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
背景技术:
鱼腥草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时常进行浇水、施肥、喷药和追肥,鱼腥草种植在大棚中,多是人们手动进行喷洒,操作过程难以精准控制喷洒的范围,同时可能出现对鱼腥草践踏,同时可能出现重复喷洒,影响鱼腥草的正常生长,因此需要一种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解决了现有大棚中鱼腥草种植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手动进行浇水、施肥、喷药和追肥过程,操作过程中难以精准控制喷洒的精度和范围,同时会对鱼腥草造成践踏,影响鱼腥草的正常生长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与竖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壁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右侧面开设有定位槽,所述放置槽内壁的右侧面对应定位槽的位置开设有定位孔,且右侧定位孔和定位槽内设置有同一个定位销。
所述连接块的上表面与支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上表面设置有覆膜,所述支架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支撑杆,且两个支撑杆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一放置板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放置板的上表面与水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水箱通过中间管与水泵相连通。
所述水泵设置在第一放置板的下表面,所述水泵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三个分流管相连通,所述分流管的上表面通过固定杆与连接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设置在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开设在第二放置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放置板的上表面与支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水箱的上表面设置有水管和两个进药口,所述水管位于两个进药口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水箱内壁设置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的右端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下表面与第一放置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分流管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喷头,所述放置槽的数量为若干个。
优选的,所述竖板的右侧面设置有地锚。
优选的,所述第二放置板的位置高于竖板的位置,所述底座的长度大于竖板的长度。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通过水箱、搅拌轴、电机、第一放置板、第二放置板、分流管、水泵、限位槽和连接杆之间的相互配合,当需要对鱼腥草进行施肥时,首先根据鱼腥草的种植位置和密度控制左右两侧分流管的位置,然后直接将肥料放入水箱中,电机带动搅拌轴对肥料进行混合,然后水泵将水箱中的肥料通过分流管和喷头喷洒至鱼腥草处,本装置可以精准的对鱼腥草进行施肥、浇水和撒药等过程,降低重复喷洒的可能,避免手动操作过程对鱼腥草造成的践踏,节省工作人员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鱼腥草的正常生长。
2、该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通过设置定位孔、定位槽和定位销,便于工作人员对支架和竖板之间进行拆卸,方便工作人员对本装置的拆装过程。
3、该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通过设置地锚,可以对竖板进行拉紧,防止竖板出现左右晃动,可以增强本装置整体的抗风性能,通过设置水管,便于将外界水源连接至水箱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b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杆左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竖板、3地锚、4放置槽、5连接块、6定位槽、7定位孔、8定位销、9支架、10覆膜、11支撑杆、12第一放置板、13水箱、14进药口、15搅拌轴、16电机、17水管、18水泵、19连接管、20分流管、21喷头、22固定杆、23连接杆、24限位槽、25第二放置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包括底座1,底座1的数量为两个,底座1的上表面与竖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竖板2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4,竖板2的右侧面设置有地锚3,通过设置地锚3,可以对竖板2进行拉紧,防止竖板2出现左右晃动,可以增强本装置整体的抗风性能,放置槽4内壁设置有连接块5,通过设置放置槽4和连接块5,可以防止支架9相对竖板2出现左右晃动,保证支架9与竖板2之间的安装过程更加稳定,连接块5的右侧面开设有定位槽6,放置槽4内壁的右侧面对应定位槽6的位置开设有定位孔7,且右侧定位孔7和定位槽6内设置有同一个定位销8,通过设置定位孔7、定位槽6和定位销8,可以防止支架9与竖板2之间出现上下晃动,便于工作人员对支架9和竖板2之间进行拆卸,方便工作人员对本装置的拆装过程。
连接块5的上表面与支架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支架9的上表面设置有覆膜10,支架9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支撑杆11,且两个支撑杆11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一放置板12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第一放置板12的上表面与水箱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水箱13的上表面设置有水管17和两个进药口14,水管17位于两个进药口14中间位置,通过设置水管17,便于将外界水源连接至水箱13处,通过设置进药口14,便于工作人员将肥料或药物加入水箱13中,水箱13通过中间管与水泵18相连通,水箱13内壁设置有搅拌轴15,搅拌轴15的右端设置有电机16,电机16的下表面与第一放置板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电机16和搅拌轴15,便于对肥料和药物进行混合搅拌,控制其均匀性,防止肥料或药物浓度过高对鱼腥草造成损伤。
水泵18设置在第一放置板12的下表面,水泵18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管19,连接管19与三个分流管20相连通,分流管20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喷头21,放置槽4的数量为若干个,通过设置分流管20和喷头21,便于将水箱13中的溶液均匀的喷洒至鱼腥草处,分流管20的上表面通过固定杆22与连接杆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水泵18,便于将水箱13中的溶液喷洒至鱼腥草处,连接杆23设置在限位槽24内,通过设置限位槽24和连接杆23,且限位槽24的数量为若干个,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鱼腥草的种植位置对分流管20的位置进行调节,保证充分对鱼腥草进行施肥、浇水和撒药,限位槽24开设在第二放置板25的上表面,第二放置板25的位置高于竖板2的位置,底座1的长度大于竖板2的长度,第二放置板25的上表面与支撑杆11的底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步骤为:
s1、当需要对鱼腥草进行施肥时,首先工作人员根据鱼腥草的种植位置将连接杆23向上取出,然后将连接管19和分流管20放至合适位置,然后将肥料和水同时加入水箱13中;
s2、然后控制电机16工作带动搅拌轴15转动对肥料进行混合,当混合结束后,此时控制电机16停止工作,然后控制水泵18工作将肥料通过分流管20和喷头21喷洒至鱼腥草处;
s3、当完成施肥过程后,此时控制水泵18停止工作,当需要对本装置进行拆卸时,首先将覆膜10取下,然后将定位销8取出,最后将支架9取下即可。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与竖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板(2)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4),所述放置槽(4)内壁设置有连接块(5),所述连接块(5)的右侧面开设有定位槽(6),所述放置槽(4)内壁的右侧面对应定位槽(6)的位置开设有定位孔(7),且右侧定位孔(7)和定位槽(6)内设置有同一个定位销(8);
所述连接块(5)的上表面与支架(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架(9)的上表面设置有覆膜(10),所述支架(9)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支撑杆(11),且两个支撑杆(11)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一放置板(12)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放置板(12)的上表面与水箱(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水箱(13)通过中间管与水泵(18)相连通;
所述水泵(18)设置在第一放置板(12)的下表面,所述水泵(18)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管(19),所述连接管(19)与三个分流管(20)相连通,所述分流管(20)的上表面通过固定杆(22)与连接杆(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23)设置在限位槽(24)内,所述限位槽(24)开设在第二放置板(25)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放置板(25)的上表面与支撑杆(11)的底端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13)的上表面设置有水管(17)和两个进药口(14),所述水管(17)位于两个进药口(14)中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13)内壁设置有搅拌轴(15),所述搅拌轴(15)的右端设置有电机(16),所述电机(16)的下表面与第一放置板(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20)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喷头(21),所述放置槽(4)的数量为若干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板(2)的右侧面设置有地锚(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鱼腥草培育种植用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置板(25)的位置高于竖板(2)的位置,所述底座(1)的长度大于竖板(2)的长度。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