通过一第七枢轴枢接于推把杆,所述第六枢轴位于第七枢轴上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儿童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下端枢接于所述后脚前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7、9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脚前下部连接有前轮,后脚后下部连接有后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