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及使用该旋转机构的手推车
,属于童车领域。
背景技术:
手推车是儿童出行的常用物品,一般手推车上都会安装座椅,手推车上的座椅一般会朝前设置使乘坐手推车的儿童面朝前方,或朝后设置,使乘坐手推车的儿童面朝推动手推车的家长,以便交流;现有手推车上安装的座椅不能旋转,使用者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儿童的朝向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及使用该旋转机构的手推车,将该旋转机构安装在座椅下部,方便座椅旋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包括支撑杆、可绕所述支撑杆转动的支撑座和旋转限位机构,所述旋转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下部的第一限位部、沿所述支撑杆上下运动的第二限位部、对第二限位部进行复位的弹性复位件及防止所述第二限位部绕所述支撑杆转动的防转机构,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抵阻挡所述第一限位部旋转,所述支撑杆上固定有抵挡座,所述弹性复位件一端抵靠在抵挡座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部上;此种设置可使手推车上的座椅旋转,实现座椅朝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在支撑座底面上的非圆限位块或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部套设在支撑杆上,所述第二限位部上设有与所述非圆限位块或限位槽配合的限位槽或限位块;将限位块陷入限位槽中实现第二限位部对第一限位部的制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在支撑座底面上的非圆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为长方体状,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部内壁上,所述限位槽的横截面呈与长方体的角相适配的直角三角形;此种设置限位时,限位槽的侧壁与限位块的侧壁相贴合,使限位更稳定,避免出现晃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位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支撑杆上,所述弹簧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部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抵挡座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支撑座底面向下延伸设有对所述第二限位部上下运动起导向作用的第一导向挡圈,所述第二限位部呈圆环状,第二限位部上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容纳所述第一导向挡圈的第一限位导槽,所述第一限位导槽呈与第二限位部同轴心的圆环状;第二限位部在上下运动过程中第一导向挡圈始终陷入第一限位导槽中,此种设置可对第二限位部起辅助导向作用,同时避免第二限位部与支撑座底面之间具有横向的缝隙,避免使用者在调整座椅角度时夹伤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限位部上还开有圆环状的开口向下的第二限位导槽,所述第二限位导槽与所述第一限位导槽不连通,所述抵挡座套在支撑杆下部,所述抵挡座呈开口朝上的圆槽型,所述抵挡座的底部阻挡所述弹簧的下端,弹簧上端抵靠在第二限位导槽内,所述抵挡座侧壁的上端伸入所述第二限位导槽中;第二限位部在上下运动过程中,抵挡座侧壁的上端始终位于第二限位导槽内,该设置可对第二限位部起进一步导向作用,同时避免第二限位部与抵挡座之间存在横向缝隙,避免使用者在调整第二限位部上下运动过程中夹伤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转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限位部内壁上的防转凹槽或防转凸起,以及设置在支撑杆上的防转凸起或防转凹槽,所述防转凸起可以在防转凹槽内上下滑动,所述防转凹槽设置有若干个,所述防转凸起与所述防转凹槽的数量及位置适配,所述防转凹槽内侧壁与所述防转凸起相抵实现防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在所述支撑座底面上的非圆限位块,所述防转凸起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防转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部上,所述防转凹槽在所述第二限位部高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防转凹槽侧壁与所述限位块相抵阻挡所述第一限位部旋转;此种设置,防转凹槽可充当限制第一限位部旋转的限位槽使用,使结构更简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座下部固定有向下的旋转杆,所述旋转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中间位置,所述支撑杆呈圆筒状,所述支撑杆上端内壁上固定有轴承,所述旋转杆固定在轴承内圈上;采用轴承连接的方式使支撑座绕支撑杆的转动更顺滑。
