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几字形卸荷工具。
背景技术:
在钢结构安装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局部结构的稳定性,常采用临时支撑辅助安装,当整体主结构安装完成后,进行临时支撑的卸荷。当设计的双肢格构式钢柱的柱脚为单肢,并且钢柱截面为h型钢的前提下(图1),在屋架安装时,为保证安装的整体稳定性,常常采用将悬空的单肢钢柱直接焊接型钢进行临时加固,待屋架及联系梁安装完成后,利用火焰切割辅助的临时支撑。此方法存在两点不足之处:一是火焰切割不仅易损伤钢柱母材,并且切割层次不齐,需打磨补焊,影响构件外观,耗工耗时;二是采用此方法同时卸荷大量的钢柱,不宜保证钢结构主体的稳定性,卸荷的过程不易控制,无法做到均匀同步,若操作不当,会引起上部桁架扭曲,甚至引起主体结构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几字形卸荷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几字形卸荷工具,包括上翼缘板1、中翼缘板7、左下翼缘板8和右下翼缘板9,在上翼缘板1的下表面沿上翼缘板1的长的正中部设置有与上翼缘板1等长且垂直的上腹板2;中翼缘板7的长度长于上翼缘板1,中翼缘板7长的中部与上腹板2的下端固定连接;中翼缘板7的两端的下表面分别与左下腹板10的上端、右下腹板11的上端固定连接,左下翼缘板8的中部与左下腹板10的下端固定连接;右下翼缘板9的中部与右下腹板11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上腹板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偶数个左右对称、与上腹板垂直的上加劲肋3;在左下腹板10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与左下腹板垂直的左下加劲肋12,左下加劲肋12的数量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相等或多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相等的各个左下加劲肋12的设置位置与左部的上加劲肋3设置位置对应;在右下腹板11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与右下腹板垂直的右下加劲肋13,右下加劲肋13的数量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相等或多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相等的各个右下加劲肋13的设置位置与右部的上加劲肋3设置位置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装置在不破坏原有钢结构构件的基础上,保证钢结构卸荷的整体稳定性、安全性,操作相对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几字形卸荷工具轴测图。
图2为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几字形卸荷工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几字形卸荷工具,见图1,包括上翼缘板1、中翼缘板7、左下翼缘板8和右下翼缘板9,在上翼缘板1的下表面沿上翼缘板1的长的正中部设置有与上翼缘板1等长且垂直的上腹板2;中翼缘板7的长度长于上翼缘板1,中翼缘板7长的中部与上腹板2的下端固定连接;中翼缘板7的两端的下表面分别与左下腹板10的上端、右下腹板11的上端固定连接,左下翼缘板8的中部与左下腹板10的下端固定连接;右下翼缘板9的中部与右下腹板11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上腹板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偶数个(图1中显示4个)左右对称、与上腹板垂直的上加劲肋3;在左下腹板10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与左下腹板垂直的左下加劲肋12,左下加劲肋12的数量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相等或多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图1中显示3个);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相等的各个左下加劲肋12的设置位置与左部的上加劲肋3设置位置对应;在右下腹板11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与右下腹板垂直的右下加劲肋13,右下加劲肋13的数量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相等或多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相等的各个右下加劲肋13的设置位置与右部的上加劲肋3设置位置对应。
几字形卸荷工具的截面尺寸、钢板厚度、加劲肋数量和位置、焊缝质量等级需根据计算的主体结构卸荷量确定。
一种几字形卸荷工具的使用,见图2:
1、根据整体结构卸荷时,每根悬空钢柱5的截面和所需的支撑荷载,选用本实用新型的几字形卸荷工具4,几字形卸荷工具4上翼缘板1的长度尽量与待卸荷钢柱的腹板高度相同。
2、在悬空钢柱5腹板的两侧分别放置一个几字形卸荷工具4,在两个几字形卸荷工具4的中翼缘板7下表面分别支顶一个千斤顶6,拆除钢柱的临时支撑,利用千斤顶6传递结构荷载至地面。
3、所有千斤顶6同步缓慢卸荷相同刻度,并用仪器观测屋架的挠度变化。
4、待所有悬空钢柱5卸荷完毕,并且主体结构稳定后,撤出几字形卸荷工具4和千斤顶6。
1.一种几字形卸荷工具,其特征是包括上翼缘板(1)、中翼缘板(7)、左下翼缘板(8)和右下翼缘板(9),在上翼缘板(1)的下表面沿上翼缘板(1)的长的正中部设置有与上翼缘板(1)等长且垂直的上腹板(2);中翼缘板(7)的长度长于上翼缘板(1),中翼缘板(7)长的中部与上腹板(2)的下端固定连接;中翼缘板(7)的两端的下表面分别与左下腹板(10)的上端、右下腹板(11)的上端固定连接,左下翼缘板(8)的中部与左下腹板(10)的下端固定连接;右下翼缘板(9)的中部与右下腹板(11)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上腹板(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偶数个左右对称、与上腹板垂直的上加劲肋(3);在左下腹板(10)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与左下腹板垂直的左下加劲肋(12),左下加劲肋(12)的数量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相等或多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相等的各个左下加劲肋(12)的设置位置与左部的上加劲肋(3)设置位置对应;在右下腹板(11)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与右下腹板垂直的右下加劲肋(13),右下加劲肋(13)的数量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相等或多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与1/2上加劲肋(3)的数量相等的各个右下加劲肋(13)的设置位置与右部的上加劲肋(3)设置位置对应。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