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土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柱箍、柱箍装置。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柱广泛存在大量建筑土建结构中。现浇混凝土柱模板需要侧向约束以固定模板并防止爆模。因此,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柱(含方柱)模板需设置柱箍,以有效约束柱模板。柱模板侧向约束一般与柱轴线垂直的平面内按一定间距布置若干道,其包括脚手管柱箍、型钢柱箍等。一般传力路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侧压力→柱模板→模板外侧木方→柱箍。一般地、脚手管柱箍、型钢柱箍具有操作方便、费用低的特点,但损耗大、重复利用率低、安装较为繁琐。具体地,脚手管柱箍的水平向约束刚度有限,一般需通过增加对拉螺杆来提高刚度;型钢柱箍刚度较好,但安装繁琐并且重复利用率不高,损耗较为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提高柱箍的刚度以及重复使用率的问题,提供一种柱箍、柱箍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一种柱箍,用于钢筋混凝土柱,包括:
第一腹板;
第二腹板,所述第二腹板与所述第一腹板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二腹板与所述第一腹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腹板的远离所述第二腹板的一段具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腹板的远离所述第一腹板的一段具有第二限位孔;
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分别与第一腹板的两个相对的边垂直连接;以及
第三边缘部和第四边缘部,所述第三边缘部和所述第四边缘部分别与第二腹板的两个相对的边垂直连接;所述第三边缘部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垂直连接,所述第四边缘部与所述第二边缘部垂直连接。
上述柱箍,包括第一腹板和第二腹板,第一腹板与第二腹板垂直连接,且第一腹板与第二腹板一体成型,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分别与第一腹板的两个相对的边垂直连接,第三边缘部和第四边缘部分别与第二腹板的两个相对的边垂直连接,第三边缘部与第一边缘部垂直连接,第四边缘部与第二边缘部垂直连接,从而不仅提高柱箍的刚度,还使得柱箍受力更加合理均匀,此外,第一腹板的远离第二腹板的一段具有第一限位孔,第二腹板的远离第一腹板的一段具有第二限位孔,从而便于多个柱箍进行安装,进而使得柱箍可以重复使用,提高重复使用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孔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第二限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孔的中心轴线平行。
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第一限位孔的中心轴线平行,两个第二限位孔的中心轴线平行,从而使得柱箍的安装更加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边缘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边缘垂直连接。
通过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的设置,进一步提高安装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第三边缘平行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腹板上开设有第一镂空孔,所述第二腹板上开设有第二镂空孔。
通过第一镂空孔和第二镂空孔的设置,减少柱箍的重量,更加轻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的连接处设有圆弧倒角。
一种柱箍装置,包括固定件和两个上述柱箍;所述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将其中一个所述柱箍的第一腹板与另一个所述柱箍的第二腹板可拆卸连接,并将其中一个所述柱箍的第二腹板与另一个所述柱箍的第一腹板可拆卸连接。
上述柱箍装置,通过固定件将两个柱箍固定连接,提高柱箍装置的刚度,且安装方便,可重复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限位螺栓。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柱箍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柱箍的三维透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柱箍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柱箍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的柱箍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所示的柱箍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实施例的柱箍100包括第一腹板110、第二腹板120、第一边缘部130、第二边缘部140、第三边缘部150以及第四边缘部160。其中,该柱箍100用于钢筋混凝土柱,以约束现浇钢筋混凝土柱模板。
第一腹板110和第二腹板120垂直连接,且第一腹板110和第二腹板120一体成型。也就是说,该柱箍呈“l”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腹板110和第二腹板120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这根据钢筋混凝土柱的尺寸来确定。请再参考图3,第一腹板110的远离第二腹板120的一段具有第一限位孔111,也就是说,第一限位孔111位于第一腹板110的远离第二腹板120的一端附近位置。同样地,第二腹板120的远离第一腹板110的一段具有第二限位孔121,也就是说,第二限位孔121位于第二腹板120的远离第一腹板110的一端附近位置。通过第一限位孔111和第二限位孔121的设置,从而便于柱箍100进行调节安装,进而使得柱箍可以适用多种柱截面,并且可以重复使用,提高重复使用率。
第一边缘部130和第二边缘部140分别与第一腹板110的两个相对的边垂直连接,而第三边缘150和第四边缘部160分别与第二腹板120的两个相对的边垂直连接,且第三边缘部150与第一边缘部130垂直连接,第四边缘部160与第二边缘部140垂直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腹板110、第一边缘部130以及第二边缘部140之间围成一凹槽,第二腹板120、第三边缘部150以及第四边缘部160之间围成一凹槽。l型柱箍100的横断面呈工字形,从而不仅提高柱箍的刚度,还使得柱箍受力更加合理均匀。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边缘部130、第二边缘部140、第三边缘部150、第四边缘部160、第一腹板110以及第二腹板120可以一体成型。
由上述可知,第一边缘部130和第三边缘部150构成柱箍100的外翼缘,第二边缘部140和第四边缘160构成柱箍100的内翼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边缘部130和第三边缘部150的高度相同,第二边缘140和第四边缘部160的高度相同,而第一边缘部130和第二边缘部140的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从而该柱箍100的截面为工字形,且截面等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边缘部130和第三边缘部150的连接处设有圆弧倒角131,从而更加平滑,且提高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边缘部140和第四边缘部160之间也可以设有圆弧倒角。
