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叠梁连接时挠度校正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21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火力发电厂建设施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在大型火力发电厂的锅炉炉顶叠梁安装时使用的克服叠梁挠度的校正装置及叠梁挠度的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对热效率的追求,当前锅炉蒸汽参数越来越高,承载锅炉受热面重量的钢结构的顶板梁的几何尺寸越来越大,如600mw超临界锅炉顶板梁的长度为30多米,高度超过6米,宽度1.3米,这些顶板梁的规格远超过了公路铁路运输的尺寸极限,故许多这类顶板梁都设计成了上下叠梁的形式。这类顶板梁的上叠梁和下叠梁一般设计成3米高左右,以方便将顶板梁从生产现场运输到安装现场。上叠梁和下叠梁在现场的安装的顺序是:先通过吊装设备将下叠梁吊到顶板梁立柱上,然后,再将上叠梁吊装到下叠梁上,最后,通过上下叠梁连接螺栓将上下叠梁紧固连接在一起组成顶板梁。由于梁的力学特性如承载能力、抗变形能力、强度、刚度不是简单的1+1=2,所以这种工艺安装完成后的h型钢梁其初始挠度和下翼板初始应力,要远高于与之截面积相同的整体梁安装后的挠度和应力。当然如果在完成上下叠合面连接前,给梁一个向上的外力,使上下叠梁的挠度与其制作时的挠度相同,是可以消除这种较大的挠度与初始应力的,但这个与梁的自重相等的外力是安装现场所无法提供的,这种较大的挠度与初始应力会影响到顶板梁的承载能力与使用安全性,如何将上下叠梁安装使其成品梁的挠度与初始应力与整体梁的挠度与初始应力完全相同,是现场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下叠梁连接时挠度校正装置及校正方法,解决了如何在上下叠梁安装中将其挠度校正到符合设计值要求的技术难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

一种上下叠梁连接时挠度校正装置,包括左顶板梁支撑立柱、右顶板支撑梁立柱,在左顶板支撑梁立柱与右顶板梁支撑立柱之间设置有下叠梁,在下叠梁上设置有上叠梁,在左顶板支撑梁立柱的左侧设置有左辅柱,在右顶板梁支撑立柱的右侧设置有右辅柱,在左顶板支撑梁立柱与右顶板梁支撑立柱之间的中心对称轴两侧的下叠梁的下方,对称地设置有结构完全相同的左顶升机构和右顶升机构,左顶升机构的结构为:在左辅柱的顶端与左顶板支撑梁立柱的顶端之间彼此平行地分别设置有左前横梁和左后横梁,在左前横梁的右端下底面上焊接有左前连接型钢块,在左后横梁的右端下底面上焊接有左后连接型钢块,在左前连接型钢块的下底面与左后连接型钢块的下底面之间焊接连接有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在下叠梁前侧的下缘翼板与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之间设置有左前顶升千斤顶,在下叠梁后侧的下缘翼板与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之间设置有左后顶升千斤顶,在左前横梁的左端设置有左前吊耳,在左前吊耳上连接有左前搭接板,在左后横梁的左端设置有左后吊耳,在左后吊耳上连接有左后搭接板,在左前搭接板的下端与左后搭接板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左配重。

左前横梁的左端和左后横梁的左端均向左探出左辅柱1米,左前横梁的右端和左后横梁的右端均向右探出左顶板支撑梁立柱6-8米。

一种上下叠梁连接时挠度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用h型钢制作四根长度相同的横梁,作为:左顶升机构的左前横梁、左顶升机构的左后横梁,右顶升机构的右前横梁和右顶升机构的右后横梁;在每根横梁的一端焊接吊耳,在每根横梁的另一端焊接连接型钢块,连接型钢块的高度为400毫米;

第二步、将第一步制作好的两根横梁分别吊装到左辅柱的顶端与左顶板支撑梁立柱的顶端之间,作为左前横梁和左后横梁,左前横梁与左后横梁彼此平行设置,两者间距为1.5-1.7米,在左前横梁的右端的前连接型钢块和左后横梁的右端的左后连接型钢块之间安装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在左前横梁的左端的左前吊耳上连接左前搭接板,在左后横梁的左端的左后吊耳上连接左后搭接板;

第三步、用与第二步相同的步骤搭建右顶升机构;

第四步、在下叠梁前侧的下缘翼板与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之间设置左前顶升千斤顶,在下叠梁后侧的下缘翼板与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之间设置左后顶升千斤顶,在左前搭接板的下端与左后搭接板的下端之间设置左配重;

第五步、用与第四步相同的步骤安装右顶升机构中的两顶升千斤顶和右配重;

第六步,同步操控左顶升机构中的两顶升千斤顶和右顶升机构中的两顶升千斤顶,将下叠梁向上顶起,当叠梁挠度达到设计值要求时,紧固上、下叠梁的连接螺栓,将下叠梁与上叠梁连接成一个叠梁整体。