一种手推车,包括座椅、底架、车轮、连接在底架上的斜撑和上述可限位的旋转机构,所述支撑杆下端设有与所述斜撑固定连接的斜撑连接部,所述斜撑连接部与所述支撑杆的下半部分一体成型,所述斜撑连接部呈套筒状,套设在所述斜撑上;所述座椅可直接或间接安装在所述支撑座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可限位的旋转机构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可限位的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座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限位部的俯视图;
图6为实用新型中第二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实用新型中抵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用新型中抵挡座的俯视图;
图9为实用新型中手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座;2、支撑杆;3、第二限位部;4、弹簧;5、抵挡座;6、斜撑连接部;7、车轮;8、座椅;9、底架;10、斜撑;11、第一限位部;12、旋转杆;13、第一导向挡圈;21、插接杆;22、承接杆;221、防转凸起;31、限位槽;32、防转凹槽;33、第一限位导槽;34、第二限位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9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及使用该旋转机构的手推车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参考说明书附图1和2,一种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包括支撑杆2、绕支撑杆2转动的支撑座1和旋转限位机构,支撑座1下部固定有向下的旋转杆12,支撑杆呈圆筒状,支撑杆上端内壁上固定有轴承,旋转杆12固定在轴承内圈上。
上述支撑杆2包括上部的插接杆21与下部的承接杆22,插接杆21伸入承接杆22内并通过螺栓与承接杆22固定连接,插接杆21呈圆筒状,插接杆21下端倾斜设置,便于插接;承接杆22呈与插接杆21相配合的圆筒状。
参考说明书附图1和3,上述旋转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可旋转支撑座1下部的第一限位部11、可沿支撑杆上下运动的第二限位部3及限制所述第二限位部3绕支撑杆转动的防转机构,所述第二限位部3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1相抵阻挡所述第一限位部11旋转;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支撑杆2上固定有抵挡弹性复位件一端的抵挡座5,所述弹性复位件一端抵靠在抵挡座5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部3上。
上述第一限位部11设置在支撑座1底面上且与支撑座1一体成型,第一限位部11呈至少有一个棱角或突出条的非圆状,优选长方体状;上述旋转杆12位于第一限位部11的中心处;支撑座1底面向下延伸有对第二限位部3上下运动起辅助导向作用的第一导向挡圈13。
参考说明书4至6,上述第二限位部3包括套设在支撑杆2上,第二限位部3内壁上设有限位槽31;当第一限位部11呈长方体状时,上述限位槽31设置有四个,四个限位槽31的连线呈与长方体状第一限位部11相配合的长方形,且限位槽31的横截面呈与长方体的角相适配的直角三角形,该限位槽31在纵向方向上不贯穿第二限位部3;第二限位部3呈圆环状,圆环状第二限位部3上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容纳上述第一导向挡圈13的第一限位导槽33,该第一限位导槽33内呈与圆环状第二限位部3同轴心的圆环状;第二限位部3上还开有圆环状的开口向下的第二限位导槽34,该第二限位导槽34与上述第一限位导槽33不连通。
参考说明书1、4、5和6,上述防转机构包括第二限位部3内壁上设置的防转凹槽32或防转凸起,以及支撑杆2上设置的防转凸起221或防转凹槽;优选防转凸起221设置在支撑杆2上,防转凹槽32设置在第二限位部3内壁;该防转凹槽3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防转凸起221与上述防转凹槽32的数量及位置对应;优选的,上述防转凹槽32设置有四个,四个防转凹槽32与上述四个限位槽31交错设置,四个防转凹槽32在水平面上的连线呈与第一限位部11相适配的长方形,此时防转凹槽32也可限制第一限位部11转动;防转凸起221可以在防转凹槽32内上下滑动。
优选防转凹槽32设置在第二限位部3内壁,防转凸起在承接杆22外表面上沿周向方向设置,防转凸起若设置多个,多个防转凸起均匀分布在承接杆22上,防转凹槽32在高度方向上贯穿第二限位部3设置,此时防转凹槽32的上部分可与第一限位部11相抵阻挡第一限位部11旋转。
上述弹性复位件为弹簧4,弹簧4套设在支撑杆上,弹簧4上端抵靠在第二限位导槽34内;支撑杆2下部固定有抵挡座5,参考说明书附图1、7和8,抵挡座5套在支撑杆2上,抵挡座5呈开口朝上的圆槽型,抵挡座5的底部阻挡弹簧4的下端,抵挡座5的下端设有向内的凸起,抵挡座5侧壁上端伸入第二限位导槽34中;安装时,抵挡座5从承接杆22的上部套到承接杆22上,此时抵挡座5上的凸起由承接杆22上两相邻防转凸起之间的缝隙里穿过,此处抵挡座5上凸起的设置也可以避免弹簧4从抵挡座5的下端滑出。