上述柱箍100,包括第一腹板110和第二腹板120,第一腹板110与第二腹板120垂直连接,且第一腹板110与第二腹板120一体成型,第一边缘部130和第二边缘部140分别与第一腹板110的两个相对的边垂直连接,第三边缘部150和第四边缘部160分别与第二腹板120的两个相对的边垂直连接,第三边缘部150与第一边缘部130垂直连接,第四边缘部160与第二边缘部140垂直连接,从而不仅提高柱箍100的刚度,还使得柱箍100受力更加合理均匀,此外,第一腹板110的远离第二腹板120的一段具有第一限位孔111,第二腹板120的远离第一腹板110的一段具有第二限位孔121,从而便于多个柱箍100进行安装,进而使得柱箍100可以重复使用,提高重复使用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孔111和第二限位孔121均为长圆形孔。从而在柱箍100施工过程中,可以调整两个柱箍100所围成的柱箍装置的尺寸,以适应不同的钢筋混凝土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边缘部130、第二边缘部140、第三边缘部150以及第四边缘部160的厚度均大于第一腹板110和第二腹板120的厚度,进一步提高柱箍的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限位孔111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限位孔111的中心轴线平行。第二限位孔121的数量为两个,且连个第二限位孔121的中心轴线平行。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第一限位孔的中心轴线平行,两个第二限位孔的中心轴线平行,从而使得柱箍的安装更加稳定,也提高安装精确性。此外,两个第一限位孔111的邻近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同样地,两个第二限位孔121的邻近的边缘之间也具有间隙。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孔111和第二限位孔121的延伸方向分别与第一边缘部130和第三边缘部150平行。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该柱箍100还包括第一加强件170和第二加强件180,第一加强件170与第一限位孔111的边缘垂直连接,第二加强件180与第二限位孔121的边缘垂直连接。也就是说,第一限位孔111的与第一边缘部130平行的边缘上设有第一加强件170,第二限位孔121的与第三边缘部150平行的边缘上设有第二加强件180。通过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的设置,进一步提高安装稳定性,此外,在柱箍通过固定件进行安装时,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还能提高柱箍装置的整体刚度,减少变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170和第二加强件180为加劲肋。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170与第一边缘部130平行设置,第二加强件180与第三边缘部150平行设置,从而便于安装,提高安装精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腹板110上开设有第一镂空孔112,第二腹板120上开设有第二镂空孔122。通过第一镂空孔112和第二镂空孔122的设置,减少柱箍100的整体重量,更加轻便,还不影响柱箍的刚度。其中,第一镂空孔112和第二镂空孔122的数量均可以为多个,只要柱箍的刚度满足施工所需即可,在此并不限定第一镂空孔112和第二镂空孔122的数量。
如图4-6所示,一实施例的柱箍装置10包括固定件200和两个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柱箍100。柱箍100的结构等如上述所示,在此不再赘述。固定件200穿过第一限位孔111和第二限位孔121,将其中一个柱箍的第一腹板与另一柱箍的第二腹板可拆卸连接,并将其中一个柱箍的第二腹板与另一个柱箍的第一腹板可拆卸连接。换而言之,两个柱箍100的内直角相对、上下叠合布置,形成一对柱箍约束体系。两个柱箍100的两个直角肢与两个柱箍100的第二边缘部以及第四边缘部之间围成矩形或正方形。固定件200设在两个柱箍100的两个直角肢交接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200为限位螺栓。对角装配的柱箍100交接处通过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的两个对角布置螺栓固定,可有效提高柱箍的箍肢在交接处的抗弯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柱箍装置10的数量可根据钢筋混凝土柱的柱高要求进行确定,可以设置若干个柱箍装置10,以形成对钢筋混凝土柱侧模的有效约束。此外,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第一腹板和第二腹板均垂直于钢筋混凝土柱的中心轴线。
上述柱箍装置,采用两个l形型钢约束箍(即柱箍)对角装配成矩形柱箍装置,可适用于方柱、矩形柱的模板约束体系,该柱箍装置仅存在两个接头处,减少了柱箍接头数量、提高施工效率。相对于传统的脚手管柱箍或型钢对拉柱箍,可重复利用率高。l形型钢约束箍对角装配柱箍可调节范围大,两个柱箍的交接处设置对角螺栓约束,不仅防止柱箍交界处出现滑移,还可在柱箍的交界处形成弯矩约束,柱箍的箍肢间可以传递弯矩,减小模板侧向变形,还可提高柱箍面内整体刚度。
一实施例的上述柱箍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两个柱箍绕着混凝土柱侧模设置,且柱箍的第一腹板与混凝土柱的中心轴线垂直。
具体地,围绕混凝土柱侧模,将两个柱箍内直角相对、上下叠合布置,且柱箍的第一腹板与混凝土柱的中心轴线垂直。
s20:通过所固定件,将两个柱箍固定连接。
上述柱箍装置的施工方法,安装方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柱箍,用于钢筋混凝土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腹板;
第二腹板,所述第二腹板与所述第一腹板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二腹板与所述第一腹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腹板的远离所述第二腹板的一段具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腹板的远离所述第一腹板的一段具有第二限位孔;
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分别与第一腹板的两个相对的边垂直连接;以及
第三边缘部和第四边缘部,所述第三边缘部和所述第四边缘部分别与第二腹板的两个相对的边垂直连接;所述第三边缘部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垂直连接,所述第四边缘部与所述第二边缘部垂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孔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第二限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孔的中心轴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均为长圆形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柱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边缘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边缘垂直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第三边缘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腹板上开设有第一镂空孔,所述第二腹板上开设有第二镂空孔。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的连接处设有圆弧倒角。
8.一种柱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件和两个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柱箍;所述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将其中一个所述柱箍的第一腹板与另一个所述柱箍的第二腹板可拆卸连接,并将其中一个所述柱箍的第二腹板与另一个所述柱箍的第一腹板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柱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限位螺栓。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