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除霜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1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除霜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客车除霜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于是乎对汽车的尾气排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许多汽车生产厂家从影响尾气排放量的各方面开始下手,以减少尾气排放。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进行除霜时会产生油耗,故而,车辆除霜也是产生尾气的一个因素,通过减小除霜能耗,也能为节能减排做一份贡献。

现有的客车除霜结构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现有客车除霜器一般通过多个圆形波纹管传导除霜气流至仪表台除霜风口,一个风口对应一个波纹管,每个波纹管中风量、风速一致,无法对每个波纹管内除霜气流按需分配,在进行除霜时,每个波纹管中均达到了最大风量和风速。

然而,在客车前挡风玻璃的两侧位置所需求的风量与风速相对于前挡风玻璃的中部来说需求量较低,上述现有的除霜结构中每个波纹管中的风量与风速均一致,这样就造成了能耗的浪费。

并且波纹管在安装时,虽然在除霜器一侧可预先装配至除霜器上,但在仪表台一侧需要在总装线上一个一个通过金属卡箍紧固于仪表台除霜风口,装配效率低、装配难度较高。同时多个波纹管也容易出现缠绕的情况,不仅显得杂乱,还会降低除霜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除霜结构,以降低除霜时的能耗,具有容易装配的特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客车除霜结构,包括:多个除霜风口,设置在仪表台上,所述多个除霜风口沿着客车前挡风玻璃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用于向客车前挡风玻璃进行吹风;除霜器,用于产生除霜气流,具有一个吹风口;以及除霜风道,连接在所述仪表台上,具有空腔,为一体式壳体件,具有一个用来与所述吹风口连接的进风口和多个与所述多个除霜风口一一对应连通的出风口,其中,所述进风口位于除霜风道的底部中心处,多个所述出风口位于除霜风道的顶部,其中,所述除霜器中产生的除霜气流经所述除霜风道传递至仪表台上的多个除霜风口,所述除霜风道整体呈漏斗状,并且中部位置的除霜风口的风量与风速大于两侧位置的除霜风口的风量与风速。

进一步地,上述客车除霜结构还包括多个连接支架,所述除霜风道通过所述多个连接支架连接至所述仪表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支架为l型板体,包括板体一和板体二,所述板体一通过螺栓固连于所述仪表台的底部,所述板体二通过螺钉固连于所述除霜风道的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吹风口位于所述除霜器的顶部,所述进风口插接于所述吹风口中,所述吹风口中设有用于密封的密封海绵。

进一步地,所述除霜风道为吹塑件。

进一步地,上述客车除霜结构还包括用于对司机一侧侧挡风玻璃进行除霜的司机窗除霜管道,其中,所述司机窗除霜管道与所述除霜风道的空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除霜风道的相邻司机窗一侧设有连接口,所述司机窗除霜管道插接于所述连接口中,所述仪表台的相邻司机窗一侧的侧部上设有用于向司机窗进行吹风的司机窗风口,所述司机窗除霜管道的出风口与所述司机窗风口对应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除霜风道整体呈漏斗状,所述除霜风道的进风口处于底部中心处,仅通过一个进风口实现进风,所述除霜风道的内腔大小由下向上逐渐扁平化,从而使得由除霜器产生的除霜气流经除霜风道传递到仪表台上的除霜风口后,处于两侧位置的除霜风口的风量与风速小于处于中部位置的除霜风口的风量与风速,在满足除霜要求的基础上,通过除霜风道的结构设计优化了除霜气流的传递路线,实现了风速与风量的按需分配,相比于现有的通过多个波纹管等风速、风量来进行除霜的方式来说,能耗更低。

(2)本实用新型中用来传递除霜气流的除霜风道为一体件,相比于之前用来传输除霜气流的多个波纹管来说,装配起来更加容易、快捷,也不会出现缠绕等影响出风除霜效果的现象,另外更加具有美感。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客车除霜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客车除霜结构的侧视结构;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客车除霜结构的主视结构;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客车除霜结构的俯视结构;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除霜风道与仪表台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除霜器与除霜风道的连接示意图;以及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除霜风道与司机窗除霜管道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仪表台;11、除霜风口;