参考说明书附图9,一种手推车,包括座椅8、底架9、车轮7、连接在底架9上的斜撑10和上述旋转机构,上述支撑杆2下端设有与上述斜撑10固定连接的斜撑连接部6,该斜撑连接部6与承接杆22一体成型,该斜撑连接部6呈套筒状,套设在斜撑10上;上述座椅8安装在支撑座1上,座椅8与支撑座1之间可设置座椅8折叠机构。
使用时将座椅8或需要旋转的部件安装在支撑座1上,下拉第二限位部3,第二限位部3与第一限位部11分离,此时支撑座1可绕支撑杆旋转即可带动安装在支撑座1上的座椅8旋转,当座椅8旋转到需要位置时,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第二限位部3上移与第一限位部11相抵,因第二限位部3不可转动,故第二限位部3抵住第一限位部11,避免第一限位部11转动,从而避免座椅8转动。
以上可限位的转动机构不仅仅使用在手推车座椅的旋转,也可适用于其他需使用可限位的旋转机构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杆、可绕所述支撑杆转动的支撑座和旋转限位机构,所述旋转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下部的第一限位部、沿所述支撑杆上下运动的第二限位部、对第二限位部进行复位的弹性复位件及防止所述第二限位部绕所述支撑杆转动的防转机构,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抵阻挡所述第一限位部旋转,所述支撑杆上固定有抵挡座,所述弹性复位件一端抵靠在抵挡座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在支撑座底面上的非圆限位块或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部套设在支撑杆上,所述第二限位部上设有与所述非圆限位块或限位槽配合的限位槽或限位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在支撑座底面上的非圆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为长方体状,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部内壁上,所述限位槽的横截面呈与长方体的角相适配的直角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支撑杆上,所述弹簧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部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抵挡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支撑座底面向下延伸设有对所述第二限位部上下运动起导向作用的第一导向挡圈,所述第二限位部呈圆环状,第二限位部上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容纳所述第一导向挡圈的第一限位导槽,所述第一限位导槽呈与第二限位部同轴心的圆环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上还开有圆环状的开口向下的第二限位导槽,所述第二限位导槽与所述第一限位导槽不连通,所述抵挡座套在支撑杆下部,所述抵挡座呈开口朝上的圆槽型,所述抵挡座的底部阻挡所述弹簧的下端,弹簧上端抵靠在第二限位导槽内,所述抵挡座侧壁的上端伸入所述第二限位导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转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限位部内壁上的防转凹槽或防转凸起,以及设置在支撑杆上的防转凸起或防转凹槽,所述防转凸起可以在防转凹槽内上下滑动,所述防转凹槽设置有若干个,所述防转凸起与所述防转凹槽的数量及位置适配,所述防转凹槽内侧壁与所述防转凸起相抵实现防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在所述支撑座底面上的非圆限位块,所述防转凸起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防转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部上,所述防转凹槽在所述第二限位部高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防转凹槽侧壁与所述限位块相抵阻挡所述第一限位部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限位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下部固定有向下的旋转杆,所述旋转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中间位置,所述支撑杆呈圆筒状,所述支撑杆上端内壁上固定有轴承,所述旋转杆固定在轴承内圈上。
10.一种手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底架、车轮、连接在底架上的斜撑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可限位的旋转机构,所述支撑杆下端设有与所述斜撑固定连接的斜撑连接部,所述斜撑连接部与所述支撑杆的下半部分一体成型,所述斜撑连接部呈套筒状,套设在所述斜撑上;所述座椅可直接或间接安装在所述支撑座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