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濒危植物回归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
背景技术:
对开蕨(phyllitisscolopendrium)为多年生常绿中型陆生蕨类植物,是世界稀有植物,原产亚洲东北部,在俄罗斯、日本及朝鲜北部也有分布。近年来,由于野外种群自身繁殖成功率低以及人类直接和间接的活动对其本体和栖息地的破坏,致使该物种数量极其稀少。根据80年代资料显示,整个长白山地区东北对开蕨总量不超过5000株(中科院植物所,1991;吉林省区划委员会,1989),这一物种可能几年内消失殆尽。对长白山区域的对开蕨野生种群复壮及恢复,对保护长白山珍稀物种和维系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申请人繁育大量幼苗,采取“人工回归”方式,为解决对开蕨野外移栽过程中对林分郁闭度、空气湿度等环境因子的要求严格而导致成活率极低的难题,研发出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以恢复和扩大对开蕨野生种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具体包括:
罩体,包括:周向侧壁,由透明材料制成,其下端设置有通风通孔;顶盖,由透明材料制成,设置在所述周向侧壁上部,所述顶盖上设置有遮阳网;骨架,用于支撑所述周向侧壁和所述顶盖;
插杆,设置在所述罩体下部,用于将所述罩体固定在土壤中;
加湿系统,用于对罩体内加湿。
优选的,所述周向侧壁、所述顶盖由阳光板制成。
优选的,所述遮阳网密度为30%-50%。
优选的,所述插杆长度为25cm-40cm。
优选的,所述通风通孔底侧至所述周向侧壁底侧距离为4cm-6cm,所述通风通孔为多个。
优选的,所述骨架、所述插杆材料均为铝合金。
优选的,所述加湿系统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于电源;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罩体内,所述湿度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继电器,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水箱;水泵,设置在所述水箱内,所述继电器控制所述水泵电路通断;雾化喷头,与所述水泵通过水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源包括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换的电能存储在所述蓄电池中。
优选的,所述雾化喷头的水雾颗粒细微≤70微米。
优选的,所述水箱包括:水箱桶体;集雨板,设置在所述水箱桶体侧壁顶部四周;水箱顶盖,与所述水箱桶体侧壁顶部配合设置,所述水箱顶盖与所述水箱桶体之间设置有水流通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可以为对开蕨野外移栽提供了适宜的郁闭度、空气湿度等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示意图;
图2: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截面示意图;
图3:水箱结构示意图;
图4:加湿系统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周向侧壁;2、通风通孔;3、顶盖;4、遮阳网;5、骨架;6、插杆;7、湿度传感器;8、雾化喷头;9、水管;10、水箱桶体;11、集雨板;12、水箱顶盖;13、水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如图1、图2所示,包括:
罩体,包括:周向侧壁1,由透明材料制成,其下端设置有通风通孔2;顶盖3,由透明材料制成,设置在所述周向侧壁上部,所述顶盖3上设置有遮阳网4;骨架5,用于支撑所述周向侧壁1和所述顶盖3;
插杆6,设置在所述罩体下部,用于将所述罩体固定在土壤中;
加湿系统,用于对罩体内加湿。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技术方案是根据对开蕨的生产特点制定,使用时,插杆6完全插入土壤中。罩体透光,保证了对开蕨一定的采光,同时具有一定的保湿、挡风作用。顶盖设置有遮阳网,可以使对开蕨生长的适宜的郁闭度。周向侧壁1下部设置有通风通孔2,周向侧壁1与顶盖3有一定的距离,保证了罩体内部通风透气。具有加湿系统,有益于保证对开蕨生长的空气湿度。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对开蕨野外移栽提供了适宜的郁闭度、空气湿度等环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周向侧壁1、所述顶盖3由阳光板制成。
提供了周向侧壁1、所述顶盖3的材料,阳光板透光好,质量轻,同时经久耐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阳网4密度为40%。
该密度下,可以提供适合对开蕨生长的顶盖的透光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6长度为30cm。
提供了一种插杆6的长度,该长度下,足以有效地将罩体固定在土壤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通风通孔2底侧至所述周向侧壁1底侧距离为5cm,所述通风通孔2为多个。
提供了一种通风通孔2底侧至所述周向侧壁1底侧距离,即是使用时通风通孔2底侧与地面土壤的距离。通风通孔2底侧与地面存在一定具有距离,可以有效防止通风通孔2被地面的落叶等杂物阻塞而影响罩体内的通风。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骨架5、所述插杆6材料均为铝合金。