12、司机窗风口;2、除霜器;

21、吹风口;22、除霜器主体;

23、除霜器入风口;3、除霜风道;

31、进风口;32、连接口;

4、连接支架;5、司机窗除霜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客车除霜结构包括设置在仪表台1上的多个除霜风口11、设于所述仪表台1下方的除霜器2、以及设于所述仪表台1与除霜器2之间的除霜风道3。

其中,所述仪表台1的前沿上部设有用于向客车前挡风玻璃进行吹风的四个除霜风口11,所述四个除霜风口11沿着客车前挡风玻璃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成一排,位于两侧位置的两个除霜风口11分别向客车前挡风玻璃的两侧部分进行吹风除霜,位于中部位置的两个除霜风口11向客车前挡风玻璃的中间部分进行吹风除霜,所述中间位置的两个除霜风口11的除霜覆盖面积大于位于两侧位置的两个除霜风口11的除霜覆盖面积。所述除霜风口11呈腰形。

所述除霜器2固定于客车车身上,所述除霜器2用于产生除霜气流,所述除霜器2包括吹风口21、除霜器主体22、以及除霜器入风口23,所述吹风口21设置在除霜器2的顶部并向上吹风,所述吹风口21正对着所述仪表台1上设有四个除霜风口11部位的中心位置。

所述除霜风道3连接在所述仪表台1的前沿底部,所述除霜风道3为一个具有内腔的一体式壳体件,所述除霜风道3具有一个用来与所述吹风口21连接的进风口31和四个与所述四个除霜风口11一一对应连通的出风口,其中,所述进风口31位于除霜风道3的底部中心处,四个所述出风口位于除霜风道3的顶部,各所述出风口与对应连通的除霜风口11的形状大小一致,所述除霜风道3位于所述除霜器2的上部。

其中,所述除霜器2中产生的除霜气流由吹风口21进入进风口31再经所述除霜风道3传递至仪表台1上的四个除霜风口11,所述除霜风道3整体呈漏斗状即所述除霜风道3的内腔呈漏斗状,所述除霜风道3的内腔大小由下向上逐渐扁平化,从而使得处于两侧位置的两个除霜风口11的风量与风速小于处于中部位置的两个除霜风口11的风量与风速。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除霜风道整体呈漏斗状,所述除霜风道的进风口处于底部中心处,仅通过一个进风口实现进风,所述除霜风道的内腔大小由下向上逐渐扁平化,从而使得由除霜器产生的除霜气流经除霜风道传递到仪表台上的除霜风口后,处于两侧位置的除霜风口的风量与风速小于处于中部位置的除霜风口的风量与风速,在满足除霜要求的基础上,通过除霜风道的结构设计优化了除霜气流的传递路线,实现了风速与风量的按需分配,相比于现有的通过多个波纹管等风速、风量来进行除霜的方式来说,能耗更低,能耗降低可达25%以上。

本实用新型中用来传递除霜气流的除霜风道为一体件,相比于之前用来传输除霜气流的多个波纹管来说,装配起来更加容易、快捷,也不会出现缠绕等影响出风除霜效果的现象,另外更加具有美感。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除霜风道的漏斗状设计经cae、cfd辅助设计与分析,使得除霜气流能够顺畅地在除霜风道中传递;所述除霜风道与除霜器仅通过一个风口进行对接,使得除霜气流的传递损耗小,气流流量、速度大。

如图1至7所示,上述客车除霜结构还包括用于将所述除霜风道3与仪表台1连接在一起的多个连接支架4,所述连接支架4为l型板体,包括板体一和板体二,所述板体一通过螺栓固连于所述仪表台1的前沿底部,所述板体二通过螺钉固连于所述除霜风道3的侧壁上。

上述连接支架4的设置,不仅便于对除霜风道3与仪表台1进行装配,还提高了二者之间的装配可靠性,并且通过仪表台1前沿底部以及除霜风道3侧壁上的连接孔还能够进行辅助定位,以起到辅助装配的作用。