本发明为有效地矫正叠梁的挠度提供了一种现场操作简单,校正调整效果显著的现场施工方法,提高了叠梁的安装效率,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上下叠梁连接时挠度校正装置,包括左顶板梁支撑立柱1、右顶板支撑梁立柱2,在左顶板支撑梁立柱1与右顶板梁支撑立柱2之间设置有下叠梁3,在下叠梁3上设置有上叠梁4,在左顶板支撑梁立柱1的左侧设置有左辅柱5,在右顶板梁支撑立柱2的右侧设置有右辅柱6,在左顶板支撑梁立柱1与右顶板梁支撑立柱2之间的中心对称轴两侧的下叠梁3的下方,对称地设置有结构完全相同的左顶升机构和右顶升机构,左顶升机构的结构为:在左辅柱5的顶端与左顶板支撑梁立柱1的顶端之间彼此平行地分别设置有左前横梁7和左后横梁8,在左前横梁7的右端下底面上焊接有左前连接型钢块9,在左后横梁8的右端下底面上焊接有左后连接型钢块10,在左前连接型钢块9的下底面与左后连接型钢块10的下底面之间焊接连接有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11,在下叠梁3前侧的下缘翼板与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11之间设置有左前顶升千斤顶12,在下叠梁3后侧的下缘翼板与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11之间设置有左后顶升千斤顶13,顶起位置一般应选在距叠梁端部1/5处,在左前横梁7的左端设置有左前吊耳14,在左前吊耳14上连接有左前搭接板15,在左后横梁8的左端设置有左后吊耳,在左后吊耳上连接有左后搭接板,在左前搭接板15的下端与左后搭接板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左配重16。

左前横梁7的左端和左后横梁8的左端均向左探出左辅柱5约1米,左前横梁7的右端和左后横梁8的右端均向右探出左顶板支撑梁立柱1约6-8米;配重视叠梁重量而定,一般600mw锅炉的叠梁最重约170吨左右,单侧配重宜为100吨左右。

一种上下叠梁连接时挠度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用h型钢制作四根长度相同的横梁,作为:左顶升机构的左前横梁7、左顶升机构的左后横梁8,右顶升机构的右前横梁和右顶升机构的右后横梁;在每根横梁的一端焊接吊耳,在每根横梁的另一端焊接连接型钢块,连接型钢块的高度为400毫米;

第二步、将第一步制作好的两根横梁分别吊装到左辅柱5的顶端与左顶板支撑梁立柱1的顶端之间,作为左前横梁7和左后横梁8,左前横梁7与左后横梁8彼此平行设置,两者间距为1.5-1.7米,在左前横梁7的右端的前连接型钢块9和左后横梁8的右端的左后连接型钢块10之间安装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11,在左前横梁7的左端的左前吊耳14上连接左前搭接板15,在左后横梁8的左端的左后吊耳上连接左后搭接板;

第三步、用与第二步相同的步骤搭建右顶升机构;

第四步、在下叠梁3前侧的下缘翼板与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11之间设置左前顶升千斤顶12,在下叠梁3后侧的下缘翼板与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11之间设置左后顶升千斤顶13,在左前搭接板15的下端与左后搭接板的下端之间设置左配重16;

第五步、用与第四步相同的步骤安装右顶升机构中的两顶升千斤顶和右配重;

第六步,同步操控左顶升机构中的两顶升千斤顶和右顶升机构中的两顶升千斤顶,将下叠梁3向上顶起,当叠梁挠度达到设计值要求时,紧固上、下叠梁的连接螺栓,将下叠梁3与上叠梁4连接成一个叠梁整体。


技术特征:

1.一种上下叠梁连接时挠度校正装置,包括左顶板梁支撑立柱(1)、右顶板梁支撑立柱(2),在左顶板梁支撑立柱(1)与右顶板梁支撑立柱(2)之间设置有下叠梁(3),在下叠梁(3)上设置有上叠梁(4),在左顶板梁支撑立柱(1)的左侧设置有左辅柱(5),在右顶板梁支撑立柱(2)的右侧设置有右辅柱(6),其特征在于,在左顶板梁支撑立柱(1)与右顶板梁支撑立柱(2)之间的中心对称轴两侧的下叠梁(3)的下方,对称地设置有结构完全相同的左顶升机构和右顶升机构,左顶升机构的结构为:在左辅柱(5)的顶端与左顶板梁支撑立柱(1)的顶端之间彼此平行地分别设置有左前横梁(7)和左后横梁(8),在左前横梁(7)的右端下底面上焊接有左前连接型钢块(9),在左后横梁(8)的右端下底面上焊接有左后连接型钢块(10),在左前连接型钢块(9)的下底面与左后连接型钢块(10)的下底面之间焊接连接有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11),在下叠梁(3)前侧的下缘翼板与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11)之间设置有左前顶升千斤顶(12),在下叠梁(3)后侧的下缘翼板与左侧千斤顶支撑纵梁(11)之间设置有左后顶升千斤顶(13),在左前横梁(7)的左端设置有左前吊耳(14),在左前吊耳(14)上连接有左前搭接板(15),在左后横梁(8)的左端设置有左后吊耳,在左后吊耳上连接有左后搭接板,在左前搭接板(15)的下端与左后搭接板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左配重(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下叠梁连接时挠度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左前横梁(7)的左端和左后横梁(8)的左端均向左探出左辅柱(5)1米,左前横梁(7)的右端和左后横梁(8)的右端均向右探出左顶板梁支撑立柱(1)6-8米。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上下叠梁连接时挠度校正装置,解决了如何在上下叠梁安装中将其挠度校正到符合设计值要求的技术难题。包括在左顶板支撑梁立柱(1)与右顶板梁支撑立柱(2)之间设置有下叠梁(3),在下叠梁(3)上设置有上叠梁(4),在左顶板支撑梁立柱(1)的左侧设置有左辅柱(5),在右顶板梁支撑立柱(2)的右侧设置有右辅柱(6),在左顶板支撑梁立柱(1)与右顶板梁支撑立柱(2)之间的中心对称轴两侧的下叠梁(3)的下方,对称地设置有结构完全相同的左顶升机构和右顶升机构,同步操控四个顶升千斤顶,将下叠梁(3)向上顶起,当叠梁挠度达到设计值要求时,紧固上、下叠梁的连接螺栓。提高了叠梁的安装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胡起宏;贾辉;苗翠珍;郝慧君;高全有;左慧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1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552.html

最新回复(0)