铝合金质量轻,且强度足够,而且耐腐蚀,有益于本技术的长久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所示所述加湿系统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于电源,本实施例使用的是stc8a8k64s4a12单片机;湿度传感器7,设置在所述罩体内,所述湿度传感器7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继电器,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水箱;水泵,设置在所述水箱内,所述继电器控制所述水泵电路通断;雾化喷头8,与所述水泵通过水管9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湿度传感器7接收罩体内的湿度的信号经a/d转换后传递给处理器,处理器经判断,如果湿度小于阈值,则通过继电器控制水箱中的水泵运行,水泵将水箱中的水泵入水管9传递给雾化喷头8。当湿度到达阈值时,处理器根据收到的湿度信号,通过继电器控制水泵停止工作,从而停止加湿。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加湿系统自动控制罩体内的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电源包括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换的电能存储在所述蓄电池中。
使用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作为电源,可以有效长时间保证加湿系统的运行,减少人们更换维护电源的成本和麻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喷头8的水雾颗粒细微为70微米。
当水雾颗粒小于等于70微米,有益于对开蕨的生长。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水箱包括:水箱桶体10;集雨板11,设置在所述水箱桶体10侧壁顶部四周;水箱顶盖12,与所述水箱桶体10侧壁顶部配合设置,所述水箱顶盖12与所述水箱桶体10之间设置有水流通道1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箱,该水箱设置有集雨板11。则在首次使用时在水箱中加满水后,水箱依然可以自己收集雨水,收集的雨水通过水流通道13流入水箱桶体10内。水泵输送水的水管,也可以通过水流通道13伸出水桶从而连接雾化喷头8。由于设置水箱顶盖12,则可以减少水箱内水体的挥发。从而可以保证更长时间的加湿系统的正常运行、减少科研人员的维护成本。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1.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其特征在于,包括:
罩体,包括:周向侧壁(1),由透明材料制成,其下端设置有通风通孔(2);顶盖(3),由透明材料制成,设置在所述周向侧壁上部,所述顶盖(3)上设置有遮阳网(4);骨架(5),用于支撑所述周向侧壁(1)和所述顶盖(3);
插杆(6),设置在所述罩体下部,用于将所述罩体固定在土壤中;
加湿系统,用于对罩体内加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侧壁(1)、所述顶盖(3)由阳光板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网(4)密度为30%-5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6)长度为25cm-40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通孔(2)底侧至所述周向侧壁1底侧距离为4cm-6cm,所述通风通孔(2)为多个。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5)、所述插杆(6)材料均为铝合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系统包括: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于电源;
湿度传感器(7),设置在所述罩体内,所述湿度传感器(7)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
继电器,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
水箱;
水泵,设置在所述水箱内,所述继电器控制所述水泵电路通断;
雾化喷头(8),与所述水泵通过水管(9)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包括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存储在所述蓄电池中。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喷头(8)的水雾颗粒细微≤70微米。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对开蕨林下恢复的小环境控制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箱包括:
水箱桶体(10);
集雨板(11),设置在所述水箱桶体(10)侧壁顶部四周;
水箱顶盖(12),与所述水箱桶体(10)侧壁顶部配合设置,所述水箱顶盖(12)与所述水箱桶体(10)之间设置有水流通道(13)。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