所述除霜风道3的进风口31插接于所述除霜器2的吹风口21中,以降低安装难度,所述吹风口21中粘附有密封海绵,以保证密封性。

考虑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除霜风道3的形状较为复杂,所述除霜风道3采用吹塑成型,为整体式吹塑件,从而具有较高的冲击韧性和很高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使用性能好,同时生产成本也低。

如图1至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客车除霜结构还包括用于对司机驾驶位一侧的侧挡风玻璃进行除霜的司机窗除霜管道5,所述司机窗除霜管道5与所述除霜风道3的空腔连通并具有出风口,所述除霜器2中产生的部分除霜气流经所述除霜风道3传递到司机窗除霜管道5中并从司机窗除霜管道5的出风口吹出,从而能够实现对司机驾驶位一侧的侧挡风玻璃进行除霜。

具体地,所述除霜风道3的相邻司机窗一侧设有连接口32,所述司机窗除霜管道5插接于所述连接口32中,所述仪表台1的相邻司机窗一侧的侧部上设有用于向司机窗进行吹风的司机窗风口12,所述司机窗除霜管道5的出风口与所述司机窗风口12对应连通。

上述司机窗除霜管道5的设置使得客车前挡风玻璃与司机驾驶位一侧的侧挡风玻璃能够同时进行除霜,进一步提高了行车安全性,同时也具备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客车除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除霜风口(11),设置在仪表台(1)上,所述多个除霜风口(11)沿着客车前挡风玻璃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用于向客车前挡风玻璃进行吹风;

除霜器(2),用于产生除霜气流,具有一个吹风口(21);以及

除霜风道(3),连接在所述仪表台(1)上,具有空腔,为一体式壳体件,具有一个用来与所述吹风口(21)连接的进风口(31)和多个与所述多个除霜风口(11)一一对应连通的出风口,其中,所述进风口(31)位于除霜风道(3)的底部中心处,多个所述出风口位于除霜风道(3)的顶部,

其中,所述除霜器(2)中产生的除霜气流经所述除霜风道(3)传递至仪表台(1)上的多个除霜风口(11),所述除霜风道(3)整体呈漏斗状,并且中部位置的除霜风口(11)的风量与风速大于两侧位置的除霜风口(11)的风量与风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除霜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连接支架(4),所述除霜风道(3)通过所述多个连接支架(4)连接至所述仪表台(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客车除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4)为l型板体,包括板体一和板体二,所述板体一通过螺栓固连于所述仪表台(1)的底部,所述板体二通过螺钉固连于所述除霜风道(3)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除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口(21)位于所述除霜器(2)的顶部,所述进风口(31)插接于所述吹风口(21)中,所述吹风口(21)中设有用于密封的密封海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除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霜风道(3)为吹塑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除霜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司机一侧侧挡风玻璃进行除霜的司机窗除霜管道(5),其中,所述司机窗除霜管道(5)与所述除霜风道(3)的空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客车除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霜风道(3)的相邻司机窗一侧设有连接口(32),所述司机窗除霜管道(5)插接于所述连接口(32)中,所述仪表台(1)的相邻司机窗一侧的侧部上设有用于向司机窗进行吹风的司机窗风口(12),所述司机窗除霜管道(5)的出风口与所述司机窗风口(12)对应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客车除霜结构,包括:多个除霜风口,设置在仪表台上,用于向客车前挡风玻璃进行吹风;除霜器,具有一个吹风口;以及除霜风道,连接在仪表台上,具有空腔,为一体式壳体件,具有一个与吹风口连接的进风口和多个与除霜风口一一对应连通的出风口,其中,进风口位于除霜风道的底部中心处,多个出风口位于除霜风道的顶部,除霜器中产生的除霜气流经除霜风道传递至仪表台上的多个除霜风口,除霜风道整体呈漏斗状,并且两侧位置的除霜风口的风量与风速小于处于中部位置的除霜风口的风量与风速。本实用新型的客车除霜结构能够降低除霜时的能耗,具有容易装配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肖灿阳;王万鹏;张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5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